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重要发文!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科学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被提高到由十八部门联合发文部署的重要位置?


《意见》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对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丰富提出了新的要求。忽视、排拒科学的教育,无法培养出现代社会中心智健全的人,也无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这也恰是当下我们当解而未能彻底解决的难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对此,《意见》对教材、课程、实践活动、课后服务、师资等学校教学与服务提出了体系化的改进举措,还对校外培训、竞赛、中高考等热点教育改革提出了衔接措施。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加强科学教育将带来广阔的市场,包括政府购买科技类校外培训、开发科学教育资源、建设科学教育基地等。



以科学思想改造教育



科学教育不仅是在现有学科教育体系下增加科学课程、实践活动等,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塑。


储朝晖认为,在科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剥离的背景的今天,一个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或是将长期沿用的尚不完整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全称教育观念”,更进一步说,将政府、学校、师生、家庭各方对教育的理解充实为包含科学的更为完整的教育。


储朝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全称教育”是相对于对教育孤立、片面、肢解的理解而言,包含教育的所有存在的集合,是所有有助于人的成长发展的行为的集合。


反观当下,“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浪潮,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要求,我国科学教育还存在着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仍需突破等问题和不足”,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说。


《意见》提出多项举措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在课程教材方面,要求加强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标准及教材修订完善工作,统筹规划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组织研制适配课程资源并向学校免费提供。


在学校教学方面,要求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落实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实践活动方面,要求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


在课后服务方面,要求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必备的项目,健全第三方机构进校园机制,统筹利用社会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在师资队伍方面,要求增加并建强一批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探索选拔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复合型的高中阶段理科专业教师,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


“科学不仅是学科和学术,而且是政治,是思想文化,是价值观。加强科学教育,绝不仅仅是在科学知识的数量、难度上做加法,而应重在以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思维,改造我们的教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说。



既要增效又不能增负



科学教育虽然是一项教育顶层设计,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需要具体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双减”。


《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建立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


王烽认为,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前提是真正做好教师和学生负担的减法。在全国各地掀起科学教育热潮的背景下,要避免科学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避免增加师生不适当的负担,避免做表面文章、一窝蜂。


在《意见》中,科学教育“加法”被要求与多项“双减”改革举措相协同。


在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方面,要求合理规划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审批程序,将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实施全流程监管。


在严格竞赛活动管理方面,要求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搭建中小学生成长平台,发现有潜质的学生。


在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方面,要求减少机械刷题,加强实验考查,建立由学科命(审)题人员、学科秘书、教育测量专家、命题组织管理人员等组成的高水平命(审)题队伍,强化中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


在实施家庭科学教育方面,要求推出家庭科普公开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普活动。


加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选拔拔尖创新人才,但《意见》明确要求探索长效机制,潜台词是不要急功近利,盲目加压。


《意见》要求,明确“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项目在选拔、培育、使用上的各自侧重点,细化支持措施,推进有序实施。


“不能借科学和创新之名‘一窝蜂’上项目,要明确侧重,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说,“总之,既要统筹增效,又不能增负。”



全面动员相关单位



《意见》由十八部门联合印发,是因为科学教育涉及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不仅内容广泛,而且相关资源也分散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说,通过建立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全面系统推动科学教育落地见效。


社会上的科学教育资源其实十分丰富。《意见》要求全面动员相关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推动各地建设具备科普、体验等多功能的教育基地,动员各类企业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


其中,加强科学教育将为教育公司开拓市场。比如在课后服务方面,《意见》提出,健全第三方机构进校园机制,统筹利用社会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在科技类校外培训有益补充学校教育方面,《意见》提出,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适当引进合规的科技类非学科培训课程。


目前,教育公司正在以To C和To B多种形式开发科学教育产品。2022年,学而思网校成立了博物工作室,推出了“我的自然博物馆”系列课程。目前,学而思网校已将“自然博物”升级为“博物”,拓展了“我的文史博物馆”、“我的科技博物馆”两个新领域,并将推出系列“盒子”产品。


新东方智慧教育事业部则面向学校、科技馆等提供科学教育服务。新东方智慧教育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斌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其科创产品已进入中小学的科学课、信息技术课、通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以及课后服务项目。


“学校科学教育的服务需求包括教具、展具、软件、平台、课程资源、师资培训等,我们会相应进行产品规划。To B端科创教育产品的开发难度其实比To C端要大,既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学校的课程标准,还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刘斌立说。


“为确保《意见》取得实效,不是‘一阵风’‘一场雨’,我们将会着力建好长效机制,抓实抓细各项措施落地实施。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有大的突破性进展。”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说。


文|子非鱼

来源|城市财经(ID:jigongzi90)


01
队伍收缩序幕拉开
3月下旬的时候,我曾以哈尔滨发布的《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分析过,队伍收缩,已经从中央蔓延至地方。
这种蔓延趋势,也是中央在年初既定的路线。
今年年初发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精简5%的目标,还要求地方也要着手精简:
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减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县、乡两级不作精减要求。
在这一要求之下,东北的哈尔滨打响了队伍精简第一枪。精简的首当其冲者,是编外人员,毕竟不是正式员工。
加上哈尔滨,今年前前后后有十多个城市加入。
比如陕西延安出台了《延安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提出:
机关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重要涉密岗位、行政执法岗位和人事财务等重点岗位,一律不得使用编外聘用人员。有经营性收入的事业单位,一般不核定财政负担的编外聘用人员。有空缺编制和编内人员能够保障工作的,不予核定编外聘用人员。安全保卫、卫生保洁、维修维护、园林绿化、车辆驾驶等后勤服务推行社会化、市场化,实行劳务外包,不予核定编外聘用人员。
并且还提出编外人员平均工资要控制在2800元以内。这是要用底薪主动逼退一些编外人员啊。
果然,柿子专挑软的捏。
除了哈尔滨、延安对编外人员进行精简外,陕西安康、江苏徐州、合肥肥西县、长沙雨花区等地都发布了类似文件。
合肥肥西明确提出,编外人员现在只减不增。长沙雨花区已经精简了5%。
此外,根据澎湃新闻披露,云南楚雄、广东惠州、湖北十堰等地正进一步规范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一批管理办法接连落地。
02
队伍精简背后
在对编外人员精简之后,后续大概会向体制内人员动手了。其背后是,当下的经济环境、财政压力、卖地压力让很多城市捉襟见肘。
财政压力,是很多城市对体制内人员精简的主要推动力。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0.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8818亿元,比上年下降2.1%。
尽管全年财政收入仍保持着微幅正增长,但增速已经降到了最近几十年第二低,只比2020年的负增长好一些。而其中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不考虑留抵税的因素下,已经在下降了。
同时,财政部最新公布的今年前两个月数据显示:
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642亿元,同比下降1.2%。1-2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是卖地收入)6965亿元,同比下降24%。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财政部
进入2023年,全国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恢复不错,但卖地收入仍在大跳水。
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显示,前4个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761亿元,同比下降21.7%。

 
2023年过去了三分之一卖地收入才1.176万亿,全年可能不足4万亿,卖地收入的窟窿仍在扩大。
而我们都知道,卖地收入是很多地方城市的主要钱袋子。虽然地方城市的钱袋子有四个,但主要钱袋子就两个,一个是税收,一个是卖地收入。
而很多城市卖地收入比税收收入更高,很多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都超过了百分之百。
地方城市启动的大基建、发行的债券、给公务员的工资,很大程度上都依赖卖地收入。
在这种背景下,有不少城市发不出公务员工资的情况,有的停运公交,有的拍卖国营的旅游景点、食堂、殡仪馆的经营权限。这些新闻,时常能见诸于报端。
最近的城投债话题也很火热,就不展开细说了,大家可以自行看看主流媒体的报道。
到了这一步,地方城市只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想办法筹钱,扩大收入。但在如今的宏观环境下,比较难。疫情放开之后,流动性虽然释放了,但经济复苏仍在艰难爬坡。
另一个则是节约开支。精简编外人员,就是其中之一。
早就遭遇财政压力的山西,2020年就在省内选定了忻州市河曲县、临汾市浮山县、太原市娄烦县、吕梁市石楼县、晋中市榆社县、长治市黎城县6个人口不足20万的县城进行精简。
其中娄烦县精简了13个机构,22个事业单位。石楼县裁减了10个部门,机构减少了37.1%,事业单位减少了31.1%,人员经费节约了2200余万元。
制图:城市财经;根据公开报道梳理
再看今年率先打响编外人员精简的哈尔滨。
正常年份的2019年,哈尔滨一般预算内收入370.9亿元,比上年下降3.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01.1亿元,增长14.4%。财政缺口高达730.2亿元。
去年疫情之下,一般预算内收入是262.2亿元,同比减少了28.3%。同期支出1065.5亿元,增加了7.4%。
缺口扩大至803.3亿元。
来源:哈尔滨统计局
可以看到,哈尔滨的财政缺口非常大,严重依赖支付转移。
去年疫情之下,所有省市的财政自给率都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其中有22个省市自治区财政自给率没有达到50%。
都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03
节流更需开源
其实,对体制内人员精简,是非常有必要。
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发展过程中都遭受过冗员的困扰。体制内人员越来越多,国家财政就越来越大。
而随着人口见顶转向,尤其是很多地方人口早就开始减少,服务人员的队伍需要顺势缩减,而不是让很多人坐吃空饷。
这意味着,在内卷如斯的时代里,没有什么是牢靠的,哪怕考公,也有可能面临中年失业的局面。
但没办法,环境如此,当我们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就只能努力去适应它。
除此之外,这两年很多城市的地铁规划被砍,包括深圳、杭州、成都这种级别的城市,也没能例外,本质上也是避免地方城市债务扩大。
但老话说得好,节流不如开源。在节流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开源。
今年成功开源的例子,非山东淄博莫属。这座在山东省内本来逐渐没落的老工业城市,今年成了最大的网红。
打出烧烤这张牌后,今年一季度,淄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11亿元,同比增长约4%,这一增幅列山东省第3位,比上月提升7个位次。从月度数据来看,1月当地收入出现两位数降幅,2月份收入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出现微增,而3月份收入增速高达32%。这似乎跟3月份淄博烧烤走红时间相近。
同时,一季度吸引了480万人前来旅游,新增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分别达到1.5万人、1.2万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26.7%、37.4%。
这就是产业的力量。换句话说,开源的关键,在于丰富城市的产业。有产业,才能创造就业岗位,才能留住和吸引人,才能创造经济和税收。
所有的城市,需要认清自身,挖掘自身,不要固步自封,掌舵人要走出去看看世界,为自己的城市争取到好的投资,然后要耐得住寂寞,持续加持自身的产业,但求本心,无问西东,才有成功的希望。
无论什么城市,最忌讳的是对资源或者某一个产业过度依赖。淄博虽然依靠烧烤产业走红,但这种城市若想实现崛起,烧烤是肯定不行的。
毕竟烧烤没有含金量,可替代性太强。淄博需要抓住这次被全国关注的机遇,从烧烤走红的经验中,去布局更好、更牢靠、更能适应这个时代的产业。
快速发展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一个产业是牢靠的,要紧跟时代步伐,紧随科技步伐,利用科技的力量赋能自身的产业升级,跟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才能立于潮头之上。
时代中的人也是一样,不要想着永远的朝九晚五铁饭碗,时刻保持危机感,才能更好适应越来越卷的这个时代。
尤其是那些躺在体制内端着铁饭碗的人,活到老学到老,所谓技多不压身,不然有朝一日被裁员,会无所适从。
公众号 :就业与创业
点击下方可看
  1. 知名巨头又宣布:关店!

  2. 唏嘘!70年“老字号”崩塌:停业、关闭!

  3. 武汉24岁研究生猝然离世,那救命的1000块钱,成了最大的痛…

  4. 独生女双亲过世后,冒出22位继承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