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生必看指南!新高考报志愿“避坑” 中国名校毕业生流向

导读:每种模式也各自有“坑”:“院校专业组”模式里,考生会担心被调剂到不中意的专业;“专业(类)+院校”模式里,考生则纠结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   者丨王峰

编   辑丨周上祺

图 / 新华社

2021年高考,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的8省市迎来“首考”,也迎来全新的志愿填报模式。


新高考试点中,志愿填报分为以上海为代表的“院校专业组”模式,以及以浙江为代表的“专业(类)+院校”模式。第三批高考试点也分为两个阵营,广东、湖南等采用上海模式,考生可填报45个志愿;河北、辽宁等采用浙江模式,考生可填报96个志愿。


新高考志愿模式大大增加了考生的选择空间,并降低了考生“滑档”的概率,但每种模式也各自有“坑”:“院校专业组”模式里,考生会担心被调剂到不中意的专业;“专业(类)+院校”模式里,考生则纠结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今年1月,第三批新高考试点省份举行8省联考时,家长和考生对报志愿的焦虑就已显现出来。”一名高考报志愿专家说。



两种模式利弊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尹兆华2020年10月撰文介绍,通过匿名调研2019年近 1400名本科生发现,约94%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专业选择权,约73%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可以减少高考志愿填报的盲目性,约50%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能够使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了解相关学科和专业,进而发现并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但新高考报志愿模式也要避免“踩坑”。


上述高考报志愿专家介绍,“院校专业组”模式中,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的选科要求须相同。


以广东为例,普通类本专科院校设45个平行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包含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考生如选择服从调剂,则表示愿意无条件服从该院校本批次本专业组的所有专业。但不能调剂到其他专业组,即调剂只能在组内调剂,不能在组间调剂。


考生需要考虑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来确定是否服从调剂。“比如有的高校在医学专业组里,除了设置临床医学等专业,还设置护理专业,如果被调剂到护理专业,以后的就业就从医生变成了护士。”他说。


高校也在完善大类招生和转专业政策,尽可能满足考生兴趣。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70多个专业整合为航空航天、信息、理科和文科4个大类招生,给予学生充分了解大学、了解专业的时间,避免了高考时填报志愿的纠结和盲目性。此外,本科生入学一年半以后,学生可以提出转专业,转专业不限次数,每个学期都可以申请。


在“专业(类)+学校”模式中,以一个专业(类)加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而传统的志愿设置是以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每个学校下可以填若干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意愿。新模式将每一个志愿细化到了专业,不再设置专业调剂志愿。


“这种模式下,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先从专业角度选择高校并填报志愿,取消了专业调剂,从而避免被调剂到不喜欢专业的遗憾。”上述高考报志愿专家说。


“专业(类)+学校”模式强调满足学生兴趣,并促进高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并不会只考虑自己想学哪个专业,学校的整体实力、知名度、所在城市等仍是重要的衡量因素。


“不管是哪种报志愿模式,考生都不能盲目填报,觉得志愿数量多就不拉开院校之间的梯度不合理,或者不切实际盲目冲高,或者顺序安排不合理等。”他说。



“退档”的风险



考生还需避免平行志愿和批次合并带来的副作用。


在两种志愿模式下,考生虽然可以填报45个或96个志愿,但在平行志愿中,投档的机会却只有一次。


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不再补档”的原则进行投档,计算机按照考生所填报的志愿依次进行检索,即先检索第1个志愿,符合条件就投档,不符合条件立即检索第2个志愿,依此类推。一旦投档,后面的志愿即失效。


平行志愿不再以志愿的先后顺序作为标准进行录取,相当于考生一次性拥有了多个第一志愿。但如果投档后因某种原因被退档,无论这个志愿后面还有没有符合投档条件的志愿,也不再投档,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


而目前新高考改革试点普遍合并了本科批次,将以前的本科一批、二批、三批合并为本科批,使得考生需要在同一批次里就确定好“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目标志愿


以“专业(类)+学校”模式为例,“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要充分利用好96个志愿来对冲不确定性,分开梯度进行填报。充分利用高考成绩一分一段表,和往年各高校录取分数区间,比如,向上5-10分每分可考虑2-3个志愿,5分之内每分3-4个志愿,向下5分之内每分可考虑3-4个志愿,以此类推,往年投档线在自己分数以下20-30分的高校也应该填报。”上述报志愿专家说。


本科批次合并有利于高校间的均衡发展。“本科分批录取,只是录取的一个工作方法,但也有高校利益掺杂其中,比如划定本一分数线,可以保证向所谓重点高校报志愿的都是高分考生,进入本一批次的高校也可以借此多争取经费和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合并录取总体上有利于以往的普通高校,现在一些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高校办得很好,合并录取后,将更有利于这些高校招到高分考生。但对于那些地处不发达地区,或办学没有特色的普通高校,合并录取后,招生压力将更大。”储朝晖说。


考生需要辨识本科批次合并带来的海量信息。有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人士曾介绍,2017年新高考首年,很多考生或在80个志愿中不加分析、随意填报,或认为平行志愿可以多次投档而造成“投档后退档”,一些高分考生甚至被原三本院校录取。


“尤其是在采用新报志愿模式的第一年,一些高校、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的参考价值会变低,有的投档线的变动幅度甚至会以万计算。”上述报志愿专家说。



哪些专业更有“钱景”



考生选择志愿时,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大规模调研报告显示,202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前10名的本科专业分别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


其中,信息安全专业的平均月薪为7396元,软件工程专业为7082元。


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2017届本科生毕业3年后月收入前4名的本科专业,平均月薪均已过万元,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为11641元。


对于2017届本科毕业生,工作3年内月收入增长最快的本科专业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只有4797元,但毕业3年内已达9334元,涨幅高达94.6%。其次是建筑类,涨幅为93.8%。


全国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有2000多所,400多个标准专业,大量的院校信息、专业信息、选科要求、历史录取分数等,往往让考生无从下手,因此,高价报志愿服务应运而生。


上市公司豆神教育旗下的百年英才从事高考升学及志愿填报咨询业务,2019年实现收入1.44亿元、净利润4158万元。官方信息显示,百年英才2018年每名用户的人均收款高达20771元,而2019年更是攀升至30359万元。



 计算机类毕业生平均月薪最高,医学类本科生“头等大事”是读研

导读:近年来持续推进的新高考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的局限,让考生有了更多的专业选择。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   者丨王峰

编   辑丨李博

图 / 图虫

2021年高考结束,志愿填报也被提上考生和家长的日程。近年来持续推进的新高考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的局限,让考生有了更多的专业选择。


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202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盘点了毕业生数量较多的10个理工类专业(包括工学、理学门类)、10个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教育、经济、管理、法学门类),以及近两年备受关注的医学类专业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大程度上能为考生、家长报志愿提供参考。



理工类:计算机类专业收入高,土木类专业最“学以致用”



2021年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20届毕业生数量较多的十大理工类专业中,计算机类专业毕业后的月收入最高(6800元),计算机与数据处理、互联网开发及应用人员是该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其他收入较高的专业类还包括电子信息类(6091元)、自动化类(5917元)。


如果高收入并不是唯一择业追求,数学类、电气类专业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两类专业就业毕业生超过3/4找到了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就业满意度分别为76%、75%。


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看,2020届土木类专业毕业后87%从事了和所学专业有工作,电气类专业的工作与专业相关也较高(81%)。所以建议选择就读这两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特别注重专业领域知识技能的培养,这将更有利于未来毕业后进入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人文社科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收入高,教育学专业九成实现“园丁梦”



在2020届毕业生数量较多的十个人文社科类专业中,平均月收入最高的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5701元),其代表性专业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等;其次为金融学类专业(5587元)。


相较而言,教育类专业虽然收入不高,但就业群体却有着更高的职业幸福感,并且90%毕业后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中小学教育人员、幼儿与学前教育人员、教育培训人员是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有“园丁梦”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在这类专业的学习后比较好地实现理想。


同时也要注意到,2020届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51%,约半数毕业生从事了专业领域以外的工作。因此,建议选择这类专业的学生大学在读期间更加注重通用工作能力的培养,比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职场“软技能”,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更宽泛的就业领域更好的发展。




医学类:本科毕业工作初期收入普遍不高,要做好深造升学准备



近年来伴随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加之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医学类专业成为报考热门。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收入好,似乎是当下对医学毕业生未来工作的普遍认识,实际上他们的就业质量如何?


从下表中可以看到,2020届本科生中毕业生数量较多的5个医学专业类的就业群体中,约九成毕业后从事了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中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到96%。医学技术类、护理类、药学类专业就业满意度都比较好。


由于医疗行业的从业特点,工作初期医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薪资其实普遍不高。而且现在很多大型医疗机构招聘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因此选择走上医学道路需要做好持续在专业领域不断钻研的准备。



中国名校毕业生流向:广东上海最受欢迎,IT与教育行业“抢手”


导读:高考志愿填报,究竟是选大学还是选城市?对于加入就业大军的学生而言,哪些行业和公司,最受C9毕业生青睐?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   者丨刘美琳

编   辑丨李博

图 / 图虫

高考结束,下一件大事就是填志愿。


六月,高考择校正在进行时。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去向成为重要指标,其中“九校联盟” (以下简称为“C9”)的毕业生就业表现无疑将被纳入重点考量范围。


作为国内首个顶尖高校联盟,组成C9的九所高校均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西安交通大学


为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了C9高校最新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除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外使用2019年报告外,其余7座高校均为2020年报告数据),试图为即将面临选择专业的考生和家长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


哪些城市仍具潜力,哪些行业前景明朗?在总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增高的情况下,继续深造和加入就业大军,C9毕业生的选择又如何?



哈工大、西安交大本地就业回流显著



志愿填报,究竟是选大学还是选城市?


一方面,大学所在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择业。另一方面,在城市的人才竞争中,以C9高校为代表的毕业生也是各地争抢的目标群体。

注:哈工大本部统计口径不包括博士,其余高校人数包括本硕博。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研究院《C9就业质量报告


统计显示,近两年,广东和上海并驾齐驱,已成为C9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城市。


上海在毕业生心中仍是 “最能留住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留沪比例分别高达66%和72%。


而选择北京的意愿似乎正在C9毕业生心中悄然降低,除北大清华占了属地优势依然榜上有名外,北京仅出现在西安交大TOP3榜单中的第三名。


这一点,从清华大学2020届毕业生超半数选择在京外就业也可见端倪。清华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本校赴北京以外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已连续八年超过五成。


人才流失一直是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


2018年,哈工大留在黑龙江的本硕毕业生占比仅为9.20%,且多以本科生为主,远低于其他8所高校。由于考生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的分数高于本部,使得哈工大成为“选学校还是选城市”这个话题的典型案例。不少人认为正是地理位置限制了本部的自身发展。


可喜的是,从报告来看,哈工大毕业生在近两年有了回流趋势。


相较2017届毕业生,2018年、2019年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留在黑龙江的意愿有所增强。


  • 2018年,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留黑就业人数共增加72人。


  • 2019年,哈工大毕业生留本地占比从9.20%持续上升至11.89%。2019年,哈工大本科签约就业毕业生共1264人,有326人留在黑龙江;硕士签约毕业生共2730人,有149人留在黑龙江。


实际上,黑龙江省在2019年接连出台多项人才引进举措,其中以“头雁行动”尤为突出。这一行动为黑龙江省留住了科教领域的重点优秀人才,集聚了各类高层次人才873人。新晋4位院士,在黑龙江工作的两院院士达42位。


与哈工大的情况类似,西安交大毕业生本地就业也呈回流趋势。2020年陕西省就业毕业生占总人数的比例相对于2017年来说增长了约20%,并且已经保持了连续四年增加。


2017年以来,陕西省各地出台了人才新政、户籍新政、创新创业新政等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城市整体吸引力不断增强,效果已初步呈现。


“一带一路”、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重大工程汇集的优秀资源,也吸引了C9毕业生的大量流入。从城市群的视角来看,C9毕业生的选择具有显著特征。


其中,京津冀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对C9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较高,在就业地区TOP3榜单中各上榜6次。


北京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京津冀地区发展仍属主流。虽然毕业生留在京津冀地区的总人数变化不大,从2017~2019三年间一直稳定保持在46%~48%之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博士生所占比重却在稳步上升,从2018年的294人跃升至2019年的465人,增幅超过10%。

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研究院《C9就业质量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鼓励扎根基层、深入西部的大背景下,推动毕业生奔赴西部地区成为C9高校研究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标准之一。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除了西安交通大学由于地处陕西属西部地区,属地效应使得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留陕就业比例较大之外,整体而言,C9高校毕业生赴西部就业表现并不突出。


仅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在近三年赴西部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微弱上升,上升幅度均在0.5%左右。


北京大学在已公布的近三年数据中甚至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17年毕业生赴西部地区就业比例为8.3%,2018年为7.5%,到2019年这一数字降至6.9%。


可以看出,高尖人才持续地向东部地区涌入,扎根西部的意愿不足。



教育业与IT热度持平



在毕业去向上,C9中有7所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第一选择是升学深造。


据统计,C9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升学率(包含国内升学和出国出境升学)为34.72%,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最高,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7%,其次是清华大学,为43.5%。


对于加入就业大军的学生而言,哪些行业和公司,最受C9毕业生青睐?


从C9就业报告显示的Top3行业可以看出,IT依然热门抢手,共上榜7次,教育行业也显示出对毕业生的强劲吸引力,同样上榜了7次。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热度较往年有所减退,分别只上榜了4次和2次


(注:为统一指标口径,不同院校使用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T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统称为“IT”。)

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研究院《C9就业质量报告

较高的薪酬待遇,是吸引C9毕业生大量进入教育行业的重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教育行业人员2019年平均工资为97681元,2018年平均工资为92383元,增幅为5.7%。


再来看C9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情况。


上榜次数显示,华为依然在抢占优秀毕业生资源中独占鳌头。除浙江大学暂未对外公布就业单位数据外,另8所高校中,有7所院校就业榜单Top1仍是华为。


此外,阿里巴巴也成为破除腾讯“独占” 榜单局面的互联网公司,与腾讯“二分天下”,分别上榜3次和2次。


与此同时,C9毕业生依然非常青睐央企,中国建筑、中国航天科技、国家电网等企事业单位仍保持着对人才的吸引力,均在TOP3中榜上有名。

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研究院《C9就业质量报告

对于C9博士毕业生来说,进入高等教育单位仍属主流,平均占C9博士毕业生总人数的46.52%。


其中,南京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最为突出,分别有60.77%和59.61%的博士生毕业后进入高校。


相比之下,清华博士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业界工作,流入高校占比仅为25.3%。

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研究院《C9就业质量报告

(实习生罗文利对本文亦有贡献)


昨日回顾:点击下方可看
  1. 重庆本科生洗车引发巨大争议:不要看不起那个跪着赚钱的成年人….

  2. 大四退学又3次参加高考!27岁考生最新回应……

  3. “买一赠一”到底该怎么开票和做账?

  4. 官场微小说:请客的时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