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战 缘起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2-11-15


本篇从纯军事力量对比的角度来探究一下二战的爆发。



三十年代末,地球上一共有这样几股实力相当的力量:


1、英法同盟

2、纳粹德国

3、红色苏联

4、世外美国


这四股力量中美国是最强的。


但由于身处孤立的美洲大陆以及众所周知的“体制原因”,美国的实力更多体现在战争潜力上。


可以直接拿来拼刺刀的军事力量并不突出。


纳粹德国和苏联虽然互不对付,但都是极端军事动员型的国家体制,同属“A象限”。


发起狠来非常可怕。


英法两国此时单一面对纳粹德国时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如果说海军方面英国人还不怵德国,那么在欧洲大陆上则必须集两家同盟之力,方能对德军形成均势。


故我们把“英法同盟”算作一个整体,勉强与后三者并列。


至于远东的日本,如果我们把三十年代末上面四股力量的大小记为“1”的话,日本最多算0.3吧。


再多无法想象。


考虑到日本远离漩涡中心欧洲大陆、远程投送能力又不行,它唯一能起到的一点作用就是在远东牵制一下苏联。


对欧洲局势影响非常有限。


日军的装备在二战主要国家中仅比中国强。


其所谓的“坦克”在欧洲战场只能算装甲车,面对苏军的T-34和喀秋莎完全被吊打。


相对来说日本的海军还算不错,只可惜遇到了美国,还是被吊打。


日军薄皮大馅的坦克


介绍完各方力量,下面说一个基本准则——


任何一次理性的军事行动,发起方只有在确信足够把握时才会动手。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


三十年代末的欧洲大陆上是“1:1:1”的状态。


左边的“1”是英法同盟,中间的“1”是德国,右边的“1”是苏联。


三者互相看不顺眼。


德国要动手,最基本的前提是确保左右两个“1”中有一个是朋友——至少不会在背后插我一刀那种。


希特勒虽然狂妄,但不傻。


如果英法同盟能像一战前那样与俄国(苏联)结盟,德国大概率是不敢动手的。


那么英法为什么没能与苏联结盟呢?


张伯伦与希特勒,1938年


三十年代末,欧洲大陆仍然是世界的绝对中心。


抛开“世外美国”不谈,其余三股大的力量都云集在这里,蠢蠢欲动。


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方面属于“掀桌子”意愿更强烈的那个,而英法同盟更多是现有秩序的维系者。


尤其是英国。


英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欧洲大陆上采用“均势政策”。


用丘吉尔的话说——


“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


“(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那一个国家。”


眼看希特勒的德国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驰骋起来,英国加紧巩固了与法国的同盟关系。


按照几百年来“均势政策”的思路,英国这时候原本是不应该对德国抱有任何幻想的。


必须强势打压。


可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代英国人迟迟不愿意对德国下狠手。


因为苏联。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根本性冲突,英法均视其为重大威胁。


三十年代英法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默许了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的军事行动。


英法的目的一目了然——将法西斯“祸水东引”。


需要说明的是,希特勒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是比较成功的。


他一直公开宣称德国的战争对象是“共产党国家”,说的都是英法愿意听的话。


斯大林坐不住了,他开始抛弃意识形态的束缚,主动寻求与英法结盟。


于是在1939年4月至8月间,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政治谈判。


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了正式请求:


“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五至十年的反侵略互助条约。”


苏联给出的价码如下:


1、在英法遭到德国侵略时,苏联将派出相当于英法军事力量 70% 的部队对德作战;


2、在英法负有保障其安全义务的波兰和罗马尼亚遭到德国进犯时,苏联将派出数量相当于英法派出的部队总和的师团对德作战;


3、允许苏联部队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领土以实现这种作战。


如果此时能签下这份协议,二战很有可能打不起来。


很可惜,没有谈下来。


其实问题反而出在苏联的“价码”上。


英法认为,苏联价码的第三条实际上是要恢复沙俄时代霸占的东欧领土,让英法默许其可以不受约束的出兵东欧,属于“间接侵略”。


苏联军事代表团团长伏罗希洛夫向英法解释道:


“苏联与德国没有共同边界,只有在允许它的军队经过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的条件下,才可以对法国、英国、波兰和罗马尼亚给予援助,因为没有其他途径与侵略者的军队接触。”


英法还是不同意。


他们认为苏联要的不是“一般意义的互助条约”,而是要顺带手拿下缓冲地带东欧的控制权。


是苏联的“假途灭虢”之计。


斯大林很气愤。


他在跟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谈及此问题时说:


“我们倾向于同所谓民主国家达成协议,为此,我们进行了会谈。然而,英国人和法国人想利用我们做雇工,可他们却不支付任何工钱。”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现场。1918年列宁力主和德国签订了该条约,苏俄割让了包括波兰东部、立陶宛等在内的近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斯大林一直希望将东欧重新纳入苏联势力范围


眼看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展开谈判,希特勒急了。


1939年4月份莫斯科的谈判一开始,元首就立即指示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抛出橄榄枝。


在内部会议上,希特勒表示:


“不管多高的代价,都必须使俄国的中立实现。”


于是在于英法谈判的同时,德国开始与苏联进行秘密接触。


苏联方面也因时而异,制定了“祸水西推”的策略。


英法想“东引”,苏联想“西推”——正如同一时期远东中苏对日本的博弈。(《国运关口:北上,南下?》)


大家都知道,二战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


其实早在4、5月份,希特勒内部就定好入侵波兰的计划和预案了,箭已在弦上。


眼看英法苏正在谈一个“Big Deal”,希特勒在外长级别沟通迟迟得不到苏联积极响应的情况下,于8月2日放下身段直接电告斯大林。


他开出了英法不肯给的条件,要求苏德会谈签约,必要时可以亲自出席。


希特勒这个人是极其自负、自视甚高的。


他肯向仇敌说出“必要时可亲自出席”这句话,很不容易。


元首既然开了金口,斯大林表示同意展开谈判。


8月3日,也就是希特勒致电斯大林的第二天,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秘密会面。


同一时间,与英法的谈判也在积极推动。


苏联人齐头并进,两不耽误。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上签字。


1939年8月中旬,苏联的最后价码被英法否决。


几乎在同一时间,希特勒内部拍板了9月1日攻击波兰的计划。


在大战爆发前的一个星期(8月23日),希特勒指示外长里宾特洛甫再次前往苏联。


元首就一句话——


“接受苏联的所有条件,签下条约。”


8月23日中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


斯大林、莫洛托夫和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经过两次简短的会谈后,于当晚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条约”的正本很简单:


1、条约缔结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绝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有效期为10年。


通俗解释一下就是“我打别人你不准干预”。


在那个列强纵横捭阖的年代,这种“互不侵犯条约”很常见,德国和波兰还有《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呢。


别太当真就好。


不过除了正文外,苏德还签订了一份极具诱惑力的“秘密附加协议书”。


这才是关键。


秘密附加协议书中苏德双方详细划分了东欧的势力范围。


由于签订条约时希特勒有求于苏联,所以苏联拿的地比德国还要多一些。


这份秘密协议书的内容一直到了二战后纽伦堡大审时,西方国家才从当事人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的口供中得知。


苏方否认。


德军闪击波兰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为希特勒入侵波兰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一周后的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军150万大军对波兰发动突袭。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