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大超:我不是律师,我是律师的朋友

新则 新则 2022-10-06


“「我不是律师」强调我和其他律师或者其他律所的管理团队之间的区别,而「做律师的朋友」其实本身就是律所平台的价值所在。”


采访 | 新则


寸土寸金的上海陆家嘴,有三大地标性建筑: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和上海中心大厦。在造型酷似“打蛋器”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61层,坐落着一家“云端律所”——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


从正策律师事务所眺望东方明珠

张大超就是这家云端律所的“资深管理人”。2016年底,从未接触过律师业务的他加入正策,负责律所的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工作,协助推进正策的战略转型升级。以一名“非律师”的身份加入律所,张大超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有趣的标签,走到哪里,他都这样介绍自己:“我不是律师,我是律师的朋友”。


对这个标签,他是这样理解的:“「我不是律师」强调我和其他律师或者其他律所的管理团队之间的区别,而「做律师的朋友」其实本身就是律所平台的价值所在。这个标签表示,一方面,在与所内合伙人、律师的沟通和交流上,我可以更加中立与客观;另一方面,在和其他行业的人员交流时,也可以体现我专职律所运营管理者的身份。”


加入正策不到五年,“非律师”张大超已经为正策招揽了两三百名律师,正策也从最初只有十几个人的精品所,成长到现在拥有了250余名执业律师,稳居上海规模律所前列,分所建设的步伐也正围绕长三角地区稳步推进。


而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管理难度的提升,对于各个规模所而言,管理成为一门迫切的必修课。是否只有律师才能管理好律师?“非律师”的管理者又该如何跨过专业壁垒为律师们赋能?


张大超和正策的探索,或许给律所管理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在他的管理理念中,始终保持着一个朴素的核心:“开放、包容、合作”,和律师“做朋友”。


以下是他的自述:


01. 

隔行如隔山,初涉律所


2004年,我管理学硕士毕业以后做了将近三年的管理咨询,就是给企业做战略、组织、人力资源、股权激励设计等业务。后来又在国企和民企摸爬滚打了近十年,基本上在集团总部的各个职能部门都待过:做过企管、管过品牌、管过行政人资、管过后勤和法务,甚至连党政工作也都做过。

 

工作虽然做得不错,但到了2016年底,我还是从企业离开了。就像乔布斯挖百事可乐CEO约翰·斯卡利时对他说的那句话一样:


“你究竟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希望获得改变世界的机会?”


我当时想,企业工作归根结底是个服务的活,端茶倒水的事总是要做到头的。在我琢磨接下来的人生选择时,碰巧我的老相识祝跃光主任打算对正策进行战略转型。在祝主任的感召下,一拍即合,开始了自己在正策的创业生涯。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是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法律服务业,但一转眼,从一名律师行业的新兵到今天,满打满算竟也有5年的时光了。

 

进入法律行业之初,对我来说挑战还是蛮大的,毕竟隔行如隔山。我那个时候对于法律行业,甚至对于律师的了解都很有限。所幸,以前的工作经历还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的。比如管理咨询的经历可以帮助我快速地了解行业,行政后勤服务的经历有助于我更好地与律师进行沟通,人力资源从招聘到激励到考核我都掌握了系统的知识。我所有的这些经历转化到律师行业,我想可能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我发现律师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律师行业的管理还相对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做规模化,在整个管理体系、内部的分配制度、品牌市场、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改变。

 

因为,在我们看来,传统的律师行业其实是忽视了律师本身的作用。律所的客户有很多,比如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但我们认为,“律师才是律所的第一客户”。因为他们是一家律所的核心竞争力和生产力,整天为业务奔波,服务各类客户,却很少获得关怀和理解。“让提供服务的人首先得到最好的服务”,这是我们应该提倡的理念

 

于是,在律所内部统一了这个理念后,我们开始慢慢寻找适合正策的律师。


02. 

摸着石头过河,吸引律师


2017年,律所搬到上海中心以后,借助着良好的区位优势,我们把自己定位成“云端律所”。那段时间,有很多律师同行前来拜访,我也借机与业内人士做了大量的横向的交流,发现大家都在纠结一个问题:律所怎么才能快速地实现规模化?

 

我们其实也在探索这个问题。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规模化离不开人才。然而,律所招人并不容易。我曾经开玩笑说:我完全不知道我需要什么样的律师,律师在哪里?就像一个瞎子突然到了一个陌生地方一样,那个阶段其实是最痛苦的。

 

改革总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的。我们当时也走过一些弯路,比如一开始试图引入猎头服务,帮我们推荐优秀律师,但事实证明这条路行不通。一方面,除非是招募薪资比较固定的高级授薪律师,才能去谈猎头服务费;另一方面,即使能够招募到创收百万的律师,猎头服务费也是不经济的。

 

因此,我们采用了一个最传统的方法,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是指积极参加律协、行业的各种各样活动,增加律所的曝光度,“请进来”是尝试用高品质、高频率的活动来吸引大家,这些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利用文化活动来凝聚律师。比如正策的“云端影院”,就是“文化搭台,律所唱戏”。利用周末的一个晚上,召集大家去品味一部法律方面或者非法律方面的电影。这类文化活动的作用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来激发大家的讨论和互动。

 


比如有一次,我们放映了一部西班牙悬疑电影《看不见的客人》,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当事人和刑辩律师之间的故事。观影后,大家就对刑事辩护及其他法律业务中律师面临的伦理困境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场反响特别热烈。这就从电影走入了法律。我们希望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尽量有收获、有参与感。


第二类,是我发起的诸如“谁来一起午餐”活动,这是我的一个个人品牌活动,邀请全上海以及全国的律师朋友一起吃饭,共话律事,共谋发展,初衷为的是广交天下律师朋友。

 

第三类活动,是关于律师的职业发展和律师品牌的打造,以及各个细分业务领域的业务能力专项培训。我们有一个品牌活动叫做“正策下午茶”,是由所内的律师来进行专业的分享,内容涵盖知识产权、金融资本、商事仲裁等各个业务领域,包括“以案说法”以及政策法规解读等方面。

 


“正策下午茶”是面对全行业的律师开放的,从最开始参与人数才十几个,到如今最多一次已经有70多位律师朋友现场参与,线上往往会有千余人关注。大家都很期待这个活动。越来越多的律师朋友体会到正策培训的福利,感受到我们的好,也与我们结下了缘。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其根本目的都是让律师进一步了解我们,建立联系、达成沟通。我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和律师真正交起了朋友。现在,全上海近3万律师里,我大概认识20%以上。

 

当你触达到这么多律师,和他们深度真诚沟通后,这些律师之间也会产生连接,他们也会推荐更好的、适合我们律所的律师加入我们。

 

于是,在度过了最初的发展阶段以后,律所逐渐超过了100人,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也更深了一层。


03. 

“要创业到正策”,向专业化迈进


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完成了适度规模化的初期,即将进入到战略3.0阶段。对我们来说,这一步其实是最难的,下一步重点工作是完成律所的专业化和团队化的改造,以及律所品牌的升级。

 

毕竟,只有各个专业领域的青年才俊加入律所,律所的专业化才有看头。对于正策而言,着重打造的知识产权专业已经初具影响力。值得欣慰的是,在团队的努力下,目前我们已经有20余位专利代理师、律师双证人才,在上海的律所中排第一名。知产团队不乏来自华为、中兴、富士康的一线实战人才,也有来自上海大学知产学院的教授、博导,更有来自商标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和知名知产律所的精英律师团队,我们坚信,假以时日,正策知产业务一定会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律师加入,如何给这些青年律师赋能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在人才选择上的标准是拥有三年以上执业经验的青年律师,他们在之前的律所中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储备,而在正策,我们希望见证他们从1到100的加速过程。

 

传统的律师事务所中,大部分的律师还是习惯于单打独斗,律所很难通过组织架构或者行政命令来让律师组成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因此,我们一直希望通过对律所进行“再组织化”,给律师赋能。

 

单打独斗时律师的联系网络


律所的“再组织化”包含三个维度,第一是在治理体系上,参照公司制度,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这是律所长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是在管理体系上,做好管理运营体系建设,这是运营一家律所的基础;第三是对律师进行“再组织化”体系建设,加强律师与律师之间的链接,发挥规模化律所真正的优势。

 

经过“再组织化”后的律师联系网络


因为律师朋友们普遍独立性强、悟性高,但讨厌被管理。因此,律所和律师的关系应当是激励和引导,而非管理。在我看来,扁平组织、灵活机动、内部创业以及云端互联的律师团队组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最适合律师的生产组织模式。

     

所以,青年律师来到正策,我们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业”土壤。实际上,现在上海的青年律师圈已经有了一种说法——“要创业到正策”。我认为这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也是我们打出的品牌和一个发展趋势。

 

未来,我们在人才的选择上也会进行一些调整,把重心从青年律师转向比较成熟的、有一定资历的律师以及优秀的合伙人。这种转变,也是与正策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如果在2017年让我去找一个创收几百万、上千万的律师团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当律所在业务领域、专业化细分、人才梯队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后,吸引相对资深的律师加入律所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也只有律师的竞争力提高了,律所才能够长久发展。


04. 

合作共享,做律师的朋友


“共享”其实是正策发展的精髓,就像我们首创的“共享办公”模式。“共享办公”的意思是律所的总工位数比执业律师的人数少,律所内单独开辟一块区域作为共享工位区,通过APP实现高效运营,免费向律师开放,实现律所与律师的双赢。

 

正策的共享办公区域


律所的办公模式有很多,我们当初之所以选择“共享办公”模式,主要就是针对创业的青年律师,他们对于创业的成本还是相对比较敏感的。在上海中心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如果让每一位年轻的律师来承担传统律师事务所的工位费、服务费,对于他们而言是不经济的。

 

经过这几年的运作,“共享办公”事实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像去年的疫情期间,最适应共享办公或者居家办公的就是正策律师,因为他们一直就是这样的作业模式。

 

现在正策在上海中心的工位可能一共仅有三四十个,但是却承载了200多名律师的办公需求。近期,随着律师人数的增加,律师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有些律师可能会想要保留一个固定工位。而我们已经在原有的区域上又扩租了几百平米,就是为了最大化地满足律师的需求,把最好的景致、最好的服务提供给我们的律师和客户。

 

“共享办公”的模式,我认为其实每一家律所都适合,只不过程度上不同而已,不少律所也都来正策取经。然而,从共享的角度来说,正策已经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共享,而是将“共享”变成了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们倡导的是所内律师之间的合作,这才是共享的内核。物理空间的共享,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如何通过共享,通过后期的运营,通过价值观的输出,让更多的律师进行合作,才是最难的。

 

其实,进入法律行业这几年,我深度沟通过上千名律师,有时也会碰到那些很适合我们,但却选择了其他平台的律师。我虽然也感到很难过,但和这些律师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把他们聚集到“云端律是”群里,希望未来有机会可以和他们有不同形式的合作的可能。

 

我一直相信,以诚待人,律师朋友们就会记住正策的好。对于律师选择平台而言,没有更好,只有适合。毕竟,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只要有缘总会走在一起。

 


2020年,我心血来潮地参加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从2004年毕业至今,我已经十多年没有参加过考试了。考客观题的时候我并没抱什么胜算,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幸运地通过了,反而是在考主观题的时候,因为有些患得患失而最终落榜。

 

今年,我应该会继续攻克主观题考试,争取通过法考。也许,日后有机会,我也会考虑从事律师行业,到那时,或许我的标签就会换成,“我是律师的朋友,我也是律师”。


- END -



# 律师团队共创计划 #

用一年时间,帮助律师团队完成

战略定位、品牌升级、产品打造、组织重建、薪酬优化


扫码立即合作




# 新则派 #

6月11日下午,新则派首次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共同探讨「法律服务创新发展方法论」,欢迎大家扫码报名~

扫描下图二维码,立即免费报名参加
↓↓↓





# 推荐阅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