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荣瑞:​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问题和落实机制

曹荣瑞 思想理论教育 2022-04-13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问题和落实机制

曹荣瑞

(上海音乐学院 党委办公室,上海 200031)


摘   要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以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当前,高校在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如何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如何强化各方协同作用、如何强化教师主体作用等关键问题,为此,要促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动实现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的同频共振,切实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并整体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领导统筹、责任落实、协同联动、指导培训、示范引领、资源保障、评价考核、监督问责等相关工作机制,推动各项综合改革任务有效落实。

关键词高校 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此,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在此过程中,各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三全育人”这一重要理念的贯彻落实力度不断加强。围绕“三全育人”的相关改革思路和举措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与此同时,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仍然需要牢牢把握若干关键问题、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以持续推进、有效落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问题


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需要通盘考虑、系统推进,但不能平均用力、不分主次,而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从而精准发力、集中突破,取得全面提升的教育效果。

1. 如何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他同时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2]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是从“大党建”、“大思政”的高度来论述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深刻认识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辩证统一的内在关系,才能更好把握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前进方向。因此,认识和处理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首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对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过于狭隘的状况,人为地把工作分割为党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而不能更加自觉地站在高校办学方向、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要求的高度,从战略高度上、整体上认识和把握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从体制机制的层面通过更加有效的制度设计,形成真正的“大党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从而有效开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此,要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促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突出强调“基本功”意识。高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3]高校党建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是实现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和“魂”;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和“本”;推动党的工作方法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桥”和“船”。[4]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重要抓手、根本任务,要突出强调“生命线”意识。“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5]

2. 如何强化各方协同作用?

“三全育人”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是从三个角度构建育人体系:全员育人,一般是从育人主体的角度而言,就是高校每一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每一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干部、每一位从事服务工作的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必须发挥育人功能。全过程育人,一般是从育人时间的角度而言,就是高校从学生入学开始直到毕业,期间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均应体现育人内涵、取得育人效果。全方位育人,一般是从育人空间的角度而言,就是高校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空间等都应该成为育人渠道、育人载体。以上是从理念认识的层面而言、从推进落实的层面而言,其关键在于如何协同联动、形成合力,重中之重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好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强化各方协同作用,特别是认识和处理好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另一个关键问题。长期以来,高校不同程度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就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也往往存在“内循环”的倾向,即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无论是在领导班子成员的分工中、在干部师生的观念中,还是在政策制度的设计、实际工作的安排、工作绩效的考核评价中,基本上都是“泾渭分明”的。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由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以“内循环”为主的现状,转变为构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内外“双循环”格局,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的着力点。

为此,要通过一系列的顶层制度设计,推动实现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的同频共振。首先,要确立“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重要观念,同时要始终强调“围绕中心抓党建、党建引领促中心、检验党建看发展”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切实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四责协同”,结合业务分工抓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好政治关;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整体设计中,强化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育人要求。不断完善高校教学科研等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等,使之与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协同效应,改变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的“内循环”倾向,促进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3. 如何强化教师主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关键是要实现全员育人;而要实现全员育人,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只有教师自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等四个“相统一”。另一方面,要整体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既教书又育人,本是教师的天职。“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很多优秀教师一直身体力行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要把这种优秀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局部的、自发的、探索性的行为,转化为全面的、系统的、有组织的、有理论指导的改革措施。一是强化系统性。从本科生各年级,到硕士生、博士生等各阶段,从培养方案、课程指南、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到集体备课、课堂授课、教学研讨、教学实践、作业论文等各环节,均应充分体现育人要求,融入育人内涵,细化育人元素,优化育人方式。二是强化组织性。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各类教师主体,提出立德树人的细化要求,形成育人责任清单;同时把师德师风表现、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聘期考核等各个评价环节的首要要求,使之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三是强化创新性。首先,要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高校各类教师自身要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次,要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思想困惑,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再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信息化已经并将继续给教育带来观念和技术上的革命性变化,特别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网络招生、网络教学、网络就业工作等生动实践,展现了网络新媒体平台在创新育人方式方法上具有值得持续开发的巨大可能性和全员参与性。


二、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落实机制


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从中央到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要求来说已经非常明确和具体。各高校随着思想认识的不断提升,改革实践也在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在工作机制层面形成一系列制度性安排,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落地生根。

1. 建立完善领导协调相关机制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关键是要在把握方向上下功夫,确立“四个服务”、“四个坚持不懈”的办学方向;要在谋划全局上下功夫,确保高校各项功能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在提出战略上下功夫,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要在制定政策上下功夫,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遵循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在营造环境上下功夫,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由此才能真正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7]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尽其职、总体协调运行的工作格局。

一是领导统筹机制。高校党委常委会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精神,把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定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工作规律,了解和分析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等等。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都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要求自己、落实责任,校长是中共党员的要同时任党委副书记。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落实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落实直接责任。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8]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两个“委员会”和两个“工作部”的作用,一个是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及其直接领导下的党委教师工作部,另一个是党委学生工作委员会及其直接领导下的党委学生工作部。每年定期分别召开两个“委员会”会议,对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事项和问题进行审议和讨论。要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操作性:年初,重在形成工作要点和工作分工;年中,重在进行工作中期协调、推进;年末,重在对全年工作进行总结、考核。两个“工作部”则要发挥规划、协调、督办、检查等归口功能,在两个“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协调推进高校党委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任务,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此外,还要完善议事决策流程,规范会议制度,做好教师评优评先、惩戒处罚等重要事项的审议和存档管理,并通过月度党群工作例会等渠道,建立日常信息通报、工作传达反馈等制度。

二是责任落实机制。要压实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教师党支部(教研室)的主体责任,构建形成“党委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党委教师工作部归口管理、二级院系党组织承上启下、教师党支部(教研室)推进落实”的责任落实机制。其中,院系党组织要具体落实“五个到位”,即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推动改革发展到位。教师党支部(教研室)要具体落实“两个有力”,即教育、管理、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有力。在此基础上,要细化相关责任清单。目前高校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职责与内容,分散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统战部门、纪检部门、人事部门、教学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外事部门,以及财务、资产、后勤、工会等部门,必须在落实教师工作部和学生工作部作为归口部门职责的基础上,梳理和明确以上各个部门的责任清单。同时,要以“十大育人”为重点,梳理和明确承担各个条线育人责任的牵头部门和协同部门,使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协同联动机制。首先要注重上下协同。学校层面、二级院系层面、教研室层面,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都有清晰的思路和举措,中间则避免或减少“肠梗阻”。既保持精神内涵和要求的一致性,不作层层递减;又不是“上下一般粗”,简单地“复制、粘贴”。其次,要注重左右协同。第一,党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尤其是管理服务部门与教学科研部门之间的协同。第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协同,其中特别要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功能,真正把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堡垒”、高校院系布局中的“第一学院”,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予以更多重视,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第三,学科教学体系与日常教育体系之间的协同,使两大教育体系相向而行、有机融合、相互促进,避免出现“两张皮”,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相互抵消现象。四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协同,在充分重视把德育有机融入智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把德育有机融入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此外,要注重内外协同,一方面,加强校园内外协同,坚持开门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校内外育人共同体;系统设计实践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另一方面,加强线上线下协同,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黏合度,使网络平台成为实体课堂的有机组成、有效延伸、有益补充,引导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和共享健康向上、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

2. 建立健全指导支持相关机制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指导、培训、支持、服务、保障等相关机制。首先,要通过有指导的个人学习、有组织的共同学习和集中培训,建立共同愿景,进而形成系统思考、达成组织目标。其次,要通过抓品牌、树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同时要通过完善荣誉表彰体系,表彰先进、奖励模范,营造浓郁的“教书育人责任重大、立德树人使命光荣”的氛围。此外,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强化对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支撑作用;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发挥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促进高校各项工作形成育人合力,从而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条件保障。具体而言,要重点完善以下相关机制:

一是指导培训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干部和党员队伍培训制度,使党员、干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思践悟,以党的创新理论来滋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初心,引领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同时,要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强化“四个意识”,认真对照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相关会议和文件明确提出目标、任务、要求,细化研究可操作的落实举措和实施路径;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研究提出针对性的破解办法和行动方案,精准施策。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师队伍培训制度。制定实施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做好师训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建设和用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平台,扎实推进分层、分类和分阶段培训体系建设。同时,研究制定课程标准、编制培训教材、打造精品师训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探索在一级学科层面研究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此外,鼓励教师开展育德施教工作研究,在试点的基础上,交流总结推广不同专业领域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经验和做法。

二是示范引领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品牌示范制度。高校要有意识地培育、建设和宣传一批示范院系、示范教研室、示范课程、示范项目等,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示范品牌,凝练典型经验,发挥带动和辐射效应,使之成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试验田、领头羊。另一方面,要完善荣誉表彰制度。要从顶层作好规划设计,使高校内部代表最高荣誉的表彰项目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的发挥,突出强调在人才培养特别是立德树人方面的贡献。同时,要全面梳理校级和院系荣誉表彰体系,在各类评优奖励中,要把教师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突出师德师风要求和立德树人导向,引导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是资源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大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制定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对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行动计划,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等工作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各类资源配置的育人导向机制。高校的资源要素包括机构编制、办学经费、房产资源、设施设备、专业方向、招生人数、职务职称、导师资格、政策供给等,必须强化各类资源配置的育人导向,建立基于绩效贡献的动态调节机制,提升各类资源利用率,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的良性促进作用。

3. 建立健全考核监督相关机制

高校深化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完善领导协调和指导支持机制的基础上,还必须在评价考核、监督问责等环节形成机制。评价考核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考核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评价考核直接影响高校干部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是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监督问责是保落实,从价值导向而言,意在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从管理制度而言,意在守住底线、形成闭环。“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监督问责机制与上述责任落实机制相呼应,只有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通过监督问责的常态化、制度化,形成倒逼机制,才能促使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可以通过监督问责机制进一步查摆突出问题,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力,解决根本性、长远性、深层次的问题。

一是评价考核机制。一方面,要完善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办学根本标准的相关制度。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导向。国家在“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等相关指标中,均明显加大了对高校全面从严治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成果支撑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评价评估要求。从高校自身而言,要主动适应党和国家对高校评价的新要求,努力建立基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有机纳入职能部处、二级单位、干部和教师等分层分类的评价考核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要完善鼓励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相关制度。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9]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进一步明确职务聘任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并纳入教师聘用合同,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二是监督问责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干部述职评议考核相关制度。实行学校、院系、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纳入党纪监督检查范围。强化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履职尽责不力、不及时的,加大追责力度。[10]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师失范行为调查处理相关制度。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建立完善由高校纪委、学术规范与伦理道德委员会、师德师风建设与监督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职工纪律处分委员会等构成的监督工作体系,分别处理涉及违反党规党纪、学术道德、师德师风、教学纪律和行政纪律的教师失范行为,实现校内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监督的全覆盖。与此同时,把师德师风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各个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


参考文献:

[1][2][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4]黄蓉生. 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统一[N].光明日报,2017-07-03.

[7][9]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EB/OL]. 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8][10]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 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2020-05-15.


(《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12期)



思想理论教育长按关注,获取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