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吃个饭隐私全没?揭秘扫码点餐背后的猫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天涯海角不是南极到北极更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却只能扫码点餐



随便走进一家餐饮小吃店,迎接你的不再是“想吃什么直接跟我说”的浓浓人情味,而是服务员指一指桌上的二维码“扫码点餐”。

好吧,扫码就扫码吧!到哪扫码都已成了习惯。


“嘀”一声响亮,且慢!!

二维码又抛给你了一个“请求”:

×××申请获取你的昵称、头像、地区及性别、手机号、生日并请求你关注其公众号。

“同意”还是“不同意”?

不同意?请离席——走好,不送!

唉!除了“用隐私换便利”之外,我已没啥第二选择。

可以不扫码直接点餐吗?

可以扫码不关注公众号吗?

可以关注公众号不注册会员吗?

可以注册会员不填手机号吗?

可以填手机号不提供出生年月日吗?

可以提供出生年月日不转发吗?

可以转发不需朋友点击链接吗?

老板!只是点个菜而已,有必要搞成这样吗?

我有一次点餐,店里网络不太好,扫码总是提示重新填写,半天都吃不上饭。


扫码点餐刚兴起的时候,被不少店家当成提升点餐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有效方式,只要一扫码就能看菜单,每个菜都配有详细的说明和图片,不接触就能点餐、结账等等,的确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






但现在,扫码点餐“变味儿”了——

媒体随机走访了100家餐厅,其中72家餐厅提供扫码点餐服务,35家餐厅需要关注公众号,20家餐厅还需要手机号注册会员,填写个人信息,不然就无法点餐。

顾客:咱们只能用扫码点餐?没有菜单?

服务员:嗯,你要的是冰粉吗?

顾客:是的,为什么只能用扫码点?

服务员:有些菜品,菜单上没有,扫码全部都有了……






扫码点餐还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一顿火锅吃出474万天价?!

这是真事!


苏州的吴女士和朋友在一家连锁火锅店就餐,却发现没点过的菜接二连三地被端上来,最终形成了一份474万元的天价账单。



戳视频↓↓↓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当事人 吴女士:那个店有一个粉丝群,不定期会有福利,去店里吃饭,把桌号拍下来发到群里,店长会送一道菜。以前也没发过,看别人也都是这么发的,那天是正好有活动,叫了几个朋友一起去吃,把那个二维码拍了一下发到群里。




微信群发点餐二维码遭他人疯狂点单


吴女士把含二维码的桌号拍下来发到群里之后,菜就不停地送了上来,一开始,她们并没有注意,后来感觉不对劲了,服务员送来了一大盘牛肉,可明明自己没有点。



吴女士和朋友再仔细一查,原来在此之前就多上了两盘没点过的菜,并且已经被吃掉了。她们赶紧将情况告诉火锅店的店长,这多点的菜究竟是哪里来的呢?



经核实,确实是后台有人在点这些菜,并非系统故障或者操作失误。吴女士当时意识到,可能是自己发到群里的二维码,被别人扫了点菜。




吴女士就在群里抱怨了几句,却激怒了对方,对方开始较劲,源源不断地点菜,还专点贵的,其中白酒就点了100瓶,毛肚点了14份,牛油全辣锅点了20份等,最终的账单很惊人,累计达到了474万元。面对这种情况,商家解释到,并未出单,双方也均无损失↓↓↓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你或许不知道的是,“扫码点餐”是“比用户更了解自己”的精准营销!


愈发复杂的系统背后,是庞大的“流量池”。

据媒体报道,有服务商可以精准圈定商家门店附近五公里范围内的80名潜在消费者,分析出他们带有的“女性”“高消费者”“白领”等标签,并发送营销短信。

这些顾客被吸引到店扫码点餐、首次消费后,即实现了一次成功的“潜客拉新”。


专家认为,商家引导消费者关注自己的公众号是一种极低成本的获客行为,方便后续发广告、推送等进一步营销,这里面几乎不存在安全问题,只有自己的朋友圈被“侵犯”的不适感,毕竟很多消费者都把微信当做自己的私密社交空间,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可能存在的“大数据杀熟”。


“商家掌握消费者太多的数据信息,未必是什么好事”,当具备自学习能力的大数据系统检测到消费者经常在某家店点某些菜品时,部分不良商家就有可能利用消费者对于平台的信赖慢慢涨价。“今天涨一元,明天涨一元,根本看不出来。”


目前,市面上的扫码点餐系统大体具有两部分的功能,一是替代传统的点餐服务为商家提供顾客点餐统计、菜品销售排名等功能,第二部分则是营销功能。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目前,已有一些头部餐饮服务入局智能营销领域——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消费行为数据,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再有针对性地将打折、满减、优惠券、积分等营销方案推送给用户,促使用户到店消费。



有人认为,餐饮企业运营公众号的“风潮”是一种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因为其推送的大部分内容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垃圾信息。


尽管对消费者无益,但这确实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企业用扫码加关注这种极低的成本“获客”,然后推送广告,只要百人中有一人被广告吸引,企业就可能收回推送成本。



“就是在赌几率,总有人觉得推送的内容有用。”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也是如此,亏本没关系,只要能“获客”。


商家一开始对消费者施以小恩小惠,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当习惯养成,商家就拥有了定价权,这是扫码点餐背后反映出来的互联网思维方式。







“不是要拒绝扫码点餐,而是提倡经营者提供多种方式的点餐服务。”

南京市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曹炜表示,曾有消费者向消协反应,自己在扫码点餐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尤其是老年群体。不仅是点餐,在购票、就医等其他领域也是如此,部分商家只接受微信、支付宝扫码等网络付费形式,不收现金,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


“做生意不收现金是很不合适的。”曹炜说,虽然扫码点餐方便快捷,但未必适合所有人群,企业应该从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兼顾中老年群体以及特殊群体的需求。曹炜认为,单一的、没有选择的服务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伤害。


扫码点餐其实是信息化的产品,与新型会员管理体系和营销方式密不可分。通过扫码点餐、加入会员这种形式,企业可以将特色服务信息、本地优惠信息等及时推送给消费者,激活消费,同时还可以节约近三成用工成本,是打造数字餐饮的利器。

随着大众化餐饮时代的到来,满足不同消费阶层的需求变得尤为重要,数字化产品要升级,传统点菜服务也不能“掉队”,在会员管理方面,要做到入会自由,退会也自由。






对此,中消协也看不下去了,直接点名“扫码点餐”。



中消协表示,餐厅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技术进步应当让消费者享受发展红利,而不是成为经营者商业欺凌的工具。



1、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


中消协指出,消费者到餐厅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一些餐厅不再提供人工点餐,要求现场就餐消费者先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再进行扫码点餐,借此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仅违反法律规定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而且,如果保管不善,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有被泄露、丢失的风险。



2、仅提供“扫码点餐”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中消协指出,餐厅经营者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只提供扫码点餐,不仅有违商业惯例,也使现场就餐消费者只能关注或绑定经营者的公众号或小程序,被动授权经营者获取其个人信息。


这种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对现场就餐消费者的一种强制交易行为。



3、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


中消协指出,菜单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是否接受餐饮服务直接关联,餐厅应当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供消费者了解菜品和价格,决定是否用餐。


不提供现场菜单,扫码关注后才能浏览菜品和价格的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4、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阻碍


中消协指出,由于智能手机操作的复杂性,扫码点餐并不具有普适性。老年人、未成年人往往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扫码点餐过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实现。他们对“扫码”背后潜在风险的防范意识也比较弱,更易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甚至支付安全问题的受害者。





END
昨日回顾:点击下方可看
  1. 北大网红考编失败爆“黑幕”,考第一的女孩狠狠打了她的脸!

  2. 孙一宁有什么底气怼王思聪?

  3. 婆婆与未婚夫的聊天记录被曝光:好的婚姻,背后都有一个“关键人物”

  4. 最全的机关干部着装法则 (转业军人必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