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真的疯子和聪明的冒失鬼 ——评《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

赵言昌 科学EDU 2022-04-24

《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是许久之前看的,我却迟迟没有想好,书评该怎么写。

是因为内容比较单薄?
不是。我想知道的,作者都写了;我预想之外的,只要足够精彩,作者也都没有放过。
网络上关于特雷弗·诺顿(Trevor Norton)的资料甚少,只提到他是海洋生物方面的专家,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教了一辈子书,还曾经执掌海洋实验室。抛开这些头衔,我心目中的诺顿,大约是一个趣味十足的邻居,那种会在电梯里跟你点头问好、很乐意借书给你看的老大爷。

诺顿(图片来源:unitedagents.co.uk)

正所谓“书如其人”。这本书有两个题目。主标题“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用来跟读者打招呼、吸引读者的注意,因为,正常来说,耳朵是绝不会冒烟的。副标题“自体实验者奇闻录”,则直指书籍的主题。

“自体实验者”,就是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的人。在一般人眼里,他们毫无疑问是疯子,但是,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这样的疯子就一直没有断过。就在前不久,格里菲斯大学的古德教授还亲身验证了一下疟疾疫苗的功效。

古德教授(图片来源:Griffith University)

做实验是向未知发起挑战,是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学说,因而常有失败的风险。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不难猜测:自体实验,是一件特别危险的事情。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所以,那些疯狂的自体实验者,必然有某个理由。他们或者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在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除了拿自己开刀,别无他法;或者,是找到了一个看上去可行的解决方案,不愿意用别人的生命冒险。

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著名人物的陌生一面。比如,达尔文。进化论大家都听说过,但是,提起达尔文的早期经历,可能就不太了解了。实际上,那会儿的达尔文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跟着一些疯狂的学者,吃过不少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当然,书里更多的还是陌生却伟大的人物。知道杨·浦肯野的,恐怕不多,但是,吃药要谨遵遗嘱,这是常识。医生让吃多少,就吃多少;医生说“这个药和那个药不能一起用”,就必须停掉一个。前者,关乎安全剂量,吃多了可能发生危险;后者,是因为交叉反应,有些药物会放大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这两个原则,都是在浦肯野以身试药后提出的。

浦肯野(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既然不是因为内容,那么,是感受比较复杂?

也不是。感受就一个,喜欢

要想把几百年间的事情,塞到一本书里,可不容易。一方面,资料太多,哪怕追踪一种疾病、研究一个学者,也需要很大的耐心;另一方面,倘若写得太客观,不免失之枯燥,由着性子来,书籍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全书大致依照时间顺序,第一章到第六章,主要讲解19世纪的自体实验者,第七章到第十四章,关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事,最后三张则着眼于最近几十年,那些向着海洋和天空进军的勇者。具体到每一个章节,又以探索为中心,根据问题,把前仆后继的学者们的事迹,串联起来。

全书的基调,则像聊天。诺顿先生既没有摆学者的架子,也没有想当然;对古代学者,指出他们的不足,讴歌他们的贡献,对现代人物,点出了新问题的独特性,赞赏他们对勇气和智慧的继承。

比如,在说到霍乱的时候,作者以1849年的伦敦霍乱为中心,从约翰·斯诺,一直讲到了2005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

这个故事里,有智慧。为了找到霍乱的根源,斯诺对每一个病人进行调查,圈出他们的居住地,逐项排查。最终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水源,不但成功遏制了霍乱的蔓延,而且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道路。

斯诺的研究笔记(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这个故事里,也有反面人物。和斯诺不同,佩腾科费尔是坚定的“瘴气”学说支持者,认为霍乱是由潮湿的土壤引起的。即使在科赫分离出霍乱弧菌以后,他仍然拒绝承认这种细菌导致了霍乱。

还有戏剧化的情节。为了证明自己的学说,佩腾科费尔问科赫要了一管霍乱菌液,一饮而下。幸运的是,因为加热等原因,减弱了病菌的菌力,他和霍乱擦肩而过;不幸的是,正确的说法,终究会成为主流,九年以后,佩腾科费尔完成了自己最后一个实验——把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面对这样的内容,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书评难写,是因为这本书的意义太难以捉摸。一直到霍金老爷子去世,我才找到些灵感。

霍金去世以后,社交媒体上,照例是两边倒:一边纪念、哀悼霍金,却说不出自己在悲伤什么;另一边,就比较直接了,他们嘲笑纪念、哀悼霍金的人。

霍金(图片来源:sohu.com)

时代变了,科学家们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新闻报道里。然而,科学家们与普通人之间的隔阂,似乎没有减少。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科学家们是有使命感的,是另一个物种,是天上的星星;而我们,不过是群星之间的灰尘。

《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把科学家还原为人。他们也会冒失,也会失败,也会自食其果。唯一的区别是,他们不肯在“探索未知”这件事上妥协。

另一方面,说起歌星,我们不会只说歌曲;提到演员,我们也不会只提电影。那么,聊一两句科学家的八卦又有何妨呢?探索未知需要学者们的前仆后继,生活本身,却是横向展开的。我们生活在此时。我们需要朋友。这本书提供了足够的谈资,可以让我们在人群中找到同类。

值得科学家们为之奋斗的世界,必然有些可爱之处。拿自己做实验,有时,是为了找到病因,把我们这些普通人从疾病中解救出来;有时,是因为治疗方案太过冒险,不愿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冒险。那么,我们普通人,又何必妄自菲薄呢?

转载来源:蝌蚪五线谱
作者:赵言昌

《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

[英] 特雷弗·诺顿 著;朱机 译


科学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自己的身体为实验室,舍身进行过各种奇特、危险的尝试。你也许会怀着猎奇的心态开始阅读,然而最终定会被书中的故事感动。当当独家版本,随书赠10个好“听”的科学故事。


长按二维码

即可购买

当当网




更多教学服务

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学EDU

近期文章:

1、2021~2022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录 | 科学出版社
2、【会议通知及报名】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有机化学(含实验)教学与课程建设研讨会

3、【会议通知及报名】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化学(含实验)课程教学研讨会

4、重磅!细胞生物学3D 资源库、动物解剖3D 数字交互系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