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公辅成王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4-01


本篇为随笔,作为《京城,1978》的番外。


周公辅成王壁画


曹操有一首名词——《短歌行》,结尾处是这样四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作者自比“周公”(辅佐献帝……),希望天下百姓能都归顺麾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周公是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人物。


周公原名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武王伐纣”的故事大家都有所耳闻。不过在伐纣成功、周王朝建立仅两年后,武王便病故。


武王死后,年仅十三岁的成王继位。


姬旦作为武王的弟弟和实际的摄政王,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代行天子职权,一心朝政,忠心不二。


待幼主成年后,大权在握的周公毫不恋权,他“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纵观历史,这样的“托孤大臣”可谓凤毛麟角,简直是为幼主量身打造的“模范典型”。


正因如此,周公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点宣传的对象,拥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影响了很多人,直到近现代。


1980年的11月,北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讨论和批准向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人事变更方案。


在这次会议上,叶剑英讲了一个属于他的故事——


毛主席临终的时候,政治局的全体同志到主席那个房子,排队一个一个见他。


那时,他的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


看完后,大家依次退回休息室。


然而过了一会,护士又把我叫到主席面前。


当时主席看了我一眼,说不出话来,我又退了出来。


不久,主席心脏就停止跳动了。


当时我就想,主席为什么要第二次叫我呢?还有什么嘱托?(话到此处,叶帅心情很激动,流下了眼泪。)


我剖析毛主席在世时自己的心情,我确实把XXX同志当做“后主”看待。


尽管我自己精力不足,水平不高,还是想尽力扶助他,对他讲过一些过誉的话。


这是一种旧的封建思想在作怪,借此机会,我应作自我批评。


来源共产党员网-党建-党史博览


1976年9月,华、王洪文、叶剑英、张春桥、江青在毛泽东葬礼上


叶帅的这段话感动了在场的很多人


讲完托孤的故事后,他甚至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在1976之后一些事情的责任,希望组织批准他离休。


前面很多文章中我们都提过,叶帅在文革后期对于抵制“四人帮”插手军队、推动进步力量获得胜利,立下过巨大的功劳;更不要提革命年代所积累的崇高威望。


他这样一番表态后,大家最终以一种平和体面的方式,顺利完成了这次重要的人事变更案——维护了团结大局。


有的人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书法赏析。这四个字由他写出来,平添了一丝回味


后来小平同志对这段“模糊的岁月”有过一个评价:


“他说不上是一代,本身没有一个独立的东西,就是‘两个凡是’”。


这个评价是很精辟的。


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弱主”的带领下,中国大概率只能是在左右之间缓慢蹉跎向前。


像主动争取中美建交、对越出兵、历史问题盖棺定论、创办特区、市场经济改革等等大事,非一言九鼎者无法推动。


中国太大,各派意见太纷繁复杂了。


如果想和稀泥,可以一直和下去,直到永远。


换过来说,即使“弱主”有改革的想法,希望强推,形势也是不允许的。


不信,请参见戈尔巴乔夫。


198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小平同志回忆中苏论战等过往云烟,娓娓道来,戈氏像是一个晚辈在“听老人家讲那过去的故事”


今天当我们回顾往事,观看改革开放纪录片上那一帧帧的画面:邓小平访美、特区创办、历史问题的决议、开放14个沿海城市、浦东开发……


似乎像是排了一个计划表,按部就班的在执行一样。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对于从六七十年代狂热革命状态转型的中国来说,纪录片上播放的每一幕,都是破釜沉舟、惊天动地的变化。


在对这段历史进行总结时,诸多的拨乱反正中,官方给出了一条最根本的——


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代替了曾经的“以阶级斗争为纲”。


事实上,直到2021年的今天,我们仍然走在这条“基本路线”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