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听到编制两个字就走不动道儿

碧树西风 记忆承载 2023-12-13

咱们有读者来问我,考公考编的话题,我还特意留心了一下,这个读者的IP来自山东。

当然,我没有什么别的意思,想要上岸无可厚非,但是上什么岸,是有讲究的。

比如你在海里瞎扑腾,幻想着有块陆地让你扒拉一会儿,歇歇脚,想法没毛病。

可是陆地也得看是什么陆地。

那太平洋上的荒岛也叫个陆地,你上岸之后发现寸草不生,整得自己跟荒野求生的贝爷一样,找口吃的都不可得,这也叫陆地。

你找个有食物有水的岛,吃住是没问题了,可惜巴掌大点儿,没有发展空间,这个也叫陆地。

你找到欧亚大陆,这个还叫陆地。

即便是欧亚大陆,也要看登陆地点。

你从欧亚大陆的最北边登陆,上来就遇到北极熊,把你当点心吃了,这也叫陆地,你从广州口岸登陆,上来就是繁华之地,这也叫陆地。

所以上岸是一门学问,你不要听到上岸俩字就激动得不行,觉得过年期间,长辈夹菜,你可以转桌了。

这不是重点,别人怎么看你,永远都是次要的,生活是一双鞋,鞋子合不合脚,只有你知道。

工作与生活的苦辣酸甜,是你自己要亲历的。

所以上岸从来不是重点,上什么岸才是重点。

互联网上有一种说法,当公务员的收入只有去企业的一半,前者依然趋之若鹜,因为前者稳定,前者福利好。

这番话只说出了一部分真相,就是算总账。

因为退休金的双轨制,

你在社会上混的这些年里,赚的钱可能比一个公务员要多,但是退休之后,你们领取的退休金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他退休前赚不过你的那部分,会随着越活越老,补回来的。

这是一种总账思维。

但问题不止于此,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即便做公务员的薪水只有进企业的1/4的时候,依然有部分人,是选择做公务员的。

这又是为什么?难道他们总账算错了?

不,他们追求的不是这个。

工作的主要目的当然是赚钱,但是一份工作带给人的,不只有钱。

我们经常讲,白领市场已经趋于红海,因为读过大学的人,供应量越来越多。

蓝领市场反倒显现出蓝海的迹象。

可是,这并没有使得人们出现大规模趋向于从事蓝领工作的迹象,为什么呢?

因为大多数蓝领工作的社会关系积累是不足的。

你比如进厂打螺丝,能接触到的就是螺丝,再比如去开挖掘机,很少有机会与人打交道。

俗称你只是系统里的一个螺丝钉,真正的资源是不经你手的。

我举个例子,你是个蓝领工人,年轻时开挖掘机,后来成了挖掘机头,管着十几个开挖掘机的。

你所在的企业,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在接活儿的过程中,会来征求你的同意么?

不会吧?

你的老板,那些商人们,他们去找的,更多的是审批的人。

其实审批的人和你一样,都是螺丝钉,但是又有不一样的地方,俗称他和人打交道多一些,你和那台挖掘机打交道多一些。

我不是说工作分高低贵贱,但是你要知道,挖掘机只是一台机器,它可不会记着你的好。

反过来,人这东西,再忘恩负义,终归是有概率的。

同样从事一份工作,同样做一个行业,十年下来,人头熟是很大的一笔资源。

很多人考公上岸,也不见得就是为了做到退休,等着领福利。他们有时候只是为了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与资源。

这些人可能做了几年之后,人家出去创业了,也有,不一定都是为了什么退休后的养老体系。

他可能就是想混个人脸熟,流程熟,为自己日后当老板做些人事上的准备。

好,我们把这些问题归拢一下,你会发现,要考什么单位,从一开始你就要想清楚。

比如你是打算做几年就去创业的,那你肯定是有针对性的。

你要考什么系统,你要考什么单位,这一定是与你日后创业的领域直接相关的。

你不可能找个完全不相干的部门。

再比如,你是打算定居于某处的。

你想要定居广州,结果你考到贵州某个乡里,你怎么回来呢?

这种调动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还比如,你当初考这个,就是为了在某个城市扎根,你希望在兄弟单位找媳妇,你希望工作期间认识的人,与将来你娃上学,你娃工作,都能相关。

那你开局就要想好,去哪儿。

像刘慈欣那样,上来就去了娘子关电站,那也是有编的。问题是,那地儿真的像叶文洁的红岸基地一样,一进去就是一辈子。

你也许可以在本单位找个媳妇,但是将来你娃是不是还愿意继续守那个电站,这就是问题了。

如果你的孩子要离开,你会发现你工作几十年真就是只剩存单,其余的人际关系,或者你熟悉的那套规则,换个城市都是用不上的。

娘子关电站里无论你人头有多熟,一旦离开,都会被清零。

不要以为人人都能像大刘那样动辄摸鱼摸出个雨果奖。

他能够在娘子关电站关了之后依然风生水起,不意味着他的同事们也有这样的好结局。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的好结局,是谋划出来的。

人生就像一幅画,下笔很容易,下了笔之后,再想擦去,就没那么容易了。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流行一种说法,读了大学之后,年轻人脱不去的长衫。

为什么长衫穿上去容易,脱下来难?

因为这是一种沉没成本。

一幅画,不落笔则已,一旦落笔,接下来只能就着之前已经画的线条,去改。

换句话说,你本来有一百个选择,一旦落笔,只剩十个,再改一笔,只剩一个。

下围棋的时候为什么强调走一步看三步?就是防止自己把棋给下死了,走着走着,把后路给堵住了。

有时候你明明可以吃的子儿不吃,是为了日后有更广阔的选择。

如同“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你小时候的每一步都是最优选,未必长大后的结局是最优选。

总体结局是不是最优选,要看你对于职业的思考,是不是长远。

我知道考公是不容易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正因为不容易,很多人会难以跳出当下,去看待自己整段人生。

觉得我好不容易有一次落笔的机会,我还不落一笔,更待何时?

可是有些话怎么讲呢,你这一笔落下去,可能真就去娘子关了,下回你还能不能出得来,要看你能不能拿雨果奖了。

你可要想好了。

我有时觉得国人真的都太相似了,有点像白杨树,一个个的都直挺挺向上。

18岁的时候都在高考,22岁的时候都在考研,25岁的时候都在考公。

似乎某个时间点不做选择,自己的人生就失败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有时候你的人生之所以失败,恰恰是因为你急于选择。

桃花是春天开的,荷花是夏天开的,菊花是秋天开的,梅花是冬天开的。

人也是一样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18岁高考,22岁考研,25岁考公,每个人的成才期是不一样的。

你一定要让荷花春天开,它可能就开不大了。

因为他为了这场提前开花,付出了太多沉没成本,就像那一个个脱不下长衫的孩子。

他不是不知道怎么做,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去修复一幅画之前的那些落笔。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这样。

你用了很短的时间决定了一个专业,然后用尽一生的力气去摆脱入错行的苦恼。

你用了很短的时间决定嫁给一个人,然后用尽一生的力气去面对这场婚姻本身带给你的无尽风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