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游达人苏东坡的人口学故事,了解一下?

八卦组全体编辑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 2020-09-02

(本文改编创作自dream老师的文章《苏东坡的人口学思想》,dream老师才是真正浪漫而严肃的人口学家,原文链接:https://www.meipian.cn/f4u5vlk?share_depth=3,其余苏东坡轶事参考自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我们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今年恰好是苏东坡诞辰981年,逝世917年。


对不起,其实我们又来蹭热点了,虽然来的晚了好几天,但是总好过不来。先上一张苏达人的现代旅游图吧。


103个中国地级市,超过99.9%票圈。有没有被震撼,有没有感到羞愧。当然为了突出本公众号严肃的学术气氛,我们另上了一张基于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苏东坡旅行图供爱好者钻研。


如果你还没有苏东坡去的地方多,赶紧来参加我们人口学各种社会调研的实践活动吧,了解祖国的大好山河风土人情的同时,让你拥有一张不逊于苏东坡的旅行地图(硬广植入get)

苏东坡作为旅游达人最优秀的地方就是每到一处都不忘记打卡正所谓古有苏轼风度翩翩睹物吟词,今有大妈彩裙飘飘景点照相。他们共同构成了风景名胜打卡双雄。好吧,当我们故作搞笑地讲述这个故事之后,还是需要面对故事后面的悲情真相了,用准确的人口学术语来说,苏达人其实是苏流动,一个被迫不断上路的流动人口(小知识: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被定义为流动人口。嗯,那个时候没有户口,那就算籍贯所在地。苏东坡籍贯四川眉山,自三苏之后眉山再次被人知道已是千年之后的眉州东坡酒楼了,以及可能要被人知道的我们创作团队的吕老师)。苏东坡一身多次被贬,辗转流离北达河北定州,南到今天的海南岛儋州。难得的是在他颠沛流离的一身中尽量将三个儿子带在身边,不让孩子做“留守儿童”(小知识:当前中国由于人口迁移流动产生了6800万的留守儿童)。

在大众的心目中苏东坡可以是一个大文豪,可以是一个书法家,可以是一个政治家,可以是一个美食家(东坡肉了解一下),但是今天我们要带你认识一个有点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个人口学重新包装下的苏东坡。先从苏东坡个人的人口学特征说起。苏轼的原生家庭除了父母,共有三个姐姐和两个兄弟,归因于时代较高的婴幼儿死亡率,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先后夭折。剩下的姐姐是有名的苏八娘,弟弟是更有名气的苏辙。苏轼前妻病逝后续弦一次又纳妾一名。所以总的来说共有三个老婆,生四子,存活三子。


当然苏东坡最大的人口学个人成就就是活到了64岁,在平均预期寿命30岁的宋朝,也算“鹤立鸡群”了(当然30岁并不表示一个成人平均只能活到30岁,以后有机会再讲这个)。对比他经历的的三朝皇帝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分别只活了37岁、23岁、53岁。为什么说活得长也是一种成就,试想一下苏轼在40岁以前仙逝,世上便再也没有闻者流泪,见者伤心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王菲少了”明月几时有“的成名曲,中学语文课本为失了赤壁系列陷入空虚中,小时候三国电视的主题曲也唱不动了,有没有心痛的感觉?作为一个“大家”,搞自然科学的崇尚出名要趁早,搞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讲究活得要长。活得长自然作品多,把所有同辈人熬死,你就会有种历史在你手中的感觉(突然有种得赶紧写完早睡觉去的紧迫感)。当然有些长寿不是无缘无故的,下面要隆重推出养生boy苏东坡。他的一大业余爱好是!练!瑜!伽!,还把当时由印度佛教传入的瑜伽进行了中国化改良,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柔软男子。



当然如果对苏东坡的介绍只限于此那么,那么也不值得我们如此郑重地让他仅次于菊姐在人口学出道。轼哥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在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产生的人口学思想和人口学实践。魏晋南北朝以前,我国北方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都远超南方。其后由于战争频仍和政权交替,人口为了避难纷纷逃往南方。至北宋后,我国人口分布重心首次转移到南方,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身处这样的时代,苏东坡在人口问题上颇有独到见解。他关注人口地域分布问题,认为当时的土地足以养活天下人,而贫困是由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稠密地区争战激烈造成的。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待老百姓迁移的态度一向是限制和禁止,秦国商鞅变法时期曾达到最严厉的程度,提出了“废逆旅,以绝淫奔之人”的政策。在安土重迁的封建社会,苏东坡却大胆提出了,“因人之情”、“因时之势”,把人口从稠密处迁到稀少处。“因人之情”的对象为官吏和士大夫之流。他们不像一般农民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土地,只要有同伴一同前往便乐于搬迁。“因时之势”则指在灾荒之年招募农民并配给口粮,将其迁往地有余之处。同时,苏东坡主张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给予这两类人补助,使其在迁入地安居乐业。

同时,不同于历代多数政治家“人口多国力强”的主张,苏东坡认为人口多寡与国家实力并无必然联系。这是因为并非所有人都参加生产劳动,非生产人口过多不仅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反而会滋生贫困和动乱。



然而在人口学实践中,他却也是最朴素的人道主义者,公元1080年,他被贬黄州,其间听说了当地的溺婴风俗,便立刻写信给鄂州太守。信中提到湖北山民一般只养二男一女,生多了就溺死,尤其不愿意多养女儿,“以故民间少女多鳏夫。”(《上鄂州太守朱康叔(寿昌)书》)。由此可见,在宋代,虽然受技术条件限制,中国底层老百姓无法通过避孕节育技术控制孩子数量,但其理想家庭规模也不过是二男一女。苏东坡一方面希望官方通过立法、宣传和救助改变杀婴陋习,另一方面自己成立救儿会,向当地富人募捐钱财来买米、布、棉被等。救儿会调查即将分娩的农妇,只要他们承诺不溺弃孩子,就送给他们钱和米布。婴儿只要刚出生时不被溺死,养上数日后,即便无孩子的人想要领养,父母也不肯了,何况杀之。

在21世纪的今天,苏东坡关注人口分布问题,考虑人口数量并不等同于劳动力价值的超前人口学思想,以及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口实践对于我们的人口控制和人口迁移政策依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严肃的人口学八卦编辑群: litingkitty、学术靳、吕仙人、长长、varro777、盐图、蒸鲈鱼的狗、新用户小熊、傲天(特别感谢地图制作))

 

文末惊喜,附送苏轼写给朋友的鸡汤长寿良方以及吃货指南:

  • 无事以当贵。

  • 早寝以当富。

  • 安步以当车。

  • 晚食以当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ㄡ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与子由弟四首(之四)》

(图片转自智慧眉山以及不知名网络截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