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大药学院研究团队联合浙二眼科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上发表封面文章


文章概况

干眼病(Dry eye diease, DED)是最常见的眼表疾病,影响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其临床表现为泪膜缺乏和持续的眼表炎症,导致眼部不适甚至视力障碍。由于传统药物具有长期高频率给药的不足,开发合适的眼部药物载体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从而减少治疗周期和给药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多肽材料具备易于合成、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免疫原性等优点,在制备眼部药物递送载体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多肽可以通过序列编码形成纳米纤维、纳米带等不同的形貌,从而影响组装体在生物体内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氨基酸序列的细微变化如何影响肽或基于肽的纳米载体的体内生物活性,进而影响载体内的药物疗效尚不明晰。

为此,药学院王寅、赵亚雪等研究人员联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韩海杰课题组报道了一类两亲性的组成同分异构五肽,其中每一个均含有三个异亮氨酸(I)残基、一个组氨酸(H)残基和一个赖氨酸(K)残基,且N端以萘乙酰基(NP)封端以促进组装。这些多肽能够在溶液中自组装成形貌不一的纳米条带,并被进一步用作地夸磷索钠(Diquafosol tetrasodium , DQS)的载体用于治疗干眼病。

结果表明,多肽序列的细微变化引起组装过程中分子堆叠的显著差异,这一点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也得到验证。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多肽纳米结构的存在可以显著延长药物在眼表的滞留时间,且延长程度高度依赖多肽形态。这种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深入揭示分子水平的细微变化如何影响材料的组装行为,进而调节多肽材料的治疗效率。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极低的眼部刺激性,这些肽基材料在治疗眼部或其他相关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亮点

1.  通过分子水平调控多肽中氨基酸位置构建三种组成同分异构体多肽,进而获得了三种不同的组装形貌。

2.  组成同分异构体五肽形成的纳米结构能不同程度延长了药物的保留时间,进而调控地夸磷索钠的治疗效果。


文章信息

该研究成果近期于《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上发表,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张严文、本科生戚宇铮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婷莲为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寅副教授、赵亚雪副研究员,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韩海杰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信息

王寅,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博导,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药学会药剂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5年6月在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分别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20年9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长期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的相关研究,先后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受邀担任VIEW, Smart Molecules等杂志青年编委,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国际期刊的独立审稿人,获得美兰湖优秀青年学者报告奖,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审稿突出贡献奖。 


赵亚雪,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生物学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上海交通大学李兰馨青年教师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等荣誉。


韩海杰,博士,现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博导,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针对重要致盲眼病的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和转化研究。以通讯/第一作者在JACS, ADDR, AS, ACS Nano,JC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以第一申请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中一项已转化;作为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浙江省“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3.11.053








供稿:王寅课题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