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帐篷里诞生的总经理。

迦入 CHARU 2021-06-05

照片里,俄周是典型的高原游牧人形象:褐色皮肤,高大,俊朗,有山一般的臂膀,和灿烂如初的微笑,渗透在阳光里。他聚集了高原男人该有的气质和柔情,绵绵无尽。

 

黑帐篷里出生,与牦牛情深似海的我

 

是的,我是黑帐篷里出生的,我的生日到现在都不知道,传统藏人不过什么生日,但记得生神,我们是游牧人,不是定居的,你出生的时候在哪座神山的附近,它就是你的生神,会成为我们一生要烧香,祈祷的守护神。高中的时候,有的同学过生日,我就问阿妈,我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她就说不记得,只记得我的守护神(生神),还有出生的时候是个夏天。所以我在学校里,想玩闹的时候,就过生日,可以一年过几次生日。

 

我从小牧区长大的,八岁开始放牛,对牦牛有深厚的感情。记得我还没有上学前,有一次在山上放牛的时候,家里的牦牛生了个小犏牛(犏牛是牦牛和黄牛杂交出来的牛种,这种牛母的奶比牦牛多,公的托东西力量大,是品质较好的牛种)是红色的,非常可爱,因是刚生的,它不能走,我是抱着它回家的,从此我对它结下了很深的感情,给它取了个名,叫“莫尔多”(藏语意思是无角的红色牛)。


俄周家牧场今年新出生的小牛。因天气冷,怕小牛冻死,俄周的嫂子给它做了保暖的衣服。 


我们牧区夏天要挤奶,也就是晚上把母牛和牛犊分开拴住,早上要挤奶,也就是抢牛犊的奶。有时候,我为了让它吃奶,晚上父母睡着后,悄悄的去帐篷外放了它,让它吃母奶,就这样一个月左右吧,后来父母发现了,他们也慢慢的同意了,从此“莫尔多”成为我家牛群里唯一自由吃母奶的小牛。这样两三年过去了,我的“莫尔多”也跟着牛群长大了,它的体质和身材都比同岁的强壮。

 

那时候,每年夏天甘肃临夏的牛贩会来我们那边买牛。“莫尔多”三岁的时候,有几位牛贩来了,他们超爱犏牛,当然他们一眼就看上了“莫尔多”,我家那次卖了几十头牛吧,具体不记得了,也有很多和“莫尔多”同岁的犏牛。买牛的那位回族叫哈比,我们那边的大人都认识,因他每年夏季都到我们牧场来买牛。我们家人很了解我和“莫尔多”的感情,家人跟哈比说:“你想买“莫尔多”要先说服俄周,我们才可以卖给你。”

俄周说小时候家里没有相机,很可惜“莫尔多”和小时候放牧的情景都没能留下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俄周的侄子,至今生活在牧区,俄周说这张照片最像小时候的他。

 

“莫尔多”毛色美丽,体格强壮,性格温和,他们非常喜欢。哈比说:“哎!小伙子,若卖这头牛,我给你多加点价格哦。”我说不卖!因以前听老年人说,在临夏牛贩买这些幼年的犏牛,然后饲养,长肥后从大腿上割肉卖,然后继续养,又在大腿上割肉......现在回想起来,这样残酷的传说应该不是真实的,但当时年幼的我已经下定决心不会卖掉“莫尔多”。

 

总之那年没有卖,第二年夏季,牛贩哈比又来了,“莫尔多”年龄也大了,更值钱了。哈比又来找我谈判,那次他给悄悄给我塞了10元钱,当时我特别生气,把10元当面撕掉了,我哭了,牛贩和家人都很吃惊。。。。。。


俄周家的牧场。

 

当然最后“莫尔多”还是没有卖成。它5岁时,我开始骑着它放牧,搬迁的时候让它托游牧的用品。我上学三年级的时候,把它放生了,从此它到老死一直在我家里。我家到现在生生死死养过上千头牦牛吧,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莫尔多”。每次谈起它,我的家人就开始念嘛呢了......

 

我感恩这头恩重如山的牛。感谢它为我家服务了一辈子,感谢它让我有机会给了它一次生命的自由。


17岁的俄周(后)才上小学5年级,带着草原气息的干净笑容。

 

 从游牧的孩子到商界人才的蜕变

 

14岁替弟弟上小学,家乡第一位本科生

 

当年不知道什么政策,乡政府要求我们四个直辖村必须派学生到乡里来上小学。当初选了我弟弟,那时我在家放牛,但弟弟特调皮,从来不好好学习。如果不上学,乡里会罚款。所以父亲安排我去乡里上小学,那年我已经14岁了。

 

我与父亲的感情有点特别,我想这样的感情可能较少吧。从出生到父亲离世(我27岁)只要在家时我都睡在父亲的怀里。第一次去上学,是父亲骑马送我去的,至今难忘。那天父亲很早起床,烧香供佛祈祷后,我们全家一起用了早餐。爸爸早准备好了“觉让”(灰白毛色的马)。我一个月吃的穿的都托在“觉让”背上,然后爸爸骑着“觉让”送我走上求学之路。我们村到县城有十七八公里。快到县城时,我祈祷,供养三宝….前面忽然有几个藏族妇女背水过来。阿爸不急不忙的说:“儿子你上学可能有前途….你看看这些满满水,你的学业也会满满的….. ”(在牧区看到满桶的水或者牛奶预示着吉祥)



后来我的学业果然圆满了,但是父亲在毕业前就离世了,他没有看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天。父亲在世的时候是很受大家尊重的人,我们牧区和家族大小事都会找他。父亲没有上过学却精通会计,没有见过大世面,但满怀牧人的哲理。我上学的时候,他总告诫我: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诚信的人,不能欺骗老师和同学,对每个人都要好。感恩远在天堂的父亲,是他用牧人的智慧,给予我受用一生的教诲。



 “宏”和“微”两个汉字都不会读,便开始读工商管理。

 

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是藏文为主学习的, 汉文基础很差。考大学时,也是藏文为主参加考试的,大学考上了,我非常兴奋。当初的理想很单纯,大学毕业之后就想回家乡当一名村校的老师,给家乡的教育事业做点贡献。

 

大学开学了,我被录取的专业是工商管理。老师发了很多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等课本。可我连“宏”和“微”两个汉字都不会读,会计学读成会(hui)计。现在回想非常尴尬,但同学们并没有笑话我。上课两周,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第二学期开始,为了学习汉文,我搬到了汉族同学的宿舍里。还记得我搬宿室的那天,室友正在修宿室的锁,我很想帮忙,但就是表达不出来。后来我们宿室同学们(汉,藏,蒙族)都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他们知道我汉语不好,便时刻教我。每次上街,让我挨家挨户读商店的招牌。就这样我一步一脚印终于学会了汉文。



28岁的我,终于大学毕业了,立志做草原的雄鹰


大三大四因专业的启发,我萌生了“创业”的念头。每当深夜,会思索许久,愈加坚定要实现梦想。创业者就要像草原的雄鹰一样,敢于在悬崖上起飞。长了翅膀却不敢飞翔,就成窝里的鸡,是别人的盘中餐。我认为:政治,经济,文化是社会的三大支柱,并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我知识体系。选择“政治”,显然不适合我,尽管也爱诗歌,文艺,也叛逆过,留过大胡子,长头发,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经济”,因为经济是藏文化生存唯一的出路。


终于,我大学毕业了,那年我28岁。



 拉萨创业经历的风雨

 

毕业后我来到了藏文化的中心拉萨。在西藏吞柏古藏香,拉姆拉绰唐卡画苑,西藏唐古拉风等几家著名的藏文化公司工作过。参加工作刚六个月时,董事长因故出事了,我们总共一起的时间可能不到6天。但他遇到了困难,我便去看望他,我在他面前承诺:我会一直工作到你出来那天,哪怕发不起工资我也会继续干下去。他出事的时间一共一年八个月,我遵守了当初的承诺,他出来后才离开了他的公司。


2009年5月我和朋友用四千元开始创业,很快运作到二十多万,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公司被迫关门了。再后来我另一个朋友贷款投资商铺,也血本亏空。


与噶布老师在一起。


相遇噶布老师


2011年3月在一次合作社培训会上,我与噶布老师(藏艺通,子乌创始人)谈到了藏地公益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模式,提出藏地民间组织必须自我造血才能最终可持续性的发展起来,那天我们聊到很晚。


噶布老师是非常有公益心的人,时刻会考虑到经济能给予藏地百姓和社区创造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这点与我的理想一拍即合,于是我义无反顾的加入了藏艺通的团队,担任了总经理的职务。(噶布老师来自德格宗萨,是当地著名藏医洛热老师的长子。洛热老师从80年代开始带领当地百姓保护和发展十几种藏地手工艺,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藏艺通旗下的“子乌”品牌


噶布老师把佛法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处处为他人考虑,从没有主动辞退过一个员工。


2013年春天,我们的一个同事离职了。之前给了他三万多元现金让他买牦牛毛,但迟迟没有买,人也很长时间没有消息。我很着急,对噶布老师说:“我去牧区找他吧,这样不行。”噶布老师却说:“我想他一定会买的,即使最后没有买,这三万拿不回来,这件事也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这三万元或许我们做不了什么,但他进入社会后对他个人影响会很大。”  当然后来员工也终于把毛寄过来了。


诞生于宗萨麦宿的山水作坊之间。


与团队一起在宗萨乡间创建“子乌”品牌


2012年在宗萨我们的团队创立了“子乌”品牌。子Ÿ乌是藏语“རྫི་བོ”放牧者的音译。我们希望在草原游牧文化逐渐消逝之际,子Ÿ乌坚持做最后的放牧者,将当代设计与传统藏式艺术相融合,创造现代游牧之风,拒绝粗制滥造,坚持精致的藏人手工。子Ÿ乌研发的产品包括牦牛毛和氆氇编织制作的各种生活用品,产品设计中充满着我们对草原和游牧的情怀。


子乌牧人生活系类产品

 

我可能是最后一代出生在黑帐篷里的游牧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儿时伴我长大的黑帐篷逐渐消失在视野里,草原上已经很少能看得见一整片的“黑色的房子”,帐篷文化的没落也象征着游牧人的消亡,因为黑帐篷便是我们世代牧人灵魂的家。


“子乌”为了传承保留黑帐篷布的编织技术,秉承“天然、环保、手造”的理念,把牦牛毛编织的帐篷布制作成精美的钱包,钥匙扣等产品。或许,某一天,当你拿着这样的钱包,便能感受到整片的草原,还有母亲双手编织出来的醇厚与温暖。


子乌团队研发的牦牛毛系类部分产品


子乌是建立在乡土上的作坊式运作模式,由老师带领学徒一起制作,所以管理和监制的难度极大。但是我们努力坚守着“子乌”的文化保护使命:产品不仅是产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制作人是藏人;制作地是藏地;制作方式藏地的传统手工艺。社区百姓可以留守在家乡,凭借十指间的力量,让藏民族古老的手工艺得以代代流传。这也是我个人从始而终的心愿。


噶布老师,俄周与子乌团队在拍摄宣传片


意外离职了


2017年9月在公司申请同意的情况下我离开了藏艺通子乌品牌。董事长噶布老师跟以前一样,他在我心中像感恩如山的亲大哥一样。我们同事们,还经常有联系。我离职的最终原因,是我家里出了大事,只有我出来担当,才有机会解决问题。当然,初期不是那么顺,连我的社保也是噶布老师替买的。发短信跟噶布老师说:“想象和现实之间有很大差别,您先还是帮我买社保吧。”  噶布老师仍然是那句:“好!OK!”


这就是一个藏族企业家应有的胸怀与慈悲。



牧人之歌高昂 空灵

只因牧人的歌并不

是对人而唱

而是对着浩渺的群山

湛湛青天而唱

与万物同在

是子乌的倾诉

每一件作品

都是一个关于

      雪域牧人的故事      

 

记得俄周说过:我们牧人的歌之所以这么悠远嘹亮,是因为牧人的歌其实不是为人唱的,而是对着山和草原,对着大自然唱的。后来我们就把这句记录在子乌的宣言里。今天,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我把它献回给俄周本人。—五之



俄周,出生在阿坝州若尔盖牧人家的黑帐篷里,14岁开始读小学一年级,24岁高中毕业,28岁大学毕业于于西北民族大学藏汉工商管理专业。2006年9月先后在西藏吞柏古藏香有限公司,西藏唐古拉风演艺中心,西藏啊啦啦藏文化体恤工坊等公司从事藏文化相关工作。自2011年—2017年,担任藏艺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子乌品牌总经理。目前在朋友的帮助下,俄周正在策划一个非常好的商业平台,希望稍后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子乌的手工艺人们


感谢俄周用质朴的语言,与迦入分享一位从草原走出来的牧人儿子创业的艰辛。当今社会的“商品”,除了实用性和满足人们的欲望之外,也应该怀有一份对乡土的情怀和社会责任,传递创业者的精神。在藏地乡间建立社会企业品牌的过程漫长而苦涩,只有创业者本人心中一目了然。但当一个人怀着一颗利他心和正念去创业的时候,一路上相遇的总会是感恩,成长和接踵不断的惊喜。

 

合作及投稿邮箱:charuspace@163.com , 微信号:charuspace

撰稿人:俄周 迦入

编辑:迦入

感谢迦入志愿者 银之磋前期文字整理

感谢 四川大学 杨再萍 录音整理

ཆ་རུ་ནི་འབྲོག་པའི་སྦྲ་ནག་སོགས་ཀྱི་ཁ་མཚམས་འབྲེལ་བྱེད་ཀྱི་སྲོལ་རྒྱུན་གྱི་ཡོ་བྱད་ཅིག་ཡིན་པ་དང་། ཆ་རུས་བོད་ཡུལ་ཁེ་ལས་སྣ་ཚོགས་ལ་ཁྱབ་སྤེལ་གྱི་སྡིངས་ཆ་བཞེངས་བ་དང་། བོད་ཡུལ་འཕེལ་རྒྱས་ལ་ཕྱིའི་བསམ་བློ་གསར་བ་ནང་འདྲེན་དང་ནང་གི་རིག་གནས་ཉིང་བཅུད་སྤེལ་བར་གཞོལ་བ། ཆ་འཕྲིན་དྲྭ་བའི་ཐབས་ལམ་བརྒྱུད་དེ་སྣ་མང་དང་ཕྱོགས་མང་གི་ཁེ་ལས་མཉམ་འབྲེལ་གྱི་རྣམ་པ་བསྐྲུན་པ་སོགས་ལ་འབད་དེ། བོད་ཀྱི་སྲོལ་རྒྱུན་རིག་གནས་དང་དེང་རབས་འཚོ་བར་འབྲེལ་ཟམ་འཛུགས་པ་དེའོ།།

迦入音译自藏语ཆ་རུ།,意为“链接”,是一家位于成都的实体咖啡工作空间。迦入致力于为藏企提供创业推广平台,把创新思维引入藏地社区建设,以互联网开启多元跨界合作的商业模式,使藏文化与当代接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