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的粉丝到底有完没完

毒Sir Sir电影 2020-08-26
互联网的世界,从来不缺迷惑话题。

比如抖音一个火起来的评论区——

△ 图来自微博“人生奇妙物语”

“祝英台和马文才有婚约”“梁山伯是小三”“不管在哪个年代,婚约都是不能破坏(哪怕是包办的)”......

无独有偶。

这一言论炸出了一批“马文才粉”。

“记得祝英台跟马文才是有婚约的”
“放在现在社会,大多数家庭女孩都会选择马文才”
“我喜欢马文才有钱有势最重要他爱我”
“十年前会选梁山伯,现在会毫不犹豫选择马文才”(十年发生了什么呢?)
.....

△ 图片来自微博@WeLens


梁祝CP流传了几千年。

为什么唯独在今天,马文才被一朝扶正,成为那个被爱情故事辜负的人呢?

有毒。

这一代的人,正在用不可动摇的三观。

毒害着长久以来被人类小心呵护着的浪漫、理想、爱情、纯真……

一切容易被现实击碎,又超越于现实的东西。

马文才为什么得人心?

并非因为他有颜、有才,得祝英台欢心。

皆因为他有媒妁之言——

家里和祝家立下婚约。

你说你祝英台,放着好好的马家媳妇不做,非要和穷酸的梁山伯在一起,是不是贱骨头?

明明已经有婚约,又劈腿别人,还是未婚夫的兄弟,是不是人品差?

还跟梁山伯搞殉情,父母养你这么多年,结果你让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不是不孝?

于是评论里有人得出结论,不嫁马文才,纯属失了智吧——

如果当时有理智,我想每个女孩都会选择马文才的吧,关键是当时没有理智


他们不仅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三观不正。

并且说自己代表的才是恋爱自由——

“凭什么你可以爱梁山伯,就不允许我想嫁马文才了?”

为什么呢?

你当然可以嫁个马文才。

也可以把你们的爱情写成故事。

但千百年来,有无数个被父母安排嫁给“马文才”的故事,都被忘记了,为什么唯独梁祝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呢?

因为他们是世间仅有的,最决绝地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灵。

所谓让祝英台嫁给马文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悖论——

一旦她真的嫁给马文才,《梁祝》便会速朽,不可能是流传的佳话。

《梁祝》不流传到今天,你也不会知道祝英台是谁,又如何让她嫁给马文才呢?

能够穿透生死与时间的,是爱情的力量。

而今天这样一份爱情摆在我们面前。

有人更珍惜的,居然是封建礼数,门当户对,媒妁之言这些被时间淘去的渣滓。


这是今天的一大奇观。

即一切经典,都要重新被“三观”指手画脚。

而“批小三”是热门选项。

奥斯卡最佳影片《英国病人》,不少差评的理由都是因为三观。

毁三观,抱歉!只能给这样的分数了


出轨和叛徒也要被歌颂?


《英国病人》的最表层,确实是一个婚外情的故事——

男主角艾马殊明知道女主角凯瑟琳是有夫之妇,却执意与对方偷情。

凯瑟琳却在不断对艾马殊示意,内心深处渴望着对方能跨越红线。

互相试探,欲拒还迎,最终两人在情爱中沉沦。


全然不用理会电影中对战争的控诉、对生命中机缘巧合的感慨......

只要给我抓住“出轨”。

《英国病人》就是部“三观不正”的电影。

按这个“小三过街必须人人喊打”的逻辑。

文学和电影史上还有长长的名单要清算。

首当其冲当然是《安娜·卡列宁娜》。


才不管她的原配丈夫是不是虚伪冷漠,对妻子的关爱基本是流于形式。

才不管她人生是不是那样干瘪,渴望有爱情来让人生获得那么一点意义。

才不管托尔斯泰花了几百页纸来描写安娜的人物动机,让读者共情这一人物。

总之,出轨就是荡妇!


而这种女人卧轨自杀,完全不值得同情,因为她就该死。

按照伏伦斯基的母亲的说法——

“她那种下场正是她那种女人应得的下场。连死的方式都挑得那么卑贱下流。”

而《包法利夫人》就更是了,偷情就算了,还和两个男人偷情。


谁管你原先的婚姻幸不幸福,谁管你是不是被男人欺骗。

这部小说和改编的电影竟然采取同情的视角。

这本书150多年前被骂有伤风化,150年后则换个说法:三观不正。

怼完国外,怎么能不怼国内呢?

《恐怖分子》中的郁芬埋怨丈夫不理解自己,不愿意履行妻子的义务。

为了写自己所谓的小说,跟丈夫分居。


这已经是罪大恶极了。

而且还跟前男友同床共枕。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要认同结局的丈夫,只是一个“被惹急的老实人”。


仿佛一切作品。

其作用都是给大家的指指点点提供靶子。

如同上个星期Sir写过的《叔·叔》。

结果评论区还是有不少骂声,说片中的老年同性恋人不值得同情——



理由很简单:他们骗婚,还出轨,所以必须钉在耻辱柱上。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不看电影,不考虑实际情况,就用三观评判一切了?

我们认为同性恋不应该和异性恋结婚,这样的观念成为主流,也不过就十来年的历史。

在过去,大家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问题,不能够存在,必须要扭转。

只要你找个异性结婚,“改邪归正”,那么社会还是可以接纳你的。

就像《喜宴》中的母亲说的:说不定结婚后……慢慢就正常过来了呢?


今天评判这叔叔“三观不正”的人忘了。

他们当年,不就是按照社会的“三观”去生活的吗?

三观不是与生俱来的。

你的“正确”也不是你的天赋。

而是社会的产物。

今天讨伐着叔叔的人,如果活在过去,一定也会成为逼迫着叔叔去结婚的那群人——

因为他们同样都放弃了真正理解和思考。

只满足于把现成的三观,当做得意的本事。

如果说有错。

错的,是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而直至现在也仍未改变的是——一群处于优势和主流的人,是从不会反思,也从不承认自己有错的。

正是在这种不容分辩的“三观”的裹挟下。

叔叔,以及他们的妻子们,才成为了牺牲品。

为什么说《叔·叔》是一部悲剧?

不在于爱而不可得。

而在于一个人主动走进了悲剧性的宿命。

叔叔当然对家庭有所亏欠,但这是由他决定的吗?

不,他同样也是被那个时代亏欠的人。

他错过了社会的理解,错过了自我认同的机会,错过了大好青春的爱情……

成为一个,被施加了原罪的人。

面对这份不属于自己的过错,他却选择主动承担下来,用一辈子来“赎罪”。

前半生,靠每天开十几个小时的出租车,撑起整个家。

没有一点个人的享受。



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了,他也不能够追求自我。

妻子煮了两只大闸蟹,阿柏说不想吃,也是妻子失落地放进了冰箱。

阿柏问:你怎么不吃?

妻子说:一个人吃有什么味道。


他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陪伴在妻子身边,但他的心不在。

虽然他能养家,但缺少了心意,给予的每一份衣食住行都是欠缺的……

阿柏于心不忍,说把螃蟹拿出来吧,我们一起吃。

并把最好的黄递给妻子。


婚姻是被社会决定的。

感情是被性向决定的。

阿柏能做什么?

只是补偿。

他知道这辈子也补偿不完,所以必须要用下辈子。

情人阿海送给他一个十字架。

意思是说,如果你信了教,死后我们还可以在天堂重聚。

但阿柏拒绝了:“我家没有人信教的。”


中国有许多凄美的爱情。

这辈子无法长相厮守,那么我们还可以约定,有缘来世再续。

而就连这样缥缈的慰藉,阿柏与阿海都不能拥有。

他纵身一跃。

他知道自己填不上,也要以血肉之躯,去填补上个时代遗留的窟窿。

这难道还不感人?

在这样悲剧而深沉的灵魂面前,“三观”难道不是太轻薄了吗?

在一张张“三观正”的面孔里。

Sir只看到了道貌岸然的冷漠——

我有了放之四海皆准的三观,便不需要去理解你的现实处境;

我只需要黑或白两个选项,就似乎对世界上一切的复杂都有了清晰的答案。

在三观里。

就连最浅薄的人也有了最大的底气向所有人说——

听我的。

你们都得听我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海边的卡夫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