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千年不褪色的西藏时尚。外国艺术家编织的喜马拉雅梦。

迦入 CHARU 2020-08-21
来自专辑
喜马拉雅的时尚


 用老氆氇制作的艺术作品,《编织喜马拉雅之梦系列》,艺术家José Sanint。


氆氇(སྣམ་བུ།),是藏地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制品。西藏自古不产棉麻,氆氇便成为藏族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相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寺院僧尼的绛红色袈裟到曲巴(ཕྱུ་པ་,藏袍),帮典(པང་གདན།, 围裙),羊毛毯,藏靴,马鞍垫,金花帽等等都离不开氆氇。在古时氆氇曾作为西藏的贡品出使他国。


戴着氆氇帮典(围裙)的藏族贵族姑娘,大吉岭,1928年


通过考察古代壁画,早在10世纪之前氆氇就已经成为藏人审美时尚的缩影。氆氇自然的质地,配以绚烂的植物矿物染色,彰显着一种古朴粗旷的气质,是高原人传统审美的缩影,至今向世人传颂着喜马拉雅千年的时尚之美

这件来自喜马拉雅地区的藏族女士长袍由红色,蓝色和黄色的氆氇条纹拼接而成,并运用了扎染的技术。如今这样的长袍几乎没有人再制作了,也很少见到有人穿。产地:ladakh 年代:距今八十至一百年。


拼接彩色氆氇条的牦牛绒裤子充满着时尚的个性。

做工考究的扎染绛红色氆氇上衣

豹皮边降红色氆氇男袍,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绛红色氆氇僧人服


两名身穿氆氇藏袍的老人被摄影师街拍,1978年。


在藏地,《格萨尔王传》经说唱艺人口口相传,成为了胜久不衰,人人耳熟能详的雪域传说。故事中格萨尔王妃珠牡与风行藏地的氆氇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珠牡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氆氇爱用者,相传编织氆氇的织机原型便来自于这位王妃爱用的织布机器。而珠牡对氆氇的爱也影响了她的拥护者们,让这种传统的布艺得以传播,成为了藏地百姓珍爱的瑰宝。



绚丽而古朴的天然染色氆氇向世人呈现着喜马拉雅的审美观,并透露着藏族妇女们对生活的热爱。


氆氇袍不似羊皮袍臃肿,便于劳作,又能遮风御寒,成了农区人日常的着装。在农区氆氇大都是自产自用。氆氇以江孜、芒康、山南、日喀则等地的产品最为著名。


用老氆氇拼接而成的现代挂毯,产地:尼泊尔


氆氇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一般需要经过剪毛、洗毛、选料、梳毛、捻线、染色、编织、火烧平整,剪裁,缝制等十几道工序。聚集了藏族妇女十指间的力量和审美的智慧。



各式印花扎染氆氇马鞍垫(རྟ་སྟན།)



马是草原人的宠儿,当然少不了对马的装饰和打扮,这是马背上的氆氇垫(རྟ་སྟན།)


氆氇的选料


氆氇的原材料来自羊毛,因此对羊毛的选择十分考究。首先氆氇选料必须是绵羊,而且是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地的羊毛。藏北的羊毛不适合做氆氇,适合做地毯。


剪羊毛并不那么随意简单,羊毛剪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氆氇的成品。剪下的羊毛必须是成片的,而且要快,要整齐,剪好之后裹成团。只有两岁以上的成年羊才可以接受换衣剪毛。而想做一件氆氇藏袍,至少需要7,8只成羊的毛才够,所以羊毛绝对不能浪费。


剪羊毛


氆氇的等级分类


氆氇依据绵羊毛质地的差异和做工的精细有很多不等级,不同的地区叫法也不相同。优等品是"协玛"(ཤད་མ།)氆氇,还有""布珠"(སྤུ་ཕྲུག)"、协廓"(ཤད་ཁོག)、卡夏(ཁ་བཤག)、提玛"(ཐེར་མ། )等等不同等级的氆氇,最次为“青孜”(ཕྱིང་རྩེ།)氆氇。



“协玛”也是用来做帮典的氆氇,是最上乘细腻的氆氇。每一个帮典都是系在藏族妇女身上的虹彩。


氆氇的取料分类


"协玛"(ཤད་མ།)氆氇的取料是取料是绵羊的下颌至喉部的纤细软毛,编织技术高超,是贵族专用的服饰面料,价格是最贵的。以西藏山南地区贡噶县囊姐秀和朗杰雪所织的"协玛"氆氇最有名

"布珠"(སྤུ་ཕྲུག)氆氇是仅次于"协玛"的二等氆氇,选用羊肩背的毛织成。常用来制作藏袍和裤子等。

"卡夏"(ཁ་བཤག)氆氇取料较之"提玛"差。常用来做长袍,糌粑袋或衣服的边饰品。

“提玛"(ཐེར་མ། )是中等氆氇,此品种多为棕色,黑色两种,常用来做藏袍和僧服。

"青孜"(ཕྱིང་རྩེ།)氆氇用料是细毛和粗毛的混合毛,且粗毛多于细毛。用此料织出的是最次的氆氇,一般用于做“松巴”鞋的鞋帮,“波松”鞋里层的厚垫子,门帘的内衬及毛毯等。

这是一双完美配色的“波松“藏靴,鞋底由牦牛皮制成,鞋面由栗色,棕色和白色的氆氇制成,还饰有各种颜色的刺绣。


喜马拉雅最有范儿的时尚达人,脚踏改装版的氆氇藏靴。


“协玛”氆氇多为富裕人家缝制藏袍,此料也做“帮典”(围裙)。小康家庭的人一般逢年过节或在一些重要日子才穿“协玛”曲巴(藏袍),平常大都穿“提玛”氆氇做的曲巴。农村人大部分身着“卡夏”或“果日”氆氇缝制的曲巴。农区绵羊虽多,但由于“协玛”氆氇是精细活儿,制作工艺繁琐,极费时日,农人忙于农活,几乎无暇制作“协玛”氆氇。


身披黄色氆氇大氅的小僧侣


【制作天然染色氆氇围裙(帮典)的过程】

资料:日喀则贡潘乡村手工作坊   拍摄:五之


帮典,即彩色围裙,是一种如虹彩般绚烂,装饰性很强的编织物,帮典是藏族妇女传统服饰上的一个特殊标志,距今已经有1000年的历史。西藏传统植物染色法环保天然,具有工业染织无法呈现的古朴之美。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天然氆氇染色技术面临失传。


 ◀ 将植物染料杂碎 



 ◀ 搅拌植物染料  ▶


 ◀ “煮线”染色 



 ◀ 各种植物矿物染色的毛线  ▶


传统氆氇染料均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分为以靛蓝为代表的矿物颜料和以茜草、大黄、核桃皮、草红花等为代表的植物颜料;大自然中所萃取的青、黄、褐、白、红及黑色六种色彩成为最为传统的氆氇“六色”。


◀ 导线 



织氆氇机都是木制的,先将经线一端固定在氆氇机上,再将经线穿在蓖子状上下有梁儿的工具中。纬线绕在比筷子略粗的竹竿上,在竹竿空心中插进铁丝,将其固定在梭子里。



◀ 编织氆氇 


织氆氇时手脚并用,脚踩踏板使经线上下移动,将装有纬线的梭子来回在经线中穿梭。穿过一次便用蓖子状工具推打几下纬线,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推打后使纬线紧紧固定在经线上。如此操作直至织完氆氇。



 ◀ 火烧平整 


编织成型的氆氇在经过火烧去毛后,制作者还需过水清洗。氆氇会微微缩水,经纬交织更为均匀,强度和保暖度也会随之大大增强。


做衣服的氆氇多是白色的,一般在编织成布料后才会染色,染色以黑色,棕色和降红色居多。黑色用于做藏袍、鞋帮等,绛红色多用于出家人的僧袍,但很多在家人也喜欢穿降红色藏袍。因氆氇结实耐用,保暖性能好,质朴大方,所以深受藏人们的喜爱。


身穿绛红氆氇藏袍的翩翩美少年


古老氆氇的新生


艺术家José Sanint的喜马拉雅之梦系列



这幅如五彩坛城般的现代艺术品是由老氆氇拼接而成的。这些纺织品大部分有一百到两百年的历史,经过精心的修复和排列变成有具有意义的现代艺术品。并由哥伦比亚建筑师和忠实的佛教徒Jose Sanint设计成具有如梦似幻效果的图案。他为这组艺术品起名叫做《编织喜马拉雅的梦》。


德格麦宿手工艺品牌子乌《西藏虹彩》系列氆氇产品



子乌《西藏虹彩》系列作品中所选用的天然染色氆氇来自日喀则地区妇女们的手工制造。研发这个系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古老的藏民族编织染色技术,并把如虹彩般绚丽的氆氇重新呈现给世人。



子乌在这系列的产品介绍中写道:以手工编织天然染色的氆氇制作而成的,藏式围裙“帮典”是系在西藏妇女腰间的虹彩一片彩虹,它们纪录着世代藏族妇女的辛勤劳作。子乌《西藏虹彩》的灵感便来自于此。




面临失传的氆氇


据史书记载当时许多藏地妇女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编织的上,可见氆氇在雪域藏人生活中不可撼动的地位。然而工业制衣与快销时代的来临,严重冲击着雪域的传统手工艺。氆氇这种古老的编织艺术以及它天然环保的染色方法,正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对氆氇编织的保护,

是复兴传统,

是历史的回溯,

是保存先人记忆的方式,

也是对祖先璀璨文化遗产的缅怀。

曾经系在藏地妇女腰间一千年的“西藏虹彩”,

早已成为藏地妇女的标志,

无法被取代。


编辑:迦入

为我们讲述藏地的故事与藏人的传奇。

欢迎合作及投稿邮箱:charuspace@163.com , 微信号:charuspace

ཆ་རུ་ནི་འབྲོག་པའི་སྦྲ་ནག་སོགས་ཀྱི་ཁ་མཚམས་འབྲེལ་བྱེད་ཀྱི་སྲོལ་རྒྱུན་གྱི་ཡོ་བྱད་ཅིག་ཡིན་པ་དང་། ཆ་རུས་བོད་ཡུལ་ཁེ་ལས་སྣ་ཚོགས་ལ་ཁྱབ་སྤེལ་གྱི་སྡིངས་ཆ་བཞེངས་བ་དང་། བོད་ཡུལ་འཕེལ་རྒྱས་ལ་ཕྱིའི་བསམ་བློ་གསར་བ་ནང་འདྲེན་དང་ནང་གི་རིག་གནས་ཉིང་བཅུད་སྤེལ་བར་གཞོལ་བ། ཆ་འཕྲིན་དྲྭ་བའི་ཐབས་ལམ་བརྒྱུད་དེ་སྣ་མང་དང་ཕྱོགས་མང་གི་ཁེ་ལས་མཉམ་འབྲེལ་གྱི་རྣམ་པ་བསྐྲུན་པ་སོགས་ལ་འབད་དེ། བོད་ཀྱི་སྲོལ་རྒྱུན་རིག་གནས་དང་དེང་རབས་འཚོ་བར་འབྲེལ་ཟམ་འཛུགས་པ་དེའོ།།

迦入音译自藏语ཆ་རུ།,意为“链接”,是一家位于成都的实体咖啡工作空间。迦入致力于为藏企提供创业推广平台,把创新思维引入藏地社区建设,以互联网开启多元跨界合作的商业模式,使藏文化与当代接轨。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