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求是教育论坛”第七十八讲顺利举行

6月21日下午,教育学系“求是教育论坛”第七十八讲在教育学院118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期论坛邀请了浙江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芝加哥大学荣休讲席教授赵鼎新先生作题为“从本土化到中国社会科学话语和概念体系”的主题讲座。学院顾建民教授、阚阅教授、周丽君教授、李艳教授等以及8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教育学系主任梅伟惠教授主持。



赵鼎新教授从当前盛行的“本土化”“中国化”“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等各种提法切入,提出“本土化”和“中国化”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并将“本土化/中国化”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研究问题/对象的本土化,即针对发生在中国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赵鼎新教授认为,这一层次最容易形成本土化,但是也离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建立距离最远;第二层次为研究视角的本土化,可分为从西方视角或中国视角出发去关注中国议题两条路径。此外,还包括从本土问题出发而找到的一些结构和机制,但这些结构和机制的学理逻辑并不局限于本土;第三层次为概念的本土化。它包括从本土现象出发提出的特殊性概念、从本土研究出发但学理逻辑并不局限于本土的普遍性概念以及西方概念的本土化等;第四层次为研究方法的本土化。这也是我国社会科学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部分。目前国内学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无论是统计、大数据还是各种定性方法、语言学分析等,都还是西方的产物;第五层次为本体和认知论层面的本土化。“本体”即一个领域内部的“公理”体系,“认知”则为知识的准则,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思想和哲学都适合作为当代社会学的本体。这五个层次层层递进,越往下的层次就越逼近“话语体系”层面的中国化。


此外,赵鼎新教授还剖析了欧陆和英美的社会科学传统,探讨了美国实用主义社会科学的特征、长处与问题,并分享了自己在建立话语体系方面的若干尝试以及在社会变迁理论上提出的四个维度。


最后,赵鼎新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科学存在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缺乏、做学问不认真、机会主义盛行、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建立中国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其实无从谈起。



在互动与交流环节,参会师生围绕讲座的内容进行了踊跃提问,赵鼎新教授一一耐心解答。

梅伟惠教授作总结发言,她表示,赵鼎新教授以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察和极具创造性的思维风格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开拓了新眼界,启发了新思考,她认为,对于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我们既要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也要警惕“闭门造车”。

内容来源丨教育学院教育学系

文丨王璐

图丨袁青青

版面编辑丨庞晓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