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语文》2020年总目录

编辑部 外国语文 2021-09-1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学术前沿专栏

[批评认知语言学的新进展]

(特邀主持人:张辉)

框架语义视角下中美贸易战话语的历时比较分析 

颜冰 张辉(No. 1) 

从情境到语境: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议程》的批评认知分析 

刘文宇 胡颖(No. 1) 

外交话语模式分析框架的构建: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 

徐中意(No. 1) 

日语政治语篇的批评认知语言学分析  

姚艳玲(No. 1) 

多模态话语分析到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的发展综述 

潘艳艳(No. 1) 

概念转喻视角的日本地缘政治语篇衔接研究 

刘棕楠(No. 1)


70 周年校庆校友专栏

(主持人:董洪川)

传承与超越———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家杨武能教授访谈录  

李小青 杨武能(No. 2) 

厚积薄发 “续”写辉煌———王初明教授访谈录 

王仁强 王初明(No. 2) 

古希腊“神话”词条 

刘小枫(No. 2) 

实至名归———格里美尔斯豪森《痴儿西木传》 

李昌珂 景菁(No. 2) 

钱锺书《谈艺录》中的中西诗学共同体意识 

陶家俊(No. 2)


西方古典语文与文学研究

(特邀主持人:刘小枫)

哲人与城邦———古罗马史家拉尔修笔下的柏拉图  

黄瑞成(No. 3) 

演说术与教育———从西塞罗、昆体良看古罗马教育品质之变 

王双洪(No. 3) 

西班牙语诞生于拉丁语与西班牙帝国的崛起 

卢春迎(No. 3) 

历史中的文本———廊下派的发展史、著述及编译回眸  

徐健(No. 3)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

(特邀主持人:姚建彬)

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反思与建议 

姚建彬(No. 4) 

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末荷兰的中国文学翻译与中国研究 

王文欣(No. 4) 

传播学视阈里的中国文学海外流通效果研究 

谢丹凌 崔潇月(No. 4) 

易装、性别与女性困境———美国儿童绘本中的木兰形象 

鹿佳妮 姜智芹(No. 4)


[《国标》和《指南》视野中的英语专业建设]

(特邀主持人:张旭春)

语言与知识的悖论:如何培养英语专业高层次人才  

张剑(No. 5) 

《国标》与《指南》框架下英语专业改革刍议 

张旭春(No. 5) 

新文科、大外语与英语专业“全人教育”培养路径 

张欣(No. 5) 

深入理解专业指导文件要点 积极开展新一轮改革探索 ———对贯彻《国标》《指南》推进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常俊跃(No. 5)

[彼得·汉德克研究]

(特邀主持人:冯亚琳)

彼得·汉德克小说《无欲的悲歌》中的情感空间 

郑萌芽(No. 6) 

行走者的生存之旅———对彼得·汉德克小说《短信长别》中的空间实践的解读 

张赟(No. 6) 

重复的多意性———论汉德克小说《去往第九王国》 

刘冬瑶(No. 6) 

汉德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的语言批判主题 

徐建华(No. 6) 

彼得·汉德克戏剧中的本体怀疑 

张劲松(No. 6)


外国文学与文本研究

(全国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雅各布森《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的当代犹太人形象 

田俊武 侯丽娜(No. 1) 

退隐与回归: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路线认知图示探究 

郭方云(No. 1) 

对话意识·文本细读·当下关怀———论外国文学研究的创新  

陈茂林 陈韵祎(No. 1)

“真实的童话故事”———论歌德童话《新梅露西娜》 

丰卫平(No. 1) 

乔伊斯美学思想溯源与嬗变 

孙建光(No. 1)

旧南方的新主体———凯特·肖邦内战小说的创伤书写 

董雪飞 田静(No. 1)  

论《女巫的子孙》的创伤叙事与时间机制 

谭言红(No. 1) 

苦痛与迷茫:《在女人中》的阈限性革命 

朱新福 伊惠娟(No. 2) 

黄瀛与宫泽贤治:以心象素描为介质的回声 

杨伟(No. 2) 

马修·阿诺德的 Hebraism 及其在中文语境的延伸解读 

傅晓微 王毅(No. 2) 

论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中罗德里克的理性崩溃 

方志彪(No. 2) 

论德里克·沃尔科特诗学中的传统观 

张从成(No. 2)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的诗性美学对比研究

邵慧婷 段俊晖(No. 2) 

关于死亡的寓言世界———爱伦·坡小说世界探究 

刘立辉 向瑶(No. 3) 

基本焦虑与人格异化———论菲利普斯的《成功之神》 

庞好农(No. 3) 

《女性的屈从地位》的性政治探究 

黄丽娟(No. 3) 

论日本近代女性作家的肉体记忆与精神记忆 

黄芳(No. 3) 

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中的人际关系 

谭佳(No. 3) 

《爵士乐》中的非自然叙述者及其非自然叙述行为 

赵莉华(No. 4) 

“表现论”还是“实用论”:济慈诗学再考 

谢海长(No. 4) 

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医生形象研究———以《夜色温柔》为例 

蒋桂红 郭棲庆(No. 4)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叙事重复 

朱谷强 张欣(No. 4) 

帕穆克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观 

高华(No. 4) 

语象叙事与视觉寓言———再论《黑暗的心》主题的呈现方式 

王欣 陈凡(No. 5) 

何处是吾乡:论《反生活》的空间书写 

敬南菲(No. 5) 

《瘟疫年纪事》的创伤叙事与中产阶级情感结构 

龙丹(No. 5) 

卡波蒂“黑夜小说”中的城市体验与压抑 

张洪亮(No. 5) 

论托马斯·休姆的诗歌语言观 

徐景明(No. 5) 

《哈利·波特》系列的双重叙事运动 

姜淑芹(No. 6) 

当代澳大利亚人的“幻灭”困境———论约瑟芬·威尔逊的《灭绝》 

张加生 桂晓梦(No. 6) 

嗅觉景观:托马斯·沃尔夫南方身份书写研究 

张鲁宁(No. 6) 

异趣·影响·意识形态———英国浪漫主义东方想象的三大研究范式

力勇(No. 6)


外国语言研究

我国英语语言学博士生实验研究类论文质量评价 

鲍贵(No. 1) 

事件概念形式表征的语内和语际对比研究 

尹铂淳 廖光蓉(No. 1) 

参与者的生命度与状态变化事件的句法配置 

倪涛(No. 1) 

西班牙语原版词典中西班牙语惯用搭配的分析———以《西班牙语学习词典》为例 

文慧(No. 1) 

基于概念结构的构式压制限制条件分析 

吴可 王文斌(No. 2) 

英语通用语视角下的商务电子邮件话语特征研究 

武继红(No. 2) 

中国形象的隐喻架构分析———以《经济学人》社会法制类报道为例

梁婧玉 李德俊(No. 2) 

“吃+NP”构式的转隐喻机制研究 

褚瑞莉 张京鱼(No. 2) 

题元重合及其语义功能表现 

彭玉海 田欣欣(No. 3) 

多模态隐喻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构 ———评析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 

孙小孟 贺川 廖巧云(No. 3) 

中西古典论辩修辞模式构建的多元生态与交汇融通 

夏莉(No. 3) 

从 MRC 体认视野探索《果臝转语记》中的同源词 

王寅 蔡琴(No. 4) 

俄语空间维度形容词语义衍生的认知映射分析 

马丽萍(No. 4) 

“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探究———认知构式语法视角 

陈辰(No. 4) 

多模态隐喻意义理解的制约因素研究 

朱菊芹(No. 4) 

汉英词典儒学词的例证研究———现状描述与功能分析 

胡文飞(No. 5) 

功能语法视角下主语研究的症结及其消解 

董保华 张玉波(No. 5) 

论 Langacker 的 CRPM 图的合理性与解释力

孙文选(No. 5) 

抽象名词语义衍生的认知模式探析 

王朔(No. 5) 

基于事件过程的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研究 

谭立重(No. 5) 

合并探测算法与晦暗效应、局部性连接和解释条件 

张连文(No. 6) 

韩国语接续词语法范畴设定研究 

郑慧 黄进财(No. 6)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中国山水诗歌意象的认知功能解析

缪海涛 陈龙宇(No. 6) 

文化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话语“误读”问题反思 

周媛 林克勤(No. 6) 

多模态语篇视角下的中国抗战形象研究———以《生活》(1936—1945)中的中国报道为中心

周思邑(No. 6) 

英汉“足衣”类词汇国俗语义共性及其生成的体认机制 

邬德平(No. 6)


翻译研究

翻译家刘重德先生译学思想考释 

耿智 李亚舒 耿宁荷(No. 1) 

情绪智力与口译研究———以几个特殊领域的口译为例

邱进 廖雪汝(No. 1) 

文旅外宣译介的创造性叛逆与适度忠实———以“魅力渝中观光游”解说词英译为例 

张勇(No. 1) 

从功能语篇分析到翻译研究———以艾米莉·狄金森的“I̓m Nobody”为例 

陈旸 王烯(No. 2) 

傅兰雅与益智书会的译名统一与标准化 

张美平(No. 2) 

翻译与对外文学话语体系之构建 

王燕 李正栓(No.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典故的英译方法及对外宣翻译的启示 

祝朝伟(No. 3) 

基于情感分析技术的莫言小说英译本在西方的接受程度研究 

石春让 邓林(No. 3) 

基于语料库的傅译《欧也妮·葛朗台》风格研究 

王秋艳 宋学智(No. 3)

译者身份认同视角下的“务实”与“超务实”———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奥尼尔独幕剧汉译研究

钟毅(No. 3) 

迟子建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翻译过程研究———以刘士聪的改译为分析中心 

冯全功(No. 3) 

杨宪益与戴乃迭《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王雯秋 马广惠(No. 4) 

翻译符号学视阈下符号文本链的互文性景观———以《红高粱》符际翻译为例 

潘琳琳(No. 4) 

翟理斯译诗艺术的语际观照与符际阐释 

杜雄 李维佳(No. 4) 

王佐良与英美现代诗歌在中国的译介 

王爽 黄光芬(No. 4) 

国家翻译实践———从现实需求到理论建构 

蓝红军(No. 5) 

认知识解视角下《红楼梦·葬花吟》不同译本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

吴淑琼 杨永霞(No. 5) 

多模态语用互动的翻译意义构建 

冯建明(No. 5) 

民国时期书信作品的流传与翻译———以茅盾译作为中心的考察 

陆志国(No. 5) 

词典编撰之“责任”与“义务”平衡探索——— 例说《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之瑕疵 

曹顺发 张灿金(No. 6) 

翻译学跨学科研究之路径 

穆雷 杨扬(No. 6) 

历史语境与文化意图:劳兰·露丝·哈特利英译《国王修身论》研究

王瑜洁 王密卿(No. 6)


外语教育与教学论坛

国内“影响语言学习策略使用因素”研究  

顾世民 顾钧仪(No. 2) 

韩国语言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因素实证分析 

黄进财 乔宇博(No. 2) 

协同效应下的英语读后写作文本特征动态发展探究 

徐素云 郭继荣(No. 2) 

国别发文数量及其分布对外语学科推进国别研究的启示 

常俊跃 李昊旻(No. 3) 

英语专业口译金课建设理念与方略 

张静(No. 3) 

基于具身认知观的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杨毓隽(No. 3) 

从中法法语教材的理念与结构看能力导向的异同 

董遥遥(No. 4) 

生态化教育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的建构 

梅翠平(No. 4) 

学习者英语议论文写作中论据使用特点分析 

刘应亮 习梦 陈愿(No. 5) 

基于过程导向的英语写作评分量表效度验证 

吴雪峰 肖杨田(No. 5)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生态建构 

王勃然 赵雯(No. 6) 

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的“金课”建设 

毕凤珊 薛家宝(No. 6)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发及验证方法研究———以英语文化课为例

仇晓春 肖龙海(No. 6)


人工智能技术与外语研究

哲学视域下的人与翻译技术关系之思考 

张政 王赟(No. 3) 

基于数据挖掘的新媒体信息通信技术科学传播话语分析研究

王晶(No. 3) 

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IVR)英语教学中的途径分析 

马武林 欧阳灵卿(No. 4) 

AI 视阈下的文化品格嬗变探微 

陈静 舒跃(No. 4)


书评与动态

国际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新进展———《实证翻译研究:方法和理论传统再创新》介评 

侯奕茜 刘玉梅(No. 1) 

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之路———首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刘玉梅 王娟 井自纯 (No. 3) 

第三十二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揭晓简报 

(No. 5) 

数字化时代的多维翻译———《口述影像导论:实用指南》评介 

唐昉(No. 6)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