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传统制造业日趋衰弱,乡村少年的未来在哪里?

2018-02-28 国英观察 市井财经

现实,永远是残酷的!现实,对今天的乡村少年尤其残酷!

文|杨国英

■来源|国英观察(ID:ygyobs)


一,乡村的衰败


年年春节,年年感慨。


但是,在70后、80后感慨今日乡村衰败的时候,他们的潜意识里,其实是一种“胜利者”的心态——他们终于走出了乡村,他们终于成为了城市的新移民。


只有“胜利者”才有心情感慨,这种感慨附带着对未能走出乡村同龄人的同情,以及仍身处乡村生活的父老乡亲的怜悯。


而在乡村同龄人的眼中,以前对“衣绵还乡”的同学、儿时的发小,尚能做出一幅低人一等的应酬,现在,则恨不得见面绕道走,不得不碰面,也只是对面装出一副笑脸,而内心则是装满了惆怅和愤懑。


一切,在过去的10年间,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0年前,至少在中国最发达的乡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烟囱密布,工厂林立,在上下班高峰期时,乡镇工厂职工进出成群。但是,今天,烟囱已经不再冒烟,工厂虽然还是立在那儿,却早已荒凉得惨不忍睹(门口厂牌倒挂,厂内杂草丛生)。


我的家乡在苏中里下河地区,我清楚地记得,10年前,我所在的乡镇,至少有20家年产值过亿的乡镇工厂,总计吸纳乡镇职工至少1000人。但是,今天,只有3家仍在勉强维持,剩下的,要么空置在那儿,要么破产倒闭,要么老板借了高利贷多年人影不见……真是一个“惨”字了得!


所幸,最近两年,船运业稍有复苏,要不是这些船老板近两年稍微赚了些钱,即便是春节,整个乡镇,也没什么喜庆的气氛可言。


二,收入的微薄


过去的10年,是传统制造业日趋衰弱的10年,而乡镇工业,不仅大都属于传统制造业,而且基本上都是粗放式的。


乡镇工业的衰弱,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这是任何“建设美丽乡村”的口号都难以改变的。但是,在这一必然衰弱的背后,乡村青壮年的就业岗位正在批量减少,更何谈工资增长与GDP增长、与房价增长的匹配呢?


我的一个堂兄,比我年长六、七岁,机床操作工,自上世纪90年代就一直在家乡的工厂工作——而在这20年间,工资的增长是这样的,前一个10年,月工资还能从1200涨到2500,翻了一番,但是,最近一个10年,月工资则从2500仅涨到3000,年均涨幅不到1%(复利计算)。


最近10年,在房价暴涨、货币超发、M2(广义货币量)足足增长了350%之下,乡镇职工近乎0增长的微薄工资,这就是困守乡村的悲哀之处。


当然,不甘心困守乡土,你也可以选择走出去,但问题是,你的特长、你的手艺,在大城市能否获得超过一倍的溢价——低于一倍的溢价,还要面临背井离乡、人生地不熟、租房等等,这显然是不划算的。


三,改变命运的机会


70后的青少年时代,展现给他们的外部世界的机会,是一扇大门;80后,是一扇窗;90后,则仅剩下一针孔。




70后的少年时代,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正从一片洼地中崛起,万象更新,在他们成年后的90年代,外部世界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机会。读书好的,走出乡村,或从政或从商,读书差的,只要脑子够活,也能做做包工头,或自己开一间小型加工作坊,最不济的,学个手艺,或外出打工,或留守乡村,在那个时代,日子大都也能过得滋润。


80后的少年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依然高速增长,机会依然多多,但是,在他们成年后的2000年代,经过了国企改制等财富划分,这一阶段,你做一个专业打工仔的机会,确实数不胜数,只要你足够勤奋,但是,你成为老板的机会却已经变少了。


90后的少年时代,是2000年代,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已经傲居全球第二,物质生活已经相对丰富起来,他们的少年时代,除了读书辛苦些,基本上是无忧无虑的。但是,在他们成年后的2010时代,不仅社会财富在加速分化,而且传统就业岗位更在加速稀缺,即便大城市的房价再高不可攀,即便大城市的房子可能一辈子也买不起,他们也只能选择留在大城市,大城市毕竟能够找到工作,当然,仅仅是找到工作而已。


70后的青少年时代,外面是一扇大门,80后,是一扇窗,90后,仅剩下一针孔。


那么,今天的乡村少年,00后呢?


现实是超级残酷的,今天,改变命运的机会,已近乎全部封堵,90%的乡村少年,他们的未来,或许只能呆在大城市的贫民窟!


四,悲哀的乡村少年


社会财富的加速分化,实体经济的加速衰退,已使得今天的乡村少年,在他们成年后,可能连一针孔改变命运的机会都没有。


确实,互联网、金融、AI(人工智能)、生物研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今天正在加速兴起,正在加速取代传统产业,这是今天和未来年轻人的机会。


但是,这一切与今天的乡村少年有关吗?


至少与90%的乡村少年无关!




不要说在这些新兴产业掘金,就连在这些新兴产业打工,也至少得接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


与70后绝对公平的义务教育不同,在那个时代,不管你的家境如何,不管你有没有背景,镇长家的孩子,与普通农民的孩子,基本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完成义务教育的。


但是,在经历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教改之后,从90后开始,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原本绝对公平的义务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公平——你出生在乡村,你的家庭是否有条件,从小学开始,就送你到县城读书,你出生在城市,你的父母有没有财力买套名校附近的学区房——没有条件,没有财力,一切都是白搭!


今天,教育的起点不再公平,除了学校的选择,还有一大堆的补习、以及特长培训,而这些都是靠钞票堆出来的。


你读不了好的小学,90%读不了好的中学,你读不了好的中学,90%读不了大学、至少读不了好的大学。而对于基础教育远远比不上城市的广大乡村,今天,00后的乡村少年,他们未来改变命运,又谈何容易?又从何谈起?


在这个阶层严重分化的时代,人生的起点,是多么的重要。或许,富一代、富二代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就是富三代,但是,穷一代、穷二代的孩子,长大后,却只能是穷三代。


今天,传统制造业已经在没落,而新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仅是大幅减少的,而且根本就不需要低端劳动力——这对于义务教育不公平,这对于基础教育不平等,这对于正在成长的00后乡村少年,是多么的可怕,是多么的恐怖!


乡村经济的衰败,乡村就业岗位的拔根式减少,未来,广大的乡村少年,在他们成年之后,能去哪里?10%的,举全家之力培养成才的,或许还能挤进大城市新移民的序列,而剩下的90%呢?他们或许只能呆在大城市贫民窟,勉强维持最低标准的生计——这一悲惨的景象,并不是我在臆想,100年前,美国、欧洲、日本,几乎所有今天的发达国家,都曾经出现过。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市井财经授权发表。

房产投资有风险,本文不作为投资依据。


--全文完--

大红袍,光听名字,就已经很吉祥,充满浓浓的年味。大红袍有“岩茶之王”之称,而这款大红袍是纯种大红袍,品种稀少,在市场上难得能喝到,喝着就是一种珍贵。焙火带来特有的果香与天然的花香萦绕鼻尖,稠缎质感一般的茶汤,温柔地抚慰唇舌。香气与滋味完美融合,余味呈现淡淡的草木气息,甘甜与深邃并存。火红的礼盒包装,最符合中国人对传统新年的设定。半斤装30泡是最得体的“分量”,不过于厚重,也不怕失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