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orldcon特辑 | 成都大会见闻录(一)

HeavenDuke 科幻百科 2023-10-29

2023年10月22日下午,阴沉了一周的天终于放晴了。我结束了大会日程,从酒店退房,在前台遇到了西夏。他看上去很疲惫,现场的氛围一度有些尴尬,但他还是礼貌地上前问我们:要走了是吗?感觉如何?这问题并不好答,成都大会本身也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非一言可蔽之物。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值得、也应当被人们以多种方式、多种视角所铭记。依照世界科幻大会(或许是一切科幻大会)的传统,我将在私人闻见录中记录本次参会的体验,这固然是我自己的体验,但我不希望它止步于此,并且我也希望其他科幻迷也能够记下各自的体验。



成都大会见闻录(一)

HeavenDuke


事前:2021-2023.10.15

“参加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是一个拖延了很久之后才做的决定。

原因有五:①主办场馆改成了在建的成都科幻馆,在场馆建成之前,很多必需的参会情报都悬而未决;②主办方在各种事务上都多有拖延,加剧了事情的不确定性;③中文科幻数据库的作品主要是一个网站,能够展出的实体周边有限,不一定能撑起一个摊位;④去一趟成都成本高昂,还要请假,不好操作;⑤早前拉着科幻协会为成都申幻做过拉票性质的直播宣传,协会却没有出现在《科幻世界》杂志的“同行者名单”上,这给自己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科幻世界》2022年04期,发表《感谢您,成都“申幻”同行者!》,其中收入了支持投票的个人/组织名单。

不过,8月,我意外入围了雨果奖。数据库在这前后还做了几次升级:三丰老师提出了做翻译作品数据可视化的构想(展现国际视角),我这边完成了纪念卡的可行性论证(“这是你们的大会”)。再算上雨果奖入围者(河流和我,《零重力报》和《旅行星球》),以及长期合作的久隆计划的物料,刚好可以凑成一张粉丝摊位,发挥各方的特长,展示效果应该不会太差。

事务会议组的姚雪老师还拉我来提“修宪”建议,其中的F.8提案还引起了美国科幻圈的争议,一群科幻迷在File 770上对此群起而攻之。这些多少唤回了一点本次大会的“Worldcon”味儿,也让我们决定,至少要尽量享受它。我想,最后决定参加本次大会的科幻迷,或多或少都抱有一点这样的矛盾心情。

至于雨果奖入围的感受如何……其实没什么感受,入围即终结吧。毕竟国人基本不关注雨果奖的小说组以外的东西,这一点从媒体报道的集体失明中可见一斑。一个小插曲是,《红星新闻》的记者分两拨人前后脚来找我做几乎相同的采访,一位做了一个小时,最后写出来的报道和我的观点南辕北辙;另一位因为我拒绝重复受访,直接洗稿“高校科幻”早前做的采访(发没发出来就不知道了),令我对新闻这个领域的人才济济刮目相看。

不过,确实有一件事值得纪念:机缘巧合之下,我在回应外国科幻迷对雨果奖入围作品的一些疑问,试图澄清一些争议时,认识了英国科幻迷John Smith(ErsatzCulture),他是互联网推想小说数据库(Internet Speculative Fiction Database,中文科幻数据库就是受这个平台的启发建立起来的,三丰老师也是它上面的中文词条的维护人员)的志愿者,也是一名资深科幻爱好者。几轮邮件下来,他热情地帮助我校对了我的双语阅读包;我也帮助他订正了ISFDB上有关本次雨果奖入围作品记录的一些错误。更重要的是,在和他互通往来的过程中,我的英语表达得到了持续练习,也更有底气去和人说英语了。事实表明,这对我在大会现场的沟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不过这是后话。

一番筹备后,我在本届大会上申请了两场主题沙龙(一场对谈【幻国图志:考据、编目与中国科幻史】,一场笔会【如何制造一个科幻流派】)和两个粉丝摊位(除却数据库的,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的摊位也是在我的推动下申请的——我毕竟还是会刊的主编)。两部分的活动通过两个渠道申请,背后是两个不同的团队在推进。后来双翅目也申请了一场活动,谈论“推想”这个在国内仍然十分冷门的概念。她邀请了我,不幸的是,活动安排在了最后一天下午,和我的航班行程冲突了,没成。姚雪老师说八光分还有一场笔会,可以带着我,但后来大会日程云谲波诡,很多活动都没有下文,这个活动也不了了之。

主题沙龙分了三个申请渠道:①微信公众号上提供的问卷星入口;②官网上提供的组委会邮箱;③Planorama网站。这在前期造成了很多困惑,因为三个渠道填写的内容各不相同,而且都不完整,后来还是靠志愿者的收集才补全了信息。粉丝摊位的申请则相对明白,发邮件即可,不过因为场馆尚未竣工,有关负责人在申请提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进行答复,一直到临办会前才开始突击式通知。从8月份开始到办会之前,这种“突击补寒暑假作业”的模式我几乎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里程碑都要经受一次。中间主办方还因为要审查内容以保障现场安全,而反复要求填表,要求提供额外的活动材料,比如对谈嘉宾要提供讲稿,主持人要提供发言稿等,此外还要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以方便主办方给嘉宾做人脸识别(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还差点因此而被开盒)。从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中,其实可以大抵猜测到现场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足见当地对这件事的重视。

在这期间还出现了两个阻碍,其一是酒店;其二是物料的存放。就物料的存放而言,由于我们是从外地到成都参展,寄放物料在所难免,但因为场馆原因,主办方迟迟无法提供邮寄信息和存放指南。这对粉丝社团非常不友好,因为这类组织由于一般没有自己的仓库,也没有渠道和精力长期销售自己的作品(没有“商品”的概念),并且一般资金也不会很充裕,接受不了沉没成本,因此,大多数物料都会采用按需现做的模式,而这就需要对物流时间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估算。由于主办方为雨果奖的入围者承包了酒店和交通费用,我本来打算借此提供一个临时的存放点,但因为多方对接人提供了互相矛盾的信息(酒店对接人·前:最晚17号到达;酒店对接人·后:最早17号才能提供住宿;场地对接人:最晚16号必须报到,后面不保证能进场布展),最终也未能实现,只能在市内的朋友那里暂存。到此为止,算是勉强把所有的风险都落定,可以安心筹备物料了——在这件事上我还要感谢会刊《无名者之国》的出品方博峰文化,他们同意无偿帮忙带50本书去现场,我们负责售卖即可,从而为我们省去了一大笔运输和采购成本。

当然了,要感谢的还有很多人,是大家帮助备齐了所有的物料:

会刊第三卷《我们与大地的距离》经过漫长的磨合和作者们彻夜的修改,终于在安佬的精心排版下竣工了(前一本会刊《E=mc³:边角料科研奇思录》的美编兔酱还为本期的《新春节考》绘制了插图)。组稿期间我出于兴趣使然,翻译了玛格丽特·卡文迪什的名作《光辉灿烂的世界》(以前常译为《燃烧的世界》),还写了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可以说把世界科幻的拼图(具体可以参见那个在圈子里很火的大触手图)在中文世界又补全了一块。

会刊双语特刊《褪色长颈鹿与透明钢铁》在幻协和译协的磨合下顺利收工,这个项目从去年启动,一度因为换届等原因遭到搁置,到今年办会前夕方才惊险落地。感谢小(《舌尖上的星河》)和葛宇琛(《树上的九十亿个姐姐》)提供的细心翻译,以及几个新创部门(游戏部、音乐部、评论部等)提供高质量稿件。这本同样由安佬负责排版,还得到了ChatGPT和Midjourney的加持。在与这些AI系统互动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其实自己也在接受某种训练,以提供最有效的指令。

数据库的可视化项目将以中文(包括简中和繁中等)出版的所有海外作品按照国家和时间进行了划分,做了地理信息层面的可视化,还加入了从1891年第一篇作品引进到2023年的演变历程;每个国家/地区各自则列出了相关出版单位的地域分布,以及代表作者和出版单位。由于需要补充很多人物和组织的介绍信息,这个项目是最后结束的(一直到开会前一天还在调整)。不过它也提供了很多观察结论,比如各个科幻出版中心之间的区别(北京和上海规模庞大但松散;成都少些,但较为集中,有专攻科幻的组织和文化优势;台湾则在日韩作品上优势明显;如此等等)。该项目日后将会成为一个常设项目,直接挂在网站上。

纪念卡是我自己很中意的一个周边——在国内如此众多的科幻周边里,似乎很少能见到带有“为科幻迷做点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的理念的东西。数据库目前为两万多人建立了档案,若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专属卡片,这个事情还是很能彰显一种科幻人的身份的。会前我尝试了两个方案,A方案是手持打印机+预印刷名片卡,B方案是照片打印机+特种相纸。最后手持打印机的方案因为印刷效果太差被否了,改用照片打印机来做。不过,A方案的预印刷名片卡被改造成留言卡,也算没白做。

主题沙龙的参考材料花了我不少功夫,因为需要做排版。《历史·㛤史:中国科幻极简史两则》得到了吴岩老师和侃瑜老师的授权,打算通过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所形成的文学史的差异,切入“文献学考据和目录编纂(也包括选集编选)对历史构建产生的作用”这个话题,邀请三丰老师、华文和河流来做延展性的讨论。

由于科幻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被定义、边界不断调整的概念,我在扉页上放上了之前慕明推荐的历史学家罗新的一句话:




历史学家归根结底不是传承什么文化,也不是要把某种古代的东西保存下来。他的使命本质上是质疑现有的历史论述,去反抗、去抵制种种主流的历史理解。

——罗新《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为另一场沙龙准备的《伪·科幻百科全书》则是对数据库长期在做的《真·科幻百科全书》的翻译工作的戏仿,其中捏造了“泥头车歌剧”“后毕达哥拉斯主义”的类型概念,以及一部假的雨果奖入围作品和一部虚构的民族志。之前看勒古恩的《我以文字为业》,里面也提到了“类型”这个概念的由来和科幻创作者为何要持续与之战斗,深有感触。不过,这里的“类型”更多是一种批判的工具,笔会的侧重点也在于此。

久隆计划提供了一些藏品:守护学徒贡献了他的集邮册;其他人各自整理了一些晚民国和“十七年”时期的物料,在几何宇宙的帮助下做成了用KT板装裱的高清样品。按照构想,这些是数据库展位的墙面上的主要展出内容。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雨果入围项目展演。经过多方沟通,河流同意在摊位放他的《零重力报》的第12-13期,他的《高校科幻协会简史》,以及他的个人作品集;子旋也说可以放一期《中文科幻学术速递》在摊位上;加上《旅行星球》“中国科幻与太空”专号的两期纸本以及我自己的个人作品集,刚好凑够5个提名作品。但这一点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你会发现这些项目都处在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态——不论是河流还是子旋他们,也都为数据库的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数据库也作为一种“基石”为当下中国科幻的各个工作提供支持,比如为本届银河奖上的缅怀环节提供了很多信息。我觉得在当下的这个环境里,这种状态至少还保留了一点这个领域最原初的美好品质,也再次感谢所有来为数据库这次的参会提供支持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必备的零零碎碎的材料,比如名片和传单等,在此不再赘述。把这些都筹备完,距离大会开幕也没多久了。因为自己的参会费用被基本免除,我用原来预留的参会资金带了一个朋友去,反过来也需要他帮忙照料一下摊位。在抵达大会现场之前,与我直相关的经历大概就是这些。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科幻百科

公众号获取更多科幻百科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