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定格时代记忆:记住每一个了不起的你

谭主 玉渊谭天 2021-04-24


“就地过年,会不会少了些仪式感?”

 

这是大多数人计划“不返乡过年”后,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


然而仪式感,不只是春节给予的,也是时代赋予的,更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5年前,很多人在春节回家期间写起了“返乡手记”

 

女博士黄灯一篇《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阅读量过千万。

 

手记是私人的,但它观察的,是这个时代。


当下这个时代,也需要自己独有的,时代记忆

 

空间的距离或许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去思考和记录这些仪式感。

  

总台中国之声,发起了一个报道活动,记录今年不回家的人。

 

谭主也在玉渊谭天微信、微博同步发起了一个活动,倡议大家都来写自己的“不返乡手记”

 


你的每一次记录,就会成为当下的时代记忆。




空间的仪式感



春节,赋予了空间仪式感,春节一到,一定会想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

 

流动的前提是我们与家乡的距离,这种距离与时代密切相关。

 

1977年10月21日,各大报纸宣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短短一个月内,有610万人报考,570万人赴考。

 

最终,有27万人打包好行李,带着干粮,离开家乡,走进了大学校园。

 

从此,离开家乡求学的人越来越多。

 

3年之后,有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公开报道当中。

 

这一天,是1980年1月11日,当时,它所占的篇幅很小,只在第二版的一个角落中刊登。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词——春运,改变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

 

在这场跨越空间的流动中,还有一个代表群体。

 

1991年,他们登上了电视荧幕。这一年,一部叫《外来妹》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讲的是六个从穷山沟到广东港资公司打工的女工。

 

这部剧的出品方之一,是广东电视台。此时的广东和深圳,一同引领改革风气之先,吸引无数人南下,通过劳动改变命运

 

仅从深圳来看,在1990年至2004年的15年间,参与深圳建设的外来务工人员累计向外汇款820.5亿元。

 

到2007年,广东一省的外来人口就达到了2000万。

 

流动的人口,也造就了流动的中国,让往与返成为很多人的春节记忆

 

流动之间的那些停留就显得更为难忘,一些不返乡的时刻同样让我们记忆犹新。


许多人都提到了2008年,其中就有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他的第一次不返乡,是在13年前。

 

2008年的腊月,湖南的雪格外的大。

 

当湖南郴州一座原本只有6吨重的双回线铁塔,因为结冰重达50吨,轰然倒塌之后,大家真正意识到,雪灾来了。

 


不久之后,郴州全城停电。有人形容,一夜之间,所有郴州人的QQ头像都变成了灰色。

 

作为京广铁路的重要枢纽,郴州停运,几乎让整个南方交通停滞。

 

2008年1月30日,小年。中国气象局的新闻发言人在这一天,建议公众“就地过年”

 

这时的广东,仅白云机场就滞留了14000多人,广州火车站的滞留人数达到了200万。

 

为了减少滞留人数,广州的电台开始以不同的方言,循环播放一句话,“留下吧,广州也是你的家。”

  

那一年,一些距离看起来十分遥远。

 

中国南方地区依然使用着大量绿皮车,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是远距离流动的共同记忆,当年,中国第一条高铁线路才刚刚开通。

 

买一张车票,也要排着长长的队。

 

信息传递的不畅同样增加了距离感,2008年的中国,大家在用的还是2G信号,智能手机更不知道为何物。

 

但就在5年之后2013年,工信部发布了4G牌照。那一年的春节,有1000万人用12306,购买了春节车票。

 

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担心空间的阻隔,天涯比邻,云端相见。不只是家乡,更有远方。

 

今年,屠新泉选择留京过年,他马上要参加一个G20的智库会议。跨越万里的距离在线上和外国嘉宾“面对面”,传递中国的声音,将是他春节期间的常态。

 

春节,见证了中国人空间流动的记忆。一年又一年,科技改变的不是故乡与他乡的距离,而是空间的仪式感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时间的仪式感


 

春节,赋予了时间仪式感,春节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时间节点

 

有的人看的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更远。

 

2006年春节,是董煜第一次不返乡过年。

 

当时,董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负责一本“小册子”的编制,这本册子叫“十一五”规划。

 

如果现在再翻起十五年前的那本册子来看,你会发现“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赫然就在某专栏中。

 

就在同一个专栏中,还规划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而这些,还只是“十一五”规划18个专栏的其中之一而已。

 

一颗颗想象的种子早早埋下

 

那些不回家的春节加起来,变成了现在完成探月并归来的嫦娥五号。

 

又一个不回家的春节,航天人的目光望向了另一片星空。

 

今年除夕前一天,飞往火星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预计将于5月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着陆。

 


火星上能不能种菜,答案又近了一步。

 

而迈向火星的构想,早在20年前就已经埋下,甚至更早。

 

春节像一个记忆的节点,透过它,看到了岁月更替,还有时代变迁。

 

承载这种变迁的,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

 

我找到了黄灯。5年前,她让春节成为一次记录家乡的契机。

 

今年,她留在了深圳过年,远望家乡,她的观察视角,除了个体,多了整体。

 

黄灯笔下的家乡,湖北孝昌,在去年4月,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脱贫,只是一句话,但这句话真正的重量,只有时间知道。

 

不久前,热播的《山海情》给了所有人一次穿梭时空的体验。

 

剧里的主角们,原来住在西海固山区。

 

这里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从这一年到搬出大山,开始与福建合作新建闽宁镇,西海固人用了18年。

 

2020年12月23日,闽宁镇宣布脱贫。

 

今年的春节,中国之声的记者来到了离闽宁镇不远的宁夏西吉县,福建来到这里的企业家也没有返乡。

 

带着宁夏的村民,他们要在2021年,靠销售一种叫艾草的草药,卖出3000万。

 

时间的穿梭,体现在变。还有不变。

 

2020年的春节,所有人被疫情所扰,居家成了记忆。

 

2021年的春节,我们仍然没有告别疫情,不返乡也会成为新的记忆

 

时间的穿梭之中,庚子鼠年,几乎是对所有人的一次特殊考验:百年不遇的疫情,百年不遇的洪灾……

 

这一年,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每个人都在努力向上。

 

这样的记忆,我们值得回望,值得书写,值得铭记。

 

因为这些记忆,带着时间的仪式感,会定格现在,也会定格历史。



记录的仪式感


 

春节,要辞旧,更要迎新

 

辞什么旧?迎什么新?

 

有的人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不只是个人的,更是中国的。

 

我们和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奇渊聊了聊,他的答案可能要从自己的研究说起。

 

从去年五月份开始,来自德国的拜耳公司、美国的花旗银行、日本的东京三菱日联银行,还有新西兰的惠灵顿大学等诸多外国机构,都在问他同一个问题。

 

中国在疫情背景下提出“双循环”政策意味着什么?

 

徐奇渊用一年的研究,沉淀了一份报告——《2020外滩金融开放报告:感知政策的温度》。报告里的两个“流”,给了答案。

 

一个是物流:2020年,中国的贸易出口量在全世界占比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一个是资金流:2020年,外资涌入中国的速度明显加快,中国成了全世界经济的避风港。

 

抗疫果断,经济逆转,开放扩大。

 


作为一个研究经济的学者,这是徐奇渊的年度记录

 

基于这份报告,他的研究还会在春节继续,这些研究就是他的不返乡手记。


谭主在发出这次“不返乡手记”的倡议之后

还收到了很多人的故事

 

 1 


用自己种的菜做的饭

是要更好吃些


@戴伟 

英国科学家,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

曾受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科学家座谈会

英国人在北京过年


我今年留在学校过年,不能再去农村。

这些年,我去过河南、安徽、山东三个地方的农村过年。

1998年,我第一次和中国朋友一起,回到了河南信阳过年,在农村的这两个星期跟其他的50个星期完全不一样,很热闹。

他们家里有自己种的菜,自己养的猪,做的菜比北京的好吃。

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说,现在农村变化很大,原来回去坐火车都困难,现在一到过年,农村基本变成了一个停车场


 2 


波涛汹涌之下

见证中国速度和中国效率


@丁一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2020年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当疫情在中国爆发之后,中国的社会能够迅速地加以应对。


由此我也思考了很多,包括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管理制度等等。


在现代经济社会,尤其是城镇化水平很高的当下,能够做到这些确实很不容易。


 3 


线上交流的国际关系

天涯若比邻


@朱宁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我往年都会参加很多的国际会议,比如说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比如说中美的一些高层的对话。

2020年,虽然大家线下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是由于有了这种网上的会议和社交的网络,线上见面的机会反而更多了。

大家反而有了“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4 


人在美国

熟悉的味道,就是年


@王逢治

总台驻美记者

宁波人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过年


记得去年春节前几天,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在白宫签署,北美总站记者在白宫内一镜到底直播签字仪式现场。


今年春节前,美国又发生了暴力冲击国会山事件,紧接着数万军人保卫新总统就职典礼……


全球瞩目的大新闻接踵而来,既是做记者的“机遇”,也代表着不间断的忙碌。


春节于驻美记者来说,往往是在工作中度过的。


尽管如此,我想每一个海外的中国人在春节还是会有最基本的仪式感,对于我们这些驻外记者来说往往意味着“吃”,只有熟悉的味道才能解乡愁。


 5 


先努力奔跑,春天都在风里 

每个人都了不起


 @塞北

央媒媒体人

甘肃人在北京过年

 
每个人都了不起,今年这句话不出意外地刷屏了!


疫情的袭扰让人难以喘气,虽然每天每个月都感觉很艰难,但是也有很多人依旧在努力地活着、拼搏着、奋斗着。


到了年终岁尾,有收到年终奖的惊喜,有完成年初小目标的成就感,也有多了很多时间陪伴家人的幸福。


我也很感谢自己,努力了一年,结果还算满意,一个个目标打卡get,完成了自己年初的小目标。


求学深造来到了清华园,C刊发表若干文章,每日坚持阅读写作……


曾有人这样分享他的人生心得,如果你每一年都有几个目标完成,坚持下去,十年之内下来的积累就了不得!


我想,我正在这么做,也希望更多人一起坚持加油!这些天,留下的人,心安处便是吾乡;归乡的朋友,道一声一路平安!


谭主想把这些故事

分享给你

让你的这个春节,更有年味

同时,谭主也期待你的故事

让你,加入我们

我们的每一次记录

都会成为这个时代

自己的记忆


当然,故事不能“白听”

谭主准备了多份春晚限定周边

送给“讲故事的你”

关注玉渊谭天

在微信后台留下联系方式

以及你春节不回家的故事



即有机会

获得这些精美限定礼物

 


每一条留言,谭主都会认真阅读。

每一份手记,都是时代的记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