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第一讲|下

回声·EG| 院外 2020-03-14

编者按

这门课主要研读阿多诺,还有上世纪关于美学与政治的两次比较重要的争论。有一次是阿多诺是重要的参与者,有一次是重要的评述人。所以讲美学与政治,不读阿多诺就没有办法来讲。但是讲阿多诺又很难,因为翻译非常难,如果不是理解透了阿多诺的思想的话是很难翻译的。本文基于作者2015年10月28日于中国美院进行的“美学与政治”七讲导读课中的第一讲整理而成。院外分为上下两部分推送。美学与政治七讲讲稿及相关阿多诺原著文本也已陆续推出。


03|……所以精神史、观念史是最大的骗局,你对生产方式是不感兴趣的。所以拜物教就变成神话学了。

04|辩证法不同于文化批评之处就在于,它将文化批评提高到扬弃文化本身这一观念的高度。


第一讲|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下|2015

本文10000字以内|接上期

我们要了解争论的背景。在1967年9月5号,德国社会主义学生联盟这样一个组织召开了大会,决定要用子弹做宣传。这个时候大学生就开始罢课,占领大学。1968年12月,就把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占领,改名斯巴达克系。大家知道革命首先是要改名字,要政治正确(东方红广场、凯达格兰大道等等)。斯巴达克系这个典故出自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翼。1919年1月,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在柏林被右派势力暗杀掉,而他们所在的组织叫做斯巴达克团。学生的这次“占领社会学系”的行动最后当然是被“清场”。然而罢课还在继续。1969年1月31号,罢课的学生跑到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一间教室里开会,大概是要研究一下如何继续搞革命之类。阿多诺很紧张,就打电话叫警察来。阿多诺特别警惕“法西斯尾巴”,他大概觉得学生占领他的教室开会这个苗头不对。警察来了之后驱散了学生,也抓了很多学生。阿多诺的博士研究生汉斯-于尔根·克拉尔(1942年生,1970年死于车祸)也被逮捕。这个事件使得阿多诺和学生的矛盾激化到不可修复的程度。在课堂上羞辱他的女学生其实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969年7月,克拉尔上庭受审,阿多诺出庭作证。之后他就去休假了,去阿尔卑斯山滑雪了。在山上不知什么原因就心肌梗塞了,在瑞士的医院里过了几天,8月6号去世。


了解了背景,回到《批判》一文。我讲三个要点。第一,批判是受压制的,是不受待见的。对批判的敌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这篇文章比较好懂,所以还是请同学们亲自去看一下。第二,批评为什么受到压制呢?批评在今天已经功能化了。我们今天有各种影评人、乐评人、画评人,其实都是“托儿”。用哈贝马斯的术语叫“公共领域内的再度封建化”,《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社会原来不自由是因为有权威、有官方,有政治上的压迫。现在是为了市场,为了“卖”。它的批评其实是为了卖而卖。就像《南方周末》一样,当然它会拉来很多粉丝,但它是为了卖而已。所以舆论机关会认为它高人一等,但其实这种姿态也是极权主义的,也是法西斯主义的苗头。《南方周末》和法西斯主义是一丘之貉。因为都认同一种权力,《南方周末》要征服它的粉丝,就像希特勒要征服他的“粉丝”一样,是煽动的。


第三,最后一点,有一个词是批判的最大敌人——正能量。所以我说批判是“负能量supply”,像供水供电供气那样供负能量。正能量好还是负能量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看总的趋势,看哪一个极端压倒另一个极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我们要防止一个极端压倒另一个极端。现在的社会总的趋势是正能量太多,负能量太少。人们往往会问,你批判的动机是什么?人们认为如果你不能拿出更好的东西,你就不要批判。你没有建设性嘛!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就自称“理性、建设性”。当我还在读新闻系的时候,我说我要办个报纸,标语也是五个大字“理性、破坏性”。其实应该是“理性、颠覆性”,也就是说要批判。强调“理性、建设性”,就不要批判了。这个东西用马尔库塞老师的话说叫“肯定文化”,就是说这个文化是被肯定的,只能肯定,不能否定。提供正能量的心灵鸡汤不仅会说“你要努力”,也会说“你做不到也没关系,现在这样的生活也挺好的,也挺幸福的啊!”——鸡汤也是辩证的。所以阿多诺在这里就讲人们现在“崇拜世界,敌视批判”,这是非常有问题的。拿不出一个好的东西来,就不能批判了吗?他认为这种对肯定性的追求才是一种破坏力量的伪装。越是肯定,越是讲得好听,这些人的破坏力越是大。所以在《批判》这篇文章的最后,他改用了斯宾诺莎的一句话,“一旦充分认识并准确表达了虚假(也可译为错误)的东西,就已经标示出了正确的和更好的”。所以阿多诺的关键词就一个字——“否定”(negative)。

1-4

 

下面开始进入真正枯燥无味的环节了,就是进入《文化批评与社会》这个文本。真的非常枯燥,但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是贝多芬的第十六首弦乐四重奏的第四乐章的标题,阿多诺老师评论过。为什么非如此不可呢?因为贝多芬写的曲子不受市场欢迎。他就把它改了,交了一个受市场欢迎的稿子,他把第四乐章的标题改成“非如此不可”。因为市场做决定,我们没有办法做决定。而我们今天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枯燥无味呢?也是非如此不可,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太有用了,太功利了,太小清新、小确幸了。所以我们这些思想、精神、哲学已经成了垃圾了。我觉得在现代语境中,我们这种东西才是垃圾,是不受欢迎的,是无家可归者。下面真正进入文本,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


这个文本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个是批判了文化和文化批判,第二个部分是讲了文化批评的辩证法,第三个大的部分是讲了文化批判的方法论,在这个部分它批判了内在批判和外在批判(或者准确的讲是超越批判)。这是康德的概念,内在性和超越性。但是我们暂且先字面上理解,内在批评和外在批评。他提出要用“辩证批评”的方法。所以说这是文化批判一个方法论的文本。


那么关注这个文本的理由是什么?我最早关注这个文本是因为《南方周末》有一期的读书版还是文化版提到阿多诺那句很有名的话——“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句话的出处就是在1955年出版的《棱镜:文化批评与社会》这个文集中打头的第一篇——《文化批评与社会》。这句话的意思是“集中营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我们理解一句话,一定要在语境中去理解,在上下文中理解,而不能孤立的理解。然而《南方周末》那篇文章对这句话的上下文的翻译驴唇不对马嘴,中文读不通。于是我找了我的一个在英国读电影学的学生,他从他们学校的图书馆里找到了《棱镜》这本书,然后一页一页扫描传给我。这是我看到的最早的文本。

下面阿多诺就要冒犯各位了。第一大部分,首先他就批判了文化和文化批判。第一个小要点是,文化批判和它所批判的文化其实是共谋的。“文化批评家对文化不满而且仅仅对文化不满”,批评家批评文化,但是这就给了我们一种错觉,他比文化高出一头,他有更好的文化。比如我们去看一个电影,好多影评人会说这是烂片。但是阿多诺说:“其实文化批评家和他所批评的文化是一丘之貉”。为什么?因为他恪守着文化的观念。在他所批判的东西里面,唯独有一样东西是他不批判的,就是文化观念本身。他从不会去质疑文化本身。而更重要的是,他和文化是共谋的。这就涉及到刚才我们提到的第二个要点,批判的功能化。现在批评其实都是被文化付费豢养的。“它们在精神商品的市场里做导购”,我们去买CD、杂志都会有推荐,“Top10”、乐评榜等等。你怎么知道你要听什么歌?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用大卫·理斯曼的话说叫“他人引导型社会”,你不知道怎么办就看他人。所以批评家是用他的市场成功与否来衡量的,所以评论家其实就是“托儿”。现在的社会是需要专家的,比如明星有很多粉丝跟着他,包括今天学术也是这样的。这样一来,批评其实就与文化产品的内容无关了,因为对错已经不重要了。既然批评家骗取了一种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的地位,因此文化就成了“拜物教”。马克思有三大“拜物教批判”,“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批判。那么阿多诺在这里就是“文化拜物教批判”。“拜物教”,fetish,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就很好理解了——“恋物癖”,拿一个事物去崇拜。阿多诺批判,艺术就是一个“小万神殿”,大家都要进“先贤祠”,每个搞艺术的人都想要自己要不朽。打篮球的都要进名人堂,更何况搞绘画的。以后进入艺术史,是和几个人合占一节还是一个人独占一章,画家觉得这个很重要。所以阿多诺用了一个词就是——“文化批评的共谋”,就是“文化的再度对象化”。什么叫“文化再度对象化”?“对象化”是什么?对象化就是“物化”。“物化”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词:你脑子里面有个想法,通过物质材料把你的想法转化为对象(对象就是客体,两者一个词,object)。在哲学上,对象化就是物化。当然对象化也是异化。第一次对象化就是创作出艺术作品;第二次对象化是什么?作品成为商品。上次来讲阿多诺,我提到“电影是什么?”下面纷纷讲到各种小清新的、浪漫主义的电影定义。但是没有一个人说“电影是商品”。其实你们都知道,但你们不会这样说。所以阿多诺在1938年写的《论音乐的拜物教特性和听觉的退化》里面说“你崇拜的不是托斯卡尼尼的音乐,你是崇拜托斯卡尼尼音乐会的门票”。就像今天崇拜郎朗、李云迪的门票。这就是拜物教。文化就成了文化商品,具备了文化价值。说一个人有价值,简直是对一个人的最高侮辱。但是现在大家都不觉得是侮辱,“想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把自己推销掉,就像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


所以文化批判就成了拜物教,成了拜物教以后就成了神话。“神话”又是一个阿多诺理论中的关键词,以后我们会讲奥德修斯的水手神话,这是很重要的。大家觉得神话好像是一个精神王国。整个世界就异化了,分成两个世界了:下面的世界是很凡俗的,谈钱的;上面的则觉得自己是搞精神的,搞文化的。谈钱伤感情,谈感情又伤钱又伤感情。所以精神就有了一种“虚假的独立性外观”。纵观整个艺术史,当然我不懂艺术史,你看到的只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你看到的只是一些精神的运动,其实它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历史,用马克思的话说是“生产方式”。但你觉得生产那个东西是不存在的,你觉得只有什么什么主义才是存在的,你认为那个是精神的独立的发展。所以精神史、观念史是最大的骗局,你对生产方式是不感兴趣的。所以拜物教就变成神话学了。

所以一切的原罪是什么?大家知道马克思讲共产主义,讲消灭三大分工,消灭脑体、工农、城乡三大差别。阿多诺说“一切的原罪来自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艺术家都是有罪的,谁都不要装无辜。所以说文化最终是由体制所决定的。所以今天的文化,这个文化是包括艺术在内了,它有个两难境地,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但这两条路一条是死路,另一条还是死路。第一条死路是直接参与娱乐和教化,直接效力于体制的永恒化,就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五个一工程”、“梅花奖”等等。主流,这是条死路,这就是招安、收编,给老板打工了,不管老板是谁。第二条也是死路,但看上去比第一种要好很多,这就叫“另类”(alternative)。与众不同、奇货可居,有独特价值,跟别人不一样,但最后也会回归第一条路上来。所以资本主义的收编能力是特别强的,你再叛逆,你都会被收编进来。有人说西方国家多好,多民主自由,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讲话,魏玛共和国里希特勒也可以讲话。但这才是可怕的地方,不管多另类,多叛逆,照样可以“卖”。而阿多诺其实是不“卖”的。阿多诺提到作品不畅销的一些作家,原话就说他们“客观上起到了抵抗作用,因为他们退出流通领域了”。今天艺术家都是为了卖出作品,那么怎么卖?有一句话“另类是为了更好的主流”。这就是为什么阿多诺很悲观的原因。人们“上街”也没有用了,你觉得你在抵抗,实际上只是“high”了一下,“嘉年华”了一下,第二天照样乖乖的上课、喝咖啡、写作业、搞文凭。所以在他的第一个层面,讲文化和文化批判其实都是有罪的,因为只是为了“卖”。这里讲的比较简单,由于时间关系不能逐字逐句的讲。


第二个环节叫做“文化批判的辩证法”:虽然文化批判崇拜文化的观念,显得自己高高在上,假装有一种独立自主性来批判社会,但是它毕竟用文化的观念来跟现实的社会来衡量、来比较。哲学里有个最基本的词叫“理念”(idea),其实是逻辑和概念,理念是从柏拉图那边来的。什么是理念?比如说桌子为什么叫它“桌子”,因为我们脑子里有个桌子的理念,那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现实的桌子就分有了桌子的理念。这样一来,西方就有了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分裂。中国没有这个,中国是天人合一的,主客体不分裂。理念,举个例子说,亚里士多德说,“朋友啊,这个世界上没有朋友”。黑格尔解释道,“虽然是朋友,但是不符合朋友的理念”。交朋友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理念是“应该”(ought to)。现实存在的这个世界是“是”(be)。艺术批评、文化理论其实很简单,就是“理念”,看艺术作品是不是符合理念。每个艺术理论都会有自己的理念,比如说,现实主义就讲要客观的反映现实,要创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个作品是不是现实主义的,这就可以批判了。假如你有了这个理念,有了这个尺子,你就可以批判。比如,罗中立的《父亲》就很符合现实主义的理念。海德格尔老师把梵高《农夫的鞋》拿出来评判,因为符合他的存在主义的理念。理念和现实之间的对立,叫做批判的张力,张力(tension)就是紧张的程度。这样一来,文化就变成了文化批评。在阿多诺那里,文化和文化批评,艺术和批评是不分的。在他的理念里,艺术应该成为批判。“形式即批判”。最终最重要的东西是形式。艺术以什么来批判社会?就是以特殊形式来批判。阿多诺举了卡夫卡、贝克特、乔伊斯、勋伯格的例子,大家一看这些东西就知道和现实的确不一样。现实社会是按照价值组织起来的,因为是商品交换这样一个王国;而在文化这里面,它是有自己一个形式。所以有个很重要的观念叫“自律和他律”。自律其实就是自主、自治。而我们基本上都是他律的,从小我们都教育孩子要听话,“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自律就很惨了,“老师在和老师不在一个样”。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自主,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不管怎样,我觉得是对的就去做,用大卫·理斯曼的话叫“自我引导型”。这是资本主义的真正的精神,就是“首创精神”。就是英文里的企业家(entrepreneur)那个词,就是乔布斯那种精神,以自己为自己的立场,不是人云亦云,当然也不是故意要跟大家唱反调。目前为止的文化批判都有一个问题,对文化观念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批判的,把文化当作一个无条件的总体接受下来,所以这就夺走了文化作为真理的要素——否定。阿多诺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否定,因为文化批判崇拜文化的观念,所以它没有否定。但阿多诺认为真正的文化批判应该是否定的,是辩证的。关键是“辩”。余其好辩哉?余不得已也。非如此不可。

 

所以辩证法的不同于文化批评之处就在于它将文化批评提高到扬弃文化本身这一观念的高度。“扬弃”是黑格尔很重要的一个词——“既保留又消灭”。“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话,结果一查原文,是“扬弃私有制”——基本意思是消灭,但要有保留。由此,辩证批判要讲的既否定文化的观念,通过对文化观念的否定来实现文化这一观念。因此它批判了两种批判——内在式批判和外在式批判。

外在式批判是比较好理解的,就是那种教条式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常会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文化的批判只要看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行了。这样一来问题就很简单了,但这其实是很“左”的一种态度。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一拿出来,都被它批判为小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反动的、腐朽的……。我们下面会看到卢卡奇老师基本上就是这么批的。在他那里真正的艺术只有两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就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用阿多诺老师的话说,这种文学就是“男孩儿遇见拖拉机”。资本主义国家就要搞批判现实主义,其他的都不对。所以卢卡奇是反对现代主义的。而阿多诺恰恰是赞成现代主义的,现代主义才有形式,才有自律,这我们回头再讲。所以阿多诺批判外在批评、意识形态批评,说它虽然质疑这个文化的总体,但是它想要用海绵擦掉总体,所以外在批判是一种野蛮。这其实我们都知道了,文化大革命就是这种风格,包括今天其实也很常见的风格。


最主要的批评形式是内在批评。内在批评其实是大家蛮常见的形式,就是用文化自身的规范来拷问它。就像我刚才说的,有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很多文化理念、理论,之后讲一个作品基本上都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的文论、画论也是这样。而现在阿多诺是对内在批评进行批评。他认为用文化自身的规范来拷问文化有两个坏处。第一个坏处是,内在批评不否定文化观念。你只会说哪一幅画、哪个作家、哪个流派不好,你不会说艺术都完蛋了,终结了,不会说所有的艺术都是垃圾。就像我们那些影评人再评哪个电影烂,这个烂,那个烂,也不会说整个电影都完蛋了。砸自己饭碗的事没人干。所以阿多诺他的原话说,这也是野蛮的。不仅外在批判是野蛮的,内在批判也是野蛮的。“对文化的欣然占有是跟战地音乐和战场绘画相一致的”。就是说你觉得文化都是好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是有程度上的区别,大家都好,没有说“垃圾,负分,滚粗”——当然阿多诺并不是赞成这种粗暴的批评,因为他也批判了这种。所以说,他老人家说的话为什么让人搞不懂呢?他什么都批判,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阿多诺既不要内在批判也不要外在批判——当然,他认为内在批判比外在批判好一点。他要的是辩证批判:“既不要崇拜精神也不要憎恨精神,文化的辩证批判既参与文化,又不参与文化”。这里讲的崇拜精神就是内在批判,憎恨精神就是外在批判。


内在批判的第二个坏处是崇拜精神。换言之,崇拜“和谐”的概念。这就涉及阿多诺美学核心的东西了,他理想中的艺术应该是“不是用虚假的和谐来解决客观的矛盾”。大家看好莱坞电影最后都是“happyending”,中国叫“大团圆”。中国人民就喜欢这个,美国人民更喜欢了。悲剧已经被终结了,为什么?一定要用“虚假的和谐”来解决矛盾,所以你看好莱坞电影是没有紧张感的。大家看过《非常突然》这样一部港片吗?我估计大家没看过。杜琪峰及韦家辉的银河映像公司拍的。主人公,几个警察,前面都好好的,你以为他破了案子了,最后突然几个小流氓乱枪把主人公全部打死了,然后电影就结束了。这就是“反乌托邦”。我一进里面去也受不了的。你以为“happyending”了,可剧情就是“非常突然”,主人公说死就死了。可是我看《碟中谍5》的时候是一点都不紧张的,主人公是不会死的,死了戏就没了。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可是在这里都是假的,都是女性肥皂剧的公式——她遇到了麻烦、她解决了麻烦。所有问题都是这样的,大众文化产品都是这样的,是“虚假的和谐”。所以阿多诺认为成功的作品不是“和谐”,而是要暴露矛盾。因为现在的世界是不和谐的,这是个阶级斗争的社会,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用萨特的话说“小孩子都饿死了你们还搞什么哲学”。就像“天津都大爆炸了,你们还在这画画啊!”当然阿多诺并没有这么简单。话说回来,他其实也没那么复杂。他说精神是中了“魔咒”的,就是神话中一个公主中了魔咒变成天鹅,王子来了,解除了魔咒,最后“happy ending”,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个“神话”说明现在我们所有的这个社会都是中了“魔咒”的,就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钱的魔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都是有罪的,都是中了“魔咒”的,谁也别装无辜。这个世界是矛盾的,阿多诺认为艺术就是要暴露矛盾,不可调和。这样就通过这种否定的方式揭示了“和谐”理念。举个例子,《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大家爱看这个悲剧呢?这里面通过一种毁灭,让大家去向往那种不受家长干预的自由的恋爱,一种爱情的乌托邦。你看到这个戏的时候,它打动你的力量是在这个地方,是乌托邦的力量。然而乌托邦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爱情不是这样的。所以悲剧的力量在这里。阿多诺认为这就否定地表现了“和谐”的概念。通过这样一种悲剧,这样一种毁灭,通过矛盾来表现和谐。而不是通过虚假的和谐、通过大团圆来直接表现。

阿多诺有一个词叫“和解”。“和解”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概念,大家知道黑格尔哲学“到了绝对精神就达到了和解”,黑格尔那里的矛盾都是假的矛盾,是假装的。因为他讲的是正反合,否定之否定,最终还是肯定,是和解。比如说“正”是个男人,女人就是“反”,“合”起来就是家庭,男人和女人的矛盾就被扬弃了。这个例子一定要举,因为这里还有个词叫“中介”,从男人上升到家庭,家庭是对男人的否定之否定。但是如果没有对立面“女人”,是没办法达到否定之否定的。对立面就是中介。家庭怎么再往上上升?上升到市民社会。家庭的原则是爱,市民社会的原则不是爱,而是利益。市民社会大家都有私有财产,各个家庭都追逐各自的利益。就像“亚当·斯密教条”描述的那样,这是个丛林法则,你争我夺。市民社会就是对家庭的否定。因为大家都搞私人利益了,霍布斯老师说的“人对人是狼”。贝克特的戏《残局》里面说“人对人”然后就没了。聪明人都不需要把话说全。然后怎么办呢?黑格尔老师就来“虚假的和谐”了,“你们都是特殊利益”,我们来找普遍利益的代表者——“国家”,它是超越于市民社会之上,是代表普遍利益的,你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要撕了,国家既代表资产阶级也代表无产阶级,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你们只能被国家代表。所以是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正反合。这个例子就比刚才男人、女人、家庭的例子高雅多了。从家庭上升到国家,一定要以讲求私利的市民社会为中介。否定之否定。但中国的前资本主义社会是什么呢?家国。大家知道周代的那个分封制,都是周朝的家,然后封给诸侯、家臣,永远是这种血缘关系的。它没有市民社会这样一个中介,没有否定性,所以黑格尔说我们中国人没有“精神”。但是在黑格尔这里,国家这种东西,伦理道德这种东西,还都属于客观精神。主观精神是说,人是有理性的,有意识的,有道德的,有各种品评意识的,有优美灵魂的。客观精神则是说,人要活在社会中,《法哲学原理》主要讲“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但问题是,黑格尔认为客观精神还不是最高层,还没达到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客观精神、主观精神的辩证统一。我们这里主要是在解释“和解”这个概念。最后怎么和解呢?就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什么呢?艺术、宗教、哲学,艺术是最低的,然后是宗教,最后是哲学。然后黑格尔老师就很狂了,“等你读完了我这个哲学,你就认识到真理了”,历史就终结了。阿多诺最反对的就是这个,这个真理是假的。马克思反的也是这个。“你老人家写本书就‘和谐’了,‘和解’了,问题是社会还在那儿啊!”狄更斯可能会说,“工人还是吃不饱饭啊!苦工一天还是得工作十一个小时啊!什么你就和解了?”所以黑格尔的这个和解很假嘛!小孩子都要饿死了,黑煤窑还在那里,你们还在歌颂“俺们山西好风光”。不仅是假,而且野蛮。我们要理解阿多诺这个思想。他为什么会有“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句话?


当然,大家不要以为不写诗就不野蛮了。不写诗问题更大。我刚才说了,两条路,一条是死路,另一条也是死路。但是问题是,你还得干,还得写,只不过你写了以后别忘了: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虚假的总体,而你写的诗歌、搞的艺术也是虚假总体的一部分。总体是不真的。资本的统治,苹果、微软一统天下,无处可逃。阿多诺他老人家很悲观,认为我们已经无事可干。那么到底怎么办?阿多诺当然有一个办法,但这就涉及到他的美学了。简单地说,如果我们扣一下题“美学与政治”的话,阿多诺的意思是:“今天你去搞歌功颂德、歌舞升平的那种艺术,固然是有罪的,是野蛮的;但是如果你用艺术去批判社会,批判政治,同样也是有罪的,也是野蛮的”。我们有句话叫“小骂大帮忙”对吧?无论如何,闭嘴就更不对了。怎么办?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这是他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可以考虑。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说什么是错的,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这种东西。当然后现代主义这个问题他活着的时候没有遇到,这个我们以后再来讨论。


今天的课就是这些,这些东西主要是让大家有个方法论上的准备。我说了今天是暖场,主要是让大家感受一下。如果觉得阿多诺不是你的菜,你就可以走了。当然,话说回来,阿多诺恐怕不是任何人的菜。


文|夏凡

责编|姜山

自从2012年回声[ECHOGRAPHIA]导读计划启动,已经走过了4年。我们的理论推进也从媒介批判导读系列进展到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又再前进到美学与生命政治(福柯与阿甘本导读系列)。现在,是时候开始一个崭新的阶段,即空间生命政治的导读了。


媒介批判导读系列|

一种不能被反动派利用的艺术理论|本雅明《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赵千帆

被截除的自恋者|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导读|周诗岩

机器之舞|芒福德《技术与文明》导读|徐敏

马尔库塞的七伤拳|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导读|夏凡

如何走出景观之外?|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导读|陆兴华

忽悠,还是批判?|罗兰∙巴尔特《神话学》导读|陆兴华


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

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阿多诺《批判》《文化批评与社会》导读|夏凡

入门:表现主义论争|布洛赫《关于表现主义的讨论》、卢卡奇《问题在于现实主义》、布莱希特反驳卢卡奇的笔记|夏凡

登堂:阿多诺本雅明论争|阿多诺与本雅明书信(1935、1936、1938)|夏凡

入室:启蒙辩证法和文化工业批判|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章、《文化工业概要》|夏凡

欢迎来到现代主义的荒漠!|阿多诺《强制下的和解》、《介入》|夏凡

云上的琴:阿多诺的美学理论|阿多诺《美学理论》节选|夏凡

日常生活与空间生产|列斐弗尔《空间生产》导读|刘怀玉


美学与生命政治:福柯与阿甘本导读系列|
尼采与瓦格纳:狄奥尼索斯的浪漫主义|尼采《悲剧的诞生》导读|夏凡

福柯的生命美学:成为艺术品|福柯《性经验史》第一卷导读|夏凡

生命政治的谱系:阿多诺、福柯、阿甘本|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导读|夏凡

姿态:身体政治之外|阿甘本《无目的的手段》导读一|赵文

语言的边缘|阿甘本《无目的的手段》导读二|赵文

面孔、真理和展示|阿甘本《无目的的手段》导读三|赵文

例外与常规|阿甘本《例外状态》导读一|赵文

悬置与仪典|阿甘本《例外状态》导读二|赵文

典/庆之“法”|阿甘本《例外状态》导读三|赵文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精编与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