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37“堕落艺术展”研究初步计划|批评·家170506活动记录

BAU学社| 院外 2022-10-04

新的人|奥托·弗里德里希|1912|石膏

展览图册封面|1937

编者按|

1937年德国纳粹“堕落艺术展”在世界策展史上是一个臭名昭著却又异常成功的案例。在“批评·家”组织的线下活动(170506:“包豪斯”的展1937-1938)中,主讲人从“审美政治化”角度,介绍了堕落艺术展的背景和相关概念的发生,并陈述了对其展开研究的初步计划。此次推送的是演示文稿的选编。活动讨论结束后,主讲人根据评议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总结以下两点备忘: 其一,不要仅仅扁平地强调纳粹负面的话语构建,尝试对魏玛时期左中右思潮及其构成的张力进行梳理,尤其需要理解纳粹攻击的现代艺术自身的语境,其二,有必要总体把握纳粹意识形态得以崛起的历史条件。研究的目标不止于还原事件真相,更重要是还原包含对抗关系的语境,打破常识,有意识地观察概念和经验在表述时的转变与细节,在历史研究中同时训练运用适当的概念进行讨论的能力。


他给出了最后通牒:“国家社会党会给人们4年时间来适应新的文化政策。”
精编|希特勒讲到:从现在起,我们开始进行一场摧毁从前文化的残砖剩瓦的战斗……

1937“堕落艺术展”研究计划|2017

本文8500字以内

研究方案



关键词|

纳粹
现代艺术


研究目标|


“堕落艺术展”将超过650件著名绘画、雕塑、版画集污蔑以“堕落艺术”之名集中展出,是纳粹对现代艺术的攻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极端事件。本文以该展览为线索,拟从艺术和政治两个方面梳理纳粹对现代艺术的审查制度,并从话语构建角度出发探讨“堕落艺术“在”审美政治化“中扮演的角色。以《堕落艺术:纳粹德国现代艺术的命运》和《堕落艺术:1937 纳粹德国对现代艺术的攻击》为主要参考文献,这两本展览图录包含了近年来针对”堕落艺术展“较为完整的史料整理与学术讨论。希望通过对纳粹审美政治化的历史研讨,引起对政治与艺术的关系、艺术的社会意义、艺术自由等问题的反思。


文献综述|

《堕落艺术:纳粹德国现代艺术的命运》是斯蒂芬妮·拜伦博士策划的一次1991年同名展览的展览档案;主要围绕纳粹对现代艺术进行污蔑的相关问题做研究。其中我主要参考的论文如下:
《1937:战前现代艺术和政治》介绍了战前德国的艺术思潮和政治形势。
《无欲的审美》探讨了纳粹对艺术中对性的态度,即纳粹对包含裸体人物的艺术品的态度。
《慕尼黑的三日》记录了一个艺术从业者的参观经历。
《慕尼黑:堕落艺术展的重建》重建了堕落艺术的展出空间、布展方式并记录了展览中作品的变动,并根据档案编号列出了作品、作者及评论的表格。
《堕落艺术:1937纳粹德国对现代艺术的攻击》是2014年新艺廊举办的展览的档案。它是由奥利弗·皮特斯领导的又一次对同一主题的新探索。该展关注纳粹诽谤的现代艺术,同时也关注官方支持的艺术。展览以在美国全新的手法,将两种艺术对比展示。此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对“堕落艺术”的辩论的起源和发展,还有纳粹对艺术的具体政策,也探讨了该主题不那么重要或没被研究的方面,并且研究了至今仍有影响的对现代艺术的攻击的后果。
《从诺尔德到希特勒——从世纪末到纳粹夺权前的“堕落”和反现代主义》
《不顾一切的疯狂——通往1937慕尼黑堕落艺术展的现代主义病态化》
《定义国家社会党的艺术——1937第一届“大德意志艺术展”》
《缘由、构建和后果——1937堕落艺术展》


更多|相关的原始材料及扩展阅读;批判理论

 

主要章节草案|

第一章介绍一战后德国的文化、政治等背景;侧重于勾勒魏玛文化氛围,着重介绍艺术界(艺术家、市场、博物馆)。
第二章讨论现代艺术受到的攻击,从纳粹的文化政策与官方架构角度研究纳粹艺术审查的立场,研究艺术界相关的博物馆系统、艺术教育系统、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市场等(包括音乐电影)受到的影响,分析纳粹的艺术审查机制的具体运作方式。
第三章从三个侧面勾勒1937”堕落艺术展“的展出情境。
一是从展出的组织者角度讨论,包括纳粹决策层的意见、展览策划团队的构成与分工、展览展出的时机与相关事件、展出的场馆与地理位置选择、展品的选择流程与运输过程;
二是以展览现场为线索,着重研究其话语构建与空间展示,通过对开幕词、宣传方案、展览手册、展签、展览空间经营、观众观展流程等方面的事实归纳该展览的目的与手法,以及达成的效果;
三是从展出的后续事件,梳理当时相关的报道以及观展回忆,以及后续的巡展,展品之后的命运。
第四章以同样手法研究大德意志艺术展,分析其筛选大德意志艺术的机制与所谓的官方艺术趣味的实质。
第五章从”堕落艺术“一词出发考察其概念的诞生、发展、演变,如何被纳粹挪用,如何被用以修饰艺术,并且讨论”堕落艺术“的概念是如何通过并置、挪用的手法实际面对作品。
第六章综述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审美政治化的方面的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的主要批评文章,并与”堕落艺术“相结合进行总结。

 

内容提要|

依照本科阶段的论文概述论文的主要框架组成:

纳粹意识形态与20、30年代的“堕落”
话语构建(艺术与社会价值)——“节操”与“堕落”
纳粹的艺术审查
堕落艺术展
大德意志艺术展
结语

纳粹与20、30年代的意识形态



现代艺术抵制运动|

1920 德国艺术联盟(Deutsche Kunstgesellschaft)成立,以“共同对抗艺术堕落”以及推广一种“纯粹的德国艺术,用德意志的灵魂反应艺术”为目标。
1927 纳粹文化政策的总设计师罗森贝格(Rosenberg)建立了与上一联盟有着相同的目标的德国文化战斗联盟了(Kampfbund für deutsche Kultur)地下组织——公开合作。
1930 罗森贝格《20世纪神话:我们的时代对精神—理智对抗的一个评估》一书中对表现主义等艺术形式进行了谴责。他写道,“创造力破碎了,为了从意识形态和艺术审美上使自身迎合一种国外的标准,它将不再符合生活的需要。”
1929 威廉·弗里克在图林根州被选为国会代表,内政部长;促使包括格罗皮乌斯在内29位教员离职;任命建筑师和种族理论家舒尔策-瑙伯格(Paul Schultze-Naumburg)代替格罗皮乌斯。1925年瑙伯格针对包豪斯发表了一篇攻击性的文章《建筑ABC》(Das ABC des Bauens),1928年又撰写了《艺术与种族》(Kunst und Rasse)一书。此书对纳粹反现代主义的政策形成起到了深远影响。
1933 埃朗根 先驱堕落艺术展, 32幅现代画家,与儿童和精神病并置。
1933 戈培尔 《德国艺术通报》(Deutscher Kunsthericht)上发表了《五点宣言》现代艺术主流以外落伍艺术家的手笔。

弗里克任命建筑师和种族理论家舒尔策-瑙伯格(Paul Schultze-Naumburg)代替格罗皮乌斯。1925年瑙伯格针对包豪斯发表了一篇攻击性的文章《建筑ABC》(Das ABC des Bauens),1928年又撰写了《艺术与种族》(Kunst und Rasse)一书。此书对纳粹反现代主义的政策形成起到了深远影响。瑙伯格以诺尔德(Nordau)的论文为理论基础,将现代艺术污蔑为“堕落”。通过将现代艺术与变形或残疾的人的相片并置,他暗示艺术家就是以这样的原型为模特。他以此解释莫迪里阿尼拉长的人脸的、施密特-罗特鲁夫的瘦骨嶙峋的面颊、迪克斯的过分华丽的模样。瑙伯格尤其厌恶表现主义者,将其视作德国文化较差的一面。


施密特-罗特鲁夫、莫迪里阿尼与扭曲的人脸相片|舒尔策-瑙伯格|《艺术与种族》|1928

五点宣言|

应从德国博物馆和收藏家的收藏中剔除任何国际性或布尔什维克主义性质的作品。但首先应向公众展出(公众有必要了解收藏),然后焚毁。
应辞退所有浪费公共经费购买“非德国“艺术品的博物馆馆长。
应不再任用任何与马克思、布尔什维克主义有关系的艺术家。
不应搭建像盒子一样的建筑(影射包豪斯)。
应当移除任何不被公众“赞同”的雕塑(这一条尤其针对巴拉赫和雷姆布鲁克(Wilhelm Lehmbruck))

 

现代艺术抵制运动|

1934 官方内部关于表现主义发生矛盾 (尤其表现主义中巴拉赫、布洛赫等艺术家)。
以戈培尔(1919,纳粹宣传部长;1933,“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与“全国作家协会”主席,帝国文化协会主席)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这种艺术属于真正的德国的、日耳曼的艺术,可以追溯到哥特时代的艺术传统。
罗森贝格(1934全面监管“智力与意识形态教育”)代表的另一方则对这种观点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唯有属于德国且面向德国创作的艺术(völkischart)而非任何种类的现代审美趣味才是正确的。
希特勒在9月的纽伦堡党会发表观点,希特勒表示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等流派是对艺术的荼毒,但他同样警告了过分退化的德国艺术。只有单纯的源于德国民族传统的艺术才受到纳粹的赞同。(所有形式的现代主义都是非法的,包括艺术批评)。

“节操”与“堕落”|



节操|

宗教词汇
大众自身的道德要求

戈培尔在1936年禁止艺术批评冒的的风险是很小的。他的理由是公众应该自行判断。那一年的德国艺术年度展上,画作销量几乎超过以往所有展览的总和。
在席勒的1795的《审美书简》中,艺术“美”被描述为高雅的,超越的,有道德价值的,永恒的。艺术“美”体现为超越艺术和控制激情。后来,“美”的概念被渗透到社会道德的核心价值。“美”代表了社会的自画像,是对社会所赞赏与崇尚的自身价值与自身形象的表现。在席勒的1795的《审美书简》中,艺术“美”被描述为高雅的,超越的,有道德价值的,永恒的。艺术“美”体现为超越艺术和控制激情。后来,“美”的概念被渗透到社会道德的核心价值。
遵循“节操”艺术可以抵制时代的混乱与堕落,而为生活带来秩序和永恒的价值。

 

堕落|


医学术语 神经分裂、遗传异常和性过激而偏离正常 这种症状预示一种必然毁灭的过程。
马克思·诺尔德(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精神病学家)在《1892的堕落》;“他们的画作的变形与不规则形状反映了他们自身神经和发育不健全。”
将审美观念构建为社会价值的标志。

 

审美与社会控制|

堕落艺术展不仅仅是纳粹宣传政策的创造,它利用了奠定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态度的特点。
现代“堕落的”艺术——对统一和秩序的反叛——对道德的破坏——威胁;
反应魏玛生活的堕落艺术品——魏玛文化堕落的明证——损毁“节操”——破坏社会与国家
纳粹的大德意志艺术展——堕落艺术展;节操的追求——堕落;自身的道德追求、政治价值、艺术形象与魏玛共和国划清界限。

帝国文化协会


纳粹对艺术的审查|



帝国文化协会|

帝国文化协会:“激励德国文化的雅利安化,并且抑制诸如无调性音乐、布鲁斯、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和达达之类的艺术种类。”;下设7个协会,再设7个部门
以德国美术协会为例——行政,宣传和推广,环境建筑和室内设计,绘画、雕塑和平面艺术,艺术推广、艺术家联盟和手工联盟,艺术印刷、售卖和拍卖。凡是从事有关职业的人,都必须加入对应的协会,这些协会的决定和指示具有法律效力。

 

职业公民服务重修法案|

1933年4月7日通过的《职业公民服务重修法案》使纳粹官员有资格将非雅利安政府职员开除。同年超过20个为州立机构工作的博物馆的主管和馆长被解雇。艺术家被迫参加了官方团体,并且任何“不理想”的人都从学术机构和艺术组织被剥夺教职。

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维利·鲍迈斯特(Willi Baumeister) 、贝克曼、迪克斯、 保罗·克利(Paul Klee)、马克思·佩希施泰因(Max Pechstein)、恩斯特·巴拉赫(Ernst Barlach)、鲁道夫·贝林 (Rudolf Belling)、路德维希·吉斯(Ludwig Gies)、卡尔·霍费尔(Karl Hofer)、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 ( Ernst Ludwig Kirchner)、 奥斯卡·科柯施卡(Oskar Kokoschka)、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马克思·利伯曼(Max Liebermann)、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佩希施泰因和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等。(利伯曼是唯一的犹太人)
在堕落艺术展的112人中,唯有6个是犹太人。
德国国家美术馆馆长路德维希·尤思帝(Ludwig Justi)和批评家卡尔·爱因斯坦(Carl Einstein)所著的有关现代艺术的广为流传的书籍,或者诸如《美术报》(Das Kunstblatt)、 《行动》(Die Aktion)、《狂飙》(Der Sturm)等先锋派期刊上提到的艺术家是特别容易受攻击的目标。

 

艺术恐怖之所| 


1933,展示被净化出去的文化堕落;将被没收的作品集中到艺术恐怖之所(Schreckenskammern der Kunst);谴责税收被浪费,是由于犹太人的阴谋被收藏的。
戈培尔管辖的“德国文化与经济宣传协会”主办了“伟大的反布尔什维克展”,9月5日到9月29日展览在纽伦堡进行;其后巡回到其他展馆。该协会还精细策划了纳粹党的“游荡的的犹太”展览,从1937年末到1939年中从慕尼黑巡回到柏林、布雷曼、德累斯顿和马格德堡。
全国各地当地博物馆标志性作品的类似展览:“文化布尔什维克展”、“1918——1933的政府艺术”、“11月的精神:艺术的反动作用”……这些作品是作为堕落年代的记录而被展出的,目的是向民众毁谤“魏玛体系”的文化政策。

伟大的反布尔什维克展

堕落艺术展|


1937.7.19,在举办大德意志艺术展一街之隔的对面,“堕落艺术展”在一个曾经属于研究所的建筑中开幕。德意志视觉艺术协会的主席阿道夫·齐格勒宣布了“堕落艺术展”的开幕。
1937堕落艺术展在慕尼黑为期4个月的展出中吸引了超过200万观众;在其后的三年又在德国和奥地利四处巡回,又有近100万参观者。大多数时候,每天有20000观众;记录显示,在1937年8月2日的一个周日,有36000名参观者。


展览筹备|

仅仅3个星期以前,戈培尔在1937年6月30日发布了一条指令,派齐格勒与一个五人委员会从所有重要德国博物馆与美术馆中挑选“堕落艺术展”所需要的作品。

这项指令的目标是将那些“侮辱了德国的感情,或者破坏、混淆了自然的形式,或者缺失适当的手艺和艺术技巧”的作品定义为“堕落”艺术。在大德意志艺术展与堕落艺术展的同时展出中强调官方艺术的胜利并打压“堕落”艺术。
在7月的前两个星期,700件作品从28个城市的32个博物馆被运往慕尼黑。在7月的前两个星期,700件作品从28个城市的32个博物馆被运往慕尼黑。


五人委员会|


埃森福尔克望博物馆新任馆长、纳粹党卫队头目克劳斯·格拉夫·包迪森(Count Klaus von Baudissin)
《净化艺术殿堂》的作者沃尔夫冈·维尔利希(Wolfgang Willrich)
艺术设计专员汉斯·施维策尔
艺术理论家罗伯特·舒尔茨(Robert Scholz)
艺术老师和逻辑学者瓦尔特·汉森(Walter Hansen)


没收堕落艺术品利用委员会|


未入选和第二轮被没收作品中具有国际价值的部分,为预备销往国外建立了“没收堕落艺术品利用委员会”。
由弗朗茨·豪夫曼领导,官方代表为罗森贝格,其成员有齐格勒、施魏策尔、霍夫曼、舒尔茨以及艺术商人弗兰茨·霍夫曼(Franz Hofmann)、卡尔·哈贝尔施托克(Karl Haberstock)、卡尔·梅德尔(Carl Meder)、马克思·陶博(Max Taeuber)。这个委员会雇佣了4位艺术商人,其中一些很是著名。(收25%佣金)
1939年,从德国博物馆中挑选出来的135件重要艺术品在瑞士卢采恩进行拍卖,这些作品被纳粹以国家的名义直接卖给了国外的收藏家。

 

展览现场|


展厅只有4米宽;2楼有7个屏风遮挡窗户和原有的壁画、石膏像;有些画作没有画框,被挂在电线上。
作品标签(有些是收藏年份与价格)直接大字写在墙壁上,或者没有直接放地上的雕塑底座上;有很多标错了;创作日期其实是指的博物馆收藏日期。在作品的旁边或是下方贴着红色的标签,“由德国劳动人民税收支付。”(沙文主义惯用伎俩;忽略的是通货膨胀时期)


直白说教的分组|

极少与作品本身有关的分组描述:

第一展厅——“中间路线对神的无礼歪曲”刻在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的《基督的一生》(Leben Christi)的墙下,试图同时作为对这件作品和教堂的控告。——宗教性作品
第二展厅——“犹太种族灵魂的揭露”——犹太艺术家
第四展厅,没有明显主题;多数是青骑士画派;贝克曼的《海滩》(Der Strand),奥斯卡·科柯施卡的《暴风雨》(Die Windsbraut)。

第三展厅内景


第三展厅|

厄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保罗·克莱因(Paul Kleins-chmidt)和奥托·穆勒(Otto Mueller) 制作的裸像被标上了——“对德国女性的污蔑”、“理想——蠢货和妓女” ;
“对国防的蓄意破坏”、“对德国伟大的战争英雄的侮辱”被用来介绍基希纳的《作为一个军人的自画像》 ,名字被改为《士兵与妓女》;
“犹太人眼中的德国农民”——基希纳,佩希施泰因和卢特劳夫·卡尔施密特的作品(希特勒和戈贝尔的简介,占据了墙上的4个部分,将纳粹反现代主义运动的逻辑详细的进行了说明。);
“达达墙”,“要严肃对待达达!这是值得的。”横跨于墙,蓄意嘲讽。其下涂绘着放大过的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作品局部——康定斯基被离谱的归为了达达派,与库尔特·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的《梅尔兹图》(Merzbild)和《圈图》(Ringbild),保罗·克利的《沼泽传说》(Sumpflegende),两册期刊《达达》(Der Dada),还有李察·海兹曼(Richard Haizmann)混在一起凑齐了全套。
“犹太人对混乱的渴望反映了其自身——德国黑人成为了堕落艺术的种族理想”
“疯狂成为方法”
“不顾一切的疯狂
“疯子眼中的自然”
“即使那些博物馆大腕也叫作‘德国人民艺术’的”
墙上用大字写着希特勒、戈培尔和罗森贝格批准的对于违法的艺术、多样的艺术运动还有他们的支持者的裁决。这些评论将墙上到处贴满的诽谤话语总结的非常精准。比如“艺术的使命并不是为了污秽的存在便沉迷在污秽中,只创作处于腐败状态的人类,将白痴表现为母亲的象征,或者把畸形的傻瓜作为男性象征的代表。”


展览手册|

在11月展览结束之后,主办方发行了32页的小册子伴随巡回展出。这个展览手册表明了展览的目的,并且全文引用了希特勒批评艺术和艺术家的演讲。
舒尔茨-瑙伯格并置的手法成为了这本图册写作策略的主要特征。在普林仲(Prinzhorn)收藏中的疯子所创作的艺术形象被放到了理查德·海兹曼(Richard Haizmann)、奥根·霍夫曼(Eugen Hoffmann)、克利和科柯施卡的作品照片旁边,并附有标题,“这三个作品中哪一个是属于疯人院的作品?”
在纳粹对视觉艺术构建的恐怖氛围中,这些文字代表着“理智的声音”。由此他们赋予了主办方道德和政治的合法性。这种话语构建使得这个展览的举办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巡展|


在1941年的整个4月,堕落艺术展以不同的内容配置最终去往13个德国和奥地利的城市巡展。
这些巡展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慕尼黑展览的大量观众。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基于宣传考虑,这种行为是试图加强在军事冲突中面对犹太—布尔什维克时会产生的敌对印象。在之后的展览中内容每次都不同,因为具有商业价值的被撤走了。
同时,这些展览变得更大,并且将艺术和“精神病”并置的手法的使用与反布尔什维克的煽动联系的越发紧密了。这些展览的主题性更加鲜明,这也许是由于之前的展览没有展览图册的关系。

一个军人的自画像|基希纳|1915


大德意志艺术展|



国家艺术馆|

1933年10月5日,在国家艺术馆的开幕仪式上,希特勒宣称他“以艺术女神的名义为这个新的殿堂奠定了基础”。建筑师保罗·路德维希·特洛斯特(Paul Ludwig Troost)从一开始就表示这个建筑将成为新的德国艺术的代表作。希特勒宣称这是第一个将成为永恒的德国艺术遗产的一部分的新的建筑。在同一个演讲中,
他给出了最后通牒:“国家社会党会给人们4年时间来适应新的文化政策。”

 

公开竞选| 


希特勒认为国家艺术馆应当展出当代艺术,
他打算举行一个展出纳粹官方支持的艺术的展览,以此进一步塑造文化政策。为了找到参展的艺术品,纳粹举行了一个公开的竞选。阿道夫·齐格勒,是该比赛的主席。这个竞选活动对所有德国艺术家开放,大约有15000件作品被提交。但由于该展览缺乏明确的指导准则,这使主办方有些难以制定评判标准。希特勒将一部分被主办方拒绝的作品加入了展览,也剔除了许多本来可以被接受的作品。他对于“完成度低”的作品嗤之以鼻,而这随即成为了选择的标准。最终,900件作品加入了最后一轮选拔。

展览开幕|


“大德意志艺术展”中有超过600件画作和雕塑被展出,意图显示第三帝国艺术的胜利。希特勒讲到:
“从现在起,我们开始进行一场摧毁从前文化的残砖剩瓦的战斗……如果其中有艺术家仍然坚信他的崇高使命,现在起还有4年的时间证明自己。这四年将足够让我们做出确切的判断。从现在起,你们可以确定一点——那些互相勾结而存在至今的满口谎言、半吊子的组织、那些虚假的艺术将会被挑选出来清算。我们会确保那些史前时期时代的文化野蛮人和艺术口吃者会回到他们祖先的洞穴,在那里进行他们原始的国际涂鸦。”

 

大德意志艺术展|


在之后该展览从1937到1944年每年都举行,一共举行了八次。这里是纳粹展示德国艺术新创造的最高舞台。这样的年度展览从前是在水晶宫(Munich Claspalast)举行的,那里1931年被烧毁。其实,这种举行年度公开展览的行为是德国很多城市的传统活动。这些展览都具有一种特点,即展出特别保守和传统的艺术。
展览是按照不同类型的作品来安排布置的。就像在超市中商品按不同区域陈列,画作按照风景、肖像、人体、军事等不同题材而分区放置。参展的作品有很多出售的机会,单凭这一点,很多艺术家拥护纳粹的政策。
“大德意志艺术展”复兴了民间绘画的展览传统,其中展出的作品大多数并非有意识形态的内涵的,而主要是类型画(巴伐利亚民间绘画,表现农民、渔夫、伐木工人、牧羊人等劳动人民“可敬”的现实生活),赞颂德国历史文化、赞扬党派、母与子等主题和“健康体魄的愉悦”的人体绘画也是展览中的热门题材。除此以外,展览中女性的肖像占据了大多数,尤其是仿照古典神话的女性。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形态相关的,尤其表现纳粹意识形态的艺术。
雕塑和建筑是第三帝国偏爱的艺术形式。在展览作品的选择中,纳粹剔除了所有现代主义的艺术,但对于雕塑来说状况稍有不同。因为创作的指导思想更难观察,艺术家的动机更难揣测。一些雕塑家的作品一部分成为了官方艺术、另一部分则被混入了堕落艺术。

结语|



关于“堕落艺术展”的基本问题|


纳粹举办展览的目的

确立官方立场
避免造就文化殉道者,获得民众合法授权
与大德意志艺术展对比,污蔑魏玛文化,建立纳粹政党合法性及自身的艺术形象
树立布尔什维克、犹太的敌对形象以便军事运动


反现代主义的运动是否自相矛盾?

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唯有排斥立场

展览得以实现的条件

官方宣传体系;民众的情感倾向
为了政治、军事目的的行为;且有经济上的好处;故不惜周折


主讲人|骆舒星
责编|BAU


相关推送|


1938“包豪斯1919-1928展”

再生与重构
以“包豪斯:1919-1928”展览作为研究切入点……试图呈现展览发生之时的社会语境与美学面貌,展览组织者面对的历史情境与他们做出的回应;策展人和艺术博物馆在此次展览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运用展示策略制造了关于包豪斯的特定话语,进而影响了包豪斯理念的后续传播,参与到那段历史在美国乃至战后西方世界的“重写”。本文梳理了展览的背景、结构和展陈方式,并概述了以此为题的研究论文。

这次展览的主旨是“包豪斯作为一个观念”,这个理念在包豪斯存在的时代和现在一样栩栩如生。
精编|包豪斯存在时期曾有过的政治理想与社会抱负随着包豪斯理念的进一步传播日渐消散。


批评·家是一个时刻准备着的后勤策源地。自2014年上线以来,“批评”(criticize/critical)这个与危机(crisis)有共同词根的词,一直是小站不言而喻的基底。在这个空间中,“批评”兼具动词的进攻性与形容词的反思立场,理论与历史得以相互碰撞,从而勾连具体个案与基本议题的交织。


180630|艺术与圈

野聊艺术运作形态

主讲人|陈嘉莹

180501|现代之眼

鲁迅与新兴木刻

主讲人|小楼

技术的知觉与观察者的悬置——读乔纳森克拉里的认知考古学

主讲人|莲灿

诱惑媒体: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网红场域研究

主讲人|叶v

180123|漩涡逃生记

“漩涡逃生记”——麦克卢汉的水手教程

主讲人|刘雨尘

20世纪原始主义的发现与重构

主讲人|唐念慈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现代建筑与后人文主义主体
——《现代主义与后人文主义主体》导论与总结的翻译札记 
主讲人|黄清漪

 “艺术史的边缘——W·J·T米歇尔翻译简介”
主讲人|吴帅

180123|文化研究在台湾

主讲人|李丁

171021|图解与讲演

阿道夫•赫尔策尔的艺术理论

主讲人|林紫鸣

骨灰瓮与夜壶的“文化游戏”——重读《装饰与罪恶》

主讲人|卢凯琳

“堕落”的谱系——纳粹的艺术观念考

主讲人|骆舒星

麦克卢汉与他的“艺术家”

主讲人|刘雨尘 

媒介与传播——《点石斋画报》与《申报》图像比较

主讲人|吴帅

关于摄影的几个问题

主讲人|杨立群

171021|理论的图解术:底图与对抗性构成

主讲人|王家浩

171008|除了节日,除了假期,还有塔蒂|连连看

放映《节日》《于洛先生的假期》《我的舅舅》《游戏时间》《车车车》《魔术师》

171002|屏幕 空间 影像诗|创作谈

主讲人|白清文,孙晓宇

170924|丢勒与古代世界

美与真实——从丢勒的艺术与艺术理论谈起

主讲人|吴雪婧

犹太人的血液,汉堡人的心,佛罗伦萨人的精神

主讲人|郑小千

170826|途中的大象·ICE MONSTER|创作谈

主讲人|吴穹、汪洋 

170625|巴尔的摩/巴黎|访学札记

Critic——美国的批评写作
主讲人|刘雨尘

本雅明的巴黎拱廊街计划  

主讲人|林紫鸣   
170526|经济人与市民社会

主讲人|夏凡
170514|合起来作:“共艺术合作社”怎么作?

主讲人|黄孙权
170506|“包豪斯”的展1937-1938

纳粹德国1937年“堕落艺术展”研究计划

主讲人|骆舒星

MoMA“包豪斯:1919-1928”展览个案研究

主讲人|陆怡舟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精编与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