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网正变成一座牢笼

智sir 智先生 2021-03-31



当下的互联网戾气,比前几年严重了许多。


不同平台的戾气,成色各异,群体分化非常明显,有男女对立,极端抱团,盲目拥护,跟风哄抬,低俗恶臭……


这里面产生了各种主义,各种教派,轮番洗脑,将人的心智锁在一个极窄范畴里


在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化解恩怨往往是线下约架,当面解决,你来我往高效迅速,影响范围还很小。


可互联网啊,像一个绝佳的怨气藏宝阁,隐私性好,法律约束低,能公开喷人千里之外,只需一个键盘,一双巧手,足矣。


万物都可喷,万事都可怼。


我是一位自媒体人,对这股充斥在互联网上的暗霾晦气,感受更为强烈。


每位在网上发表文章和视频的作者,首先经历的第一关,是孤独式创作,没有多少鲜花掌声;第二关是批评,质疑和谩骂。


我挺欢迎有理有据、客观批评的高质量留言,但这种宝藏读者真心不多,更多的是没有经过思索脱口而出的不雅言语。


今天我能通过互联网传播文章,影响范围是100倍,就会收到等同100倍的人身攻击,这是必然的。


而且这个世界的永恒定律是,无论你准备有多充分,观点论据有多谨慎入微,都免不了被杠上开花。


我在彻底懂得这个道理前,长期疲惫于和网友开撕。直到如今,经过一番寒彻骨,我总算可以毫无波澜地拉黑,任何一丝谩骂都无法干扰到自身,处变不惊。


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海纳百川的地方,所有恶俗言论不是说了就忘,而是长期遗留在某个角落里,就像一根根刺,不留神就会被扎到。


如果置之不理,那随着时间轴刷新,这些信息会永远藏在沟渠里永无翻身。这时垃圾加工厂出现了,逐个捡起来,做成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二次三次传播。


就像城市热岛效应,大量建筑墙面、混凝土和柏油路面的吸收,让城市上空的热量远高于郊区,让戾气永远堆积在互联网的穹顶,谁也不知道何时劈下来。


所以我当然失望,为什么有太多的媒体号,就喜欢煽动男女对立,或者原本难以引起波澜的话题,自己硬生生制造矛盾冲突。


背后固然是日常选题的枯燥,是娱乐内卷的无处不在,本质还是因为对立冲突永远有市场,愤怒可以引发流量。


这就是互联网乱象。




一个必须正视的现状是,互联网的垃圾信息太多了,每天生产的文字音视频内容,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在这些天文数字里,真正有价值的并不多。


我偶然知道的一家自媒体公司,是专业做流量分发的。他们有上百个编辑,每个编辑一天固定产出20-30篇文章,通过辅助软件来洗稿,然后分发到各个耳熟能详的内容平台,特别是那种阅读多少分钟就赚多少金币的软件上,赚取的流量费很可观。


说好听点是自媒体公司,说贴切点是做号集团,最近他们的业务已经扩展到短视频平台,甚至已经用抠图软件来做直播了……


原创作者的举报速度,是完全跟不上洗稿速度的,举报了几天,等平台姗姗来迟,或者装模作样删文章封号,另一个号已经东山再起,没有丝毫影响。


这些短平快的猎奇营销内容,通过大数据推送给所有网民。如果你对这些内容排斥,说明不是为你准备的,你也只能代表少数群体。


这背后是日益蓬勃的网络大军,他们需求旺盛,需要各种打发时间的软件,将贪嗔痴全部暴露在互联网上,最后变成经久不衰的日活月活GMV,成就一个个资本大鳄。


互联网的无死角覆盖,资讯的高度集中,注定了大部分人根本无法抵抗,不是简单的抨击敲击就能清醒,是真的乐意沉浸其中,躺平很舒服。毕竟现实凛冽,可以用来当成逃避的安慰剂。


不仅在国内,全球互联网的垃圾膨胀日益严重。


你想从互联网主动汲取知识,没问题,但要比过去多花费10倍时间,才能找到稍微有点价值的内容。


我每天只需浏览文章标题,就能提取到核心信息。因为大概率这篇文章点进去,有50%的篇幅是插图,有40%的内容是各种例子,剩下10%才是可怜的贫瘠结论,营养缺乏,骨质疏松。


海量文章灌进互联网沙漠,竟没有一滴水可喝,可悲也可叹。


或者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被设置了各种付费门槛,或者直接拆书,进行被动式灌输,人们只需要知道有这回事就行,收获多少只能看天意。


所以当下现状是,主动学习的成本非常高,许多人没有多少时间充电,就好比人人都知道健身的好处,都知道在健身室请私教会事半功倍,可谁会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而不是赶紧回家补觉?


互联网就像一个万花筒,它有耀眼光芒,容易迷失其中,流连忘返。


却更像一座牢笼,泡沫催生的碎片内容,挤占了所有生存空间,变得漆黑压抑,集体养蛊厮杀。




在这种全互联网心智没有多少改善的环境下,阴谋论,煽动情绪,一叶障目的言论就很有市场了。


大家已经不乐意讨论一些严肃话题,正经讨论时常被打断,插科打诨很多,碰到稍微难懂的会说无聊,直接拉到底看结论。


每个人都变得急躁,快节奏下要立即得到反馈,立即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并且手把手指导伺候,喂到嘴里;


任何热点事件,先下判断打标签,占领热评位置求点赞,极端言论则更受欢迎,毕竟在后真相时代,真相不重要,反转才受期待;


愤怒变得廉价,围观声讨后很快遗忘,然后上下跳窜如猹,对下一个热点进行批判,动辄网暴人肉,法不责众。


渐渐地,许多人活在自己的孤岛里,闭塞极端,包容性差,和外界的认知逐渐脱节。


这种认知差距,也可以说是信息差。


互联网在最大限度上给了每个人开放视野,可以同看一条新闻,接触同一篇文章,有共同的喜怒哀乐。


可却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些互联网工具,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变成沉默的大多数,变成了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方。


被动接收,意味着容易鼓动,意味着一颗韭菜的合格修养。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商家在不同网购平台的商品完全一致,定价却差了那么多;


标注的进口货,无法分辨究竟是国外生产,还是在保税区转了一圈,也就是出口转内销;


比特币价格暴涨,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进去就会被强行平仓,连本都保不住;


跟风炒港股,匆忙买了基金高位接盘,不懂什么是溢价率,被人光明正大合法割韭菜;


为什么同样买二手房,自己的手续费这么高;为什么电脑城宰了自己好几千配件;为什么投简历没有下文,别人一个内推就能进去……


为什么牛市来临,清洁大妈总是最后一个知道,成为熊市吹哨人。


到底为什么?


有很多不明白,有很多假装明白,有很多假装不明白,有很多周而复始,每天重复上演,绕着牢笼墙壁转圈,不知疲倦,就像复读机一样。


受教育程度高的精英,在牢笼外面乘风破浪,垄断了许多信息渠道,一帆风顺。


普通人只能紧贴牢笼,被动往前挪几步,尽量不让自己掉队。


最后面的,是一群被抛弃的不会用二维码的老人。




社交媒体让所有人齐聚一堂,连接彼此。


一座座孤岛隔海对望,对当下的撕裂变得偏激狂躁,对彼此的冷暖缺少理解包容。


互联网确实看到了更大世界,也折射出更多光怪陆离,知道越多,焦虑越多,欲望和心态彻底失衡。


年轻群体很容易被灌输未经考验的丛林知识,在迷茫中难以转向,会一边激昂亢奋,充满正义网暴,一边流泪痛苦,沉溺于廉价感动,然后开始指点江山,征战沙场。


唯一共通点是,每个人都更依赖互联网,将精神世界寄托于牢笼里,心智甘愿迷失徜徉。


上班接受了打卡定位,佩戴电子监控手表,日常摄像头人脸识别,追踪工作进度,笼罩在不达标就会被辞退的阴霾下;


每天中午点外卖,由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员闯红灯送来,虽然运费上涨汤汁倾洒,但还是会理解平台不易,并将差评给了外卖员;


网购一如既往大数据杀熟,输入法精准记录隐私贩卖营销,沉迷于游戏换肤的浅层金钱刺激中,由网贷平台全力赞助;


斜杠副业的催眠下,开始一段疲惫肝累的内容创作大潮,为平台添砖加瓦,辛苦换来一键三连,最终在暗无天日的出租屋里熬出病根,然后暴雷被房东赶出门。


每个人作为「人」的特征,逐渐被贴上数字标签,形成一段可量化的数据,在这座大牢笼里商业化运作,每个环节都在评估效率与产出价格。


这座牢笼的检测系统越来越成熟,个体失去了话语权和发声渠道,想站出来反抗维权,必须要闹大,往自己身上燃烧才能溅起一点火花。


这就是我们的互联网,它正变成一座牢笼,覆盖整个地球,覆盖所有国家。


表面上,它很温和,包容开放,人人平等。


我们有了更多选择,更多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直到最后,也并没有使我们更聪明成熟,我们的思维和心智,被局限在一方天地里。


有能力探出牢笼的,很轻松就能解脱,甚至如鱼得水,做时代弄潮儿;


没有能力,终其一生被困在里面,虽然过得浑浑噩噩,日子却还不错,毕竟无知是最大的幸福。


既然无法抵抗,那就与这个平庸世界和解吧,再在互联网寻求一丝慰藉。


偶然刷到一些批判「娱乐至死」的文章,大呼过瘾,然后平台推荐了更多「骂娱乐至死」的文章,每个人乐在其中,摇旗呐喊,批判资本,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也许半夜回望星辰,有过一丝自省懊悔,也曾下定决心,试着改变。


大醉后,新的一天又枯燥开始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