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雅华 舒 练: 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论析

​董雅华 舒 练 思想理论教育 2023-08-28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论析

董雅华 舒 练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促进自主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要求和重心所在,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原创性与借鉴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知识建构与创新发展。推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术共同体坚持不懈的努力,着眼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积极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和学科群建设。通过转换研究范式、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深化学科群建设,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联动机制建设,实现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中国特色 自主知识体系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总目标,2022年4月,他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这为我们精准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任务和实现路径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如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无疑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重要使命。


一、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意涵与时代价值


深刻理解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意涵,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中国特色”的内涵,以及“中国自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

1. 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中国自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

何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中国特色”?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首先重在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的要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1984年设立至今将近40年,以“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类似性质事物的名称建立学科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创性”似乎已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中国特色”,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地方。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社会科学,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仍然在形塑与发展之中,包括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凝练学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成果,以及推进学科建设的新实践新经验等的过程中,都应不断地发展与提升“中国特色”的时代内涵。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中国特色”的实质内涵主要应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3]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学科属性。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最初的实践经验形态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理论形态的学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200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明确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下设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指导思想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就谈不上什么“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的是系统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应同时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层面,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用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并能够促进其实践和理论发展的最基础性理论成果。直接地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灌输”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等,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都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规律等研究形成的主要成果,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价值和功能、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模式、教育环境、教育预测、教育评估等方面的元问题研究中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普遍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学科的理论内核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建构中,同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时代以来,在实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战略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传统的学问之道、修身之道、义利观念、民本思想、家风家教等方面的思想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彰显和提升其教育价值,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中国特色”的应有之义。

何谓“中国自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成果。知识所指向的认识对象及其运动规律有自己独特的规定性,因而知识的存在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同时,知识又不是绝对孤立地存在的,由于其所指向的认识对象与外界事物客观地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有关该事物的知识必然与某些其他事物所承载的知识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范围、一定意义上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就是“知识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既有一般知识体系共有的特性,又包含特定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分析其所具有的特点:一是目标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必定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包括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社会性等,所呈现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等都围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确定。二是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按一定规则和方式构成知识系统。系统性即意味着结构性,“结构总是涉及关系……每一种关系都有一个叫作‘域’的东西,域是由对于某种事物具有某种关系或某种事物对它具有这种关系的所有项目组成的”。[4]如果我们借用“域”的方法对知识系统进行分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可以分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这三类体系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构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中,分类只是便于从分域的角度来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的结构与功能。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就是内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知识谱系和知识图式。此外,如果我们从知识形态的角度对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常识性知识体系(狭义的知识)、观念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等。三是功能性。体系化的学科知识,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和概念谱系,宣示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学科属性,使其区隔于其他任何学科而获得“独立性”;通过陈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性和规律的思想理论谱系和方法论谱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和价值性;通过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叙事方式和话语方式,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性和艺术性。

然而,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过程中借鉴了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理论范式和知识范畴,因而与其他学科一样也存在着在知识体系发展中如何维护“中国自主性”的问题。这一“自主性”,实质地意含着知识体系建构中如何正确处理好维护和发展“中国特色”与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关系,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国情,坚持中国立场,坚守中国原则,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

2. 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价值

加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思想的生产者”通过研究性劳动所创造的精神产物,它实质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因此,加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于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它关系学科建设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涵摄于研究者在参与“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7]中能否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

建构和完善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和完备的知识体系,是评价其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话语体系,由此可以说已初建了学科知识体系,但总体上仍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方面,与其他相对成熟的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知识含量的丰富性、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知识应用的适切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中国特色”的时代内涵性与创新性仍有待深化。因此,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心在于促进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二、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


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8]这为推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则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应辩证地认识和把握这些原则的精髓,全面贯彻和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

1. 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9]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指导思想、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价值旨归规定了其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内在共生性和相互依赖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在提升政治的高度与学理的深度上下功夫,在促进政治性与学理性相互支撑和相互交融上下功夫。

其一,要提升政治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思想内容上要充分体现政治目标要求的高度,以宣明学科的政治导向,发挥学科的政治引导功能,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方面的目标和要求都要有完整准确的阐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致力于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和内容陈述,应充分体现新时代的新高度、新要求。

其二,要提升学理的深度。这里的“学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因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世界发展趋势,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应当把理论体系本身的彻底性弄通说透,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应往“深”里走、往“新”上靠。二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理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本身是基于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哲学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可以为其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因而对这些知识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予以批判地吸收,并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加以适当地借鉴运用。对于当代世界的最新科学文明成果的运用和借鉴方法也同样如此。

其三,要促进政治性与学理性相互交融。政治性与学理性不应是“两张皮”,而应“水乳交融”。现在有些研究成果在这方面的把握尚有欠缺,要么“强政治弱学理”,把研究和教育停留在政治宣传、政治说教层面,削弱了思想理论的说服力;要么“强学理弱政治”,研究和教学没有坚持明确的价值立场,弱化了政治性,甚至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必须共时性地把握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其相互交融,才能真正做到以政治性统摄学理性、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

2. 坚持原创性与借鉴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设建基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的总结,立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把握,并对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进行了吸收与借鉴,包括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概念范畴、思维方式等,这有效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年轻学科的迅速成长。随着学科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初步确立了自身的学科体系、研究领域、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建立了专门的学科研究队伍与系统的运作机制,但也存在着悖反式的不足。一方面,由于较多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概念、范式和理论知识,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形成自我风格和理论样态等方面的原创性不足,如学科的核心概念和范畴。在学科初建时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但对这些概念范畴能否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的独有特性,是否精准、全面地反映了学科的本质规定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深入的内涵性、运用性、延展性等层面的研究甚为不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科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理解和把握上有所加深,学科研究从单纯的哲学社会科学范式,到引入人学范式,这一“格式塔”式的转向引发研究者在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主客体关系和过程规律等方面新的思考和研究,带来了富有创新的理论阐释。然而,这两种范式之间有否存在矛盾,在研究运用中的定位、适用条件及限度如何,以及两者如何能内洽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之中等,尚缺乏深入的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减了创新思想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以成熟学科的标准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学术体系和方法体系等方面的积累仍显单薄,学科支撑性知识供给的丰富化程度不够,这体现了其充分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借鉴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但严格意义上尚未形成深厚的“学术体系”,其理论体系在知识含量的丰富性、系统性、专业性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借鉴其他学科的前沿性理论和研究成果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上,可展望的空间亦不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尚缺乏自足性,适当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经路径。“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会完全融入另一门学科。”[10]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必然是有限度的,即学科之间存在着边界,这是学科独立存在的前提。这就需要把握好独创性与借鉴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由此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拥有体现本学科特殊规定性的独立的概念范畴和学科体系,同时其学科体系本身又内蕴着丰富的充分自我证成的知识体系。

3. 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一开始就带有很深的中国烙印,中国共产党长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直接为该学科的建构奠定了基础。而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独有的,还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却可能莫衷一是。有的人“从概念到概念”去探寻事物,便可能因国外普遍不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而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类似活动在国外的实际存在。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国外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等方面实践与理论的探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国外实质地普遍存在愈来愈有共识。在此共识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的理解便了然于怀——它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然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如何把握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需要加以深入阐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包括继承与创新这两个维度。“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思想,我们在学科建设中应充分汲取中华民族在漫长奋斗历程中积累的文化养分,挖掘和阐发相关思想资源,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之中,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与此同时,延续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12]应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思想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思想的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更适应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客观认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和特征。通过比较研究,了解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二是批判地吸收借鉴国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国外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却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实,并且在相关理论的研究上,尤其是在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有着较长的学术研究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术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以往在这方面的借鉴也有所体现,但系统性研究尚有不足;在实际应用上,也存在或一味拒斥、或生硬照搬的倾向,从总体看在扬弃基础上的吸收借鉴尚显不足。三是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世界之问”,为世界提供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人们的心理和思想的疑虑与困惑也在增长,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如何为人们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影响和导引世界上更多的人充实精神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信心一起向未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未来的“世界使命”。为此,应建立与国外相关领域机构的联系,加强平等的学术交流对话,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4.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必须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即在继承中积极推进创新发展。实践经验是获得科学认识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总结是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经验既包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科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指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还可以是其他学科建设与完善的发展经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是该学科应“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13]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14]

首先,继承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历史前提。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动态发展的连续的历史过程,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是在对有益的历史经验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纯粹无根无由的生造。不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育思想,还是“吾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的方法论经验,抑或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继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验。又如,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优良传统,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都是当代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建设与完善中需要继承与发扬的。再如,西方社会的重视政治社会化、注重舆论引导、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等经验,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批判性借鉴的。

其次,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完善的内在动力。经验作为一种历史性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需要再次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加以改造,并创造新的经验。反之,一味固守旧经验,就会陷入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的泥淖,实质是对实践精神的背离与抛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挖掘、总结有益的历史经验,并经深化上升为理论成果。但同时还要立足实践,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突出问题导向,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以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思想追求和价值立场回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此推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三、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进路


推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术共同体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应以当代中国为观照、以新时代为观照,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高度的学科自觉、学术自觉、文化自觉,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积极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和学科群建设,转换研究范式、创新研究方法,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联结机制建设。

1. 以拓展研究领域和学科群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

3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要依托实践经验总结,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建立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为主干学科,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为分支交叉学科的学科群。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托,但新时代拓展学科研究领域、拓深学科群建设方面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学科基于已有基础的创新发展要求。一方面,面向新时代的新历史条件和新目标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有的知识体系面临内容更新和发展的新课题。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原则、实施内容载体和方法等方面的阐析也有更新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应当体现对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新发展新概括;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创新思想理论,应当成为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中新的时代背景和话语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性问题及应用性问题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面临突破的新课题。既往有些领域因有难度或对它们的关注度不够,相关研究尚比较薄弱,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等;有些领域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新生出来的,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等,需要结合新的时代变化开展相应的创新性研究。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基于已有基础的深化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分支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后的十年或稍长的时期内相继产生,各分支学科虽然在理论上有所建树,但总体上看,研究成果的数量偏少,理论发展提升的轨迹并不明晰,缺乏显在的持续性深化发展的气象。从学科发展规律看,建立在学科交叉基础上的研究往往是突破性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产生的新知识也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和有效补充。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知识总量增长不快,很大程度上也是受限于近年来分支交叉学科建设的不力。“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16]倡导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分支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力度,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点和最大增量。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未来发展版图,应该是以主干基础学科为核心,以分支交叉学科为支撑,建立起具有体系化和层次化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群,它将是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谱系和知识图式生成的坚实土壤。

2. 以研究范式转换与研究方法创新撬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体系建设

正如托马斯·库恩所指出的:“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17]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离不开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与研究方法的创新,这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原创力、解释力、引领力,进而推动学科走向成熟的必要路径。当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式的讨论主要形成了“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两种取向。基于社会哲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阐释视角、价值旨归等更凸显阶级或政党的目的性;而基于人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视角、理论框架、学术话语等则更偏向人的目的性、人的价值性,凸显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人的主体性等。这两种研究范式尽管皆有可取之处,都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特性,但因其单面性、分而论之则都存在不足。如何用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既能吸收前两种范式的优长,又能克服其各自的单面性?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兼顾人之生存的社会性本质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实践生存论”[18]不失为一种可取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突破了个人与社会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既不是单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而遮蔽其政治性,也不是只观照社会目的而忽视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它在根本取向上强调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是其所是”的本原意义,学科的独特内涵得以完整准确地彰显。在这一研究范式导引下,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主体间关系、过程规律、效果评估等都能有新的分析视角,生成新的阐释理路和思想成果,由此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知识体系的创新建构。

此外,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路径的突破,也是原创性理论成果和知识生产的有效途径。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实情况看,理论思辨的方法运用比较广泛,历史方法和实证方法亦有一定程度的运用。目前,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主要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多种方法的有机融合不够,二是实证的方法总体运用不够。当前,尤其是要倡导实证方法的运用,以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性局限。要充分借鉴并合理运用社会学等学科的实证研究方法,既可以通过田野调查、社会科学实验室等直接观察法开展实证研究,也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算法、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进行数据采集,对研究对象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念等进行假设、检验、分析,进而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生产出创新性的学术成果,提供知识增量。

3. 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联结机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其研究对象、目的、任务都指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学科内部的分工日益精细,尽管这可以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深化发展,但同时却也拉远了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鸿沟日渐加深。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必须延续学科初创时的优良传统,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只有立足中国实践才能提炼出中国话语,彰显中国特色,实现中国自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术研究共同体必须立足中国实践,观照时代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回答中国之问。“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9]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者要明确自身的学科使命,以独有的学科视野、学术眼光来思考与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思潮、社会矛盾和人们的思想困惑、精神困扰等问题,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不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沉迷于由抽象到抽象的概念想象、术语搬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应以关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如针对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以及当下青年中出现的“内卷”、“躺平”等亚文化现象,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相关问题的切入点,进行深度的问题研究和学术思考,深刻分析相关问题产生的深层机理,从现实问题中提炼出学术理论认识,进而将学术话语转化为工作话语去有效地指导实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加强理论研修,提升理论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有着丰富而鲜活的实践经验,能够及时捕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所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力量,也需承担起学科使命,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培养学术思维,只有将鲜活的现实问题提升到理论高度,才能产生更大的实践效应。最后,还需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联结机制的建设,如建立联动工作坊、联合工作室等,加强两支队伍的有效沟通,协同研究、共同发展,推动理论与实践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双向促进。


参考文献:

[1][8][11][12][13][16][1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1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4][英]罗素.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M].译者:张金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10.

[5][6][7][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179,179,669.

[9]沈壮海.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11.

[10][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 学科 学科互涉[M].译者:姜智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8.

[17][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译者:金吾伦,胡新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

[18]邹诗鹏.“实践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相通性——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探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4).


(《思想理论教育》2023年第02期)




思想理论教育长按关注,获取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