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咔嚓”声下的江北摄影人

新江北报 江北新时空 2024-04-12



























影像的魅力无处不在,从1839年摄影诞生至今近两百年里,记录了世界无数个真实而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在南京江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用心灵的眼睛捕捉城市的灵魂,留下了珍贵的城市印记。


8月19日是第184个世界摄影日,新江北报推出江北摄影师专辑,一起聆听他们追逐摄影的心路历程。





江北新区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每天,各种各样的人间烟火故事悄然上演,影像成了这些故事的见证者,镜头中的人生百态,也测量着城市的温度……刘妙龄就是这些故事的见证者,也是记录者。


10余年来,她用镜头捕捉平凡而动人的柴米油盐,刻画出鲜活的人物与日常,其中的世间烟火、凡人心灵,都能被她细腻的影像语言尽数记叙,展现着不可复制的城市人文之美。




1961年出生的刘妙龄来自西安,但已在南京生活了40余年,在这里,她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这份吸引力也带她进入了“城市风光”之列。


“不止于城市本身,还有城墙下鲜活的人和事。”在城墙边生活多年的她,将镜头对准百姓、聚焦生活,非摄影专业出身的刘妙龄,在不断实践与摸索中,她本人也由一个纯粹的摄影人慢慢向城市记录者转变。


“摄影是件幸福的事,人生旅途处处是景。”很多摄影师追求的是镜头下惊艳的美感,而在刘妙龄的镜头下,更多呈现的是真实、不加修饰的南京城原貌。


多年来,刘妙龄一路拍摄一路寻找,“希望能找到有代表性的南京故事。”“明城墙·民城墙”是刘妙龄从2012年就开始关注的项目,并加入了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她寻找角度、按动快门,将城与人的共荣共生就此定格,至今已经积累了十余万张照片素材,成为记录南京城墙发展变迁的一座宝库,在国内摄影圈引起了广泛关注。


93岁奶奶健身时光 刘妙龄 摄


在刘妙龄看来,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连起来就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历史。


拍摄的过程中,刘妙龄也见证了许多感动:有在午朝门前聊天健身的老者,有在挹江门边相识相爱的年轻夫妇,有爱好跑酷的东南大学学生……在她看来,南京明城墙不是标本,是活的,会呼吸,不仅是用来参观、游览、崇拜,更是用来生活的。


刘妙龄的镜头下,人文与发展相互融合,在城市美中映射生活诗意,整理照片时,她常常为这一帧帧真实动人的画面潸然泪下。



2019年,随着南京城墙博物馆建设启动,刘妙龄开启了新项目——她要记录博物馆的生长。在她的照片中,城墙博物馆居于画面的中间位置,前景是明城墙,背景则是鳞次栉比的城市高楼,三者同框出镜,巧妙地阐释了博物馆、城墙、城市之间的关系。


刘妙龄还将镜头聚焦在了参与博物馆建设工程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身上,她说:“南京是博爱之都,为这个城市做过贡献、付出过汗水的人,都值得被记忆。”


江边休闲的父女 刘妙龄 摄


城墙下、长江边、巷子里......这些都是刘妙龄常去的拍摄点位,她说,同样的地点但却常去常新,每一次拍摄都能遇到不同的风景和际遇,也总能在这些地方捕捉到不一样的城市一隅。


在十余年的摄影生涯中,带给刘妙龄最多惊喜的地方莫过于是长江北岸,这里远处高楼鳞次栉比,近观江湾绿意葱茏,人文气息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从古老建筑到城市地标再到鼎沸人声,10年光阴,超过10万张照片自刘妙龄手中诞生。



将她记录的照片铺开,仿佛展开了一座城市生活变迁的动态画卷,城市人文发展、一些被琐碎生活埋没的生动细节,都被她化作一张张动人的作品。江苏文艺大奖摄影奖、南京文艺大奖摄影奖、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刘妙龄在追光逐影中也收获着省、市级摄影艺术最高奖。


*全媒体记者 韩正莲*




浦口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以镜头记录农业发展盛景,用快门追赶城市变迁。


40年农业农村研究工作中,滕宏飞闻着土地的芬芳,见证着浦口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


在20年的摄影创作生涯中,他将镜头聚焦于江北的农业生产、山水田园、城市发展……捕捉自然之美,记录时代风貌,创作出一幅幅动人的作品,为江北定格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忆。




滕宏飞是土生土长的浦口人,1982年中专毕业后,开始从事浦口区农业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因为对摄影的爱好,又让他成为城市发展的记录者。


回忆过去的时光,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农民们弯腰曲背插秧栽种耕作画面。而今现代农业靠设施、机械以及科技,注重绿色发展,品种、技术、产能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丰收的大地 滕宏飞 摄


多年来,他将镜头瞄准浦口的田野,创作出大量的精品力作。其中《绿色田野上的雄鹰》在2015年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和江苏省农业厅举办的“鱼米之乡·美好江苏”摄影作品征集评选中荣获金奖。正如作品之名,浦口像一只腾飞的雄鹰,发展与日俱增。


焕然一新 滕宏飞 摄


浦口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既有“一山两水”,还有一代草圣、十里温泉、百里老山、千年银杏、万只白鹭、十万亩国家级森林公园,给了摄影人丰富的创作题材。春天永宁金灿灿的油菜花、夏天生机勃发的佛手湖、秋天韵味悠长的惠济寺、冬天如银蛇般的长江大桥……


他穿行城市间,创作出的四幅作品在2016年南京市“四季金陵”摄影大赛中,从3000余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总评一等奖的好成绩,而这样的殊荣不胜枚举。


摄影的意义在于记录生活、传递价值,2018年,滕宏飞任职浦口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他和协会会员以作品展的形式对老浦口旧貌进行了回顾,过去与现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人们在回味过往中,感慨当下生活的美好。


●春天的笑脸 滕宏飞 摄


近年来浦口区、江北新区的城市建设、产业园区、美丽乡村、现代农业、都市田园以及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快速崛起的江北给了摄影人源源不绝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滕宏飞与会员们用镜头清晰地记录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应用、丰收场景、体育盛况、各街道的发展成果,盘城的葡萄、顶山的绿道……在他的镜头下,每一幅作品都耐人寻味。


而滕宏飞抱持着用镜头客观真实反映事件的态度,用心、用情拍摄记录,每年创作几千张作品,孜孜不倦地用快门感应城市的脉动。


●浦口巨变 滕宏飞 摄


每一位摄影爱好者的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滕宏飞也不例外,他以全新的视角连接时间与空间,不断发现美、记录美,同时也带给观赏者美的享受,在留住瞬间影像的同时,追求精益求精。


明年,滕宏飞将正式退休,对于退休生活他充满期待与憧憬,“接下来要多走动,围绕江北的发展,更多地发现与记录。”


全媒体记者 杨彩红




六合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74岁的陈增福至今仍记得1972年一个冬天。那天天儿挺冷,刚下班的他,脖子上挂着攒了好几个月工资才买的一台“海鸥相机”,“打开相机、按下快门……”


那时他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六合。


于是,从低矮的民房到高耸的楼房,从窄小的胡同到宽阔的马路,从凌乱的街景到整洁的小区……52年来,他一次次将镜头对准城市的变迁,积累下的近十万张照片,直观记录着六合区的蝶变,成为了珍贵的“城市记忆”。




陈增福 摄


陈增福既是土生土长的六合人,也是一名摄影发烧友。自1970年来到六合供电局工作后,爱好文艺活动的他开始帮忙拍摄会议、活动照片,从此与摄影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初,他以拍摄人像为主,后来担任六合区摄影协会主席。1994年开始,他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了自己生活的家乡。后来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背上相机,走街串巷,旧街巷前玩耍的儿童、熙熙攘攘的旧街集市、拆迁工地上的繁忙景象、新居盖好后的成片高层住宅、龙池湖边市民绽放的笑脸……


一张纸、一幅幅,这些记忆里的老街巷和城市改造后焕发的新生,都留在了陈增福的镜头里。


陈增福 摄


“到比赛现场看奥运是我童年的梦,我要做奥运的参与者,见证奥运中国的圆梦百年。”在陈增福书房的抽屉里,还珍藏着一本特殊的纪实摄影集《我看北京奥运会》,里面242幅图片记录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规模宏大的场面和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瞬间。


那年,他只身一人,从南京到北京,克服万难,热忱创作,只为用镜头真实记录这场“历史性的盛会”。


“挡不住的中国力量、胜利的欢呼、百年圆梦、让志愿者的微笑成为北京最好的名片……”一张张生动写实的图片,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了奥运会期间扣人心弦的精彩瞬间。


如今再翻开《我看北京奥运会》,“把今天的感动写给明天,因为历史而永恒。”这句跃然写在扉页的话,似乎又是陈增福对摄影满怀热忱的最好见证。


陈增福 摄


这些年来,陈增福换了胶片相机有五六来台,数码相机也换了有十来台,但都被他放在抽屉里小心地珍藏着,作为自己这些年来拍摄之路的见证。


陈增福 摄


当这十万多张照片如今铺陈开来时,好像一条时间的河流“哗哗”流动起来,那个平日里人们司空见惯的六合,突然间又有了厚重的沧桑。


而今,这份记录仍在继续。通过收藏、文字记录,他让自己的记录又多了另外一些形式。“今后我会继续用镜头记录家乡和家乡人的变化,希望能为我热爱的故土六合留下一本蝶变日记。”陈增福说。


全媒体记者 梁雅欣






END

来源| 新江北报全媒体记者 韩正莲 杨彩红 梁雅欣
编辑| 新江北报融媒体中心 王若卉
主编| 江风楚韵
责校| 唐肖春
[版权声明]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侵权处理] 部分图文无从溯源,如涉版权问题,24小时内删除。[联系方式] 可在微信后台留言

往期精选

1. 举证难、战线长、两败俱伤……劳动仲裁,个中艰辛几人知?

2. 正式官宣!江北这些地铁站名,改了!

3. 泰冯路旁边的这条老路,焕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