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目次及摘要







2021年第1期目次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

学科主持人:齐卫平教授


齐卫平 |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代主持人语)


杨志玲,赵立永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思想基础和制度保证


毛   升,马   越 |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意蕴


訾   阳 | 中国共产党斗争思想的百年演进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边疆学研究

学科主持人:马大正教授


方   铁 | 论中原王朝治边的底线观


许建英 | 试论中国先秦时期的边疆观


语言国情研究

学科主持人:吴应辉教授


郭    晶,吴应辉 | 大变局下汉语国际传播的国际政治风险、机遇与战略调整


朱瑞平 | 论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规避策略


刘   旭 | 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刍议


西南联大研究


饶   卫 | 西南联大精神传承的当代指向及其地方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讲话精神学习


封海清,李红卫 | 西南联大对抗战时期国民精神的引领


袁国友 | 西南联大学术英才培养的基本范式——以西南联大校友回忆资料为依据


乡村振兴研究


任新民,刘园园,等 | 共构谐变: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格局嬗变中村规民约的价值再现


罗   青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杂居乡村共同体构建——基于怒江州片马镇的考察


法学、经济学研究


蒋   月 | 论婚内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制及其完善


王玄玮 | 监检衔接中检察职责的尺度——刑事诉讼中“制约”与“监督”辨析


蓝庆新,汪春雨,等 | 双循环格局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现实与对策研究


文化研究


方李莉 | 在超越中寻求“美美与共”的全球视野——费孝通晚年学术思想解析









2021年第1期摘要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


1

杨志玲,赵立永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思想基础和制度保证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不断的自我革命来推进我国社会革命的成功实践深刻表明了党自我革命是在内外动力双向驱动下实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以党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战略,这使得对新时代党自我革命的认识变得更加明确具体。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根本动力,应从党自我革命的历史根源、思想基础和制度保证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深化对党自我革命的动力培育、理论形成和实践方法的探究。


1

毛   升,马    越 |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意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准确把握、正确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一次次伟大胜利,形成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原创性成果。文章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揭示其理论和实践原创性所在,阐释了正确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密码”和现实意蕴。


1

訾   阳 | 中国共产党斗争思想的百年演进及其当代启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斗争”的重要命题。回顾中国共产党斗争思想的百年演进,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开展伟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围绕“站起来”的时代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思想。围绕“富起来”的时代主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转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方式,发展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斗争的思想。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面对“强起来”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明确了斗争思想在新时代的历史内涵,标定了斗争思想在新时代的政治立场,丰富了斗争思想在新时代的运用智慧。斗争思想的百年演进,启示我们在伟大斗争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把握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边疆学研究


1

方   铁 | 论中原王朝治边的底线观

中原王朝治边,历代相沿形成一些基本的思想与传统,底线观为其重要部分。治边的底线观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奉行“守在四夷”的原则,不轻易对边陲或边疆地区用兵。二是国家的重大利益不容侵犯,元代以前的王朝与元明清三朝存在一定的差异,坚决维护已有疆土与相关权益是中原王朝共有的特点。三是坚定维护中原王朝的形象与权威,对边疆“蛮夷”(为了体现历史语境的特殊性,经作者要求我们保留了“蛮夷”这样一种特殊称谓,但考虑到这一称谓背后体现的价值观的差异,故而在全文中对“蛮夷”标注了引号,以示区别。)实行扶危济困。中原王朝处理治边方面的问题,也有底线不甚明确的情形。


1

许建英 | 试论中国先秦时期的边疆观

边疆观是中国疆域和边疆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在尝试界定边疆观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先秦边疆观的思想基础、边疆之辨、边疆治理与边疆管理机构雏形,分析了先秦中国边疆观的哲学内涵、礼法制的秩序追求、宗法制的本质和拟宗法化的建构等基本特点,探讨了先秦边疆观对中国边疆治理思想和政策的深远影响。


语言国情研究


1

郭    晶,吴应辉 | 大变局下汉语国际传播的国际政治风险、机遇与战略调整

国际政治风险是语言国际传播中的最大风险,但国际政治也能给语言传播带来重大机遇。汉语国际传播的国际政治风险主要由国际贸易问题、国际武装冲突、国际政治意识形态冲突、他国国内不同政治派别斗争等引发。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国际政治机遇主要表现为中国综合实力提升带动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在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文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文章提出了明确汉语国际传播的远景目标——让汉语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支持重点从基础教育向高端中文专业教育转变以及清醒认识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中国有限责任和各国主体责任等6项战略调整建议。


1

朱瑞平 | 论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规避策略

汉语国际传播发展至今,学界对其中的风险讨论甚少。文章从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源和风险类别划分入手,讨论了规避风险应从传播者、传播途径与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传播效果5个方面展开,提出了科技赋能、文化赋值、交流赋情和发展赋新的内涵式发展策略,以及化整为零的弱传播、以民心相通为要务、认清传播扩散性的利弊、“以文会友”加深国际友谊、提高民间媒体话语权等风险化解策略,进一步强调了建立汉语国际传播风险有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助力汉语国际传播加速建立风险识别、评估、预警、规避和转化机制,助力汉语国际教育破困局,谋发展。


1

刘   旭 | 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刍议

目前国际形势复杂且严峻,汉语国际传播的风险升级。文章在分析导致汉语国际传播风险升级的宏观环境、汉语国际传播特性和传播风险特性的基础上,依据Cooper提出的语言传播的7个变量和拉斯韦尔的语言传播“5W模式”的理论,借鉴英国文化协会采取的ERMF风险管理框架,构建了包含2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的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论述了该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适用性和预期效果。构建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汉语国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旨在为汉语国际传播风险建立预警系统,从而降低风险概率,消减风险后果,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保驾护航。


西南联大研究


1

饶   卫 | 西南联大精神传承的当代指向及其地方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讲话精神学习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教育精神在抗战特殊历史背景下结合的产物,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具有重要价值。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体现为教书救国、读书报国,充分发挥教育在国家建设、民族复兴中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需要前瞻也需要回顾,西南联大历史可以帮助高校汲取育人经验,强化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功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壮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云南师范大学作为西南联大留在昆明的唯一遗脉,自独立办学以来,始终以西南联大精神为立校之本,走出了一条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精神的实践路径。


1

封海清,李红卫 | 西南联大对抗战时期国民精神的引领

西南联大通过在抗战前期树立和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培育和增强国民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感,在抗战后期对国民进行现代政治意识启蒙,实现了抗战时期对国民的精神引领,由此奠定其作为精神灯塔的地位。西南联大的实践证明,大学不仅要做出杰出的学术贡献,而且要担当造就公民心灵、引领社会精神发展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


1

袁国友 | 西南联大学术英才培养的基本范式——以西南联大校友回忆资料为依据

西南联大在滇办学的8年间,培养了众多一流学术人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术训练、学习环境是影响西南联大学术英才培养成长的基本因素。在课程设置上,西南联大各院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既为“通才”培养提供了保障,也为“专才”成长创造了条件;在教学方式上,西南联大名师的研究性教学既传授了新知,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学生追求学术的抱负和志向;在学术训练上,通过日常教学和论文写作指导,西南联大教师不仅传授读书治学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科研训练,对学生的学术发展方向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习环境上,西南联大高度集中的书院式办学环境,形成了浓厚的学术风气和密切的师生关系,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的相互结合,使得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迅速成长。这几个方面的组合和配合,构成了西南联大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造就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奇迹,也为当前我们的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借鉴。


乡村振兴研究


1

任新民,刘园园,等 | 共构谐变: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格局嬗变中村规民约的价值再现

社会交往关系是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交往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到治理体系中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结构状态,决定着社会治理手段方式的选择和实践谋略逻辑。现代乡村治理格局遵循乡村治理环境改变引发的治理主体关系调整,以及治理手段的选择和社会治理实践谋略展开的逻辑。文章试图探索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交往关系基础上乡村治理格局的历史嬗变中,在“共建共治共享”“自治法治德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主义治理共同体”中,探讨乡村基层治理主体、治理方略及治理实践中的“共构谐变”逻辑,阐明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格局嬗变中的价值、价值再现及主要特点。


1

罗   青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杂居乡村共同体构建——基于怒江州片马镇的考察

构建统一多民族的共同体是全球化背景下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基于我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发展逻辑提出的国家共同体建设目标,多元一体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结构,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在西南边疆地区,新时期“区域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要始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指导与内容,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边疆多民族区域社会的基础建设。文章从片马镇民族杂居乡村共同体构建的考察中得出,构建区域共同体形式为基础的边疆民族杂居新型乡村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区域社会的具体实践。边疆新型乡村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构成单位,是多元一体格局在边疆区域社会的缩影。边疆民族杂居乡村共同体的构建,遵循了边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法学、经济学研究


1

蒋   月 | 论婚内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制及其完善

夫妻任何一方对双方共同财产的分配请求权,是源自婚姻身份关系派生的夫妻财产共有关系。夫妻作为各自独立的民事主体,双方利益既高度重合又有相当程度的分离。夫妻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之间的适度分离,除了夫妻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外,还可以在哪些情形下被允许,是个困难又微妙的问题。《民法典》第1066条吸收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确立婚内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制度,为公平保护夫妻双方的财产权和财产利益提供新的救济措施。但是,该分割请求权的适用范围略偏小,立法也未明确裁判分割的共同财产范围、主要考虑因素及法律后果,将可能导致该制度适用时遭遇困难。基于婚姻的复杂性,参考域外法相关规定,有必要增设夫妻一方患重大疾病的、夫妻连续分居3年以上、夫妻一方被宣告失踪、夫妻一方宣告破产等情形为法定事由,从而适度扩大该请求权的适用范围;应明确提前分割完毕后,当事人双方实行分别财产制,但另有约定除外;该分割不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但当事人已明确告知或第三人知情的除外。通过特定财产制度化解财产争议,以利于保全婚姻,体现《民法典》确立的“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之精神。


1

王玄玮 | 监检衔接中检察职责的尺度——刑事诉讼中“制约”与“监督”辨析

监察机关的调查活动不属于侦查。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与监察机关之间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之间的法律监督关系。相应的,检察机关办理监委移送案件时的职责也不同于办理侦查机关移送案件时的职责。人民检察院应当与时俱进,准确把握监检衔接中检察职责的尺度,区分“制约”与“监督”的不同内涵,适应监察体制改革给检察履职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1

蓝庆新,汪春雨,等 | 双循环格局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现实与对策研究

国外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和升级,叠加以美国“科技脱钩”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倾向愈演愈烈,全球供应链断裂风险不断加大。我国制造业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疫情对我国部分进口依赖行业上游链条输入带来不确定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将加速我国外向型供应链产品的国产化替代步伐。我国具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多年技术创新沉淀潜力蓄势待发,尤其疫情期间出现的企业敢用和愿意用国产产品的好苗头,国产化替代有望迎来历史性拐点。进一步建议,我国要抓住率先控制疫情和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的关键窗口期,以稳定供应链、保障要素链、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思路,充分发挥财税金融政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快形成自主可控技术,乘势推进关键环节、核心领域和重点产品的国产化应用和迭代升级,做深、做长、做实产业链,打造“进可攻、退可守”的产业生态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


文化研究


1

方李莉 | 在超越中寻求“美美与共”的全球视野——费孝通晚年学术思想解析

晚年时期的费孝通将学术视野从研究中国问题转向了研究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其看到,人类不仅要在地球上共生共存,还要在地球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多元的文化达到某种共识,但这里就涉及了多元性的价值观和文化是否互相包容的问题。在他看来,要做到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首先要填平“文野之间”和“东西之间”的鸿沟,只有在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前提下,才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和平共处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人类学要从生态研究进入到心态研究的观点,生态研究解决的是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主要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而心态问题要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主要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现代化改变了地球的物质结构和生物结构,建立了一个一体化的人工环境,但不同群体的人类文明并没有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至于当人类面对巨大的全球性问题时,难以聚集共同力量加以应对。为此,费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并书写了大量的文章来阐述其意义。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