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到建议取消英语主科地位,让我想起王思聪的吵架

碧树西风 记忆承载 2021-09-15

有人问怎么看许进的建议。


他指出了几个问题。


1、学生和家长为了学英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英语真有这个重要性么?


2、为了上重点中学,很多中小学生取得了相当于大学英语 4 级或者更高的英语考试证书。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 10%,但英语只对不到 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


3、翻译机可以提供包括英语在内多种语言的、衣食住行等领域的、不低于大学英语 6 级水平的口语翻译服务,技术十分成熟。智慧手机为大家提供的翻译软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的英语教学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职业位居即将被淘汰职业的前10名。


所以这个结论就是建议把英语的地位降低,不要列入主科,降为和音乐美术同列。


很有意思的提议,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让我想起两年前的一件事,那也是3月份,2019年的3月份。王思聪和花千芳吵架,俩人还吵上了热搜。


当然上热搜是因为王思聪骂人,我们不聊脏话,我们聊内涵。


事情的起因是花千芳表示了同样的意思,他认为学英语不必要,浪费人力财力,为了减负,就应该把英语这门课砍了。他比许进还激进,不是降为副课,而是直接砍了。


王思聪的那句脏话背后的含义实际上是在质问花千芳:英语到底是一个语言工具,还是一个文化体系?


换句话说,就是在问他,学英语到底是为了干嘛?是为了旅游的时候,当翻译工具,还是与另一个文明之间交流的渠道。


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我给你举个例子,什么叫工具。


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我们用工具给翻译翻译,翻译后是这样的:


The moon was mounting above us to the tops of willows.

The lovers meeting to keep their tryst after dusk just here. 


什么意思呢?


咱们还用工具,翻译回去。它翻译成这样:


月亮就在柳树顶上,这对恋人黄昏后在这里相聚,继续他们的幽会。


你什么感觉?


感觉像看薄伽丘的《十日谈》,《十日谈》小时候当禁书看的,都是描述教会的教士们与主妇的偷情。简直就是一本欧洲版的《昼颜》。


但实际上这首诗不能逐字逐句的翻。中国的诗歌就像文人画,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你听中国人说话,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要听他没说什么,他没说的,才是暗示给你的那些有用信息。


实际上欧阳修讲的是物是人非。


欧阳修这首诗,你根本不需要翻译,你怎么翻译都是错的。


我们仔细来看他全文: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诗如果要翻译,整诗一句话就够了。


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这句话出自拜伦给他情妇的书信。


这句英文如果要再翻译回中文,钱钟书做过,钱钟书翻译成文言文了: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


你仔细的品,拿钱钟书的这句话和欧阳修的诗做对照,语句一个字也对不上,意境却完全吻合,是不是很有意思?


即便用拜伦的那句英文情书做了媒介,依然保留了全部的信息。


用信息论与编码课本上的话说,编码以及传输的损耗为零,几乎原样还原了作者的本意。


这个不是工具能完成的事情,钱钟书翻得这么好,不是因为他精通英语, 而是因为他精通两种文化。


你不要看王思聪开口脏话,闭口脏话,他是学哲学的,还是个学霸。其实他捕捉问题捕捉的很准确。


花千芳不理解英语不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


语言翻译可以用工具完成,但翻译出来的那个东西,可能已经不含有信息了。


信电系,计算机系的应该都明白我的意思。不是每句话都含有有效信息。你翻译了一堆,可能都是垃圾信息。在编码传输的过程中,都属于要过滤掉的。因为它不能给受众带来价值,反而会占用传输的带宽。


比如我们聊过纸牌屋


有一集的结尾是弗兰克在窗边给他的太太克莱尔唱情歌,唱着唱着结束了。


怎么给你翻译?难道给你翻译歌词么?翻译完了也没有任何有效信息。


弗兰克唱的这首歌,是270年前的英国民谣,后来传到了美国的肯塔基州,南北战争时期属于南方,和《纸牌屋》中弗兰克南方州的出身不谋而合。


这首民谣的背后是一个故事。歌词中漂亮的女孩波莉怀了一个男孩的孩子,这个男孩要随国王出征了,他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把女孩约出来杀了。从此之后,女孩化作冤魂,让他一生不安。


我们想一想,这一集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克莱尔也就是弗兰克的老婆,她当年读大学的时候,被同学麦金尼斯强奸了,出于对自己名誉的保护,她没有声张。


后来弗兰克做了副总统,她也做了副总统夫人,恰好弗兰克为两位将军授勋,其中一位就是麦金尼斯。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那么克莱尔是怎么报仇的呢?她按兵不动。


等到政敌安排记者在电视采访中攻击她堕胎的时候,她在电视采访上公开撒谎。她说:自己确实堕胎过,原因是被强暴了。她不想让孩子带着仇恨来到这个世界上,于是不得不这么做。


现场当然一片惊呼,话题转移了,大家不再攻击她堕胎,而是问,肇事者是谁?


于是她说,是当年在大学里,同学麦金尼斯干的,而麦金尼斯就是此前被授勋的将军。


要知道这是电视节目,传播很广,马上就有个女孩打电话进来,告诉媒体,自己也曾经被麦金尼斯强奸过。


麦金尼斯彻底被搞臭了。


我们想一想那个民谣,一个女孩怀了男孩的孩子,克莱尔撒谎说她怀了麦金尼斯的孩子;那个男孩要随国王出征,麦金尼斯也是军人;女孩冤魂没有放过男孩,克莱尔没有放过麦金尼斯......


很有意思对吧,你现在体会到为什么英语不是工具而是文化了吧。


一个中国人,他可能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没法读古文,因为人家用了大量的典故,你认得那个字,不等于你认得四个字组合之后背后的历史背景。


我们说一个人没文化不是说他不识字,而是说每个字他都认识,但组在一起,他就不认识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很有文化的国人,换一个文化体系,他一样可能没文化。因为不懂英国文化,他看不懂英国文化中的典故。


我问你,这些东西 ,怎么给你翻译?


怎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让你通晓所有背后的知识?


就像咱们前面聊的故事,我们出一道题:


有三个人,A,B,C。


A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说: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就是前面讲过的拜伦给情妇的信)

C说:人生若只如初见.....


你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谁赞同谁?谁反对谁?


B赞同A,C反对AB。


不要问我为什么,这里面牵扯了三个诗人,崔护,拜伦,纳兰性德,解释起来太长了。


所以你要把英语从主课里去掉没问题,问题是后果你要想清楚。


我们大部分人是用不着懂英国文化,但我们用不着的多了。我们还用不着懂高等数学呢,你是不是也要去掉?


如果仅就大多数人的生活与工作。识字,识数,有基本的逻辑就够了,剩下的都可以在工作中摸索或者依赖工具。


但问题在于,你这么个培养方式,也就阻断了人家的上进之路。


你在学校里不教的东西不等于大家都不学,有的人回家后,可是有人教他的。


他老爹把儿子叫过来,来来来,你过来,从莎士比亚全集到美联储主席讲话,爹都讲给你听。


我问你,当这俩孩子走上社会后,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你让一个把英语当音乐学的孩子,长大了之后怎么看懂国际市场走向?怎么阅读以英文为主体的国际论文和行业资料?


像美联储主席,像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他们的表达中夹杂着大量的英文体系下的典故,这些东西,怎么机器翻译?


你回忆下我说了很多次的那句话:高层次的沟通,不是听懂对方说了什么,而是听懂对方没说什么。


那些没说出来的话,让工具怎么翻译?要不这个软件你来开发?


......


我一直认为教育减负是个伪命题。


如果你觉得负担重,你可以不学呀,你上课睡觉就是了,为什么一定要规定老师不可以教呢?


人家体力充沛的学45分钟,你体力不支可以学5分钟,这就等于减负了嘛。而且还做到了精准打击,谁需要谁减。


为什么印度只有一亿人口,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没有陷入他们的泥淖?


就是因为我们有教无类。穷人家的孩子只要体力充沛,只要愿意学就有人教。


如果你现在要用减少教学源头的方式来减负,那我问你 :


那些没摊上好爹,回家没人教的穷人家的体力和智力都很充沛的孩子,他们怎么出头?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