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破防了,他拼了命都要出圈

毒Sir Sir电影 2023-09-15

Sir没少写医院题材的影视作品。


能让大众感兴趣的一般都离不展现医患之间的关系,起死回生的惊险以及命运无常的哀惜。


没抓住这些,就没抓住关注度。


比如下面这个五年前更到现在的纪录片——



医者



每一集都是一篇朴素直述的医生个人传记,还堆满了大量专业知识科普。


在这个浮躁的流量时代,搁谁看的下去?


难怪Sir在豆瓣上一搜,至今都没评分,甚至还是断更状态。



可就在上周。


《医者》新开播的一集,引爆了热搜与朋友圈。


因为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名字。


蔡磊,京东前财务副总裁。



相信很多人知道他是从他病患身份开始的。


渐冻症患者。


一个由于以目前全球的医疗水平还未找到治疗办法,被告确诊即等于被告“抢救无效”的群体。


一个讲医生的纪录片,为什么聚焦到了患者?


因为通过蔡磊能发现——


所谓医者,不止于“医生”,也可以是每一个普通人。


他们医治的,也不止于病痛。


更是命运,是人心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四十岁之前,蔡磊的人生都是春天。


七十年代末出生于河南普通农村家庭,靠着勤奋与刻苦,考上央财,毕业后在三星、安利(中国),万科做税务工作,一直做到企业高管。之后又成功搭上了互联网浪潮,去京东一直做到了副总裁。


是时代的幸运儿,也是妥妥的成功人士。


不仅如此,2018年他结婚,妻子毕业于北大药学专业,婚后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一家人过得幸福美满。



但可能是因为人生太让人羡艳。


就在结婚后一年,命运就给他按下了暂停键。


渐冻症,患病率将近几万分之一。


一开始可能只是感到某根手指不听脑子使唤僵住了(Sir下意识地活动了一下手指),最后会连肺脏都无法动弹。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意识却是清醒的。


这是一场漫长的等死之旅。


对于蔡磊,确诊渐冻症的时候,结婚不满一年,孩子才出生不久。


生活一夜寒冬。


甘心吗?


纪录片有一句词很扎心:


他一个连电梯都不愿等的人怎么可能就白白等待死亡?



因为也不是没有奇迹。


渐冻症患者中最著名人物——霍金。


曾经二十几岁的霍金也被他的医生诊断活不过几年,可他却一直活到七十多岁,即使患病一生也对世界物理学做出无数巨大贡献。



先例在前。


蔡磊决定探寻治疗渐冻症的办法,救己也救人。


这也是《医者》展现的这个故事最特别的一面——


一个患者,决定自救。


第一步要懂医学,他一个学财经的人跟医学没有任何交集。


怎么办?


学霸属性爆发一下,学就完事了。


于是他带病和他的小团队每天阅览上千篇论文,同时还和医学界一些专家举办座谈会进行有关渐冻症的交流,努力研发治疗渐冻症的药物。



而他每次都是主动先提出试药的人。


每天一工作就工作十六个小时。


哪怕到后期他只能靠胳膊带动手移动鼠标这个“老朋友”,他都依然坚持。


似乎他忘了自己还是个病人。


也许有人会问,都快到生命的尽头了,好好享受一下生活,看看美景,多跟家人朋友再玩一玩不好吗,为什么最后一刻还要拼啊?


对于这一点,他这么说的:


每天给我七十二小时我也不够用

每天二十四小时我也不够用

我没有理由休息

比如说对于我是四年

对于一般人来说

(剩余)生命其实只有四十年对吗

那我每天干别人的四倍

我四年是不是变成了十六年



很现实的一点,同样工作量留给人的时间变短,工作密度就要加大。


他将这一点也贯穿到他的人生信条上。


既然生命长度短,那就把密度加大,也就是尽全力活出一个丰富圆满的人生。


短短几年从医学零基础到救治无数人,确实很难让人相信。



在一般人眼里他如同在画大饼。

说他像骗子。

但就像医学中的概率问题。

任何医生要救活病人,拿起手术刀那一刻,其实也无法保证百分之百成功。

纵观人类发展,多少各领域重大突破不都是要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哪怕无比渺茫。

于是问题来了——

这个纪录片是在造神吗?

不。

他只是尽可能在做事。

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他的身上有多少传奇,做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事情,但能真正打动人的,还是他身上“人”的那部分

比如说,他也会后悔。

有一个片段。

说是有一天早上,他年幼的儿子问了他一句关于死亡的话题,极度的在乎让他一下失去了理智,对儿子说出了这番话:


儿子听后大哭。

“别人能玩你不能玩”,这句话曾是多少东亚孩子的枷锁,可从蔡磊口中说出,除了是对孩子的命令及承载殷切希望。

更是一种失控的求救。

艰难的研发过程无形给他带来了压力,而这种压力,也让他无意间中伤了儿子。


是的。

他并不是一个精密冰冷的工作机器。

更不是“圣人”。

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大量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这,才是他作为一个“人”所最珍视的东西。

他接受了不少别人的帮助——

发现患病的时候,他对于自己拖累家人感到愧疚,曾经他演练过无数回如何跟妻子提出离婚。

但妻子并没有嫌弃他,不愿离开他。

她照顾着他生活的点点滴滴。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蔡磊孩童般的一面,他看到彩虹就能自嗨那么久,和小动物相处得其乐融融,搁其他人很难相信这些举动出自一个有名校大厂buff的中年男人。

伴在他身边的原来还有这么多触手可及简简单单的美好瞬间。


同时,他也帮助了不少人——

或许蔡磊的光环会让人不太在意他身上渐冻症这个标签。

可是大多数的渐冻症的只是一个个普通人,经济和生活日常负担足以压垮人,甚至他们由于僵硬古怪的姿势和状态还可能引来一些人的偏见和嘲笑。

为此。

蔡磊把一个个患有渐冻症的普通人召集起来。

就算自身行动困难,声音嘶哑,也要坐火车亲自去见一见他们。


他们彼此之间产生共鸣,相互鼓励,看到大家在的那一刻就能收获太多喜悦。

谁都不知道这其中某个人会不会某日撑不住而离开,只能尽全力去珍惜彼此相处的日子,相互温暖。


美好吗?

的确美好。

这种无时无刻环绕的美好像是一针针缓缓注射的吗啡,让人舒缓同时也欲罢不能。

但。

越是美好的人或事,在破碎消逝的那一刻便越是凄惨。

就像回忆起不久前还相处的病友一下子就无法呼吸,自己却帮不上忙的时候,蔡磊明显语气里透着浓烈的悲伤。


他心里很清楚:

这是他的最后一场比赛。

一场注定会输的比赛。

Sir想起之前看哭无数人的一部日剧叫《一公升的眼泪》,里面的女主亚也也是个渐冻症患者。

里面有过这么一段话:

只有人类贪婪的才想要很长久的生存下去


贪婪吗?

也许吧,但贪婪怎么了?

人类之所以存续这么多年,从工业革命到AI模型,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不正是由于各种肉体上、精神上的贪婪吗?

这是我们之所以一步步向前走的根源。

更有甚者。

包括我们对无法改变的困境的愤怒,对既成事实的事情的挽回,这些做法看起来很傻,但这才是真正的人性,不是吗?

总要人去做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

给后来人留下希望。

最后。

蔡磊也接受了自己快要离世的事实。

但这不代表他向病魔投降了。


他找接班人,设立慈善会,写书,捐献遗体......

他的生命也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他也在以另一种方式陪伴着他爱的那些人

没错。

属于蔡磊的故事可能最终会画上句号。

可属于渐冻症患者的故事因为他又多加了几个省略号。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堂吉诃德。

一个冲向风车的骑士。

在寻找着他的解脱——
我会战斗到最后一天,到我死亡的一天为止。

Sir虽然不知这个病的治愈率何时能够实现突破。

但确定。

一颗永远炽热积极的内心。

会是必不可少的药方。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攸月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