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先有画,还是先有画框

☁️ 乌云装扮者 2023-01-04

 教堂画框(Tabernacle frame ),约 1530 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相较于画作,画框很少会成为主角。


玻璃画框最“耀眼”的时刻,或许是观展人因拥挤而无法调整角度,在灯光的反射下忍受眩光的时刻,这该死的镜面反射!


但事实上,画框被低估了。它在艺术史上的意义远比我们日常印象中更重要,并非仅仅是作为一种护具,或者画作的装饰物出现在装裱史中。譬如在 11、12 世纪的祭坛画中,画面边缘会镶嵌一些宝石和镀金天使等装饰,用以象征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思想,以及圣徒的神圣性。


 巴尔达萨列·弗朗切斯基尼(Baldassare Franceschini)的画框带着明显的巴洛克风格 © Photo: Sailko 


并且从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早期,画师作一幅画的报酬甚至没有工匠们制作画框的报酬高,这种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状态,直到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才开始发生变化。


作为艺术史上看似边缘的元素,画框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重新被艺术史学者重视起来,人们也认识到了画框在保护功能与装饰功能外的更多意义


从史前岩窟壁画的无框时代,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壁框壁画,中世纪出现的木板画框,到文艺复兴后期形成的独立画框。画框的形态一直在更迭,而变化的背后,是人们对于画作的需求,以及绘画观念的转变




无框时代


 © 阿尔塔米拉国立博物馆


阿尔塔米拉石窟里的壁画,证明了史前文明的存在,也印证了“艺术 DNA”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 阿尔塔米拉国立博物馆


这头受伤的野牛,或许是人类史上最著名的野牛。绘画虽已出现,此时的人类还没有构图意识,在这种没有边缘的绘画中,大量的人物和动物形象随着岩洞的走势延伸。在绘画的萌芽时代,人类还没有区分绘画的图形与基底。



边界意识的诞生


 “乌尔王军旗”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Photo by Denis Bourez


“乌尔王军旗”(Standard of Ur),一件公元前三千年的文物,显示出彼时的绘画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边界区分,画家用镶嵌在木板上的石料、彩色飘带作为一种边界形式,将人物、动物、车辆以及器皿分割开来。


 乌尔王军旗“和平”的一侧


作画者在军旗的两侧分别进行了两组叙事,一侧描述战争,一侧描述和平。


 乌尔王军旗“战争”的一侧


画框研究者亨利·亨德里克(Henry Heydenryk)认为早期的绘画还不像其他艺术一样重要,不能单独出现在某个区域,而是作为其他大型装饰系统的一部分,常常和建筑或雕塑组合在一起。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瓶画《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公元前 540 – 530


绘画艺术在这两个时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瓶画、墓室壁画、 肖像画和工艺装饰画开始出现。古希腊时期画作的边缘成为画面整体的组织结构,古罗马时期的绘画具有明显的分隔意识。


正如“黑绘风格”的代表作《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所呈现的,陶瓶的关键部位出现了一个独立画面,这与此前将所有装饰叠加起来的手法有很大区别。


 庞贝第三风格壁画


这一时期的壁画也慢慢产生变化,简·特纳(Jane Turner) 在《艺术辞典》中提到:“在庞贝第三风格的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带有边框的绘画,即画中画。在拜占庭和加洛林象牙雕刻中,被框定的边缘出现了新的保护和强调的功能。”


 加洛林时期的象牙雕刻


此时的绘画不再是某种装饰系统的一部分,在艺术作品中,虽然还没有实体可拆卸的画框出现,但作为表达界限的框架在画作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并且此时的框架开始带有部分功能属性



中世纪


● 根特祭坛画 © Web Gallery of Art


当代人很难想象的是,绘画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出现居然需要发展如此之久,一直到中世纪,绘画才逐渐变成可移动的独立个体,但此时的祭坛画边缘,也与现代意义上的画框有些许区别。


中世纪中期,在祭坛祭祀和宗教的影响下,带有可移动底座的“木板祭坛画”始出现,此时的绘画被画在木板上,安置在教堂圣坛的前面。


 圣莎比娜多联画 © Web Gallery of Art


这种木板祭坛画与之后出现的,符合现代定义的可拆卸的画框联系紧密。这一时期的木版画形式一般会模仿当时特定的建筑结构,在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式艺术中,很多可拆分的祭坛画框架发展成为模仿某些建筑单元或者浮雕的外形。


 弗拉·安吉利科所绘的佩鲁贾祭坛画 © Web Gallery of Art


亨德里克直言:“祭坛画就是中世纪教堂的横截面: 每一块多联画屏的画板都代表教堂的一条侧廊,更高更宽的那块板面,就像教堂的中殿。”



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拉斐尔所绘的《圣三位一体》,保留着原始的画框


真正的独立的画框,在这一时期出现。这牵扯到当代绘画最熟悉的绘画方法——线性透视法,被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发现,并且推广普及。


 多索·多西(Dosso Dossi)作品《哀悼基督》


线性透视法的普及,直接影响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边框观念,绘画逐渐变得独立于墙面,画框变成了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


 斯凯贾(Scheggia)所绘的出生托盘(birth tray )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 (Leon Battista Alberti)在《论绘画》中写到:“画作开始逐渐框定到画框之内,而不是与框架齐平都呈现在画面中,线性透视法的错位和立体逐渐成为把握绘画艺术的原则。”


 《圣母子与天使》(Pietro di Domenico 所绘),原始画框保存完好


这一时期的壁画,为了营造透视开始设置“取景框”,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最熟悉的绘画方式——“架上绘画”( easel painting) 。


● 乔凡尼·贝利尼《草地上的圣母》 © 英国国家美术馆

 乔凡尼·贝利尼《草地上的圣母》画框细节 © 英国国家美术馆


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在制作画框时,会根据不同结构及不同用途,来选择木材。质量较差的廉价木材,如杨木、云杉和松木,通常被保留在框架的次要部分,胡桃木是一种更稀有、更昂贵的木材,被用来制作未涂金的框架。


世俗肖像画的诞生让绘画脱离了早期的宗教功能,17 世纪以来,欧洲中产阶级开始兴起,家庭收藏艺术作品成为可能,画框与装饰豪华的镜子一起,逐渐成为家庭或者宫廷的装饰物,画框也变得愈加华丽


到巴洛克晚期、洛可可时代,以及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画框的内在观念变革,已经远远不及外表繁复和华丽。画框的改变,变成了纯粹根据不同时期审美需求的结果。



现代主义——后现代


 正在涂鸦的巴斯奎特 Photo by Lee Jaffe


从现代主义绘画发展到后现代,绘画的边界已经极其模糊,多数时间,我们对于画框的思考更多的是基于功能性的。


 罗伯特·劳森伯格,《丹心(7个字系列)》,1982


迈耶·夏皮罗在《艺术的理论与哲学:风格、艺术家与社会》中说道: “当绘画不再表现深度空间,变得越来越关注其非模仿痕迹的表现和形式品质,而不是关注符号的复杂性时,边框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罗伯特·劳森伯格,《混合体》(Collection),1954


绘画可以发生在任何空间里,在后现代主义绘画中,艺术品的“边界”问题成为一个重点课题,有关思考画框意象的作品,在现代及当代艺术领域中变得常见。



画框还能如何突破?


随着艺术创作与审美需求的发展,画框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但无论外观上出现多少新意,也无论被挂在教堂、美术馆还是街头,画框的实际功能却未能有所突破。而它所提供的本质,基本是保护、提示与界限。


直到如今,三星 The Frame 画壁艺术电视让一切变得都不一样了。


当 The Frame 第一次来到编辑部的会客厅,我们第一眼印象就是,它和普通画框无异——轻巧、纤薄、利落。2022 年新款的 55 寸 - 65 寸机身厚度仅有 24.9 毫米,传统电视机厚重的影子早已不见。



随箱附赠的纤薄贴合壁挂架和智能集线器,更是将所有的电线集中在一起,并藏身于直径 3 毫米的隐形线缆内。不必再费心为电视单独营造一个角落,The Frame 可以轻松地融入你选定的空间,不会制造任何美学上的难题,还能自然地为空间的艺术氛围升级。


不仅如此,The Frame 采用磁吸式边框设计,紧紧贴合电视,安装简便,更让你可以在两种样式的风格和多种色彩中选择出最适合个人空间的一款。


外观上的突破设计,让挂在墙上的 The Frame 真正做到了“像一幅画框”。



但更重要的变化是——这个画框里的内容,将由你来决定


我们试了试独有的艺术模式,内置的 69 幅世界级名画作品可依次展示。电视拥有了私人迷你画廊的功能,还省去了纠结的苦恼。在三星纳米级量子点技术的加持下,The Frame 具备了十亿级量子点色彩,不仅可以呈现出名画在色彩上的丰富层次,无论亮度如何。


Train smoke,Edvard Munch,1900

Mont Sainte-Victoire with Large Pine-Tree, Paul Cézanne, 1887

Sunflowers, Van Gogh, 1889


你更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对 The Frame 进行设置。上传自己的作品,或是喜爱的照片,都可以通过手机或者 U 盘轻松实现。


于是我们为这台 The Frame 挑选了过往旅行时光中的美好片段。看着它们在屏幕上不断闪烁、更换,便明白无论如何都要让自己时刻能看见风景。它让我们感觉并没有与世界分隔太远,也再次坚信拓展内心视野的必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私人艺术电视”的功能,2022 年 The Frame 还完成了一项重磅的升级——哑光屏显。


传统显示屏并不适合用来展示艺术的原因正是在于“眩光”,再小的环境光干扰也会让画面失去“画作感”。但 The Frame 有效解决了这一痛点。通过哑光屏显技术,光线被浮雕涂层漫反射到不同角度,你从而可以看到干净、生动、无眩光的画面。


加上磨砂质感的屏幕,The Frame 可以呈现出油画独有的纹理感,让人感觉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真实的画作。


 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 @YoungLee


当然,作为一款划定出新时代的电视机,The Frame 对基础功能的升级与革新,也是它值得推荐的重要理由。


独特的护眼模式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会对画面进行智能调节。量子处理器会优化亮度与色温,保证双眼的舒适感。


 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 @Noema


首次支持了无线全景声。只要连接 WiFi,就可以在杜比全景声下享受到富有沉浸感的观影体验。The Frame 还运用了音画追踪 OTS 技术。简单来说,它可以智能追踪并分析不同场景,并为它配适最佳发声单元,为观者制造出更加逼真、身临其境的立体音效。


秒速投屏的功能更适合现代家庭的需求,同时全新的 Tizen 智能电视系统则让操作 The Frame 的过程更加高效便捷,系统内置多样的应用、内容与服务,不同人群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都可以满足。


● 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 @黑子


虽然仍属于电视这一品类,但 The Frame 无论从外观设计还是功能实现上,都已经跳脱了传统电视的局限,塑造出了当代电视的独特样貌


它不再只为客厅而存在。实际上,通过不同的配件,The Frame 可以用全新的多样姿态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艺术支架,让 The Frame 无需一定要依附墙面,而是可以出现在任何适合的角落:


 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 @LUWEN


可旋转壁挂架则让观看竖屏内容更加方便,这无疑出于对社交媒体内容流行的考量:


 图片来小红书博主 @飞上月球的胖子


The Frame 的突破和重塑,让人们看到电视在私人空间中可以扮演前所未有的丰富角色。它提供最优质的影像信息,连接着更大的世界。但同时,它还可以是一幅贴合个性选择的画作,一份不会过时的艺术软装,以及一扇会在普通日常中为你带来闪光与灵感的


 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 @Super_Candice


电视曾经是人们了解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是生活的中心。尽管如今我们拥有了更多选择,但 The Frame 让人重新意识到电视的潜能——除了提供信息,它本身也可以为生活输送更加珍贵的美与艺术体验。

监制:玛鲨

作者:Via、玛鯊 

① 从功能到语义——画框的历史与理论,高远

② Italian Renaissance Frames, Kanter, Laurence B., and George Bisacca

The Art and History of Frames: An Inquiry into the Enhancement of Painting,Henery Heydenryk

盘点本年度的时尚广告,又给图像视觉带来哪些回响

2022 社交网络最热门的托特包,居然是它啊?

国外的购物中心,为何变成这样了?

你的下一个办公室,何必真的是办公室?

爱纽约还需要理由吗?需要,今年共有 39 个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关于人文、旅行、审美的微博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