查看原文
其他

李强总理2018年在上海是如何开展“大调研”的?四个月解决22万个问题!

故园老丁 老丁漫聊 2023-09-01
若您喜欢本文,请不吝
关注、转发、点赞

大家好,我是老丁。
相信不少人和老丁一样,在今天上午看完李强总理的首次记者招待会后,会对他言谈中流露出的低调、务实、勤勉、强执行力留下深刻印象。这场记者招待会可谓是干货满满,金句频出。特别是在被问到新一届政府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时,李强总理表示,要突出抓四件事,第一条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李强总理指出,要推动各级干部多到一线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学习,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长期在大机关工作的年轻同志,要深入基层、心入基层,更多地接地气。”
对此,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表示,他注意到,2018年,身为上海市委书记的李强就对媒体表示“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了就都是办法”,他当时就强调大调研。“今天他在记者会上再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同时表示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等,让人们对长三角地区先进的治理经验能够推向全国产生了新期待。”
2022年6月22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上海市委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诸葛宇杰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表示,李强书记多次讲,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了就都是办法。“我们感到,通过几年的大调研实践,有力改进了工作作风、提升了工作成效。”
那么,在2018年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李强总理是如何开展“大调研”工作的?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和效果?在此,老丁为各位奉上两篇文章,以供各位参阅。一篇是2018年2月1日新华社播发的文章,标题是《上海:用“大调研”激活“大开放”“大创新”》;一篇是澎湃新闻2018年6月11日发表的文章,标题是《走下去就都是办法,半年来上海大调研解决的是老百姓的急愁难》。
以下是两篇文章的原文内容:

上海:用“大调研”激活“大开放”“大创新”


新华社上海2月1日电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来到上海虹桥商务区调研,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主题的座谈会,拉开了上海2018年“大调研”的序幕。
一个月以来,真抓实干、清新扑面的调查研究之风吹进“企业的厂子、农民的院子、居民的房子”。聚焦治理“难点”、民生“痛点”、政策“堵点”,上海问需问计,用一场规模空前、风尘仆仆的大调研,吹响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角。
问需所计,谋划改革开放再出发
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今年11月将迎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片美丽的“四叶草”,将成为推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月2日,李强到虹桥商务区调研时表示,上海各方面要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凝聚起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力量”,并用明确思路举措来“掀起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新高潮”。
也是在这里,上海开启了一项持续整年的大事——大调研。根据上海市委统一部署,2018年全市开展为期一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大调研,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努力做到两个“全覆盖”。
闻风而动、雷厉风行,各部门各区的党政干部开始行动:虹桥商务区调研办会短板,加快周边综合整治与环境提升工作,成立“海外贸易中心”和“长三角国际贸易展示中心”,服务进口博览会、为长三角企业做好“店小二”;浦东率先建成“大调研信息工作平台”,实现问题收集、录入、认领、办理、反馈全流程的信息化,形成调研工作闭环,以推动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虹口区深化“千人访万企”行动,力求企业困难第一时间有人研究,企业发展第一时间有人关心,企业需求第一时间有人响应……
李强强调,调研应当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既要问需,也要问计”。
松江区是上海高端制造业的重要阵地,G60科创走廊被列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松江区调研发现,产业项目行政审批依然存在环节过多、周期较长、以批代管等瓶颈。“学习兄弟省市相关经验,松江区提出了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项目‘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方案,用‘店小二’精神为企业提供规范、高效的服务。”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
走千听万,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于新生事物,不能‘一刀切’做简单的‘是与否’的判断题;许多新技术、新模式来自中小企业,但他们往往缺乏政策理解力以及与政府沟通的能力,建议政府部门设立‘一口受理’平台”……
浦东新区近期召开的“问需问计”座谈会上,多位民营企业家敞开心扉建言献策。“紧扣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中的问题”,浦东希望能通过大调研,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力争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专注于微创手术器械的上海逸思医疗刚刚闯入市场,就以高性价比优势倒逼强生等外资巨头降价30%。国产医疗器械从跟跑转向并跑、领跑的背后,是大调研带来的体制机制大创新。
据介绍,建一个医疗器械的生产车间,需要至少500万元的建设费用,以及一年以上的审核周期,这对轻资产的研发型企业而言不仅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更可能错失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上海市食药监局在反复调研、听取企业及第三方机构意见的基础上,2017年底在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符合条件的医疗器械企业人可以单独申请产品注册证,然后将制造环节委托给有资质和能力的生产企业,大大加快了新产品上市周期。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不要人家一开口,就说不合理、做不到”……这些理念逐渐成为大调研中上海党员干部的共识。
在浓郁的醇香中感受一颗咖啡豆到咖啡的艺术之旅——位于静安区的星巴克亚洲首家全沉浸式咖啡体验门店烘焙工坊开业8周以来,每天平均营收高达40万元,是美国店面平均一周收益的两倍。
实际上,星巴克烘焙工坊在企业生产方式、环境评价等方面都没有现成标准,甚至与现行规定有所冲突。但相关部门并没有简单说“不”,而是与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风险评估中心、市食品工业协会、市安联等机构联合研究出台了《上海市焙炒咖啡开放式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为同类商业模式提供了参考样本。
 “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放管服’改革上要敢于走进‘无人区’。”静安区委书记安路生说。在调研企业“痛点”的基础上,静安区将取消涉企政策中“有关”“其他”等模糊性词汇,提升审批透明度,压缩部门自由裁量权,构建对企业更加友好的市场准入模式。
扑下身板、迈开脚板、补齐短板
提高群众获得感
小区停车难怎么解决?老公房安装电梯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社区医院常用药怎么能经常缺货?中小学生各类培训机构野蛮生长有关部门应该深入调研……微信公号“上海大调研”上线两周以来,收到市民提出的各类建议1.4万余条。这些留言被分类筛选后将移交给相关部门,并及时反馈在公众号上发布。
不打招呼、直插基层,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在上海各级党政干部看来,决不能为调研而调研,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为了解决老百姓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出租民房房屋破旧、电线老化,村民使用液化气罐不规范带来安全隐患;道路拖延工期造成村民出行不便;公交站点规划不合理,滋生黑车运营,长期占道揽客……闵行区委书记朱芝松在调研部分“夹心村”时发现这些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方案。“我们看来可能是很小很个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有可能是心头大事、燃眉之急。如果不能换位思考、急人所急,也就失去了调研的初心。”
面对面访、心交心讲、实打实问、手拉手帮,了解掌握和解决企业、群众的实际困难。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说,大调研大走访要用扑下去的“身板”体验短板,用接地气的“脚板”丈量短板,用钉钉子的“叫板”补齐短板。“干部脚上有泥土,群众心里才不堵。”
为让“大调研大走访”更有的放矢,嘉定区制定了“任务清单”和“重点问题清单周报表”,分门别类设置问题,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全区“大走访”数据库,将其打造成反映民情民意和干部工作成效的数字化平台,以此推动大调研大走访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轨道。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说,大调研既是上海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上海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现实需求。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大调研,进一步提高政府系统调查研究的水平。

走下去就都是办法,半年来上海大调研解决的是老百姓的急愁难

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年,这年年初,上海以一场真抓实干、不怕自我揭短、规模空前的大调研,拉开了全年的序幕。

自此,调查研究之风吹进“企业的厂子、农民的院子、居民的房子”,大到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中心建设、营商环境、人才引进、城市环境整治,小到医院厕所“难下脚”、小区停车难、单身青年婚恋难、路口绿灯时间太短……上海各级职能部门、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入一线,广泛调研,聚焦治理“难点”、民生“痛点”、政策“堵点”,以大调研推动大落实,诸多坐在办公室内“想不到”的问题逐一浮出水面,并且部分已得到有效解决。

在这场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大调研中,呈现出的是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勇气和行动,意义之重大,或许将其放到“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才能领会和把握。

破解改革难点

通过大调研,改革难点有了突破性进展,上海改善营商环境政策“重拳”频频。

在上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达到77户/千人,居全国省级行政区划第一,甚至超越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世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上海开办企业包括7个环节,需耗时22天。开办企业“环节能不能再简化一些”、“时间能不能再缩短一些”、“服务能不能再改进一些”,这成了企业负责人们的期望。

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市工商局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标准,牵头搭建上海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实现开办企业政务信息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共享,各部门同步收到申报信息、协同办理审批事项,为业务审批提速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申请人只需进入“一窗通”即可一次性完成开办企业的申报,避免了原先重复填报数据的麻烦。“一窗通”所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是企业开办时间明显缩短,由原先的22天缩短为5天。

同样在大调研中得到明显改善的,还有上海的人才服务环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上海。然而,当他们踌躇满志地准备在上海开启一番事业,却在办理“申请落户”手续时遇到了麻烦,甚至需要凌晨4点就去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排队“抢号”,办一次业务常常就需要一整天。

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市人才服务中心结合“人才服务大调研”工作要求,实行了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受理业务网络和微信服务号在线预约的举措。原本留学回国人员办理此项业务需要花上一整天时间,通过按时段预约后仅需1小时即可完成。

全网预约制度实施以来,各受理窗口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凌晨排队抢号”、“黄牛倒号”等怪象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改善民生痛点

改革难点之外,还有很多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民生问题。

老年人群突发疾病谁来救?取缔无证餐饮店后日常就餐需求如何解决?怎样避免“一场大病穷一家”?多年来的小区停车难问题有没有办法进行缓解?中心城区内依然存在的“手拎马桶”何时能消失?……这些在民生领域长期存在的“痛点”,被大调研“盯”上了。

为了让独居老人和子女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上海各级部门纷纷问需问计,用实际行动为老人们保驾护航。在徐汇区康健街道的梅花园小区,街道、居委会合力推动小区自建“救命车队”,志愿者随时待命。浦东新区沪东新村街道的“三件套”居家安防系统,采用云计算模式,为社区安防提供精确的分析和决策支持。

取缔了街头巷尾的无证餐饮店是好事,但日常就餐需求如何解决?上海市食药监局在大调研过程中,把目光对准了便利店。上海市食药监局希望通过在便利店内开设快餐区域,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便利店可以像快餐店一样,提供十几种热菜,供顾客选择。

随着大调研的深入,日常就餐这样新问题已用新的方式解决,如今,像小区停车难这样存在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上海各区也“各显神通”探寻破题之策。如虹口区试行“错峰停车”,四川北路地下车库对外开放26个夜间错峰停车泊位,并可通过APP进行网上预约,以提升社会资源利用率;在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凯翔小区与周边的凯城商务楼协商,为小区居民争取到68个优先停车位;在静安区,共宁小区为80岁以上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的子女发放“亲情停车券”,每月2张,停车无时长限定但不能过夜。

还有“手拎马桶”,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在繁华的上海市中心,竟然还有居民需要每天倒两次老式的“手拎马桶”,洗澡还要去公共浴室。徐汇区房管局在大调研走访中了解到,对暂时无法照到征收“阳光”的旧区居民来说,改善居住感受是当务之急。为此,徐汇区房管局会同相关单位,积极推进无卫生设施住房改造工作,为居民安装抽水马桶、洗浴设备等。目前正在稳步推进“马桶工程”。

为“沉默的少数”发声

在这场覆盖全市的大调研中,还有一群最困难最急需帮助的“沉默的少数”,能不能找到他们、看到他们、听到他们,直接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文温度,也正是对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

比如,因病致贫家庭。一人重病,可能顷刻之间就会把一个幸福家庭逼至绝境。在大调研中,由上海市民政局牵头,会同卫生、人保、医保、保监等部门在大量走访中,了解到本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的现实困境。

为了避免“一场大病穷一家”,上海计划适度扩大医疗救助对象,在低保对象、特殊救济对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基础上,再增加“支出型贫困家庭”。同时,适度扩大医疗救助内容,提高医疗救助标准。目前,具体政策已在研究当中。

在深入推进大调研的过程中,还有更多“沉默的少数”困难群体,让各级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们深切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任。

在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有6名“不算孤儿的孤儿”,他们均因非正规领养,目前无户口、无学籍,无法正常求学就业,甚至有的被家庭再次抛弃。因为年龄都已超过14周岁,儿童福利院也不再接纳他们。为此,街道将无家可归的孩子临时安置在养老院,并做好日常生活心理关怀;对于求学就业受到“无户口”限制的孩子,则积极为他们协调。目前,孩子们的相关材料已递交至市公安局。

在金杨社区,受益的还有270位“失独”父母,其中有59人是70岁以上的“失独”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在突发疾病时,这些“举目无亲”的老人该如何安放?金杨新村街道设立了“相伴沙龙”,邀请专业社会组织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并结合“长者生命教育”课程,帮助他们重返生活正轨。

此外,街道还与金杨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组织骨干医师护士形成优秀团队,一对一签约“失独”家庭,建立在金杨地段医院咨询、就诊的绿色通道,享受定期上门服务,急病、重病由签约医生协助联系二甲、三甲医院就医等重点关照。

四个月解决22万个问题

其实,这场已持续近半年的全市大调研,始于新年伊始的一场座谈会。

2018年第一个工作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来到上海虹桥商务区调研,以一场主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座谈会,拉开了上海2018年“大调研”的序幕。

此后,一场真抓实干、清新扑面的调查研究之风吹进“企业的厂子、农民的院子、居民的房子”。上海着力围绕群众急、愁、难、盼问题,通过大调研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为经济社会发展问诊把脉,促进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近半年来,上海各级职能部门、党员干部纷纷扎进基层大调研,拿着调研得来的数据、实情、问题,对标国际最高水平,比差距找短板,梳理“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并及时想办法解决,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工作再务实。

基层把真问题晒出来,领导干部面子上会不会挂不住?其实,这样的担心在上海已经越来越少。与之相反,很多干部意识到,发现问题恰是掌握基层真实情况、谋求新作为最直接的方式,是寻找发展机遇、找准工作发力点的重要突破口。

“听到了很多以前在会场、在文件中听不到也想不到的情况,这些‘想不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位参与大调研的干部说,调研的开展,让他更加明白“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的重要意义。

另一位干部则感慨,当面对面交谈后,他才意识到,有些工作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全市已展开各种形式调研73.96万次,通过明察暗访、蹲点座谈、网络平台等渠道共收集各类问题43万个,其中民生难题、改革难点、开放盲区是重点。在这43万个问题中,目前已解决22万个。

“上海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深水区,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真正落地生根?接下来的发力点在哪?”上海市委大调研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坚勇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是要通过大调研的方式,不仅收集起那些“散落”在基层的现实问题,更帮助相关部门在梳理问题的同时,逐步寻获解决之道。


往期精彩回顾:

《突发!关于民营经济,司马南向胡锡进“泼水”!后者曾说民营企业家是“资本家”!》

《一家三代21个铁路人:是薪火相传还是"近亲繁殖"?》

《还在惊叹ChatGPT?美军已成功用AI驾驭战斗机!》

《梅德韦杰夫确定不是俄国政坛隐藏最深的高级黑?》


(欢迎关注老丁其他公众号,长期联络不走丢)


本公众号微信群已开通,欲加入者可在后台留言,或添加微信71568384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