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概览 |《哲学动态》2021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哲学动态》 哲学动态杂志 2021-09-20

2021年第1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1835—1837年诗歌中苦恼的自由意志

——试论马克思积极自由哲学的萌芽期特征

宋朝龙(5)

摘要:不同于一般诗歌以情感或审美为主题,马克思1835—1837年的诗歌创作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早期的自由意志理念,并表现出区别于资产阶级自由哲学的积极的思想禀赋。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马克思一方面发挥了自由意志本身的无限性、否定性、祛魅性,另一方面,马克思此时的自由意志理念又缺乏特殊的、肯定性的内容规定。形式的无限性和内容的空泛性构成马克思此时自由意志理念的深刻悖论。正是这一悖论,使马克思在诗歌中时常流露出一种悲壮的苦恼情绪,也正是这一悖论促使马克思先后到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中为自由意志寻求逻辑规定和积极内容,并最终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由意志的描述,创立了人类解放意义上的积极自由哲学。马克思诗歌创作中的苦恼,是一种积极自由的苦恼,是一种为无限的自由形式寻求肯定内容的苦恼。马克思诗歌创作中苦恼的自由意志,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自由哲学之积极性质的一个重要支点。

关键词:诗歌创作  自由意志  内在悖论  积极自由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论劳资交换中正义与盗窃的辩证法

冯波(15)

摘要:马克思是在“单个人”与“阶级整体”双重视角下看待劳资交换的性质的,不同的视角得出了不同的判断。即便假定单个资本家与单个工人之间就劳动力商品做到了等价交换,但从阶级整体视角看,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劳动仍然是一种盗窃或掠夺。因为资本家阶级用来购买工人阶级劳动力的工资是由工人阶级劳动创造的,资本家阶级不付等价物地便居有了工人阶级的劳动产品。劳资交换中的正义与盗窃在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中得到了辩证统一,交换关系以及交换中的正义只是“单个人视角”下的假象。对马克思劳资交换中的正义与盗窃的辩证法的揭示,有助于对马克思关于正义的不同论述作出完全一致的解释。

关键词:劳资交换  双重视角  所有权规律  正义  盗窃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研究笔谈:中国技术哲学创新之路


【编者按】中国自古就有高度发达的技术文明。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走过了由师夷长技、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教兴国至科技强国的现代科技发展之路。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和科技应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为技术哲学带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回望来路,中国的技术哲学秉承了马克思的科技思想与恩格斯开创的自然辩证法传统,又以开放的态度引入了欧美的技术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对于技术与工程的哲学、伦理和社会研究的需求空前高涨,技术哲学正在成为科技时代的“第一哲学”。
在此进程中,中国的技术哲学与中国科技一样,曾经将引进和追踪作为非常重要的发展策略,但中国的技术哲学家也逐渐认识到中国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中国特定的制度和文化使其在工程建设和科技应用领域呈现出较先发展国家更高的发展速度。同时,中国社会对科技创新持乐观的态度,这既使中国的技术哲学必然要逐渐形成本土特色,又难免在追踪西方技术哲学的各种转向过程中迷失方向。这种由科技时代的加速度所带来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张力促使中国学者逐渐意识到,不论是西方的科技反思与批判,还是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价值转向,都有其文化价值语境和社会实践脉络。中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必须立足中国的社会环境、文化精神和制度架构,弘扬中国经世致用的思想和执中权衡的智慧,走向对科技时代的实践审度。
卡尔·米切姆是国际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领域的开创者,近三十年来他在推动中外技术哲学交流和技术哲学人才培养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他最初以西方技术哲学权威的身份受邀来中国,但由于他一直对西方技术和西方技术哲学保持着批判的立场,对美国文化持有一贯的反思态度,这使他较其他西方学者更愿意向中国学习,更乐于与中国的技术哲学家和工程哲学家交流思想,也为中国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的成果和人才走向世界作了很多具体的工作。在全球化遭遇地缘政治冲突的当下,米切姆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试图从东西思想相互推参和交相启发的维度出发,由西方“大技术哲学”与批判的技术哲学的式微出发,对东方技术哲学中批判的阙如发出了既委婉又不失焦点的“怀疑”,并以“不确定”表达了东方式的谦虚。
哲学是对时代精神不失时机的捕捉和创构。一个外国同行的提问自然需要由中国的技术哲学家作出回应与思考。王国豫结合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对米切姆有关技术哲学研究的“大问题”和“小问题”的观点作出了解读与回应。陈凡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回应了米切姆关于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特点的评述,探讨了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李伯聪指出,“工程哲学中国学派”在工程哲学这个新学科在国内外兴起的过程中发出了“中国声音”,作出了“中国贡献”,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应走向“哲学的中心区域”。王前指出,在发展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技术哲学时,应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现代中国技术实践的哲学反思”和“与国外技术哲学的对话与融通”等方面入手。刘永谋认为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中国问题、中国语境和中国营养,并以“对技术治理的审度”为例探讨了中国治理现代化中的问题。王小伟对青年学者在技术哲学领域的国际化努力作了全景式扫描与评价,提出技术哲学应坚持以审度的态度反思技术。段伟文指出,面对深度科技化时代,中国具有引领世界的历史机遇,中国技术哲学必须重新定位,为科技找到一种兼具科技创造与人文观照的稳健智慧之道。
技术时代,哲学何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中国科技日渐走向世界前沿的过程中,既要勇闯无人区,又要善闯无人区,不论是在观念、方法还是价值等层面,都将给中国的技术哲学提出越来越多的难题与挑战,而这也给新时代的技术哲学发展带来了全面进击的大好机遇。


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应重视批判性

卡尔·米切姆/文  王訚/译(25)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译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技术哲学的“大问题”和“小问题”

——对米切姆“怀疑”的回应

王国豫(29)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技术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技术哲学学派的研究纲领

陈凡  陈佳(33)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工程哲学:回顾与展望

李伯聪(37)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

王前(40)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技术治理与当代中国治理现代化

刘永谋(4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中国技术哲学的国际化思考

王小伟(4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深度科技化与中国技术哲学的未来之路

段伟文(49)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哲学

 

“治出于二”与先秦儒学的理路

陈赟(53)

摘要:三代礼法秩序以尊王为核心确立了王者的双重代表身份,这种代表身份赋予了天子“通天”的特权。三代礼法秩序通过强化通天权而达到尊王的目的。一切个人与天相通都必须经过礼法秩序的中介,因而也必须与尊王关联起来。上述“治出于一”的秩序图景在春秋战国被“治出于二”的结构性变化所取代。仁的思想之出现为人体小宇宙直接与天相通,而不必经过礼法秩序的中介提供了可能性。圣人形象作为人伦的最高体现,构成了教统领域的最高代表,而且被视为世俗权力无法予夺的“天爵”,从而开启了教统独立于治统的意义。与此相应,治统的王者不再是治教合一的主体,而只能是“人爵”意义上的君主,不可与天同尊,也不独占通天的权力。

关键词:治出于二  三代  圣和王  教统和治统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

 

 

孔子数理人文思想探论

邢文(66)

摘要:孔子的数理人文思想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与“德”之说有着根本区别,前者是人类数理人文思想的早期代表,但长期未得到学界重视。从马王堆帛书所见孔子“明数达德”的数理人文思想出发,可以上溯史前中国数理人文思想之源,并沿着上古先王的“允执其中”、周文王的推数“演《周易》”等线索,探求孔子数理德论的现代性与全球性,以及它在建设跨学科、跨文化、跨地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学术语言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明数达德  允执其中  数理哲学  数理人文学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亚洲社会、文化与语言系

 

 

从天道普遍性来建构大一统秩序的政治原则

——董仲舒“天”观念疏解

干春松(74)

摘要:董仲舒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系统阐发了自己的“天命”“天道”“元”等概念,并由此展示出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儒家如何借助汉初自然化的天人观念来建构其普遍性的政治原理。在此基础之上,董仲舒进一步借助“元”观念形成了天道对政治秩序、伦理秩序的支撑,完成了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转折。

关键词:天道  天  天命  元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

 



外国哲学

 

康德的主体概念与同一性问题

梁议众(84)

摘要:先验主体在康德哲学中是既非现象也非物自身的不可知的x。先验自我意识是认识形式的原初根据和载体,它不能成为经验世界中的一个被构成的认识对象。先验自我意识和本体自我共同构成了解释经验主体的形而上学根据或本原。但是,康德并未对先验自我意识和本体自我之间的关系作出清楚的解释。康德的主体概念中包含认识论解释无法涵盖的形而上学前提,单纯从认识论角度解释超感性主体与经验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无法成立的。

关键词:主体  自我意识  同一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康德的美德理论:一种历史性考察

董滨宇(92)

摘要:当代美德伦理学学者认为康德伦理学具有形式主义、严格主义的弊病,其义务论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品格与生活的多元价值,而美德是其中的重要构成因素。这些批评严重忽视了康德伦理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德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后者与美德伦理学的一些基本见解是一致的。康德关于美德或德性的思考几乎贯穿他的整个哲学生涯。其中,只有《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应被视为代表了他的“纯粹的义务论”阶段,从《实践理性批判》开始康德逐渐将思考的重心从道德延伸至美德,并将相关思想集中呈现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的义务论与其德性论实际上是一体的。

关键词:义务  美德  道德情感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

 

 

想象何以可能?

——萨特论意识的自由

温雪(102)

摘要:萨特将想象活动划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型:不借助物理影像的想象和借助物理影像的想象。它们的目的都在于使当前不在场、甚至完全虚构的事物以直观的形式展现。若要基于想象物直观-虚无的特征探究想象何以可能,就需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想象物的直观显现何以可能?第二,想象物的虚无何以可能?根据萨特的解释,在想象物的直观显现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表象;而想象物的虚无则需要意识在把握特定实在整体的基础上否定想象物的实在性。意识的本质,即意识的自由,是萨特关注想象问题的落脚点,它是使想象得以可能的两个方面共同诉诸的条件。

关键词:想象  想象物  意识的自由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政治哲学

 

论代际义务的证成问题

高景柱(111)

摘要:代际义务问题是代际正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人们通常将当今世代对未来世代负有义务视为一个自明之理,然而,代际义务的道德依据相对不发达。当今世代对未来世代负有义务的主要原因是,在由过去世代、当今世代和未来世代构成的跨代共同体中,未来世代拥有利益和权利,而当今世代的某些行为恰恰侵犯了未来世代的利益和权利。当今世代对未来世代至少负有“可持续性”的义务以及不恶化未来世代处境的义务。代际义务的践行离不开正义制度和民主机制。

关键词:代际正义  代际义务  利益  权利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国外学者访谈录

 

非形式逻辑与论辩理论的前沿进展

——访道格拉斯·沃尔顿教授

廖彦霖(121)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微信号:zhexuedongtai

微信编辑:罗启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