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经济人读书会年度书单|历史人物社会类(下)

经济人读书会 经济人读书会 2020-09-06

2019经济人读书会十佳书友



2019经济人读书会十佳出版社


本书单关键词




2019经济人读书会年度书单

(历史人物社会类)




《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


作者:[美]塔米姆‧安萨利

译者: 钟鹰翔

出版社:好望角|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

推荐人:沈大园


-推荐语-

部落社会和宗教传统是理解阿富汗历史的关键词。其实首都里,国王和精英都是想要削弱地方权威,推进世俗西化的,部落的可汗和乡村的毛拉是在同一条战线上。这种社会结构强大的韧性,把胆敢入侵的帝国用游击战通通拖垮,也以保守势力一次次农村包围城市,阻断了自身现代化的进程。


《德国极简史》


作者: [英]詹姆斯•霍斯 

译者:舒云亮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3

推荐人:张向荣(danyboy)


-推荐语-

这几年“简史”、“极简史”太多了,恕我直言大部分不太值得读。

这本德国极简史,书名很不准确,严格的说这是一本德国史论。大概是中译本为了蹭热点才译成简史的。

全书只有260页,分四章,前三章只有87页,算是“简史”。但整个第四章既不简,也不是史,而是史论。

前三章只说了一个观点:昔日罗马帝国的边境线和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的边境线——易北河与萨克森界墙,虽然距今一两千年,但这条边境线的影响力至今存在,它把德国分成了西方和“东方”(这里的西方没有打引号,是取其地域的本意;而东方打了引号,是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如野蛮人、斯拉夫人、普鲁士人、国社党、苏联……)。

作者希望我们记住这条东西方的边界线,随即开始了第四章的叙述。作为一个英国人,作者以英国保守自由主义视角评估了16世纪新教诞生后至今的德国地区,结论鲜明不俗:

真正的德国是源于前三章所叙述的罗马帝国易北河西边,以及查理大帝王国界墙西边的德意志列国,也包括奥地利。但是,当一个叫做普鲁士的蛮邦从易北河东岸的“东方”蛮夷中兴起,并接受新教后,这个军事贵族主义的、斯巴达式的、激进极端的普鲁士就成了灭亡真正德国的宿命。民主化的德意志列国怎能抵挡军事化的普鲁士蛮邦?于是,最终在俾斯麦运作下,由普鲁士经过铁与血“统一”德国,把专制极端的普鲁士容克制度强加给西部,于是,一个现代的“德国”以统一的名义诞生了。作者指出,俾斯麦运作的德国统一其实是谎言,因为,是俾斯麦将普鲁士喧宾夺主、鸠占鹊巢,以好战的普鲁士人代替了温和的德意志人。

于是,以普鲁士为主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变得好战起来。搞了“一战”,失败,帝国送命;但普鲁士的遗老遗少还是魏玛公国不可忽视的力量。作者分析了魏玛1933年的选举,指出希特勒在西部德国得票率并不高,是曾经的普鲁士也就是东部德国高昂的选票将希特勒推上了德国总理宝座,于是第三帝国诞生,德国再次被其东部拉入战争,发动“二战”,再次失败,帝国再次送命。

既然如此,英国人当然会认为,两德分裂对真正的德国是大好事。西德总理阿登纳也做如此想。那么,按照这一角度,所谓的冷战时期“酿成”的东西德分治的“悲剧”就成了伪命题——西德才是德国,东德是普鲁士,仍然是那个蛮邦,那个接受了新教、支持军国主义、选出了希特勒、接纳了苏联代理人的蛮邦。

但作者哀叹道:1990年代两德再次统一后,尽管原西德地区给予了原东德地区巨额补贴,但原东德地区毫无感恩之心。一方面,大量受过教育的、接受西方思想的东德人大量移民至西部,导致东德维持了原来的“普鲁士-纳粹-苏联”积习;另一方面,留下来的居民则再次泛起极端思想,成为了21世纪整个德国极左与极右思想的策源地。而恰恰是这个地区,曾经选出了希特勒。

总之,作者认为,是俾斯麦种下了被毒酒浸泡的种子,结出了1866-1945的邪恶历史,这段历史虽然结束了,但其影响力始终存在。而造成一切分野的,就是是否认同英国式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这样的一部简史,是不是很特别呢?是不是“私货”很多?这就好比,有人写“中国极简史”,花200页写周朝华夏族诞生、春秋战国列国林立,指出东方列国是华夏的代表;但一个来自蛮夷地区的秦国虽然文化落后,却因为军事强大而统一六国,从此中国开启了两千多年的秦政。然后再花50页,把从汉代到清代的历史一过,这就算写完了。

因此,这本书的确不是一本“客观”叙述的德国简史,而是一本删繁就简的政论。作者的观点是否准确,读者自有判断吧。



海盗大名与臣秀吉


作者:[日]藤田达生

译者:信誉

出版社: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5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海盗大名与丰臣秀吉》,话题很好,一直很好奇日本海盗这段历史。日本中世史专“海贼”,其实类似海上的武士或者领主。


作者说,日本的海盗,主体并不是无主的武士,其实更更应该是水军。无论在东西方,海盗并不是大家想象的法外之徒,而是海洋秩序的一部分。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

作者:[美]马克·科尔兰斯基  

译者:夏业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2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盐的故事,背后其实也一部文明的故事。在美国记者马克·科尔兰斯基所写的《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这本书,就是关于一部盐的世界史。马克•科尔兰斯基做过多年媒体人,他的叙述有媒体人特有的好奇心,也有着超越学者写作的广阔视野。

盐的故事,耐人寻味,值得书写的地方还是很多。从一粒小小的盐中,我们如果留心,可以窥探见人类文明的嬗变。

《秩序:不法之徒为何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秩序》

作者:[美]彼得·T.李森 

译者:韩薇/郑禹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12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很有意思的书,关于政府暴力秩序的讨论,其实是文明的核心。可以和诺思平克莫里斯等学者对比看(这几位的书在徐瑾读书圈也有推荐),上面可以追溯到卢梭与霍布斯的争论。


李森的观点挑战了原有思维惯性,他强调无政府状态可能是有效。

道理说白了也简单,无政府状态不等于无秩序状态。只要存在重复博弈,最终可能制造秩序。秩序,也是网络秩序中一种性质。

不过,这层窗户纸,糊住多少名流。


《巨人的工具》

作者:[美] 蒂姆·费里斯

译者:杨清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12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如何看得更高更远?借助成功人士的经验可能是一个好主意。从这个意义而言,蒂姆·费里斯 (Tim Ferriss) 所写的《巨人的工具》,可当作一本工具书。

这本像砖头一样厚的书中,罗列了他采访过的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这些人往往是某一方面的天才。关于生活和发展等方面,有些看起来可以随手可以用的建议。


蛮有意思的是,这种书肯定不算经典,难以构成智力炫耀资本和碾压人的深度,但却是多数商业作者都希望写的书——因为它平易近人,而且有用。同样,我也很佩服作者的态度,有商业作者以读者为中心的良好态度。


《冷战》

作者:[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译者:翟强、张静  

出版社: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

推荐人:王宇


-推荐语-

当年美苏为什么陷入僵持,柏林墙为什么倒塌,本书从一个新的视角,讲述冷战历史。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作者:许知远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5-

推荐人:孟凡礼


-推荐语-

再现梁启超早年活动的时代氛围、刻画变革者群像、追问近代中国走向;这本书不一定是最好的梁启超传记,但最重要的是,许知远通过海量的阅读,以梁启超为中心,还原了清末大变革时代的知识群体的情绪,并藉此沟通笔下的历史与眼前的现实,为困于现实的人寻找潜藏于历史的动力。鉴于豆瓣上故意贬低知远这部新作似乎已成为某些人标榜自己的时尚,就在这里再隆重推荐一下吧。


《坚定不移》


   作者:[美]保罗•沃尔克 、

 [美] 克里斯蒂娜•哈珀 

译者:徐忠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4

推荐人:牛慕鸿


-推荐语-

当下,贸 易 战风起云涌(阴谋论俯拾即是)、MMT甚嚣尘上(奇谈怪论不绝于耳)、金融刚兑有序打破(恐慌情绪悄然滋长)。莫衷一是之时,不妨读读保罗•沃尔克的新自传《坚定不移》(Keeping At It : The Quest for Sound Money and Good Government)。历史总是在有趣的节点悄然押韵。我们当下面对的总总,对于一位91岁高龄公认的智者而言,或多或少有所经历。“实用货币主义”、“关键是(央行)独立性”、“不是为了金钱或者权力”,沃尔克点出的三个关键词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985-1989:我们眼中的彼此》


作者:葛绮云、阮虹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

推荐人:王宇


-推荐语-

作者是韩叙大使的夫人,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她曾多次随韩叙出使美国。在这本书里,她回忆了那时中美两国社会公众之间的交往情况。


《大国政治的悲剧》


作者:[美]约翰·米尔斯海默 

译者:王义桅 、 唐小松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

推荐人:陈老宇



-推荐语-

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解释了大国对抗的必然性。感觉比修昔底德陷阱理论似乎更靠谱一点。当然对于同一个世界和同一件事情,每个人只接受自己喜欢的理论。

《欧洲发展的历史经验》


作者:[德]迪特·森格哈斯 

译者:梅俊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11

推荐人:琅琊渔夫



-推荐语-

迪特·森哈斯(Dieter Senghaas),1940年生于德国 Geislingen,社会科学家,被誉为大师级思想家、和平与发展研究的先驱。


《欧洲发展的历史经验》出版于1982年。这本写于30多年前的论著并没有过时,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被誉为“发展理论”的经典。


 一部欧洲史,实际上也是先发展国与后发展国之间的竞争互动史。欧洲所发展的历程,不仅有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有边缘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且从20世纪起,还增加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欧洲发展历程犹如一个实验室,对求解当今世界的发展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森哈斯构筑在历史经验上的后发展学说,特别是其对多元发展道路的揭示,克服了左右翼发展流派共同沾染的那种公式化、决定论毛病,也为后发展国家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的参照系。


《欧洲的文化价值》


作者:[德] 汉斯·约阿施 (主编) 、 

[德] 克劳斯·维甘特 (主编) 

译者:陈洪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

推荐人:琅琊渔夫



-推荐语-

亚马逊上“无求备斋主人”是这么评价《欧洲的文化价值》的:


“相关论题的学术文集,虽然多半是约稿(命题作文),但是撰著者都是该论题的学界翘楚,有的甚至是大师级的。如第一章的“轴心时期”的文化,撰稿是大师级的学者,以色列已故的艾森斯塔特。马佐尔也为读者所熟知。1996年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发表后,举世热议,当然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学者群起而批判。20年过去了,对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的假命题最有力的批判,是德国学者,本书的撰稿之一。他20年前针对“文明的冲突”所作的批判著作和本书中的论稿,观点不变,20余年的历史也证明了本文作者观点的正确和亨氏的谬误。“21世纪是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联合对抗西方文明”,亨廷顿的惊世大预言,别人不信,我也不信。为什么?看一看这本书就全知道了。“


大师级的手笔确实不一般,系统而深刻。此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批判“文明的冲突”,更可助建立对欧洲文化的认识;不了解欧洲文化,不可能理解当今世界。此书介绍之欧洲文化亦可作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参照,没有比较参照,便陷溺其中,谈不上自我认识。好的科学,本质上是比较的,文化也一样。


《欧洲的文化价值》分不同论题也讲了历史,是着眼于发展脉络、当下和未来,理性的批判。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


作者:葛全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

推荐人:琅琊渔夫



-推荐语-

葛全胜等著的这本《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详细描述了中国历朝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比如,关于明王朝是如何覆亡的,书中分析:

在探讨明朝政权覆亡原因时,我们很容易注意到制度因素,即高度专制的统治、吏治和税收系统的腐败、土地兼并过度、皇帝昏聩及宦官弄权等。问题是,这些制度上的因素并不仅仅存乎明末,事实上,自永乐帝以后,明朝政治就渐趋腐败,昏君迭出。比较而言,崇祯皇帝朱由检还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对国计民生较为关注,无论政事的勤勉程度,还是处理国家政务、军务的能力都远胜于嘉靖、万历诸帝。然天不佑崇祯。


明朝处于小冰期前半段,明末气候转冷,剧烈变化。自万历末开始,中国天灾连年,旱涝相继,飞蝗遍野,百姓无以为生。在草根和树皮被掘食殆尽后,有饥民甚至易子而食。


(1)因粮食减产,明末20余年全国饥荒发生频次及其严重程度有可能是过去2000年最突出的。


(2)崇祯十一年至十六年(1638-1643)发生的连旱灾害,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严重可能是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来之唯一。
    
(3)而气候变化又引发瘟疫流行,明朝276年中疫灾的发生高于明代以前任何朝代,疫情发生频率和波及范围呈现随着年代推移而增大的趋势。

在“以农立国”的自然经济时代,农作物连年大面积歉收所带来的财政危机无疑是巨大的,明廷财政的崩溃和军队战力的急转直下并没有因为崇祯的努力而有所减缓。

气候变化导致财政崩溃,明王朝统治力失去了财政的支撑,遂覆亡。

从这个角度看,造成明王朝灭亡的关键因素是气候变化。


《眼前:漫步在《左传》的世界》

 

作者: 唐诺  

出版社: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

推荐人:乔藤



-推荐语-

汉民族长期的“大一统”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没能学会宽容和谅解,很讽刺的是,宽容也许在早期的时候就是一种谁也不能奈何的了谁的无奈,而深刻进骨子里的正统,稳定,守旧,厚古薄今也成了我们今天的自己,即使多次文化变迁,仍旧看得见在在《左传》中的我们。



《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作者:[日]寺地遵 

译者:蒋蓓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0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日本历史学家寺地遵这本书,算是宋史领域内名著了,中文版也是再版。我们过去谈宋史,尤其政治史,北宋居多,这本书算是弥补南宋领域的空白。

南宋建立初期,外族入侵,内部叛乱。高宗最开始多次更换丞相,秦桧算是个例外,他不仅一人担任丞相(当时一般是两人),而且担任多年,直到去世。这个过程中,涉及多层次博弈,金人南北士人武人不同层面,没有过去想的那么简单。这本书好处就是,细致入微解析了这一过程,突破了过去“忠臣奸臣”传统脸谱分析。

宋史我本来有兴趣,最近又连续读了不少书,发现同样的历史史料,不同解释也很多。以前历史学界有种说法,先秦之前资料太少,宋之后资料太多,做历史的话,最好做中间的朝代。据说陈寅恪先生也这样认为,不过上次和葛兆光先生聊起,他说,现在有了,宋史资料也可以看过来了,明清确实太多看不过来。

这个时候历史,除了考验考据,更需要洞察。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作者:葛兆光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9-04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葛兆光先生,不仅是国内一流的文史专家,更具备社会关怀。五一期间,在复旦拜访他。席间很有收获,他说一句话印象很深刻,那就是到最后,都是形势比人强。临别,他送了这套书。过去部分内容也出版过,但这次可以说全新修订出版,全书三册。


现在流行出讲义,但是往往重复和口水话太多。葛兆光的讲义,修订很严格,首先他自我要求很高。从他自己叙述看,连重复上一门课,他都不太愿意。所以他的讲义,也是他不断的思考同步呈现。比如他一边写《中国思想史》,就一边上“思想史研究方法”这门课,他自己说这是他最用心的一门课。


基本上,全书基本就是一篇篇论文,而且界面很友好,可以说是手把手教怎么读书怎么思考怎么做学术。里面提到不少好书和论文,本身又提供很好的指引方向。葛兆光曾经说,给本科生常识,给研究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这本书,可以说做到这三点了。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作者:[日] 川胜义雄

译者:徐谷芃、李济沧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

推荐人:LIU Jian


-推荐语-

本书经由作者前后近三十年写成的十数篇论文集结而成。全书立意新颖独特、叙议层层递进,且文字颇具亲和力。作者沿袭了京都学派内藤湖南的“文化史观”,强调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即“以文化先进性为背景的政治文化能力优势”。在分析武人阶层的发展对贵族阶层的冲击之外,作者深刻洞察并提出了货币经济兴起和优质通货短缺的矛盾是导致贵族阶层逐渐没落的重要原因,堪为研究中古历史的上乘佳作。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作者:方震华

出版社:九色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4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中国历史中,军事和财政非常关键,但是过去历史梳理这块并不多,这个门类,其实也不是文人所擅长的门类。唐代讲求文武双全,宋代则独尊斯文,这背后不仅是文化的变化,更是制度变迁,科举是一个视角,文武关系是另一个视角。

作者方震华祖籍上海,1966 年生于台湾台南,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本书特长,就是提供很多文官武官的态度变迁,他认为权力争夺是导致文、武官之间关系紧张的主因。宋代对于武官的歧视,带有制度性。材料不能算很多,但是梳理脉络还是很见洞察。

有意思的是,文武对比背后的君主态度,始终还是幽昧不明,尤其宋代君主的转变。这些材料无法波及的地方,就看理解力了,可能需要结合更多政治经济变迁来讨论。

以前我看德鲁克学习,每过几年就钻研一个门类,很是佩服。我前几年看日本,现在兴趣转向中国历史,也许未来中美关系也是一个角度。


战争史》


作者:[英] 约翰·基根

译者:林华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11

推荐人:张向荣(danyboy)



-推荐语-

严格地说,书名应该叫“西方军事思想形成史:驳克劳塞维茨”。主要观点就是提出克劳塞维茨著名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论断是错的。


在本书作者看来,克劳塞维茨的西方军事思想并不普遍,而是一个三种因素的混合体:


因素一:源于古希腊“面对面厮杀你死我活”的“公民-战士”道德观;


因素二:基督教原本具有谴责、反对战争的文化,但经过漫长的与草原文明特别是与伊斯兰文明在中东的长期对抗,西方逐渐破除了战争是不道德的这种观念,也开始从中东学到了“圣战”的观念;


因素三:近代,军事工业科技日益发达,器物先进了,使得大决战这样的绝对战争成为现实。


作者认为,正是这三个因素在近代欧洲合流,加之克劳塞维茨所从属的普鲁士保守的军事制度,及启蒙运动带给他头脑中的浪漫派思想,共同塑造了克劳塞维茨的这一特殊思想。


但这一思想是错的。因为,既不符合历史——作者从人类学的研究理论,试图证明古代的原始战争带有祭祀和礼仪性,战争是一种文化;


也不是普遍存在的——作者分析,伊斯兰文明和中国都有将战争限制在一定程度内的文化和理论,例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类,所以,有时候政治是战争的延续,而不是反过来;


而且有害——政治是永恒存在的,假如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就意味着战争将不受限制,但核武器发明后,其后果证明核战争将成为人类最后的战争,所以,如果认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核战争是人类必然遭受的命运,所以人类为了活命,必须思考克劳塞维茨这一理论的危害,不要把战争当作政治的继续,而是要适度战争,克制战争。


这本书的观点有其不足之处,作者最终提出“文化”的概念来对抗“政治”,实际上过于虚弱。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认识现代战争的重要甚至说最重要的工具,而付之于文化,则战争的面目反而茫然不可解了。所以,对作者的这个观点,我们持保留意见。


但全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非常好看,是一本值得花时间阅读的战争题材的书。


《希腊的回声》


作者:[美] 依迪丝·汉密尔顿  

译者:曹博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

推荐人:子衿



-推荐语-

伊迪丝·汉密尔顿古曲系列悉数读来。先遇其晚年作品,《希腊的回声》,甚喜,尔后逆向回读数册,倒清晰地见了这位55岁退休以后才开始写作的文笔“俏姑娘”“成长”过程。取三书为例。依次著于57岁,65岁,90岁,可谓之对应于伊本人的文笔青涩期、稳重期与臻美期,个人思想亦于拔节生长中。从其作品观伊之阅读、思考和表达,大抵可作如下之述:《希腊精神》是第一本著作,到底是早期作品,属于“读进去”阶段,是硬饭,饱肚磨牙,一粒一粒,都想刷存在感;《罗马精神》到了“读上去”阶段,是稀粥,暖胃可咂,一勺一勺,已然自然粘稠;直至《希腊的回声》,确乎“读出来”了,可谓之羹汤,品之啜之,一滴一滴,均是隽永余香。可见,思想成长史,亦乎肉身变迁史,也有个从浓重其事显其烈,到衡稳如器握其重,再到散淡疏离得其明的历程。

《希腊精神》下笔重,复述所记者作品如品达、阿里斯托芬、埃斯库罗斯等人原文故事及情节多,或大段呈现汉氏本人阅读之思考,还显粗糙和拼接。正如汉密尔顿描卡图卢斯用语“他的范围就在自己的爱恨之中”。此册作者之视界,亦主要在她自己的爱恨之中。到了《罗马精神》,译者王昆,用词用句仍常有长句长式,读中常需深呼吸、偶停顿,但素材选取已有连地气、透生活之气息。汉氏用了“生活着”的眼光咏叹西塞罗、恺撒、卡图卢斯和贺拉斯诸君。《希腊的回声》译者曹博,用词古典雅俊,用句张驰有度,把作者90岁之仁心慧质又文笔卜然表现得恰如其分,醇而不腻,实为上品。此中,作者已退开一步观苏格拉底、柏拉图、普卢塔克等先贤,非重其人,而述“回声”,作者已纯然抽剥出系列精神之品,也使自身立于了俯瞰古希腊、古罗马的“制高点”,至此,她找到了自己的奥林匹斯山,与“众神”共对话,尽欢谈。

比对手法是汉密尔顿之娴熟使用的笔器,不仅于古希腊与古罗马及其精神之比,亦于诸子之间相异之比,间有远古与当下之比。有比对,就如水流,有跌宕,有沉渊;亦如山峰,峰岭各起,自显风流。数册阅完,用古罗马普图卢斯戏剧《工匠》中的一句台词可表吾心。

——“我今天学了四个字母”。
——“哦,哪四个字母?”
——“L、O、V、E。”

《罗马精神》


作者:[美] 依迪丝·汉密尔顿

译者:王昆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

推荐人:子衿



-推荐语-

伊迪丝·汉密尔顿古曲系列悉数读来。先遇其晚年作品,《希腊的回声》,甚喜,尔后逆向回读数册,倒清晰地见了这位55岁退休以后才开始写作的文笔“俏姑娘”“成长”过程。取三书为例。依次著于57岁,65岁,90岁,可谓之对应于伊本人的文笔青涩期、稳重期与臻美期,个人思想亦于拔节生长中。从其作品观伊之阅读、思考和表达,大抵可作如下之述:《希腊精神》是第一本著作,到底是早期作品,属于“读进去”阶段,是硬饭,饱肚磨牙,一粒一粒,都想刷存在感;《罗马精神》到了“读上去”阶段,是稀粥,暖胃可咂,一勺一勺,已然自然粘稠;直至《希腊的回声》,确乎“读出来”了,可谓之羹汤,品之啜之,一滴一滴,均是隽永余香。可见,思想成长史,亦乎肉身变迁史,也有个从浓重其事显其烈,到衡稳如器握其重,再到散淡疏离得其明的历程。

《希腊精神》下笔重,复述所记者作品如品达、阿里斯托芬、埃斯库罗斯等人原文故事及情节多,或大段呈现汉氏本人阅读之思考,还显粗糙和拼接。正如汉密尔顿描卡图卢斯用语“他的范围就在自己的爱恨之中”。此册作者之视界,亦主要在她自己的爱恨之中。到了《罗马精神》,译者王昆,用词用句仍常有长句长式,读中常需深呼吸、偶停顿,但素材选取已有连地气、透生活之气息。汉氏用了“生活着”的眼光咏叹西塞罗、恺撒、卡图卢斯和贺拉斯诸君。《希腊的回声》译者曹博,用词古典雅俊,用句张驰有度,把作者90岁之仁心慧质又文笔卜然表现得恰如其分,醇而不腻,实为上品。此中,作者已退开一步观苏格拉底、柏拉图、普卢塔克等先贤,非重其人,而述“回声”,作者已纯然抽剥出系列精神之品,也使自身立于了俯瞰古希腊、古罗马的“制高点”,至此,她找到了自己的奥林匹斯山,与“众神”共对话,尽欢谈。

比对手法是汉密尔顿之娴熟使用的笔器,不仅于古希腊与古罗马及其精神之比,亦于诸子之间相异之比,间有远古与当下之比。有比对,就如水流,有跌宕,有沉渊;亦如山峰,峰岭各起,自显风流。数册阅完,用古罗马普图卢斯戏剧《工匠》中的一句台词可表吾心。

——“我今天学了四个字母”。
——“哦,哪四个字母?”
——“L、O、V、E。”


《科举》


作者:[日] 宫崎市定  

译者:宋宇航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1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非常薄的书,非常好的研究。宫崎市定并不那么热爱中国,但是保持中立之余,能体察入微。

这些年我对于科举了解不少,态度已经比较负面了,但是这本书,还是提供了非常多信息量,令人深思。

比如,古代金榜题名,总是以天子门生自居,其实这背后,表面看是重视,其实是防止主考官与这些新进士结成密切关系。本质,是天子权力日益增加,侵蚀官员作为主考官的地位。

我有点怀疑,对科举的诸多仪式感推崇,看起来是尊重知识,其实本质是给予旧有核心官僚以压力,培养新的竞争者。赢家,确实只有天子一人,然而,当没有人足以分担他的压力时候,其结果又如何?

对比一些国内历史才俊的研究,差距蛮明显的。启真馆的很多书,其实很不错。


《最危险的书: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战》


作者: [美]凯文‧伯明翰

译者:辛彩娜、冯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0

推荐人:张向荣(danyboy)




-推荐语-

前言的一句话概括了本书主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不祥氛围下,伍尔西的决策远不只是让一本书合法化。它将一场文化反叛衍变成公民德性。《尤利西斯》从文学炸药衍变成现代经典的革命历程,反映了现代主义在美国确立的微观史学”。所以,《尤利西斯》从禁书到经典的真正英雄就是推动这一进程的人,最重要的是法官伍尔西,他的判决体现了一位现代贵族理应具有的高贵品质和宽容;其次是三位伟大女性:杂志编辑安德森、英国出版人韦弗、销售的书店老板比奇。本书令我望洋兴叹,是因为对文艺的审查和反叛再激烈,也是在法律框架下展开的,英美两国可以通过自身肌体的力量解决出现的问题,既不会酿成危害城邦的事件,又不会压制文艺。这恰恰是源于作者所提到的“公民德性”四个字。


《中国通史》




作者:周谷城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
推荐人:琅琊渔夫





-推荐语-

周谷城(1898~1996)于1930年代特别强烈地认识到,中国极为迫切地需要正确认识本国和世界的现状。为此,他著作出版了《中国通史》(1939)、《世界通史》(1949)、《中国政治史》(1940)。

周谷城先生具有百年来中国学界稀见的学术原创力。这源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洞察力和人生主动性。尤其可贵的是,周谷城先生研究学问既不脱离时代又不做时势的奴仆。他说:“我有一个怪脾气,什么都不容易影响我。”

周谷城以“历史完形论”为核心的史学观和治史方法,不仅在百年中国和世界学界中独树一帜,与盛极一时的机械历史论和文化论迥然有别。

周谷城在其“历史完形论”中指出,中国古代著史有一个错误指导思想——“资鉴说”:“即编著史书而以资鉴为目的,或供后来人之取法为目的,至迟当从孔子作《春秋》开始。”宋司马光之《资治通鉴》更是偏重资鉴之书。司马光明确说,“史有记录之害义者,不可不正”。“资鉴说”源远流长,贻害甚重,“直到梁任公,仍坚持着资鉴说不肯放弃。”

又,中国古代有官修前代史的传统,有大量的官修史书。官修史是确立政..权..合法性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一旦改朝换代,官方便急着修史,是为现实服务的,价值观念重于事实,解释妥了就证明了政权的合法性。隋代出现禁止私人撰史的政策,宋代又将朝廷指定的正史校定刊板,进一步巩固了官修正史在历史叙述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这些都导致我国古代史书之客观性存在大问题。如,葛剑雄即批评中国的一些历史学者,在研究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时,不跟外界进行对比或者寻找它与外界的联系,导致虚假的历史观念,基本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阶段。

周著《中国通史》逻辑严密、观点明确,文字浅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语言准确,叙说清晰,内容取舍和纵横结构独具匠心,谋篇布局极有讲究。不是治乱兴衰、帝王将相,是以“人类活动之自身”为研究对象。不是静止的史料堆砌,是活动的历史。抛弃了用政治解释一切的偏执,没有太多的故事冲突,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更没有历史评判的伪激情,只有“理解之同情”。精当地概括了经济制度、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的变迁。其间密布精辟创见与独到论断。尤其对朝代与朝代之间的剧烈变乱情形做了重点详述(这种活动是后来的统治者所厌闻的)。

周著《中国通史》不是封闭的中华史,是开放的,有世界视野——周谷城另著有《世界通史》(1949出版)。他说,“人类文化是一个整体”,“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生态平衡过程”。

现今,虽距周谷城开始著史的1930年代已有八九十年,“正确认识本国和世界的现状”仍很迫切。读周先生的历史著作,可助去除偏见,客观角度认识本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状。

周著《中国通史》曾遭国民党当局查禁。建国后,周著《中国通史》的命运亦坎坷。1955年修订出版的周著《中国通史》删去了导论之“历史完形论”部分。原著为一百万字,其后再版修订至70万字。后,周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家人也受牵连,大女儿在北京一所中学教书,因受牵连被打死,另一个女儿也遭迫害死亡;周谷城的母亲去世时,造反派不准他佩戴黑纱。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之周谷城著《中国通史》,百余万字含导论之历史完形论,目次与原著同,内容完整。

《起源:万物大历史》


作者: [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 

译者:孙岳

出版社: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4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出版之前读了试读版,感觉比较简明扼要的通史。


我写的推荐:

宇宙学是名副其实的大历史,而大历史本质上就是起源,《起源》展示了与此有关的系统知识。宇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意外,更是复杂系统不断涌现的结果。向前看,就是为了向后看,谈宇宙起源,其实为了理解人类未来。人类的伟大,恰恰在于其能从渺小的地方起步,集体学习,不断进化;我们终将明白,人类不是地球的起点,也不是地球的终点。


《安禄山:皇帝宝座的觊觎者》


作者:[日]藤善真澄

译者:張恆怡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日期:2017-02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安禄山叛变,不仅仅是唐玄宗命运的转折点,还是唐代格局乃至于华夏格局的变革点。

安禄山的汉文资料很少,而且处于正统资料,很贬低。这本书好处就在于,用了很有限的资料,其实说了唐代前半身。薄薄的小册子,写的精当。说安禄山,但是太宗武后玄宗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形象,都很传神。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


作者:[加] 蒲立本 

译者:丁俊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日期:2018-04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还是写安禄山。加拿大学者所写,很多资料国人应该不意外。个人觉得,比较有特点的是,强调了安禄山的出身背景。

在过去正统叙事中,他出身卑微,还是混种胡人,这好像是为日后背叛刻画下不知感激的形象。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安禄山出身绝非凡人。而且,安史之乱六十年了,在安禄山叛变的幽州等地,还有安禄山和史思明作为二圣祭拜。


《预算国家的“危机”》


作者:大岛通义

译者:刘守刚,魏陆 编、

徐一睿 译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3

推荐人:徐一睿




-推荐语-

从财政社会学角度看当今日本。


《Prairie Fires》

作者:Caroline Fraser 

出版社:Metropolitan Books

出版日期:2017-11

推荐人:任畅



-推荐语-

小时候读的第一本原版英文儿童读物就是Laura Ingalls Wilder的《大森林里的小屋》,没想到35年以后,竟然在laura奋斗拓荒的起点,威斯康星州从事农场工作。传记作者caroline描绘了laura一家人拓荒过程经历的贫穷,苦痛,灾难,饥荒和动荡。描绘了安顿下来的laura在女儿的督促下,拿起笔,在重构的世界里,和父亲,母亲,姐妹在荒原上重新生活过。书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西进运动,政府政策的影响,美国农民近乎偏执的自力更生,追求土地的渴望和深深的被挫败。整部书犹如冬天里的雪暴,让你体会猛烈的痛苦,让你看到壮丽景象。推荐。

《329天:德国统一的内部视角》


作者:[德]霍斯特·特尔切克

译者:欧阳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

推荐人:王宇



-推荐语-

作为德国统一谈判的当事人,作者用日记的形式记述了从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到1990年10月德国统一的329天,那段令人难忘的日子。


《欧洲之门 : 乌克兰2000年史》


作者:[美] 浦洛基

译者:曾毅    

出版社: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3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欧洲之门》,比较有意思的书,从全球史角度写乌克兰,但是又不止于此。作者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整体很不错。有很多有意思小细节,比如里面对于蒙古统治,给出相对公正的说法。

历史不仅关于过去,更是关于现在,全球史应该是很希望的学科,每个国家以及国家中地区,都可以用新认知来审视旧材料。借此,可以颠覆很多惯常的认知,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在历史中,都是独特的,又都是雷同的。




《对话稻盛和夫:话说新哲学》


作者:[日]稻盛和夫、[日]梅原猛  

译者:喻海翔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

推荐人:王宇


-推荐语-

“我们在终于完成辛苦的劳动之后,能够感受到格外的喜悦,这与我们在实现自身目标时感受到的那种喜悦是完全一致的。"

《光焰不熄》

作者:周质平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

推荐人:李井奎



-推荐语-

今天我们透过百年烟雾,或许更能看清胡适先生的思想光焰。我们还要读胡适,既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不幸。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作者:杨国强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05

推荐人:沈大园



-推荐语-

清末民初,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深入人心,或者说,士人所误解的天演论深入人心。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给了所有的失败以解释,这种解释其实是人们熟悉的配方,只不过天命变成天演,五德终始变成了优胜劣汰。这仍然是一种能将人事关联上世界根本规律的理论,这样的结构无论何时都极富吸引力,尤其是它还能给予实绩,就是它的第二个维度,它提供了胜利的路径。进化论所暗示的进步观,可以让我们知晓什么才是最先进之所在,提供了一跃功成的可能。这变成了晚清以来,士人心心念念的故事。

《一问一世界》


作者:朱冰、杨澜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

推荐人:王宇



-推荐语-

“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做了多大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


作者:[英]理查德·埃文斯  

译者:胡利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12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企鹅欧洲史》这套书评价还不错,刚收到,读了更多再给大家汇报。以前和企鹅的人还在同一个办公室。企鹅冠名,见其品牌加持作用。也可见,每行做得好,其实都可以有自身的骄傲。

全书六册,收到四册,先读了感兴趣的十九世纪。我觉得按照1815到1914这样的区分,其实就很见作者的理解,真正意义欧洲十九世纪开始于拿破仑的失败,结束于一战。十九世纪,又是一个漫长的世纪。1914年8月3日,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就对朋友说,:“欧洲各地的灯火正在一盏盏熄灭。我们有生之年看不到它们再次点亮的时候了。”


其实,过去很多时代的变化与迷茫,不亚于今天,而历史发生过,其实必然再次发生。


一样的欧洲,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版本的历史?我越来越觉得其实从底层意义来说,并不存在真实的历史,而洞见往往蕴含在偏见之中。能够触及人心的,往往是相同的历史情境。

《从丹药到枪炮 : 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作者:[美]欧阳泰

译者:张孝铎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3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从丹药到枪炮》,美国历史学家欧阳泰的书。


他是史景迁的弟子,这本书试图打破中国长期因和平而停滞的印象,写中国古代军事的革新。


作者没有标新立异,而是更多从军事技术方面,给出历史细部的解释。比如宋朝,国人觉得文弱,过去我一直觉得宋朝经济水平之高,军事不会很差,之所以宋代给人文弱印象,其实只是对手非常强大。书中给了一些证据,他认为宋朝可以算新一代战国时代;而很多军事革新,比如火器第一次使用,就出现在北宋,宋金之战就是就是火药时代正式到来。至于清代晚期的落后,很自然的,也是承平日久的结果,

不过,军事技术是一方面,不能完全解释军事变化,兵制也很关键。现在觉得历史上的制度变革有两大主要暗线,军事与财政,认识不到这点,到底读皮毛。

《陆地与海洋 : 世界史的考察》


作者:[德]卡尔·施米特

译者:林国基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8-08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小时候就读过德国学者卡尔.施密特,文字摇曳生姿,说理才气纵横,反正不是英国那种含蓄理性范。


简单几十页,就把世界史重新说了一遍,认可与否不说,服气还是让人服气的。比起学术无产阶级动辄以大部头砸过来说颠覆的,这真是有大宗师气派。


不过书本来就薄,164页,结果作者正文不含注释68页,一百页作用篇幅,是另外一篇国内作者论文。这样真的很好么?


《Carnage And Culture》


作者:Victor Davis Hanson

出版社:Anchor

出版日期:2000-03

推荐人:郭胜北



-推荐语-

Hanson 描述了西方文化和战争能力的关系,文章系统讲述了作者的观点-即西方体系从建立初期就在社会制度、社会分工、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还有军事技术开发方面具备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Hanson按时间选择了多个著名的、可以改变历史路径的战役论述这些观点,它的序幕从希腊城邦国家在Salamis海战打败波斯开始,发展到亚历山大大帝在战法和制度上的改变带来的利与弊并在Guagamela 摧毁波斯,后来从讲到了罗马军队在Cannae被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联军挫败,但罗马能够利用制度的优势迅速恢复并最终在迦太基战争中获全胜。作者继续描述了中世纪的欧洲、殖民时期和以后的多次战役,还重点提到了二战期间的中途岛海战,讲述了美国指挥官的全面的布局能力和作战人员的随机应变的战术能力。这本书描述了西方文化和战斗能力的以及组合,很有助于帮助读者扩展视野。


《英国的经济组织》


作者:[英] 威廉·詹姆斯·阿什利

译者:王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05

推荐人:王宇




-推荐语-

本书详细介绍了英国经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经济组织形式,及其起源和发展过程。

《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


作者:徐国琦

译者:尤卫群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1

推荐人:孟凡礼



-推荐语-

在“贸 易 战”的纷扰使中美之间的交往再次以对抗和利用为中心的时候,阅读徐国琦先生的这本《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可谓正当其时。鉴于近代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和痛苦,中国人自己的近代史书写从未走出“创伤叙事”的模式,谴责殖民者的野心和侵略是它的标准模板,这自然有其正义性的一面,但同时也妨碍了我们对不同文明碰撞交往的历史过程做出更客观的理解。具体到中美关系上,通过这种历史叙事模式,我们看到的美国人形象往往是阴暗的甚至是邪恶的。


本书作者徐国琦选取近代中国第一位使节蒲安臣、清政府派遣留美幼童、美国顾请第一位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戈鲲化、袁世凯的美国顾问古德诺、哲学家杜威来华,以及中 美体育交流六个案例,试图给出不一样的解读视角,展现这些个案在政治、外交以外的文化交流的意义,以重构一部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非同寻常的“共有历史”。这里所谓的共有历史,意即当两个文明共同体通过其成员遭遇到一起的时候,他们面对共同的问题,力图通过沟通、理解和互动,找到共享的价值观和目标,从而留下共同拥有的一段过去的经历。


除了“美国第一位汉语教师戈鲲化”外,本书其他章节的主题都曾被学者研究过,它们并非崭新的研究对象,各章节之间的案例从目录看也并不具有明显的主题关联,使它们内在地形成一部主题明确的有机著作的,正是作者独特的观察和评判视角,作者致力于突出的是他所选取的那些历史人物为跨文化的沟通和合作所做出的出色努力,当然也也包括这种努力所遭遇的挫败。在对这些人物的“正式”职能之外,作者突出的是这些人物作为沟通和理解的“信使”形象,无论如何,他们为“咬穿文化的藩篱”、为摆脱成见和误解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值得我们再次回顾。


无论是蒲安臣及其使团向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传递的中国形象和外交意图,还是留美学童在历经诸多阻碍后为中美各自历史及共有历史做出的贡献,还是中国绅士戈鲲化在“排华”浪潮中树立的学者形象及其魅力,也无论是古德诺在“旁观者清”的制宪建议被利用后仍不懈地帮助美国人理解中国的努力,还是中国对杜 威的“教育”相比于杜威对中国的“教育”的更大意义,还是“以小球拨动大球”政治智慧背后的民间交流的热切愿望……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对于中 美双方来说,不管接受共同拥有的过去这个想法多么困难,‘共有的历史’这一研究方法都能涵盖并且超越历史记录中的冲 突对抗”(p.273)。


不过从本书选取的几个案例及其解释偏重来书,作者似乎更多地关注了美国人试图理解中国人这一面,对中国人努力寻求理解美国人这一面则处理得相对薄弱,希望将来能有更多学者响应“共有的历史”这一研究方法,对中美两国民间和文化层次的交往历史做出更全面的考察。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


作者:[英] 彼得·格林

译者:詹瑜松

出版社: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

推荐人:张向荣(danyboy)



-推荐语-

作者最后说:亚历山大象征了人类天性中的一个活跃而永恒的原型元素:永远执着追逐世界尽头,可以用丁尼生的《尤利西斯》的最后一句诗行生动地加以概括:“去斗争,去寻找,去发现,不要屈服。”

这本亚历山大大帝传记旨在破解传主的一生之谜:他短暂的一生何以不朽?为此,作者以西方世界的亚历山大接受史、研究史为基础,不放过每一个线索去考证史实真伪,努力逼近传主内心,从而:

1、否定了亚历山大有把欧亚大陆合为一体的博爱理想,这是西方学者一度加诸他头上的误解;

2、还原了亚历山大在用人、在军队管理等方面的实用主义和权益主义,他具有玩弄权术的高超本领,但这一点他不比同时代的其他人高明太多。他拙于内政,对如何治理国家也没有显示才干,所以他死后帝国立刻崩解;

3、认可亚历山大的军事才能,包括战略和战术,以及个人的勇气方面,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统帅之一。

但上述这些都不构成亚历山大大帝能够不朽的根源,作者认为,亚历山大功业的动力就是征服欲,而且是一种欲与神明试比高、直至成为神明的永不停止的征服欲。

一方面,作者暗示我们这其实就是战争狂人,搁在20世纪就是希特勒;另一方面,这种永不屈服、永远征服、永远寻求世界边缘的做法是人性的永恒动机,包含了人的一种高贵德性,亚历山大将其推到了极致,而唯有或者说仅有这一点,才是他得以不朽的原因。


《宋徽宗》


作者:[美] 伊沛霞

译者:韩华 

出版社:理想国|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8

推荐人:王宇、徐瑾



-推荐语-

我读过也推荐过这本书,也看过本群书友和群主的推荐语。我想起钱锤书先生的一句话,“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说唐宋,绘画说元宋,学术思想说汉宋。都得说到宋代。”
——王宇

几位经济人读书会书友都推荐了,最终还是找来看。
汉学家写的《宋徽宗》,作者对宋朝比较友善,但也承认从军事而言,宋金没有对抗可能性,所以后人将失败归因于徽宗蔡京甚至童贯等人没有多大意义。
我以前对宋朝有好感,现在也感受宋朝风雅之下的集权倾向与阶层变异,科举带来的白丁文人兴起,其实几代人就可以改变社会形态。
回到宋史,以前看了相关资料很难受,现在更多是悲悯。如果跳开宋人思维,其实宋代诸多变迁,也是中国胡汉融合过程中代价,是南北朝之后一次总清算,以后再谈。
——徐瑾

《考古的故事》


作者:[美] 埃里克·H.克莱因

译者:林华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10

推荐人:金文杰



-推荐语-

这本书涵盖世界上二十余个主要的考古胜地,以及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尽可能客观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过着怎样的生活、创造过怎样的文明,其中的一些文明又为何走向毁灭。全书也是一群“寻宝者”——考古学家——的传奇故事,也是一部近现代考古技术进步的简史。全书虽然只是考古的入门书,但写得专业又不失趣味,值得一读。

《青年斯大林》


作者:[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徐展雄

出版社:浦睿文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

推荐人:王宇



-推荐语-

知道斯大林非常喜欢格鲁吉亚民歌《苏丽可》时,我有一点点吃惊。今天读了这本书,青年诗人斯大林及其诗作“清晨"使我非常吃惊。“玫瑰花蕾已经绽放,轻触着紫罗兰花,百合花从梦中醒来,在微风中点头含笑……”。

《文明的崩塌》


作者:[美]埃里克·克莱因

译者:贾磊

出版社: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12

推荐人:郭荆璞



-推荐语-

本书讲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5-12世纪的地中海东岸世界,有发达的文明,有多个强大的帝国,复杂而有秩序的国际秩序,特别是有着今人难以置信的繁荣的国际贸易,却在几十年里面突然崩溃,崩溃的原因中掺杂了气候变化和贸 易 战,对今天的启发尤其大。

《巴尔干五百年》


作者:[英]马克·马佐儿

译者:刘会梁

     出版社: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4

推荐人:郭荆璞


-推荐语-

本书讲巴尔干半岛从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至今五个世纪的历史,也能看到文明之间并非如亨廷顿所说的竞争,而是有非常复杂的融合,巴尔干人民的自我认同尤为复杂和迷人。


《文明及其内涵》


作者:[美] 布鲁斯·马兹利什

译者:汪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03

推荐人:郭荆璞



-推荐语-

本书回顾了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对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的探索和思辨,每个时代选取三位思想家细致分析,非常有启发性。


《拉德斯基进行曲》


作者:[奥地利] 约瑟夫·罗特 

译者:曹英华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

推荐人:高军



-推荐语-

小说描写了特罗塔家族从兴起到终结的60年故事,三代特罗塔男爵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统治交织在一起,描绘了19世纪后半期那个王朝终结,民族主义兴起的年代,一个盛世的终结,一曲奥匈帝国的挽歌。文笔优美,将读者带入到那个逝去的年代。可以跟《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交相呼应。


《一万年的爆发》


作者:[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亨利·哈本丁

译者:彭李菁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12

推荐人:琅琊渔夫



-推荐语-

摘录:当今许多科学家相信人类特征在5万年前就停止了改变,不再演化、进化,历史学家们似乎一直以此为研究前提,即世界各地人类的头脑都该是一样的。——这种观点几乎成了社会科学的共识,却是错误的。自然选择从未停止。而农业出现(约1万年前)之后,文化和生物演化都加速了。不同的人类群体的演化过程是不同的,当群体间的差别一直积累,人与人之间也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即基因差异。这必然意味着,生物变化是驱动历史的重要因素。如果人类科学的研究者们继续忽略遗传变化这一事实,则无法正确解答许多重要的历史问题。全面的历史分析必须在社会、文化和政治变化之外同时考虑遗传变化。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作者:[英]帕特里克•贝尔福

译者:栾力夫

出版社: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10

推荐人:沈大园



-推荐语-

和我们一样,奥斯曼帝国也经历了从中世纪帝国到现代国家的转变,希腊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曾经都在苏丹的治下安定生活。苏丹通常只和他们的领袖打交道,摊派税收或是别的贡品,这种叫米勒特的宽容制度一度推动了帝国的繁荣,但在帝国晚期向民族国家转向的时候,却成了剜肉之痛。清朝皇帝的统治也是多元的,他是满洲人的大汗,也是汉人的皇帝,也是蒙古的大汗,还是西藏的文殊菩萨,我们虽然有幸在转型中保存了国土,但也许也保留了问题。奥斯曼帝国的历程或许有借鉴意义,没有也无妨,何况历史本身就已足够有趣。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


作者:[英]安东尼·吉登斯、

克里斯多弗·皮尔森

译者:尹弘毅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1

推荐人:陈实



-推荐语-

吉登斯总能抓住这个时代最为关键的问题,古老中国当前现代性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景象、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映像,对关心中国当下与未来,以及对我们身处世界如何转变感到好奇、感到迷惑的人,都值得一读!


《战国日本》


作者:[日]茂吕美耶

出版社: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为了旅行重读的书,阅读体验还是很流畅。当年还采访过作者,喜欢这样扼要风趣却不失内在格调的文章。

《江户开幕》


作者:[日]藤井让治

译者:刘晨

出版社: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

推荐人:徐瑾



-推荐语-

简明扼要地写了德川家康几代人建立江户幕府的故事,有的地方提供了当时藩国生活军事的细节史料。如果不能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可能有的地方会觉得琐碎,如果能够站在封建制成长角度去看,会觉得非常有趣。

《明治天皇》


作者:[美]唐纳德·基恩

译者:曾小楚、伍秋玉

出版社: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8-07

推荐人:高军



-推荐语-

揭示了明治天皇在那个波澜壮阔时代所发挥的个人作用,以及难得一见的个人生活与性格。不过依然不清楚如果没有他,日本从维新到帝国的历程会有何不同,此外作者的倾向性有点强。


《阿姆斯特丹:世界最自由城市的历史


作者:[美] 萧拉瑟

译者:阎智森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

推荐人:刘守英



-推荐语-

城市史;思想史;自由史。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作者:[英]玛丽·比尔德

译者: 王晨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

推荐人:张向荣(danyboy)



-推荐语-

这是一本学术普及读物,不是“罗马历史故事”,也与当下常见的“历史非虚构”有别,虽然使用了大量学术成果但也不是研究著作。从学术普及的角度来看,它是迄今为止中文译著同类题材中,内容最精要、知识最前沿、观点最清晰、信息最真实的古罗马史。

这一切,都得益于作者是很有造诣的古典学家,具有一流的文献学、语言学、考古学素养。牛津通识丛书里的《古典学》小册子就是她写的,不过我没有读过。豆瓣上有人说这本书是“入门书”,我个人持保留意见,对普通读者来说,最好还是先了解一些古罗马历史及人物传记,甚或读过一些原著。

这本书所限定的“古罗马史”,是从罗马的早期时代到卡拉卡拉皇帝之间的第一个千年史。作者的用意是,古罗马史的重要驱动力是“罗马公民权”。何谓罗马公民?罗马公民意味着什么?谁可以获得公民权?如何授予?以及进一步引申的:平民和贵族的利益如何平衡?富人与穷人如何划分权利?这种分歧在罗马政坛上如何体现?等等,围绕这些问题,罗马的贵族、平民、军人以及后来出现的皇帝,构成了这一千年历史的一个典型图景。罗马从王国变为共和国,从共和国变为帝国,都反映了这种冲突,直到卡拉卡拉皇帝在帝国内普授公民权。

因此,作者并非意在展现一个面面俱到的古罗马史,她的核心思想用书里的话说即:“是帝国创造了皇帝,而非皇帝造就了帝国。”(p256)有趣的是,一方面作者对很多历史现象展现了一种欧式左翼的倾向;另一方面,书中关于共和国民主制度的衰亡与军阀帝制的建立,却又反映出恰恰是共和国内藉由平民利益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推动了寡头的出现和共和的消亡。比如关于刺杀凯撒的布鲁图斯,作者就展示了铸有布鲁图斯头像的硬币,并指出“罗马钱币上的活人肖像被认为是专制权力的标志。”(P295)。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不是讲故事,所有的叙事性内容都是为解答观点服务,因此主要篇幅花在提出观点、辨析证据、逻辑论证上。至于那些精彩的故事,作者似乎默认读者早就烂熟于胸了。从写作风格看,作者使用了很多学术性语言——我不是说术语——而是那种严谨、审慎、周密的语言,当然,有些地方作者不失个性和幽默感,还会对一些当代政治吐槽,比如从罗马在巴克特利亚的行动跃到英苏美在阿富汗的先后行动。

最后一点,本书的信息量很大,作者引经据典,还不断的用考古成果、语言学文字学来纠正、驱魅、反驳古代文献。读者如果以前读过一些罗马史特别是那些“罗马故事”之类,会因为这本书而修复对一些史事、人物、名言的错误认知。如指出斯巴达克斯起义未必是后人设想的那类奴隶起义,而是很多公民和退伍军人参加的“内战”;再比如凯撒那句著名的“布鲁图斯,你也有份?”是莎士比亚戏剧里的台词等等。书中的图非常多,包括地图、文物图片、建筑照片、壁画的写生图等等,而且图文结合的非常好。

《卡尔·马克思》


作者:以赛亚·伯林

译者:李寅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0

推荐人:孟凡礼



-推荐语-

伯林为马克思所做的这幅画像超越了妖魔化和偶像化的两极对立,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放到它的生成环境(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更重要的思想的)中去,“将其放到西方及西方以外智识和政治发展的多元化和不稳定的潮流中来对待”,展现一种理论在其生成态中的鲜活性,从一个根本特征为封闭性的思想体系中发现某种可称开放性和启发性的东西。

伯林指出了马克思思想中决定论与经验论之间的龃龉: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的辩证法(把黑格尔的“精神”的自我运动改造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结构的矛盾运动)基本上是一种先验性的范式,但他早期受到的培训与他的天资又使他倾向于经验主义,所以他几乎耗费毕生精力为他发现的人类社会运动法则寻找经验上的证据,在伯林看来,主要是试图“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即将到来的衰亡做出一个完整的描述和解释”。

马克思思想中的这两种倾向并非像教条化、公式化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说的那样亲密无间,伯林把正统马克思主义弄“结实”的那种结合重新给打散了。但这并未影响伯林对马克思思想重要意义的评价,即便马克思的根本结论是错误的(事实上伯林在此书中并未得出这一结论,伯林对“一元论”错误的评价还是他写作此书很久之后才有的),但马克思以决定论形式对经济力量关系的强调,对此后经济历史学和现代社会学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对这个理论的研究和利用已经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科学的本质与发展方向。

伯林以一个思想史家的“同情之理解”(或他自己所谓的“现实感”)把马克思还原为一个紧跟时代问题的思想家和批判知识分子,而不是把他看成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或研究社会主义的“科学家”,更加不是革命导师,从而使马克思在平等条件下与他同时代的引领思潮者(对手或非对手)进行辩论成为可能。伯林的马克思书写释放了此后多元化书写马克思的可能。

此外,伯林还指出马克思缺乏自省的性格虽然使他的内心世界既不复杂又很安全,却也在导致自身理论缺陷的同时使真正继承他衣钵的“徒子徒孙”及其对手彻底抛弃了自由主义的宽容。

“马克思可以被视为一位十分重要,事实上也是第一流的学术人物,超越了与布尔什维克主义、冷战、铁幕和柏林墙相关的过时争论,而这正是伯林的真正成就。”(中文版p.351)“马克思是幸运的,因为伯林写了他——在伯林之后,他就显得不那么教条和固执了,也更能面对多元化的解释,他成了一位更加多变、更具激励性的思想家,值得求知若渴的人来研究。”(中文版p.325)

翻译扣一星。


《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


作者:凯瑟琳·格雷厄姆

译者:萧达

     出版社: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

推荐人:瑛彤



-推荐语-

这本书的副标题: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如此霸气,估计也只有凯瑟琳·格雷厄姆敢于使用,而且非常之贴切。


此书出版于1997年凯瑟琳80岁之时,同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并且成为《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目之一。


凯瑟琳·格雷厄姆是富三代、政二代,父亲尤金·迈耶是前美联储主席、第一任世界银行行长,母亲终其一生都是美国政治圈著名的评论员和活跃人士。这样的家庭给了她无与伦比的精英教育以及从小身处上流社会社交圈。


书中前三分之一,非常详细的描述了她的成长过程,比如她15岁第一次独立住宿上学,根本不知道去哪里买衣服,同学们都无法相信,如此巨富家庭的孩子居然长期只有两条裙子和两件毛衣,并且她从来不知道如何去清洗衣服,也基本没使用过现金。对普通人而言的基础日常生活,对她都是陌生而且极具考验的,终其一生,她都不善自己动手操持家务。


她父母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对孩子们也设定了极高的标准,导致凯瑟琳·格雷厄姆很长岁月内心对自己的不自信。现实中的公主也有着各种需要面对的责任和义务,各种不容易。


总体来说,凯瑟琳46岁之前算是比较遂意,从乖乖女到贤妻良母,

丈夫有野心并且事业稳步前进,孩子们都出类拔萃。然而命运如此不可测,人到中年遭遇到丈夫出轨女记者,并因躁郁症而开枪自杀。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连职业妇女都极少的社会背景之下,当了20多年家庭主妇的凯瑟琳·格雷厄姆踏入职场并成为报业第一位女高管进入《华盛顿邮报》及控股企业。


1963年,她丈夫执掌的邮报总收入只有840万美元,旗下子公司只有《新闻周刊》和两家电视台。


到1993年,她将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之位交给儿子唐·格雷厄姆时,邮报已发展成为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台、有线电视和教育服务企业在内的庞大新闻集团,总收入达到了14亿美元。


凯瑟琳·格雷厄姆是美国第一位名列《财富》500强中的女企业家,1974年,凯瑟琳成为美联社历史上第一位女董事,并任满最高的9年任期。同时她还出任美国报业出版商协会主席等职。


她成功打入属于男性的新闻行业,被国际新闻协会遴选为全球50名新闻精英人物之一。


这本书的尾声,凯瑟琳道出了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自传的原因。首先,她认为很多人对于她家族故事很有兴趣,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回忆,记录下父母魄力、自律、怪癖和财富的生活故事。其二,她认为自己的丈夫菲尔的智慧和魅力值得完整记录下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凯瑟琳希望通过撰写这本回忆录的过程,对自己的人生重新审视。用她自己的话说:“因为我的个人历史包含了既出乎意料又不可重现的元素。在这一过程中,希望能对一个问题有所领悟:即人们如何被成长方式所塑造,又如何被生活方式所进一步影响。”


自传是我十分喜欢的书类,80岁智慧人生的总结,值得认真的、慢慢的品味。这本书看起来容易阅读,但是书中不经意的人生感悟和总结,一句、两句中的精华,就能引得我点头赞叹。


《天国之秋》


作者:[美] 裴士锋 

译者:黄中宪、谭伯牛(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推荐人:胡伟俊



-推荐语-

提到太平天国,从前我们会想到农民起义,现在可能会想到曾国藩李鸿章。但是,如果把太平天国放在世界史的视野下,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认识。例如,太平天国和南北战争,中美两国几乎同时爆发内战,而且都对英国的商业利益产生影响。而英国最终选择支持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结局产生了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


《帝国暮色》


 作者:裴士锋

  译者:黄中宪   

出版社:衛城

出版日期:2018-12

推荐人:胡伟俊



-推荐语-

和前一部“天国之秋”一样,裴士锋的原作和黄中宪的翻译同样出色,而题材则从太平天国换成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一部书相同,本书仍然是在东西方之间不断切换视角,从清朝官员,到英国商人,到国会议员,到东印度公司职员,作者描绘了一幅战争从酝酿到爆发的全景图。其中对于西方视角的刻画,是中文著作所欠缺的。但可以想象,如果只看中方的言论,又怎么可能对今天的贸易战有准确的评价呢?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很多事情,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长安与河北之间》


作者:仇鹿鸣   

出版社:新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

    推荐人:张向荣(danyboy)




-推荐语-

这是当今中国古代史学界最红的青年史学家仇鹿鸣的第二本书,一本关于中晚唐政治的论文集。作者通过对更丰富资料的占有和相互勾连,主要是德政碑,墓志铭等碑刻,尽可能达到了站在安史之乱期间的时人视角,细腻表述了当时的“历史世界”,描绘了一个与以往观念很不一样的藩镇与唐廷的关系,唐人对安史之乱看作改朝换代等。是刷新普通读者对唐史认知的佳作。

《那年夏天:美国1927》


作者:[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闾佳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

推荐人:瑛彤



-推荐语-

2019#阅读记#09《那年夏天:美国1927》

看书真讲究缘分,前段时间集中阅读了很多本关于美国大萧条前后年代的书籍,内容主要以经济、社科、历史为主。

《那年夏天》讲述的是1927年5-9月美国的各大标签性质的事件,
上承一战后美国超高速发展,下接即将到来的可怕大萧条!这是一个趋势转变的临界节点。

1927年夏天,距离今天已经92年了,对于没学习过美国历史的人来说,这一年美国发生了什么?
我们是完全无知的。

但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从入行到今天,看过的关于描写1929年美国股事大崩盘事件的书籍,没有一百也有几十了!但1929年的大萧条只是果,因在哪里呢?看完《那年夏天》,答案隐隐浮出。

这本书的阅读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果之前没有集中阅读了几十本关于大萧条事件的各种书籍,而是直接阅读这本书的话,个人感觉不会理解这么深入快速,也不会觉得很有意思。

这本书在欧美评价很高的原因之一,应该是他们对这段历史事件还是比起我们要了解。

1927年,明尼苏达州的小伙子林德伯格,首次一个人飞跃了大西洋,让他成为整个美国及欧洲的英雄,推动了美国航空业发展。

1927年,洋基队的贝比·鲁斯打出60个本垒打,让洋基队成为那一年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1927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做出了联合欧洲稳定金本位,提高美元利率的错误决定,货币量的减少成为导致股市崩盘的原因之一。

1927年,美国最成功的黑手党魁阿尔·卡彭享受着自己最后一个高光时刻。

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公映,随后一部又一部有声电影的问世,让美国流行文化占领全球。

1927年,收音机普及千家万户,电视机发明问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1927年,报业和电台飞速发展,各种小道消息、风月案件无孔不入的大肆传播。

1927年,柯立芝总统选择不再连任,密西西比河发了一场史上未见的大洪水,成就了历史上最成功的商务部长胡佛,同时他也是美国最不受欢迎的总统。

1927年,的美国犹如正在发育的年轻小伙子,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混乱、奇离古怪的时间层出不穷。

1927年,各种恐怖爆炸、种族歧视、优生学、纳粹思想在年轻的美国大行其道。

作者将各种事件通过巧妙的穿插编织,将1927年短暂的夏天用诙谐幽默而又真实的文字呈现在我们眼前。阅读这本书很有画面感,
经常有与人分享精彩故事之冲动。

作者比尔·布莱森是著名的非虚构作家,著名的《万物简史》就出自他的手笔。⭐⭐⭐⭐⭐



书籍图片:网络;



  -END-



书单:往日推荐回复书单以及目录可见。


2019十大好书|社会科学类

2019十大好书|全球历史类

2019十大好书|中国历史类

2019十大好书|经济类

2019十大好书|商业类

2019十大好书|人文类

2019年12月书单

2019年11月书单

2019年10月书单

2019年9月书单

2019年8月书单

2019年7月书单

2019年6月书单

2019年5月书单

2019年4月书单

2019年3月书单

2019年2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十大好书2018

经济金融投资类|2018年经济人读书会年度书单

管理商业类|2018年经济人读书会年度书单

法律政治类|2018年经济人读书会年度书单

历史人物类|2018年经济人读书会年度书单

文学艺术类|2018年经济人读书会年度书单

科技IT互联网类|2018年经济人读书会年度书单

哲学宗教心理学类|2018年经济人读书会年度书单

84位读书人诚意推荐222本书单|经济人读书会

84位读书人推荐的222本书,经济人书单2017(上)

84位读书人推荐的222本书,经济人书单2017(中)

84位读书人推荐的222本书,经济人书单2017(下)

84位读书人2016年推荐的172本书,经济人书单完全版(上)

84位读书人2016年推荐的172本书,经济人书单完全版(中)

84位读书人2016年推荐的172本书,经济人书单完全版(下)

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20本书

关于中东,你可能需要读读这八本书|经济人读书会

10本书了解女性|经济人读书会 




联系邮箱:jingjirenbook@163.com



喜欢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