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抽象空间成为统治(一)|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导读

回声·EG| 院外 2019-12-31

编者按


在空间生命政治的讨论域中,列斐伏尔与塔夫里之争可以视为“美学与生命政治”论争的当代形式。因此,“院外”将陆续推出的“空间生命政治导读”系列就从列斐伏尔(1901年6月16日-1991年6月29日)的生日开始吧。


列斐伏尔,推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先驱!20世纪70年代前后,他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空间与城市问题的著作。其中,出版于1974年的《空间的生产》集中了列斐伏尔对都市和空间问题的最重要的思考,堪称其空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然而,这部著作因其独特的行文和艰涩的表达至今不为国内学界所熟悉。院外对列斐伏尔的导读将分为四期推送。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导读
抽象空间成为统治(一)|2017

本文4000字以内

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里有句经典的话,叫做“抽象成为统治”。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1901.6.16-1991.6.29)的《空间的生产》(1974)这本书实际上把马克思的话改写成了“抽象空间成为统治”。


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批判


作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列斐伏尔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法国译介人之一。他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空间(城市)理论。在西方,后者的影响更大。北美的杰姆逊、哈维、索亚等人把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这本书捧得很高,列斐伏尔以空间理论大师的形象在英语学界取得了巨大影响。然而他最看重的著作其实是《日常生活批判》三卷本:《日常生活批判。第1卷。导论》,1947年;《日常生活批判。第2卷。日常性的社会学基础》,1961年;《日常生活批判。第3卷。从现代性到现代主义(走向一种日常生活的元哲学)》,1981年。这是他一生长期坚持研究的领域。而空间理论只是在1968年之后才成为他的研究专题,前后持续了6-7年。这期间的重要著作有《进入城市的权利》(1968)、《都市革命》(1970)、《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1972)、《资本主义的幸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1973年)以及《空间的生产》(1974)等等。然后他就又回到日常生活批判,完成了第3卷,于1981年出版。


《日常生活批判》的第1卷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就是《1844年手稿》的核心思想)以及《资本论》里的资本拜物教批判理论。列斐伏尔指出,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为私人化,脱离了公共领域,所以他觉得日常生活应该向公共生活开放。他想要通过向公共领域的复归来克服日常生活的异化状态,恢复人的总体性生存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1961年的第2卷中进一步深化了。在前现代的社会,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分得不是那么清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现代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使得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没有了日常生活的感觉。我们只有下了班之后,比方说去酒吧喝了一杯酒,我才一下子有了日常生活的感觉。这里面的分工也包括了家庭妇女,一部分人专门去做日常生活的事。总之,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具有了工作的性质,是平庸的、单调的。而专业化程度愈高的群体就离(前现代的)日常生活愈远。他们对日常生活有一种渴望,一种想象。列斐伏尔还分析了20世纪的日常生活被技术、官僚系统、商品世界所殖民的命运。他说技术实际上提供了一种乌托邦的想象,人们可以在电影院、迪斯尼乐园等娱乐场所中忘掉日常生活的困窘。但实际上,人们依然服膺于技术和商品社会的体系。


尽管列斐伏尔在70年代前后主要集中于空间和城市研究,但这并不等于他放弃了早期的日常生活批判的思想,相反,空间和城市研究是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自然衍生,而日常生活批判的很多思想在空间理论中依然存在。尽管第3卷到1981年才出版,但是1968年的这本《现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可视为第3 卷的大纲。《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抛出了一个核心概念:消费受控制的官僚制社会。这已经蕴含了《空间的生产》中一些思想的苗头。比如,他认为“日常生活成了资本攫取利润的主战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核心所在”。如果把这句话里的“日常生活”一词置换为“空间”或“都市”,那么在理论的方法论层面上是保持了连贯性的。又如,他提出一个解放的口号,“让技术服务于日常生活”,同时在政治上提出了都市革命。日常生活革命,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成为解放的可能性,而都市革命是日常生活解放的重要途径之一。

《空间的生产》的理论背景和理论目标


第一个背景,西方城市化的最新现实。虽然马克思早已认识到城市问题,但是20世纪的50-60年代,二战结束后,西方步入城市化加速的新阶段。60年代还出现了郊区化即城市空间由主城区向郊区蔓延的现象。空间的不断膨胀,人口的不断扩张,使列斐伏尔意识到都市已经是现代人的生存无法脱离之所。


第二个背景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关心的资本主义的幸存问题。马克思活着的时候经常很激动,资本主义一发生危机他就觉得资本主义快完蛋了,他写《1857-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手稿)的时候就抱有这样的激情。但是资本主义并没有很快消亡,它总是衰而不竭,垂而不死。那么资本主义为何总能幸存?经过了一战、二战,西方知识界其实对西方的命运、对西方文化的命运很悲观。然而资本主义不仅又活下来了,还活得更好了。列斐伏尔实际上是在这一问题中来思考空间和城市问题的。他意识到空间可能是资本主义又活过来的一个重要策略。


第三个背景,1968年的红五月运动。列斐伏尔是左派思想家,他不是简单地研究空间和城市问题的技术专家,那是他反对的立场,他探讨的是空间革命或者说都市革命的可能性。


所以列斐伏尔的总问题是在都市化、国家化、全球化背景下,探讨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则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解放的可能性问题。都市化、国家化、全球化,其实都是空间化在当代的具体指向,也是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批判对象。如果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语境或者说批判对象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资本主义,那么列斐伏尔看到的是集“都市化、国家化、全球化”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当代资本主义。马克思所说的“城市对乡村的征服”、“西方对东方的征服”在列斐伏尔的时代已经成为显性的事实,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趋势。列斐伏尔则用空间理论的形式把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最新发展表述出来。


列斐伏尔的理论目标有二:其一,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空间和都市问题,去批评建筑师、社会规划师们,批评那些技术官僚、技术专家们对空间的一种“透明的幻觉”,即认为可以通过规划来实现一个美好社会的幻想。 其二,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都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更是都市化的马克思主义,空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理论矛头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他指出仅仅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已经不够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必须进入到最新的资本主义现实当中去,到空间当中去。在列斐伏尔看来,都市化、都市社会实际上是超越了工业社会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空间的生产》内容提要

《空间的生产》共分为7章,每章均分很多的小节,但是小节没有标题。


第一章、本书计划。具有全书的导言性质,共21节。第1-11节,着重论证迄今为止一直为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所控制的空间理论,以及空间理论成为一门真正的具批判性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第12-20节,集中阐述以空间的生产为核心的空间辩证法以及空间的历史观。第21节介绍了本书回溯-前进的研究方法。换言之,这一章把列斐伏尔关心的所有问题,包括社会空间、空间和建筑的关系、绝对空间到历史性空间的历程、抽象空间、矛盾空间和差异空间,乃至社会主义的可能空间等问题,都简要地说了一遍。后面各章进行了更细致的阐述。


第二章、社会空间。共15节。第1-6节,论证社会空间理论的实质与社会生产相关。第8-10节,论述空间与历史/时间的关系问题。第11-14节,回应结构主义空间理论,阐释空间与形式-结构-功能的关系问题。第15节,提出两种空间类型:取用型的与支配型的空间。


第三章、空间建筑学。共17节。第1-12节,重点讨论空间与身体的关系,追寻空间的身体性起源以及空间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与社会性的起源,探讨身体的空间实践本质与空间 的实践感、身体感问题。第13-17节,讨论空间与建筑的关系问题,重点讨论了纪念碑性建筑空间。


第四章、从绝对空间到抽象空间。共14节。第1-9节,讨论绝对空间,其中,第3-7节分析了古罗马、古希腊的空间,第8-9节分析了中世纪的空间。第10-11节,16世纪西方社会转型期的空间分析:城市的作用。第12-14节,抽象空间的形成、发展与特征:国家与资本。


第五章、矛盾空间。本章强调抽象空间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空间,共23节。第1-16节,分析抽象空间的矛盾特征。其中,第1-4节,论述“抽象的空间逻辑”与“具体的空间辩证法”两种理论方法上的对立,第5-16节,从建筑、艺术、城市等维度论述空间矛盾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17-23节,立足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揭示空间矛盾产生的经济社会基础。


第六章、从空间矛盾到差异空间。共30节。第1-10节,论证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矛盾的无法克服。第11-30节,探讨突破抽象空间统治的差异性空间可能。


第七章、开头与结尾。本章是全书总结,共12节。第1节,重申空间是任何社会关系得以存在的具体方式与基础。第2-3节,重新探讨空间批判理论如何可能的问题。第4-6节,再次回顾与展望人类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巨型转折过程。第7-12节,着力探讨现实的与未来的空间政治问题。

文|陈硕

未完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