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齐邦媛:最后的知识贵族 | 二湘空间

空间作者 二湘的七维空间 2024-04-26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齐邦媛  图源网络


齐邦媛:最后的知识贵族


文/唐小兵

台湾大学外文系退休教授齐邦媛先生,3月28日凌晨去世,消息传出,海内外华人知识界纷纷表达哀悼和纪念。


齐邦媛1924年2月19日出生于辽宁铁岭齐家,其父齐世英早年留学日本和德国,是一个饱读诗书而“温和洁净的君子”,后追随有意革新的军人郭松龄反抗东北军阀张作霖失败而陷入困境,后长期致力于东北抗日义士的组织和救援工作,并创办第一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其母裴毓贞出身东北名门,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并协助齐世英联络东北义士。齐邦媛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自小就浸染在浓郁的家国天下情怀之中,她后来跟随母亲到南京与父亲团聚,抗战爆发一路迁徙到湖北、湖南、重庆入读南开中学,最后考上播迁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哲学系(后转外文系)。抗战结束的1947年,齐邦媛抵达台湾担任外文系助教,认识同为武汉大学电机系毕业的罗裕昌并结为夫妻,并因为配合罗之工作需要,在台中中学长期任教,后搬回台北重新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担任教授,期间曾到美国进修两年,也曾参与国立编译馆组织的教科书编写工作等,著有《千年之泪》等作品,培养了王德威、白先勇、陈芳明、简媜等杰出的学者和作家等。齐邦媛翻译、引介了大量西方文学进入台湾学术界和知识界,也是台湾文学进入世界的重要推动者,可以说是中西文学之间的持灯的使者。


晚年入住桃园养生村,齐邦媛从80岁开始,以四年半的时间一笔一划撰写了一生之回忆录《巨流河》,2009年在台北一出版就成为风行一时直抵人心的好书,2010年大陆三联书店推出简体字版本,此书出版后,两岸三地和欧美华人世界不断有书评、访谈和致齐邦媛教授的书信等,齐邦媛精心收集这些《巨流河》在读者世界的回响,以《回澜:相逢《巨流河》》出版,构成了出版史上东鸣西应彼此辉映的绝唱。


邦媛(后排右一)全家福


纵览《巨流河》所展现的齐邦媛的生命史和心灵史,可以说此书既是20世纪中国尤其是东北族群历史的见证,又是现代中国的教育、学术和文化史的历史记忆,还是她个人对于西方经典文学的沉浸、细读和讲解的私人记录,文学与人生构成彼此映照的两条主线。


全书从作为故乡的东北(渡不过的巨流河成为整本书荡气回肠的情感基点和记忆起点)、八年抗战、南开中学、武汉大学、风雨台湾等自然的时间线索出发,从个人视角观察、体验、记录和书写风雨如晦的20世纪中国历史。王鼎钧先生认为《巨流河》的文字锐敏、细腻、深沉和简练兼而有之。可以说在节制而又感性的生命书写中,该书蓬勃着一种精神的原力和深挚的情怀。


齐邦媛的一生是从东北向台湾的离散和迁徙的历史,从辽宁巨流河的奔腾不息到台湾南部哑口海的静默无声,她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白山黑水的东北情怀,其父亲和同代人致力于东北和中国复兴的持久努力,深深浸透在齐邦媛的血脉之中。她一生的原则是不抱怨,不诉苦,不浪费人生,做一个最有骨气的中国读书人,而她的历史书写也是要将抗战中国这样一个最有骨气的中国形象留存在历史长河之中。


在南京的家中,她的父母对于流亡关内的东北子弟的爱护,尤其她母亲在假期和周末操持家宴款待那些正当青春而孤苦无依的东北青年,滋养和温暖了一代代年轻人。抗战爆发,齐家匆促撤离南京逃亡到汉口的时候,齐邦媛母亲产后大出血几乎命悬一线,而齐邦媛年仅一岁半的妹妹因为感染急性肠胃炎而夭折,这种生离死别的人生悲剧,让齐邦媛自小就有一种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而她在两湖和重庆所目睹、耳闻的飞机轰炸等各种战争导致的人间悲剧,更是让她推己及人,对于埋藏了巨大悲伤的二十世纪有了一种内在的关切和反思。她与自幼结识、长期书信往来而后来殉国的飞行员张大飞之间的古典主义情感,更以其充满神启首尾呼应的悲剧情调深深感动了无数读者。因为一种幸存者的感恩视角和一个基督徒的宗教情怀,齐邦媛先生更体悟到自己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责任,将她们这一代人被淡化、误解或遮蔽的人生呈现出来。


齐邦媛在武汉大学期间。——《巨流河》第三章


齐邦媛所认同的是文化比权力更有尊严,学术比政治更有生命的价值立场。从其父亲筚路蓝缕创办东北中山中学培养一代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和在重庆创办《时与潮》杂志建设中国知识人的公共文化,她深深体认到了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和尊严。齐邦媛更是从张伯苓创办的南开中学在抗日烽火中弦歌不辍的办学历程,体察到了文化和教育对于危在旦夕的中国何以重振生机的决定性意义。齐邦媛青少年时代诚然充满了苦难,也被病痛所困扰,但她也幸运地接触到了现代中国人文主义精英文化的精华,也因此奠定了其心智生命的底色而成就了最后的知识贵族,比如她在乐山武汉大学得以亲炙朱光潜、吴宓、袁昌英、田德旺等学人讲述的西方诗歌、文学、戏剧等的精髓。在一个非左即右左翼成为潮流的大时代,在一个政治吞没人情、意识形态侵蚀心灵的时空里,齐邦媛先生守住了一方安静的内心庭院,在西方文学的源流里将个体的生命感悟、学术的创造性思考和文学文本的细读完美地缝合到一起,那些被她反复吟诵的诗句,也就成了支撑其精神世界的骨架,可以说,她面对波诡云谲的大时代,展现出了一种优雅而高贵的“隔离的智慧”。


齐邦媛写下的这段话几乎可以看作是对华人世界的临别赠言:


“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么,能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内心有些倚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这么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决定国家及个人的命运;我还盼望年轻人能培养一个宽容、悲悯的胸怀。”


齐邦媛贯穿二十世纪中国的百年人生,彰显了推己及人的博爱精神、浓郁内敛的家国情怀、沉浸英诗的文化意识和纯粹至善的生命情调等内涵,烈士暮年更以《巨流河》为倒霉而有骨气的二十世纪中国前半页做传,来“埋藏知识,留下种子”,她丰盛而光辉的人生又何尝不是“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的燃灯者的见证和践履呢?




作者简介

唐小兵,学者,作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主要作品有《北美学踪:从温哥华到波士顿》《与民国相遇》、《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往期精粹

重现朱令案!湘潭大学学生疑遭室友投毒身亡,凶手比孙维更残忍

我喜欢《伊豆的舞女》的朦胧恋情和物哀之美,归化时改名伊豆山

花25元嫖娼的81岁大爷,71岁的保洁大爷和86岁的范曾

一个顶级渣男的双面人生

颜歌:我和父亲视频越来越少,时间是一个房间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