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职学校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的研究与实践

程彬,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04-16


中职学校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的研究与实践

程彬,何健勇,王素芳


摘要:“中职学校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是北京市商业学校服务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服务超大城市运行管理和高品质民生需求,与北京祥龙博瑞汽车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同育人的教学成果,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通过“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路径、评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果在育人理念、育人机制、数字化创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构建并实施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有利于思政教育融通育人实现多要素协同,优化并创新育人路径,融入线上线下全空间,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办学治校全方位,有助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大思政课”善用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创新思政教育机制、路径、评价,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协同育人共同体,更好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校)与北京祥龙博瑞汽车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红都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中职学校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中职学校的生动实践和落地生根提供了有益启示和重要经验。


01

一、“中职学校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的探索历程


北京商校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作为思政教育的领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坚持大德育思路,依托国企办学优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持续推进思政教育体系化建设,着力打通校内一体化育人体系,激发学校(校)、企业(企)、家庭(家)、社区(社)、政府(政)育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自2006年构建思政教育立体德育工作模式1.0版开始,学校将全员、全程、全时空育人作为工作机制和重要目标贯穿工作始终;到2.0版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成长模式,再到以“职业素养护照”为抓手的思政工作3.0版,实现了学校思政工作的螺旋上升,为构建大思政格局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借助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德育特色项目,开始“党建引领大思政”研究,2015年形成“党建引领校内外协同育人方案”,并在思政育人中组织实施,现已构建中职学校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实现了思政教育由1.0到4.0的迭代升级(图1)。

02

二、“中职学校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的基本内涵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协同企家社政各主体,融通育人多要素,优化育人新路径,融入线上线下全空间,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办学治校全方位,构建校内循环为主体,校企家社政“双循环”互促共育的大思政格局(图2)。其基本内涵包括四方面:一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大思政格局;二是建立党政工团系统建构一体化部署、教育教学培养方案一体化实施、管理服务制度标准一体化保障、课内课外项目任务一体化融通、线上线下场域链接一体化融汇的“五一体”机制,驱动校内循环,实现“时时有思政,处处都育人”的目标,建立育人主体同频、方案同心、资源同力、路径同行、成果同享的“五协同”机制,驱动校内外循环,构建育人共同体;三是建立课程、文化、管理、服务、活动、劳动、网络、心理、组织“九育人”路径,搭建育人大平台;四是联合研发中职素养数据平台,创新数字化评价,综合赋能思政教育。


学校、企业、家庭、社区、政府以育人为核心,在“五一体”“五协同”机制驱动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借助“九育人”路径,通过素养数据平台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建设者、培养者、评价者的统一。以学校育人主阵地为纽带,校内循环带动校企家社政循环,反向丰富校内循环,双循环互为动力,相互促进,实现三全育人的拓展延伸,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成果首次提出“双循环”大思政格局育人理念,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1.高质量党建引领建构大思政格局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把做好思政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基本功和生命线,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将大思政格局构建纳入党建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制定年度思政教育要点。系部设立独立党支部,选配“双带头”人担任书记,明确“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和书记是“思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设立支部“立德树人”论坛;开展以育人为核心的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文明号创建,设立党员联系班级和党员思政辅导员制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三全育人”,打通最后一公里并将之落到实处。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与社区、企业党组织形成紧密型党建共同体,推动思政教育向企业延伸,向家庭渗透,向社区辐射,向社会拓展,发挥各方优势共建大思政格局。


2.“五一体”“五协同”机制驱动双循环


学校构建校内循环为主体,校企家社政“双循环”互促共育的大思政格局,形成了自主联动、同心聚力的良性育人生态。


(1)“五一体”机制驱动校内循环,实现“时时有思政,处处都育人”。构建校内共建共治共享“三纵三横”制度体系,横向为党建思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三模块,纵向分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三层级。制度体系常态化运行,保障“五一体”机制落实(图3)。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制定《学校“三全育人”实施方案》《“三全育人”工作岗位责任书》,系统梳理各岗位蕴含的育人元素,把师德师风和育人能力纳入全员聘任“三定方案”。激励与约束并举,将育人职责落实情况纳入“一岗双责”考核,评选育人模范、德育标兵等。各岗位动态联动,实施“未来工匠”“五好学生”培育工程,激发育人内生动力。


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融入课内课外全过程,融汇线上线下全时空,形成育人合力,打通校内循环联动堵点,建强育人链。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必修课、选修课到特色校本素养课,课课都育人;实施教室、公寓、实训室8S管理,以8S理念和制度标准规范学生言行;信息资源处建设智慧校园,扩展数字思政资源应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图书馆开展图书文化节、最美朗读者活动,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后勤保障部优化就医流程,开展健康讲座,指导学生伙委会,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保卫处开展安全教育讲座、消防疏散演练等安全“十个一”活动,提升安全意识和能力(图4)。


(2)“五协同”机制驱动校内外循环,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以育人为核心,以学校为纽带,同频共振,通过实施校企协同、校企家三方对话、家校社共建共育等机制,推动校内外循环持续高效运转(图5)。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挖掘和整合育人资源,找准利益结合点,形成育人命运共同体。


依托国企办学,建立校企协同对话机制,共建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企业文化成为育人要素,车间变课堂、师傅变教师、展馆变学堂,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成为职业榜样,同学们匠技得到提升,匠心得以传承,引导学生树立志向,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学生心之所向。


班主任走进每个学生家里,建强家校育人“心”桥;建立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慧教育;整合家长资源,开设家长讲堂;成立家委会,家长成为议事员、协调员、辅导员。此外,区域化党建引领校社共育新动能,“技能学雷锋·服务进社区”打造志愿服务新模式,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搭建劳动教育新载体,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让学生感受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校园开放日促进技能文化节让职业教育服务美好生活。


此外,还参与政策制定,开展课题研究,将学校的鲜活实践转化为政府文件与项目任务;研发素养护照,将一校实践升级为全市系统;人大代表建言献策,推动学校周边治理;承担中国职教学会德工委主任单位工作,协助主管部门开展思政调研,组织主题活动,服务学生成长。


3.“九育人”路径搭建思政育人平台


构建课程、文化、管理、服务、活动、劳动、网络、心理、组织“九育人”路径,校企家社政充分挖掘育人要素,统筹育人资源,实现育人资源多样化、育人空间多维化(图6)。


依托史晓鹤工作室,健全“一核、两翼”课程育人运行机制,将思政教育融入方案、专业、课程和课堂,实现课课有思想、节节有德育。构建“年年有创新,学年有重点,学期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都精彩”的活动育人体系。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打造“行走中的思政”,如“开往2049的高铁——00后成人礼”登上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在北京电视台全程报道,线上点击量突破1000万+人次;家校同上“战疫十课”思政课,学生在技能大赛、文明风采活动中尽展风采,在劳动实践课出力流汗,在祥龙博瑞学习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在红都思政教育基地聆听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4.构建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推进“校企家社政”协同共育


围绕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行为养成,学校、企业、家庭、社会、政府联合研究制定20个素养评价指标(图7),从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维目标确定基本内涵和评价标准。通过素养数据平台,探索培养和评价有效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强化价值引领和制度保障;企业通过专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深度参与学生素养培养评价;家长通过数据平台,督促指导孩子素养提升、关注其发展轨迹、见证每一点成长;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结合,检视自我成长发展;学校“全员参与、全方位保障、全过程实施、全时空育人”,实现立体交互、共育共评的多主体协同育人。

03

三、教学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1.中职学校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校内各岗位思政育人职责不清,动力不足,联而不动有堵点;二是育人生态链上校企家社政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不平衡,循而不环有断点;三是找不准着力点,资源合力不足,协同育人有盲点;四是思政教育评价维度不全面,主体参与度不够。


2.在育人理念方面,营造育人生态圈,丰富思政教育内涵


以育人为核心,从要素性组合到整体性建构,再到有效性融合,构建党建引领“育人主体、要素、资源、路径、机制、评价”全链条,形成以校内循环为主体、校企家社政“双循环”互促共育的“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双循环相互支撑、同频共振,丰富和完善了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内涵。成果整合五方主体育人优势,延展育人时空界限,营造循环流动、生态自养的思政育人生态圈,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开放性的鲜明特征。


3.在育人机制方面,“五一体”“五协同”驱动育人全链条,提升育人效能


围绕学生全面发展,以党建为引领,以制度体系为保障,创新性地推动建立职责清晰、要素完整、动态联动的“五一体”“五协同”机制,实现多主体育人的常态化和长效性,促进了“双循环”育人生态不断自我修复和完善,更有效地推动了大思政格局运行。协同育人机制激发校企家社政育人主体责任意识,促进育人职责的高质量履行,彼此支持、彼此成就,协同发力、深度融合、共育共享,变软指标为硬约束,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协同,打造“事事、人人、时时、处处”全覆盖的思政育人场域,奏响三全育人协同曲。


4.在数字化创新方面,实现成长可视化、数据化,赋能学生发展


以素养数据平台为主要载体,通过职业素养学分和证书、证明、证章等,记录学生日常品行表现和在思想品德、技术技能、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劳动实践等方面获得的成绩、荣誉和资质。建立完整可信的数据链,全方位、全过程、数据化的呈现学生素养成长轨迹和质量。搭建多维数据分析模型,开展人工智能分析,实现对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成长发展全过程的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横向评价,强化综合性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生成素养“体检”报告,为学生画像,实现评价可视化、数据化,也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和企业选人用人提供了支撑和便利。

04

四、“双循环”大思政格局探索与实践的未来方向与思路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北京商校将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立德树人的使命,紧密围绕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超大城市运行管理、高品质民生需求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持续推动德育和思政工作的创新实践;进一步完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培养更多国家战略需求、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1.更加突出党建引领,建设更具生命力的“三全育人”文化生态


进一步完善更具活力的“五一体”“五协同”长效性育人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命运共同体。加强统筹协调,持续挖掘和整合政府、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的育人资源,充分激发育人动力,通过完善育人体系、丰富育人内涵、扩展育人渠道、创新育人载体、改善育人环境、提升育人能力,使政校企家社的育人协同更主动,循环更通畅,链接更紧密,生态更健康。


2.坚持时代性、思想性、针对性,推进德育和思政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九育人”体系为基础,动态完善以育人为核心的激励考核机制,动态升级校内一体化育人体系。进一步激发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将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拔节孕穗”上,放在“扣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上”。


3.深度挖掘各项工作蕴含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


完善“人人是教师,节节有思政,事事、时时、处处都育人”的育人链。着力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性建设,持续优化教师队伍团队结构与整体水平,特别是加强思政和德育骨干力量打造,持续在师德师风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上下功夫,完善全岗位、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育人职责体系。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5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程彬,何健勇,王素芳.中职学校党建引领下的“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19-24+5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