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华日报专版:“民生关切 实事暖心”系列问政——助残民生实事如何让生活有爱无“碍”

对许多残疾人来说,出门是一件难事。“下楼不方便”“没地方休息”等问题,让残疾人群体的出行半径一再缩小。因而,做好公共区域的无障碍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2023年金华十方面民生实事要求,对全市范围内100个重要公共服务场所进行无障碍改造。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首次被列入民生实事,今年要完成275人的康复培训。

当前,两个项目完成进度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效?12月7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民问政》“民生关切 实事暖心”系列问政第四期邀请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孔德东,市残联组宣部部长钟献习,市残联康复部副部长宋志普,金东区残联副理事长杜剑平和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张静做客直播间,与市民在线交流。



民生实事完成量居全省前列


主持人:当前两个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情况如何?

孔德东:6月底,两项民生实事项目平均进度达到100%,提前3个月完成既定目标。目前,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已完成146家,完成率146%,位居全省第三名;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已完成409名,完成率为149%,位居全省第二名。

主持人:近年来我市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中还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孔德东:我们除了大力推进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外,还抓好3项工作:一是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五年来,全市已对5066户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改造,惠及残疾人及其家属1.5万人。今年改造916户残疾人家庭,改造完成率位居全省前列。二是省级无障碍社区创建。自2017年以来,我市已成功创建50个省级无障碍社区,今年10个省级无障碍社区创建工作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现等待正式命名公布。三是残疾人无障碍观影活动。全市共组建14支无障碍观影讲解志愿者服务队伍,累计组织无障碍观影310场,12600余名残疾人参与观影活动。

在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方面,近年来抓好3件事:一是着力解决就近康复训练问题。从2021年开始,市、县两级残联完成17家儿童康复机构提升新建,实现各县(市、区)具备2类以上康复资质的定点机构覆盖率与提升率双100%,三级以上医院占比达到35.3%,基本实现孤独症儿童“诊断不出市、康复不出县”。二是缓解康复训练费用问题。从2022年3月开始,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费用从每年最高2.4万元提升至每年最高3万元,并对低保低边家庭每月发放800元康复生活补贴。三是抓好家庭康复训练。从今年开始,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孤独症儿童家庭“康复小屋”公益特色助残项目,构建“机构+家庭”双介入康复服务新格局。目前,累计完成67户困难家庭“康复小屋”建设,开展家庭康复技能培训364人次。


标准不一、维护不够,无障碍设施建设面临难题

主持人:今年民生实事中,100个重要公共服务场所进行无障碍改造在选址上是如何考虑的?主要对哪些类型的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

钟献习:在2022年工作基础上,加大对公立医院、党群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图书馆、市内公共交通枢纽、市政公园等服务场所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服务机构的改造力度。改造中,主要对公共服务场所内外通道、服务设施、休息区域、卫生间、楼梯电梯、停车场等设施开展系统性改造。

主持人:金东区选择了哪些公共服务场所?改造后,残疾人反响怎么样?

杜剑平:今年金东区共完成15个重点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环境改造项目。在场所选择上,综合考虑人流量大、群众呼声高的地方,最终选定区残联、人文博览中心、光南中学、第二人民医院、十二里文化礼堂、江东镇实验小学、孝顺文体中心、人才公园、梦想公园等15个场所。改造期间,我们邀请肢体、听力等五大类别的残疾人代表对辖区内无障碍场所进行实地体验。代表们表示,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后,他们能方便地走出家门,更好地融入社会。

主持人:无障碍设施改造有无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钟献习:近年来在推进无障碍改造中,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思想意识不够到位。有的管理单位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推进无障碍改造的合力还需要不断凝聚。二是建设标准不健全。受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一些施工单位不能严格把握无障碍施工标准,造成无障碍设施建设有缺陷。三是日常运维不够及时到位,侵占或破坏无障碍设施的情况时有发生。

无障碍设施的文明使用离不开对市民的科学宣传引领,更需要管理部门在叠加服务、创新模式上花心思。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提升民众对无障碍理念的知晓度,引导他们合理、爱惜使用无障碍设施;另一方面要吸收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和做法,拓宽管理思路,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方便、畅通的无障碍环境。


救助人数上升,定点康复机构全市覆盖

主持人:我市有多少孤独症儿童?在他们的成长中,最需要哪些治疗和帮扶?

孔德东:近年来,我市接受康复救助的孤独症儿童数量年均增长达49.7%,在训孤独症儿童的比例从2020年的20.49%增长至目前的48.35%。目前,全市在训孤独症儿童达488人,当然还有一些在省外机构或者非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无法准确统计。对此,市残联严格落实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各项政策,积极出台各类保障政策,争取社会公益力量支持,最大限度做好每一名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张静: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通常有社交沟通障碍及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部分孩子认知理解、语言表达、注意力等综合能力弱于同龄儿童的发育水平,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知觉的差异。目前,孤独症致病原因不明,也缺乏立竿见影的干预手段和治疗药物,早期康复干预是孤独症儿童学会自主生活、融入社会的主要手段,0-6周岁是公认的孤独症黄金干预期。如果不及早进行有效康复训练和干预,患者多数症状将伴随终生。

主持人:我市有多少家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近年来,在培育和打造康复训练机构中,我市有哪些举措或政策?

宋志普:目前,全市共有14家孤独症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主要分为医疗类、民非类、教育类三种类型。在对这些定点机构的管理引导上,我们每年开展4次以上专业培训,组织签订机构服务公约,设立监督服务电话,要求收费标准、服务内容等敏感事项全部上墙公示。同时,为了提升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者服务水平,我们和市文明办联动,每两年组织“最美残疾儿童康复工作者”和“示范机构”寻找推荐活动,有效激发行业活力,提升服务水平。

主持人:家庭干预在康复治疗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家庭来说要面对哪些困难?社会、医院、家庭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孤独症儿童?

张静:照顾一个孤独症儿童对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心理压力,因孩子的特殊表现,家长可能会承受他人异样的眼光,有时甚至是来自亲人的不理解,加上有些孤独症儿童有睡眠、喂养、情绪、行为等各种障碍,照护过程比常规发育儿童更辛苦,容易引发焦虑和压力。其次是经济压力,孤独症儿童每月平均医疗支出在数千元以上,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最后是社会支持性服务不够完善,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比较迷茫,担心长大以后没有适合的学校,学不到技能,生活无法自理。

在此,借栏目发出以下几点呼吁:一是照顾者与孩子之间的关爱很重要,家长是孩子一生的陪伴者,这是医生与治疗师都难以替代的,家长要不气馁不放弃。二是孤独症儿童要真正融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家长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接纳和支持。三是机构和家长可以寻找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利用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使孩子的优势得以发挥,让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被大家看到,在提升孩子自尊心的同时,为他以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市民声音:期待无障碍环境建设缩小与群众需求的距离

市民方先生:无障碍设施怎样不被外界占用,发挥其作用?

钟献习:根据今年9月1日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定,无障碍实施改造由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负责,无障碍设施管理原则也以所有权人为主体,所有权人要切实履行管理责任,对损坏的无障碍设施和标识进行维护并发挥其作用。建好后如何管理?一方面是设施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修或替换,包括对需改造的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纠正占用无障碍设施的行为、进行其他必要的维护和保养。根据《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对违反规定损坏公共利益的行为,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提起公益诉讼。

网友“乐乐巷”:杭州等地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上做得比较好,覆盖面广、功能齐全,全方位满足残疾人在公共场所出入的需求,金华设施建设还不够,希望能全覆盖。

钟献习:无障碍环境建设任重道远,虽然我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离经济较发达地区仍有差距,离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迫切需求还有距离,离社会公众对无障碍设施的期望还有提升空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树立无障碍理念,消除思想障碍。二是强化统筹管理,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项目审批、预算安排等方面,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要求,落实履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主体责任。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实行动态监管,消除管理障碍。组织相关部门参加无障碍环境建设检查,规范管理和维护无障碍设施,落实责任。

市民江女士:孤独症儿童日常康复训练比较频繁,希望有一个离家近的机构。在家中能不能打造一个小基地用于孩子训练?家中康复需要注意些什么?

宋志普:孤独症康复训练是一项非常具有理论性、专业性、实操性的服务项目,如果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是无法独立做好康复训练各个项目的。我们建议,孤独症儿童家长尽量把孩子送到就近的、经过市残联认定的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这样既能够享受政府给予的康复训练补贴,服务质量还有保障。

今年开始,我们着力推进孤独症“康复小屋”公益项目,在孤独症儿童家中配置基础康复设施、康复器具、康复教材等,建立家庭康复小阵地,同时对家长进行康复技能培训和入户指导,目的就是着力解决家庭康复介入不够的问题,我们计划明年再建设“康复小屋”140户以上,大家可以向属地残联报名参加我们的“康复小屋”建设。

张静: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康复训练,可以从制订结构化日程表开始,设计好每日训练内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洗脸、刷牙、穿衣、吃饭、过马路、购物等;模仿能力训练,如动作模仿、声音模仿等;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如跳绳、拍球、折纸、画画等;社交技能训练,如角色扮演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兴趣调整或新增任务,完成任务时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



往期推荐


兰溪市:为特殊孩子成长“护航”


民生实事问政:市残联聚焦无障碍改造和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


国际残疾人日系列活动(十二)|倾心关注残疾人——东阳市助残关爱活动亮点纷呈


来源:金华日报

编辑:方婧柔

责编:宋志普、周煜州
审核:王卫东
点点分享点点赞点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金华日报专版:“民生关切 实事暖心”系列问政——助残民生实事如何让生活有爱无“碍”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