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政道博士在赣州的那些事

江南宋城 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
2024-09-08


△李政道在赣州联中的毕业证

前  言


李政道博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
1941年12月,15岁的少年李政道随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躲避战乱迁至赣州。在赣州,秀州中学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7所中学以及赣州青年中学等组成了“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简称”赣州联中“),李政道在这所中学学习一直到1943年7月毕业。
当年“赣州联中”就在坐落在如今的郁孤台街区,李政道先生在这里学习生活一年半之久。在赣州的这段日子里,给少年李政道留下了十分难忘的美好记忆。据李政道自己回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以及对自己在物理学上具有的能力之认识,就开始于赣州。据不完全统计,从赣州联中毕业的600多学生中有100多名成为杰出人才,遍布海内外。
我们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组织研究力量,经过挖掘整理,在本院公众号上特别推出“李政道博士在赣州”纪念专文,期望通过这些史料,反映“赣州联中”那段光荣历史,反映李政道博士在赣州求学的生活。从一个侧面,纪念赣州在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大后方为中华民族保存文脉、为世界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滕清安

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八日


△李政道自述“求学赣州,物理启蒙” 



李政道简介




李政道——祖籍江苏苏州人,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现为哥伦比亚大学终生教授。全球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物理科学领域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李政道母校——赣州联中

1938年,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为首的华东地区多家基督教中学商议在上海租界开办联合中学,招收原校学生,免使他们在家乡沦陷后失学或受日寇奴化教育。定名“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后常被简称为“华东联中”)。1942年华东联中搬迁至赣县(今赣州) 与原南昌基督教青年会创办的青年中学合并,在9月3号成立“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简称“赣州联中”) 。顾惠人任校长,张福良、蔡智传、潘作琴、余行鲁等为校董。

△赣州联中校长顾惠人


赣州联中开学时,全校初高中8个班、教师26位、学生416人,其中救济生168人,分别来自各省28个公私立学校。高年级同学多数来自江浙沦陷区,少数来自江西、香港和湖南等地。1945年年3月,因赣州有沦陷可能,又内迁到寻乌县办学,1945年6月,赣州联中结束学期,从寻乌撤退。1945年9月,华东联中在上海复校。现在的浙江嘉兴秀州中学即原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的继承学校。


1938年16所华东区基督教中学联合组成上海华东区基督教联合中学,简称“华东联中”。

秀州(嘉兴) 越光(绍兴) 振声(苏州) 崇英(南通)蕙兰(杭州) 汇文(南京) 萃英(苏州) 舟山(定海)弘道(杭州) 育群(南京) 金陵(南京)  民德(吴兴)之江(杭州) 中华(南京) 澄江(江阴) 三一(宁波)。1942年,华东联中与江西青年中学(又称赣县青年中学)联合办学,组成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简称“赣州联中”。



△赣州联中旧址


从1942年到1945年的三年间,赣州联中艰苦办学,成绩斐然。1943年赣州联中的首届毕业生,参加江西省毕业会考,取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在赣州联中的校友中,有人们熟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有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庆云,有荣获“黄花梨之父”美称的浙江大学沈德绪教授;有著名的家畜育种专家、东北农业大学盛志廉教授;有长期从事医学教育的吴逢清教授、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在康、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高明、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钟允若。根据2000年不完全统计,赣州联中校友中周佩珩、滕名达、蒋凤起、田信恩、李希成、何晓青、顾美礼、周景星等多位校友荣获“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

△赣州联中毕业生名单(山谊级李政道)


“我带你们逃出沦陷区,让你们继续读书,就是决不当亡国奴,要大家不忘国耻,一定反攻回去,与家人团圆”——顾惠人。
学校为每届毕业的学生举行烛光礼。毕业生每人手持一支蜡烛,校长顾惠人持烛火逐一点燃。一朵火焰的光芒是微弱的,但当所有的蜡烛都点燃的时候,满屋光辉。顾惠人告诫这些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成就事业仅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跟人合作,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校长的话和满屋烛光一起,深深印刻在学生们的脑海,指引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方向。
在寻乌时,睡的全是地铺,一间宿舍只有那么一盏油灯;吃的多半是最便宜的菜,比如芥菜、麦子菜(像莴笋叶带点苦味),百多名就餐者,一天总共一斤猪油,实际是肥肉熬好了分为两顿进行炒菜之用。然而就餐者都明白,这是为了爱国、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发愤图强,条件差,要奋斗。



李政道—物理人生在赣州启蒙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两个弟弟,和一个最小的妹妹,兄妹六人(分别叫宏道、崇道、政道、学道、达道和雅芸)。李政道的父亲是南京金陵大学农化系第一届毕业生,后来经营肥料化工产品,家产颇为殷实,李政道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也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儿女们的教育花费。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李政道本来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李政道的梦想就是像父亲一样读上大学,而他心目中的大学便是浙江大学。而历史却翻开了残酷而悲壮的一页,1941年12月8号,日寇的大举入侵,上海的沦陷,李政道平静的学习生活也难以为继,不得不走上流亡求学的艰辛道路。

△少年时期李政道


凤凰卫视2012年9月26日《凤凰大视野》专访:

主持人曾子墨:抗战时期,战云密布、人心惶惶,而教育未废止,国民政府制定了“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的方针,以应对长期的抗战,以及战后的重建事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点点学术薪火得以燃烧不绝。很多日后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学者,他们的大学生涯就是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度过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就是其中之一。解说:一路追赶浙大的李崇道、李政道兄弟俩从上海出发后不久便被迫面临分离,哥哥李崇道一路漂泊到了广西;而李政道则跟着流亡途中的同学走走停停,没有固定的吃住的地方,没有固定的同行伙伴。这个15岁的少年,不得不一个人面对未知的前程。
李政道说:“因为它那时有很多的学校都在动,在福建一带的,在浙江一带的,都在动。你看见或碰见一个学校呢,你就可以跟他们一段,然后我那个脑子里就想走到大后方去,走到赣州,因为那个时候生病厉害,所以后来就走不动了,就留下来了,我那个时候主要的病是疟疾,是恶性的疟疾。”
李政道经浙江、福建到达江西赣州后,住进了为流浪学生设立的招待所,考进了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简称赣州联中),江西赣州地处赣南山区腹地,虽然生活和学习条件无法和上海相比,但是由于是大后方,远离战乱,相对比较平静,李政道在这里获得了一段宝贵的学习时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尤其是他在数理方面的天赋,在这深山僻壤中逐渐得到升华,据李政道回忆,在赣州一个类似图书馆的地方偶然读到美国版大学物理课本,其中里面的牛顿定律引起了他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启蒙了他的物理兴趣,坚定了自己物理的人生方向。

△民国新赣南图书馆

有一段时间,低年级数理课没有教课的老师,由于李政道的学习成绩出众,学校聘他担任兼职教师。时年16岁的李政道竟然当起了老师。于是,他在联合中学便轮流扮演两个角色:高中的学生和低年级的数学、物理“先生”。他扮演的两个角色,都得到校方和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李政道的天才在赣州联合中学初露锋芒。

△李政道(第三排左四)和同学们在赣州合影


一天,李政道经过一座茶楼门前,被里面说书的声音吸引住了,于是便进去,像那些当地的茶客一样,买了一杯茶,倚窗而坐,一会儿听听说书的故事,一会儿翻翻随身带着的杂志。李政道发现,这茶馆里还有好几个他认识的,他们都是在窗口或者门边,借着屋外照进的光线聚精会神地看书。从此以后,李政道和同学们便成了茶楼的常客。李政道:(当时日军每天都会对赣州进行空袭)每天三四点钟来,茶馆的人都要躲到城外的防空洞去,茶馆一片狼籍,我就跟那个茶馆老板说我来给你打扫,你不用管,我说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人家吃剩的东西我可以吃,所以,每当敌机来了,老板自己赶快逃,我留下来给他收拾得很干净,他很满意,之后呢,结果他旁边的茶馆,也让我来打扫,所以我这边的生活就是靠给人家(打扫茶馆),人家去逃难,炸弹来了,我去救火去。茶馆旁边有一个比较大的,还不能说是广场,这样一个地方,我看见日本飞机飞得很低,飞得低,我看见航空员的那种眼镜,还用机关枪扫射,我说好家伙,不过我想他的速度快,也许并没有看清我,我就把自己缩得像一个球一样,所以旁边树叶都给打下来了,我却没有事。”

△日军轰炸赣州后重建的照片


李政道—物理人生成长与成就之路

1943年,李政道还没有高中毕业,决心以同等学历报考浙大。从江西经广东进入广西,再从广西转入贵州。,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跋涉,1943年8月底他终于到达了贵阳,在那里他破例以同等学历参加了全国大学统一考试,被浙江大学录取,成为电机系一年级的大学生。

1945年,战火蔓延至贵州,为继续学业,李政道在恩师建议下转入西南联大,遇到了他物理学上的另一位恩师和引路人——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大师云集的西南联大物理系令李政道如鱼得水,其天赋和才能很快便显现出来。
1945年秋,蒋介石的原子弹计划及其“种子计划”启动,吴大猷获准带两名年轻的助手一同前往美国学习原子技术,而且这两名助手由他自己挑选。
1946年,李政道在恩师的推荐下,赴美国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从此开始了求学的新历程。由于美国政府不开放此技术,考察组就地解散,各成员只好在美国寻找学校继续深造,几经周折,李政道最终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旁听学习的机会。
1948年春,李政道凭借其出众的天赋,通过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资格考试,成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原子弹之父费米教授的学生。195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0年-1951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1951年-1953年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1953年-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5年,他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李政道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获得“2015中华文化人物”荣誉。
2018年4月7日,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在美国合影

△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

△1974年,毛泽东会见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


△1972年10月,周恩来和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一起。

△邓小平和李政道


后  记


章贡交汇于赣,长河奔流到海,世代通衢闽粤而达八方。自灌婴始建制,历唐宋元明清,繁华连丝路苦难救万民。曾几何时日寇来犯,华夏危机国难当头,黄河哀怨长江怒吼。江南腹地古城赣州,人马钱粮勇支前线,工农商学广济黎民。故此地郁孤台下,试院学风多鼎盛,合江浙闽粤赣17校办学称“赣州联中”,纳流落学子以安生,止流民颠沛于乱世,保国之栋梁于后方。待今朝再寻历史,当年故人俩鬓白,“联中学子”得国家级特殊津贴者已逾百人,其中佼佼者李政道博士更得诺贝尔奖之殊荣。特组织专家整理当年抗战岁月蹉跎印记以为念,再看政道过往以激励后人,勿忘苦难,以报国家。

△位于郁孤台三期的李政道旧居

△浙江秀州中学校友会及校领导一行在赣一中万老师的带领下莅临研究院,与研究院刘长龄老师,虞斌老师等就赣州联中,李政道在赣州等事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沟通,并互赠资料。

△当年的赣州联中旧址,秀州中学考察团一行在研究院老师们的带领下在此合影,当年的赣州联中如今只剩下两棵古榕树依旧郁郁葱葱。

△赣州联中校长顾惠人的后人吴峻华老师在赣州一中万老师的陪同下莅临研究院,与研究院刘长龄老师,虞斌老师座谈。


END


特别提示:因民间社会团体整理研究力量有限,资料或不尽详实敬请见谅,仅供交流参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提供更有价值资料和信息一起交流研究。


出品方:章贡区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

资料整理(含图片):虞斌、朱坚、赖婷

图文排版:赖婷

文章审核:廖祥云 

法律顾问:江西大榕树律师事务所 朱强

温馨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转载本文(含照片)使用者望尊重作者(拍摄者)的辛苦作品,须遵作者(拍摄者)同意、说明出处,署名,并使之成为好作风,违者究之!

关于更多赣州人文历史、赣州风土人情,敬请关注本公众号。




戳下面的原文阅读,

查看抗战流亡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赣州联中)的学生片段回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