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洛杉矶的空间正义之路|《寻求空间正义》导读|非扁平世界的正义之路(三)

回声·EG| 院外 2019-12-31



编者按|

索亚以《后现代地理学》、《第三空间》、《后都市》、《寻求空间正义》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奠定了其空间理论家的地位。受福柯、列斐伏尔以及哈维等人理论的影响,索亚认为空间具有超出于一般地理、环境之上的本体论地位,既不能被分解为各种具体的要素,也无法被量化和实证化处理;所有的政治经济活动都具有空间属性,空间问题与社会问题具有互相决定的关系。基于这一空间本体论,以洛杉矶为现实样本,索亚不遗余力地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的空间不公正现象,寻求后都会时代的空间正义。尽管始终没有被正统的经济地理学界、社会学界甚至规划学界所接受,然而,索亚以及他参与其中的洛杉矶学派仍犹自在其所开创的学术领地孑然独行。院外将分三期推送对索亚《寻求空间正义》的导读。


非扁平世界的正义之路|《寻求空间正义》(三)|2017

本文3000字以内|接上期


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洛杉矶城市中的空间差异和空间正义问题。首先看平均收入(Median Income)。图中最深颜色表示的是高收入区域,次深颜色表示的是中等收入区域,颜色最浅的是低收入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量低收入人群集中在中心区域。在中心和外围之间有很多碎块,于是图上就出现了马赛克。高收入区域和低收入区域之间的差别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大概差10倍以上。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不公正。

家庭规模(Householdsize)差别也很大。我们都知道墨西哥人喜欢生孩子,家庭很大。从图中可以看出洛杉矶黑人、墨西哥人比较集中的南部东南部家庭都愿意生孩子,家庭规模都很大。

亚裔人口分布(Asian),这里有大量中国人,也有日裔、韩裔、越南裔,是Asian集中的地区。Asian有的地方是和拉丁裔、墨西哥裔是重叠的,有的地方也不重叠。亚裔尤其是华裔主要集聚在洛杉矶东部。这个地方有很著名的二奶村,前些年,贪官的二奶全部送到这边料理其财产,慢慢地逐渐集聚形成二奶村。

再看人口密度(Populationdensity)。这个基本上符合芝加哥学派的观点,没有出现很明显的碎片化。洛杉矶中间有一个很平的谷,人口密度高,往四周散出去。

下图选取了洛杉矶的十个区,比佛利山、中国城、钻石吧、下城、马里布、蒙特利公园、圣塔莫尼卡、大学园—南加大、西木村—洛加大、惠提尔,对Household income(家庭年收入)、Household size(家庭大小)、Ethnicity(人种)、House Ownership(房屋自我率)、Education(受教育程度)等进行比较。

大家可以看到比佛利山主要生活着居住在豪华出租公寓中的白人高学历高收入单身人士,我称之为“富家子洛漂”,中国城主要生活着居住在低廉出租公寓中的亚裔中等学历低收入家庭,可称之为“亚裔洛漂”,钻石吧主要生活着居住在豪华自由住宅中的亚裔白人中学历高收入家庭,我称之为“白人亚裔富裕家庭”,下城主要生活着居住在出租公寓中的多族裔中学历低收入单身人士等各种“洛漂”、马布里生活着居住在豪华自由住宅中的白人高学历高收入单身人士,这些人堪称“白人钻石王老五”,蒙特利公园主要生活着居住在自由住宅中的亚裔中学历中收入家庭,圣塔莫尼卡则主要生活着居住于出租公寓中的白人高学历中收入单身人士,大学园主要生活着居住于低廉出租公寓中的多族裔高学历低收入单身人士,西木村主要生活着居住于出租公寓中的多族裔高学历中收入单身人士,惠提尔则主要生活着居住于自由住宅中的白人及拉丁裔中学历中收入蓝领家庭。



为什么做这番比较?大家都知道这张图展示了碎片化现象。但为什么会出现碎片化?这从传统的经济地理理论中是找不到原因的。比如,西木村、大学园两个区域分别有洛杉矶加州大学和南加大,位置一样,基础设施也差不多,为什么会出现空间差异?中国城是低廉出租公寓中的亚裔中等学历低收入家庭,钻石吧是白人和亚裔(中国人)的富裕家庭,这种情况又是怎么出现的呢?这些便是索亚要探求的问题。索亚认为,社会和空间交织在一起了,空间既没有办法轻易被打碎,也不能把基础设施、土壤肥力等因素用数字化的方式清晰地测算出来。所以索亚不用数字分析空间问题,他觉得地理差异是由社会过程造就的,这个社会过程本身就融入到空间本身中去了,而形成的空间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差异。

接下来我们将用一些图来进一步展示洛杉矶的空间问题。此图是洛杉矶的高速公路系统,你看这里有条路断了(710号高速公路),断了的原因是这里有个富人区(南帕萨迪纳),所以这条路就这么一截,修不过去了。为什么有的地方能够修过去,有的则不能,这里面隐藏了大量的空间不公正问题。

这张比较夸张的图,清晰地表明洛杉矶城是一个网格化世界。但在这样一个坐标体系上,突然架起了一座高架桥,将一个匀质的空间割裂成四块。基础设施是一个现代化现象,这个现代化现象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问题,使这个空间更加碎片化。高速公路和高架桥的修建本来是为了方便进出城市或者说增强城市的流动性和机动性,使大家获得公共资源的可能性增多,但结果却反过来造就了空间的碎片化。

再讲两个洛杉矶式的笑话。第一个是开着车去乘坐轨道交通(图上是Anaheim火车站)。这张图是我坐轨道交通拍的,乍一看觉得好像很正常,可是当你发现这个停车场无比巨大的时候,你才可能意识到这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轨道交通本来是为了促进步行,但它没有促进步行,人开始把车开过去,开了5英里车程,最后可能只坐2英里的轨道交通,这是一种很荒谬的事情。当然,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因为轨道交通的发展力度不够,但最近这几年已经改变了很多,洛杉矶已经开始再城市化。

另外一个洛杉矶笑话叫做“你不能跨越,跨越了就会被射杀”(NoTrespassing. Violators Will Be Shot.)。这其实是迈克·戴维斯当时为了批判洛杉矶城市的过度防卫使用的图。在洛杉矶,使用保安的成本非常高,社区的巡逻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它主要是通过依靠无处不在的监视器来监控,尽管看不到人影,但是其实一个步行者在社区里面行动时其实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他处身于无处不在的监控之中。

右图是洛杉矶轨道影响域社区研究。洛杉矶有十几个这样的轨道,每条轨道线上有十几个车站,每个车站都不一样。虽然乘坐轨道车站的方便程度一样,区位类似,沿周边的城市的肌理一样,但是你会发现贫富差别很大,这个社区很繁荣,那个社区很萧条,这个社区是一个拉丁社区,那个社区是一个白人社区,这种差异没有办法用某些个参数去解释它,这就是索亚说的不公正,这种不公正没有办法拆解。



现在回过头来说一说简·雅各布斯外溢(Jane JacobsExternalities)。简·雅各布斯提出,一个城市如果发展好了,尤其是空间与社会层面上的良好质量会产生经济外溢现象,周边的产业也会运行的很好。所有经济地理学家都不肯承认雅各布斯的这一理论。经济地理学家们喜欢将城市拆解成要素投入、人力成本等来分析这个问题。但是,简·雅各布斯反对这种拆解方法,而认为这种溢出性是一个整体性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外溢性的文化现象。索亚对这个概念是非常服膺的。

其实尽管《寻求空间正义》书名中带有“空间正义”四个字,但是相关论点在此前著作中都已经有所表达,这本书并没有多少原创性,基本上都是重复之前的观点,而后面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在介绍加州大学。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简直是一个招生简章、学院介绍。要理解索亚思想,重点还是要研究空间三部曲。

索亚1972年开始任教于UCLA“建筑与规划学院”,当时建筑与城市规划没有分家。1993年,学院分裂为建筑系与规划系。1993年还发生一些什么事呢,东岸有一些学者来到洛杉矶,并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实践方法,引发了学院内斗,于是学院就分裂了,规划系到了公共政策学院,建筑系跑到了艺术学院。1993年以后,整个美国的城市与建筑环境研究领域都处于一种“后批评”状态(实用主义),分裂以后批判性传统尽管在规划学院延续了下来,但实际上还是式微了。索亚是很孤独的,和他同事的Michael Storper, Allen Scott等人都没有他那么激进,他们属于温和左派的序列。Michael Storper还会用一些数据、图表说明问题,但是索亚则很痛恨用这种东西,他觉得思辨与推理过程没办法缩减成图像来表示。在学术领域对索亚为领导的洛杉矶学派的批判也很多,只有在美国才知道他们是多么孤独,当然在旧金山和波士顿这些学术精英汇聚的地方也有一些当代城市研究的新左派领导人,比如Michael Dear,Neil Brenner等等。因为他们的观点并不被美国主流认同,在我国就更鲜有认同他们的理论的研究者。洛杉矶学派在美国就是西海岸这几个人,关于洛杉矶学派的理论的普遍性与局限性的讨论还需要继续下去。

最后一张图:正义在路上。


文|谭峥

责编|PLUS


相关推送|


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札记

真正的社会主义治理术还有待创造出来。

为纪念福柯91周年诞辰,选编了包括基于福柯1979年在法兰西学院的讲演的摘录笔记、一篇读书笔记及一则相关的书评。本篇是作者对于福柯演讲录《生命政治的诞生》的摘录笔记。笔记的后面有两个附论,附论一是读完全书后的读后感,即《福柯与马克思》;附论二是一则书评,即《福柯的微笑》,评论的是法国学者对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的一种大胆解读。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各版块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