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稿转发] 免疫债:是荆棘还是花朵?(by Drizzt)

拍老师 拍帮主的后花园 2023-05-20

各位晚上好!

正式开始之前,

先推一下咱的备份用小小号:


目前还处于知识荒原的状态,

不过一旦现在的号有恙的话,就会立即转正,

所以各位朋友不妨关注一下呗。




今天转发一篇来自Drizzt老师的雄文(格式有微调,并且为了避免被夹,部分地方做了一定委婉处理)。

希望大家喜欢




免疫债:是荆棘还是花朵?


遵循那错望的道途,我踩到荆棘,才晓得它们不是花朵
泰戈尔

泰戈尔的这句诗用质朴的语言说了一个简单隽永的道理: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然而,现实却是切肤之痛未必会转化为智慧。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总有人宣扬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谎言,使得许多人永远热泪盈眶,却永远分辨不清荆棘与花朵,无法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只能在苦海中沉沦。


在各路媒体和专家宣扬新冠疫情将进入地方性流行的当下,
最大的谎言之一就是"免疫债",其是指:【因为管控、社交隔离和佩戴口罩等防疫措施,使得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免疫系统因缺少与病原体的接触而弱化,结果各国在解除防疫措施后出现各种传染病的异常爆发】。

简言之,防疫使人欠下免疫债,免疫债使人易患传染病。
这个概念在2021年由法国学者创造,
现在被广泛宣扬以反对采取任何防疫措施,
甚至连戴口罩也反对。

然而,"免疫债"是极其错误、有害的概念。
其在三个层面上错误:逻辑、原理和事实。


1、逻辑悖论


免疫债面临一个逻辑悖论:
为了增强免疫以减少感染,所以要多感染以增强免疫。

来源:网络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
少接触病毒 = 少病,多接触病毒 = 多病。

来源:Bruce Y. Lee, Are ‘Immunity Debt’ Claims After Covid-19 Precautions Accurate Or Misinformation?, https://www.forbes.com/sites/brucelee/2022/11/13/are-immunity-debt-claims-after-covid-19-precautions-accurate-or-misinformation/?sh=28976a4d7348


理解以上正确逻辑需要进一步澄清2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涉及"卫生假说"。
该假说认为幼儿暴露于农场的微生物组有利于减少哮喘和其它过敏性疾病[1]。坊间广为流传的误解极大的拓展了该假说的内涵,认为暴露于环境的病原体可以增强免疫。
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 首先,该假说中的病原体主要是细菌、霉菌、真菌,而非病毒。
  • 其次,减轻的疾病仅限于过敏性疾病,而过敏性疾病的原理不是免疫系统弱,而是因免疫异常敏感或增强而攻击自身。
所以,暴露于环境微生物组是降低过于强化、过于敏感的免疫力,而不是增强免疫力。这与免疫债的接触病原体以增强免疫的说法截然相反。

来源婴知事的知乎回答:《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力低下」还是「免疫力亢进」?两者是否矛盾?》

图片:崔玉涛,《绕得开的食物过敏》 

来源:央视网,过敏是因为免疫力低下还是免疫力过强?专家说:过敏体质的人可能更长寿,https://news.cctv.com/2022/04/21/ARTIt7wVoNs2665Uf2b5ggXg220421.shtml


第二个误解涉及美洲原住民因遭遇未接触过的外来病菌而大量死亡的事实。
其原因并非原住民缺少对病原的接触所以免疫系统弱,而是特定病原体的长期自然选择使得欧洲殖民者更适应。
其关键在于以成百上千年为单位的长期自然选择,而不是以月为单位的短期接触。
2014年nature发表的关于自然选择和传染病的综述中提供了多个证据。比如,由于天花起源于非洲,非洲人在经受长期自然选择后,对天花更有抵抗力。
因此,天花在非洲的致死率(0.4~12%)显著低于其它地区的致死率(4~38%)。[2]

但是,这一自然选择不是绝对的,病原体本身的特性也有重要影响。这一点涉及免疫债的原理错误。


2、原理错误


免疫债的前提是免疫系统用进废退,但这一前提是错误的。
(拍老师的画外音:关于这一点,也可以参考拙作《免疫系统不是二极管,增强和削弱不是二选一》

免疫系统不是用进废退的肌肉,其原理更像是画像收集。
免疫系统给感染过的病毒拍照存档,以便下次能快速识别、消灭病毒(见下图)。
来源:Colin Furness MISt PhD MPH on Twitter: "So it shouldn't be surprising that a satisfying narrative emerges, using this same mental model, while simultaneously vilifying lock-downs and masks, which nobody liked anyway. But here's the thing. The immune system isn't anything like a muscle. It's a photo collection. 2/19" / Twitter

换言之,部分病毒使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记忆以及特异性抗体,以便再次接触该病毒时能够更迅速的反应,而不是像锻炼增加肌肉那样使免疫系统本身更强大从而碾压病毒。
而且,虽然成年人的免疫记忆会随着衰老而消退,在儿童身上并不存在这种自然消退。


另外,规规矩矩的立此存照的病毒是只是"部分",还有很多不规矩的病毒。
某些不规矩的病毒会造成免疫系统的功能障碍。
比如,麻疹病毒会"删除"人体免疫系统的部分记忆,使感染者容易再次受到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和肺炎细菌等病原体的侵害。
再比如,HIV病毒会造成人体免疫缺陷,感染者将死于其它病原体感染或继发肿瘤而非HIV病毒本身。
还有某些更不规矩的病毒,与其接触就大概率意味着死亡,直接收债,根本不给任何欠债还债的机会。比如,狂犬病毒,如果不及时打疫苗,死亡率100%。
再比如朊病毒,其可造成疯牛病,也可感染人,根本无药可治。

(拍老师的画外音:不过脘病毒不是病毒啦)


在这三类病毒中,新冠病毒属于第二类。
好消息是:新冠病毒是第二类;
坏消息是:新冠病毒是第二类。
其虽不是无药可救,却不仅严重削弱免疫系统,提升其它感染的风险[3],而且还削弱免疫细胞对疫苗的应答[4]
罹患新冠并不会如免疫债所说的那样增强免疫系统,而是恰恰相反。以下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证据。

3、证据证伪


真实世界的证据证伪了免疫债。
(拍老师的画外音:关于这一点,也可以参考拙作《炮打免疫债邪说》

事实是:欠债者更健康,还债者更遭殃,而且所谓的”免疫债”在一直放开的国家也存在。
证据1:英国研究发现防疫措施对部分传染病的抑制效果即使在解除后也仍然有效。

英国2022年的研究发现:"新冠的防疫措施显著减少了通过空气或粪口途径散布的病原体的传播。虽然有人担心缺少对病原体的暴露可能会影响人群的免疫力并且导致各种病原体在后疫情时代大爆发,在本研究的22种病原体中,只有4种病原体在取消疫情管控后的水平高于疫情前,而且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需注意的是,新冠的防疫措施对于可通过疫苗预防的感染所产生的抑制效果在取消该措施后仍然有效…"。
该研究还特别指出不能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比如猩红热和链球菌咽炎以及在英国不提供常规疫苗的水痘都在取消管控后迅速反弹。(原文见下图)[5]。
另外,拍帮主指出,这4种病原体是水痘、HSV、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症以及传染性胃肠炎,其中的3种不通过空气传播,所以其爆发与针对新冠的管控措施相关联的可能性低[6]。


简言之,该研究有两个发现:1、对于部分传染病,管控措施的抑制效果可延续到该措施取消后;2、部分传染病在管控取消的后反弹更可能与传播途径和疫苗相关。这两个发现都不支持免疫债的假说。


证据2:根据丹麦的研究,免疫债欠得越多,患传染病的风险越小。

丹麦学者对比了2016~2022年期间出生的婴儿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入院的累积数据。
在2020年的管控期间,丹麦出现了RSV感染的断档。
换言之,这7年间,只有2020年未爆发RSV。
那么,根据免疫债理论,在2020年生的婴儿面临巨大的RSV感染风险。

然而,如下图所示, 2020年档的入院人数反而最少。与此相比,解封后的暴露于新冠病毒下的2021、2022年档入院人数最多。

拍帮主指出:
  • 浅蓝色曲线的2020年档在9个月大之前几乎没有感染RSV入院的风险,这是因为2020年RSV被新冠管控措施压制;
  • 从一岁到两岁左右,他们入院风险跟其他队列基本持平(斜率近似,表明增速相近);
  • 而两岁之后,由于重症风险跟年龄的负相关性,住院人数继续下跌,并且始终和其他队列基本平行。


如果进一步观察1岁前的斜率,即1岁前的入院风险,可以发现:
  • 2021~2022档既暴露于新冠病毒又未经历管控,1岁前经受双重病毒的洗礼,其入院风险最高;
  • 2016~2019档在新冠疫情爆发前出生且在管控前就暴露于RSV,1岁前仅接触过RSV,其入院风险居中;
  • 2020档因管控而缺少与新冠病毒和RSV的接触,其风险最低。

再进一步比较2021档和2022档,2021档比2022档多接受了1年的双重病毒洗礼,其入院风险的增长一直延续到2岁,而2022档在1岁时,其入院风险就急剧降低。
另外,2020档的曲线表明,管控措施不仅推迟了RSV感染,还未增加感染风险,甚至还减少了入院人数。


该对比研究表明欠下免疫债的人群比未欠债的人群更少罹患传染病,而且欠债越多,风险越小。这与免疫债的预测截然相反。

来源:[7]


证据3:瑞典自疫情爆发以来从未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但却仍然遭受多重传染病爆发。


疫情前期,瑞典仅仅禁止50人的聚会和施行少量适用于餐馆的规则,任何其它的措施都是自愿的 [8]。
2020年底因疫情严重才一度将餐厅中每桌8人的限制减少至4人,在20点后禁止销售酒精饮料,并要求在高峰期的公共交通工具中戴口罩[9]。
从防疫的角度看,这种措施几乎就是自欺欺人。
从免疫债的角度看,瑞典人应该是无债一身轻,免疫力强悍。


然而,吊诡的是,从2021年底至今,瑞典遭受了多轮流感爆发,以及多种病毒的同时侵袭。
更奇怪的是,今年3月中旬的ECDC报告称瑞典最近有大量年轻人因乙流入住ICU,年轻病例的平均年龄为17岁。而且这些无基础病的年轻病例出现严重的心肌炎和脑炎。
如果免疫债成立,那么瑞典人不应该有流感的免疫负债,而应该拥有对流感的强大免疫力,不应该年纪轻轻就病得如此严重。
对于该现象,斯德哥尔摩大学Emil Bergholtz老师一针见血指出:“薛定谔的瑞典!我们既保持了社会开放,又因为管控而不得不承受永恒的免疫债!” [10]换言之,即便保持社会开放,仍然会欠下所谓的”免疫债”。

来源:[10]


淀粉做的假药虽然不直接毒害受害者,但间接拖延治疗仍能害人性命,所以要受道德谴责、法律制裁。
与此相比,刻意散播的错误观念诱使人采取南辕北辙的行动,其危害更甚于假药。
假药是为了牟利,那么,宣传散布这种错误的言论是为了什么?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1、通过污名化防疫来合理化共存。

最无耻却最有效的自我合理化的方法不是证明自己对,而是污蔑对方错。
新冠疫情后的多种病毒爆发使得西方的共存政策陷入逻辑困境。
同样是病毒,对”温和”的新冠病毒不采取物理隔离,那么对同样”温和”的流感、RSV等也不能物理隔离。
但是如果都不物理隔离,又如何让人们接受这众多传染病的集中爆发而不对共存政策产生怀疑?
毕竟物理隔离是长期反复验证过的有效范式,已经成为经典常识。这种常识甚至可以在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经典中找到久远的记录。
在更晚近的时代,诸如英国伊姆村在面临鼠疫时自我隔离以及伍连德在东北抗击鼠疫的故事也传为美谈。

面对基于常识的怀疑,免疫债宛如机械降神般闪亮登场。不需要逻辑,不需要严谨的科学证据,只要能够把所有脏水都泼到防疫政策的头上,并且喊得足够大声,找权威背书,让大家都相信,则一切困境都将迎刃而解。
被谎言扭曲的认知会将现实当成反对防疫措施的真凭实据
而科学、常识和逻辑都无还手之力。

荆棘摇身一变,成了花朵。

2、制造暂时性免疫屏障。

套用一句张话,群体免疫屏障的精髓在于:
你感染了,就等于我感染了。

因为,感染的你将成为我的免疫屏障。
所以,如果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戴口罩,就都是我建立免疫屏障机会。哪怕这种屏障只是暂时的,最短只有8天,最长不过3~4个月。

这也是大巴灵顿宣言的作者之一,牛津大学教授Sunetra Gupta,直言维持群体免疫屏障需要有人重复感染的原因[11]。
然而,构建这免疫屏障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可怕的是,这些鲜活的人只是耗材。
更可怕的是,这些活生生的人前脚刚刚成为用过即弃的工具,后脚就将成为各种神药和医疗服务的财源。


这个免疫债的谎言表面上处处是为了人,但字缝里处处把人不当人。


某种程度上,可将放开初期的某些做法看作利弊权衡下的次优选择。既然国外破罐破摔、国内人心浮动,难以继续坚持严格防疫的最优选项,那么只能选择次优的放开。
而放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如何降低新冠的冲击。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且新冠重复感染能力强大,如果试图拉平病毒的传播曲线,那么疫情很可能在各地渐次爆发,且不断来回交叉感染,反复的犁庭扫穴。
与其如此,不如推行次优选项,一次性让大部分同胞获得暂时的免疫屏障,缩短疫情的影响窗口。

但是,这只能是非常时期之非常办法,不能作为常规。
目前的状况是大部分人都感染过至少一次,如果鼓吹疫情消失论、递弱进化论,让大家放松警惕,甚至鼓吹免疫债,让大家主动放弃防护,那么疫情反复扫荡的情况将不可避免。其后果触目可及。
近期,日本因更具免疫逃逸能力的新毒株而进入第9波疫情,印度因新疫情爆发而将重启包括戴口罩在内的防疫措施,澳大利亚新冠确诊和死亡人数创新高,美国长新冠人数达到2300万,而英国媒体指出美国健康官员认为新冠疫情促使致死率达30~60%的耳念球菌感染传遍半个美国[12,13,14,15,16]。

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

已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也有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身上,除非奇迹出现,比如新冠消失或停止增强演化、开发出廉价特效药或长效疫苗。

而且,如果放任疫情发展,医院、环卫等公共卫生部门也许有可能再次面临崩溃。这些部门的工作者是真正为众人抱薪者。
可在之前的疫情中,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牺牲了自己的亲情、健康、甚至尊严,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和回报。
如果公共舆论中喊得震天响的”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的口号是真的,我们就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拉他们垫背。
另外,饱受疫情戕害的还有老、弱、病、残、孕、学生和老师这些弱势群体。如果公共舆论中喊得震天响的”对待弱势群体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口号是真的,我们就不能任由他们继续受戕害。
最后,即便是身强体健、专注学习和事业的青壮年,其学习、工作、生活也会因为家人染病而遭受巨大的冲击。
还记得那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吗?如果公共舆论中喊得震天响的”珍视亲情” 、”拒绝焦虑”、”躺平是权力”的口号是真的,我们就不能任由疫情肆意制造人间惨剧,摧毁内卷中的青壮年的最后一个避风港。


新冠疫情是个复杂问题,复杂问题没有简单答案,无论怎样应对都必然会有疏失。
考虑到微观的民生和宏观的经济、政治上的困难,我接受将责任下放到个人,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的负责人。
但既然责任下放到个人,就应该让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而不是掩盖信息、散布谎言,让人无法理性的做出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决定。

如果一个人在完全了解新冠的危害后仍然选择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那么这是他的自由,他也将明明白白的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如果一个人在信息不充分甚至被误导的情况下做出伤害自己利益的选择,那么要求他为这种不明不白的选择承担责任既不合理也不道德。


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人有两种方式被愚弄:一种是相信谎言,另一种是拒绝相信事实"。
而问题在于,智人易于接受情绪、权威和舆论的影响而相信谎言,拒斥事实。结果就是我们在不同场合下、在不同问题上反复被愚弄。

所以,以上的文字以及众多清醒者的努力很有可能只是一场徒劳。只是我不甘心被当成耗材,不甘心在对新冠病毒有更多的了解之后仍然接受愚弄,不甘心曲突徙薪者诛、颠倒黑白者诸侯,不甘心自己、亲友和同胞因为被愚弄而付出高昂的代价,不甘心我们自己反而要为这代价负责,更不甘心被外部的奸险匪类、内部的乱臣贼子裹挟着走向沉沦。


行文至此,我不禁要问免疫债到底是什么债?

在我看来,免疫债是宣扬者的良心债,是沉默专家的责任债,是狂信者的智商债,是全社会的健康债、经济债,是人类的未来债。

想要不欠这些债,首先要回归事实、回归科学、回归逻辑;
其次要采取行动,于私则为自己和家人做好足够的防护,于公则力所能及的争取更多的支持。
谣言止于智者是不够的,要让尽可能多的人成为智者。


新冠疫情结束之日遥遥无期,即便是智者也要有坚韧的意志才能保持清醒。最后谨以近日仙逝的坂本龙一的话与诸君共勉:

“和继续相信这种谎言比起来,明白那都是谎话连篇、都是幻想的做法才比较健康。如此一来,也清楚了真正的东西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去抓住,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1] von Mutius E, ‘The “Hygiene Hypothesis” and the Lessons Learnt From Farm Studies’ (2021) 12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

[2] Karlsson EK, Kwiatkowski DP and Sabeti PC, ‘Natural Selection and Infectious Disease in Human Populations’ (2014) 15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379

[3] https://www.therecord.com/news/waterloo-region/2022/12/20/immune-systems-seriously-weakened-by-covid.html

[4]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ews-releases/sars-cov-2-infection-weakens-immune-cell-response-vaccination

[5] Hayes LJ and others,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Circulation of Other Pathogens in England’ (2023) 95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1

[6] https://mp.weixin.qq.com/s/x0zbEr8OZ8NRDfJB0Z1mXA

[7] https://mp.weixin.qq.com/s/KQRRxQ-DpqibMDk0GbgbFQ

[8] https://www.msn.com/en-us/news/world/allison-pearson-meets-anders-tegnell-lockdown-was-never-on-the-agenda-in-sweden/ar-AA18YkPg

[9]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europe-55371102

[10] https://mp.weixin.qq.com/s/1wtG89KW4UpfYnzTnf-_5A

[11] 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2022/01/20/time-end-self-isolation/ 

[12] https://www.buzzfeed.com/jp/naokoiwanaga/9th-wave-nishiura-1

[13]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company/corporate-trends/india-inc-reactivates-covid-protocols-as-cases-rise-in-india/articleshow/99194532.cms?from=mdr

[14] https://cosmosmagazine.com/health/covid-19-in-australia-numbers-week-ending-31-march/

[1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0900-w

[16] https://www.mirror.co.uk/news/us-news/candida-auris-fungus-global-health-29600183




以上,再次感谢Drizzt老师!




欢 迎 关 注

公众号大号(停机保号ing):
公众号小小号(待机ing):

知乎 & 微博同名:

小红书号:9692063824



外 快 专 区
知识星球
https://t.zsxq.com/07c3Cnty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