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星甸民间故事丨挖掘潜藏深处的记忆,星甸人你听过几个?

2017-08-04 星小宣 联情星甸


冬日火炉旁,

夏夜露台上,

讲一个久远的故事,

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之一。


金牛碾金豆子的故事

讲述者:李长银;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8年9月; 民族:汉; 文化程度:私塾二年 ; 职业:退休干部; 家庭住址:星甸镇街道


从前,在星甸西山山洼里有一个小村庄,住着一户人家,这家只有母子两人。那做母亲的生性十分吝啬,成天总想占别人的便宜,若是自己吃了点亏,能把别人祖宗八代骂得翻过身来,村里人背地里送给她一个外号“狗尾巴椒”。她的儿子也和她一样爱财如命,而且长得有矮又胖,毫无看相,村里人送她一个外号“矮冬瓜”。矮冬瓜眼看长大成人,却总是订不到媳妇,这可把狗尾巴椒急坏了。后来,外地闹荒灾,不少人逃荒来到这里,狗尾巴椒有意收留了一个逃荒来的小姑娘,当做童养媳,人称“荒妹子”。


荒妹子进了她家的门后,整天有干不完的事,白天下地干农活,回家烧锅煮饭、洗衣桨衫,晚上还要做针线活,缝补衣服,纳鞋底。可尾巴椒嫌不足,一有空,就叫荒妹子上山拾野粪,不拾满一筐回来,就不给吃饭。


一天傍晚,荒妹在山上转了半天,好不容易拾了满满一筐粪,累得腰酸腿痛,来到一块大石头下,准备歇一会。她放下粪筐,将粪扒靠在石头上,谁知粪扒刚一靠上石头,只听“哗啦”一声,石头分开成两半,原来是两扇大石门。荒妹子见里面一片金光,耀人眼睛,便好奇地向洞里走去。来到里面,只见一条金黄色的牛正在碾金豆子哩!那牛通体金黄,那豆子饱鼓鼓、金晃晃的,把荒妹看呆了。看着看着,忽然那牛尾巴一蹶,拉了一泡稀屎,溅了荒妹一围腰。荒妹一看,急坏了,这围腰脏成这样,回去婆婆肯定又要打骂了。她越想越害怕,不由得哭出了声。这时侯,从里面走出一个老太太,见荒妹哭得很伤心,问清了情况就劝道:“好孩子,别哭了,我送你一点豆子,你快回去,要不然回去晚了,你婆婆真的要骂你了”。说着,捧了一把金豆子给荒妹子叫她用围腰扎起来,荒妹子捧着豆子,谢过老 30 33722 30 10425 0 0 5786 0 0:00:05 0:00:01 0:00:04 5785太太,走出洞门,拿起粪扒,准备背着粪筐回去,只听“哗啦”一声,两片石头又合到了一起。


此时天色已晚,荒妹不敢久留,背起一筐粪,往回赶,来到家门口,荒妹将粪倒进粪坑里,刚准备回家,忽然想起围腰上沾满了牛屎,不如暂时把围腰放在柴房里,等明天抽空洗干净再用,免得让婆婆看到后挨骂。主意打定,便把围腰的豆子扎好塞进柴禾堆里,做上记号才回到家里。


刚一进门,婆婆就骂道:“你这个懒货!你到哪里去了?拾粪还在山上玩?到现在还不做晚饭,难道还要老娘伺候你吗?”荒妹不敢作声,连忙生火做饭。饭好了,荒妹子连忙先给狗尾巴椒和矮冬瓜各盛了一碗,侯他们吃过了,才盛了一小碗饭和着眼水吃了下去,然后洗好锅碗才上床睡觉。


半夜里,狗尾巴椒一觉醒来,忽见柴房里的柴火堆金光闪闪,以为柴房失火了,连忙叫醒矮冬瓜来到柴房,却不见火,扒开发光的柴火,只见一个围腰,围腰里包着些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包金豆子。狗尾巴椒一看,心里暗想:这围腰不是我家荒妹子的吗?她哪来这些金豆子的?又为啥要藏在这里呢?她连忙叫矮冬瓜把荒妹叫来,矮冬瓜来到荒妹子的房间,见荒妹子睡得象死猪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将荒妹子从睡梦中拖起,荒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来到柴房看到婆婆和围腰,心里知道了一切,吓得浑身直打哆嗦。谁知狗尾巴椒不仅未发火,还笑眯眯地问道:“好闺女,别怕,我问你这豆子是从哪里弄来的?为什么不交给我,要藏在这儿?”荒妹只得将自己上山遇到的情况如实说了一遍。狗尾巴椒了解到这一切后,就对荒妹说:“好了,没事了,你回去睡觉吧!不过,今天的事对谁也不许说!”


等荒妹走后,狗尾巴椒和矮冬瓜悄悄地商量一番,然后两人带上口袋,扛着粪扒,来到那块大石头下,按照荒妹说的样子,将粪扒靠在石头上,果然只听“哗啦”一声,石头分成两半,只见里面金光闪闪,仅靠磨子旁边卧着一头金牛,磨子上全是金豆子。狗尾巴椒连忙撑开口袋,矮冬瓜用手将金豆子往口袋里捧,很快口袋装满了,狗尾巴椒心想:要是把这金牛也拉回去多好呀!她便把这一想法告诉儿子,矮冬瓜一听,连忙说:“好,你拉着牛绳往外牵,我在后面赶,把它弄回家就是了。”可那牛走两步,退三步,死活不肯往外走,矮冬瓜的手都打痛了。矮冬瓜想了想说:“娘,你等一等,我去把粪扒拿来,用粪扒打,不信它不走。”狗尾巴椒此时也是拉得一身的汗,连忙说:“快去吧,快点来!”矮冬瓜来到洞外,抓起粪扒就往洞里跑,谁知刚一转身,就听见“哗啦”一声响,石门合了起来,再也打不开了。原来那粪扒就是石门的钥匙,矮冬瓜只顾赶金牛,将钥匙拿进洞里,就再也出不来了。


第二天一早,荒妹起床不见婆婆和丈夫的身影,以为他两下地干活去了,连忙做好早饭,送到地里,可地里连个人影子也没有。荒妹忽然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连忙跑回家一看,粪扒子也不见了,知道大事不好了,赶紧来到山上的大石头前,只见石门紧闭,急得放声大哭起来。村里的人闻声赶来,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也无法可想,只得劝荒妹回家。后来,大家商议了半天,为荒妹做主,将村里的一个年轻后生与荒妹成了亲。荒妹为感谢大家,把得来的金豆子分给众人。从此,全村人及荒妹两口子均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1981年5月,星甸镇文化站文艺工厂副厂长、文化站工作人员任其俊于星甸镇街道记录整理成文字材料。(原载《江浦文艺》一九八一年第三、四期)



河蚌仙子

讲述者:赵良华;性别:女;出生年月:1903年11月;民族:汉;文化程度:半文盲;职业:农民;家庭住址:星甸镇珍珠庙村邹西村民组


从前,我们这山脚下住着一个孤儿,名叫张苦,他出世的时候死了娘,到了十二岁是又死了老子。可令这孩子从小孤苦伶仃地开始独立生活,因为他家住在山下,便以打柴为生。


在他十八岁那年的一天,他从山上打柴回来,看见路上不知被谁扔下一只河蚌,在那儿被太阳晒得快要死了。出于可怜,他便把这只河蚌带回家放在水缸里养了起来。


第二天,他又上山打柴,等到中午回家煮饭时,看到锅里已经煮好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张苦很奇怪,他想这是谁帮我煮的饭菜呢?我住的是独家村呀?他怎么也想不起来是怎么一回事。哎,反正在我锅里,肚子也饿得咕咕叫,先吃了再说吧。就这样,到了第三日,第四日仍旧是一到家就有现成的饭吃。这下,张苦不得不想把这事搞清楚。怎么才能解开这个迷呢?哦,有了,他想好之后,便又上山去了,这次他可不是真砍柴去,他走上山之后,躲在一块岩石后面,偷看家里的烟囱。到了煮饭的时候,烟囱真冒烟了。他飞一般朝家跑去,他跑到家里一看,一只蚌壳在水缸旁边,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正在锅下烧锅。这姑娘见张苦突然闯进屋里,吃了一惊后,急忙向那蚌壳跑去。这时张苦眼尖手快,一把抱过那蚌壳,把它揣在怀中,那女子见蚌壳已被张苦抱去,只得红着脸,低着头站在锅台旁。张苦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漂亮的的女子给他烧锅做饭,他心里明白了七八分,但他却装作不知他是谁。便问:“请问大姐你是哪里人氏,为何连日给我烧锅煮饭?”那女子想,反正已走不掉了,便说:“我是路过此地的落难女子。听人说你心眼好,又能干,便想投身于你,你若不嫌弃的话,就娶了我吧!”张苦哪里想到会有这样的好事,送上门来的媳妇不要?于是两人便拜了堂,成了亲。


第二年,张苦夫妻喜添一子,夫妻二人自是乐得合不拢嘴。到了第三年,那孩子已学会走路了。一日,那孩子走路不小心跌了一跤,大哭不止。张苦便过来哄他儿子说:“你别哭,你别哭,你妈是个河蚌壳。”不巧这话被张苦老婆听见了,她走过来说:“你怎么和小孩瞎说,谁是河蚌壳?”张苦也没介意:“难道你不是河蚌仙子,不是河蚌变的?那壳我至今还藏着呢。”张可老婆说:“我不信,你把河蚌克拿来我看看。”于是张苦便拿出藏了三年的蚌壳递给他老婆说:“你看,这壳就是你的。”张苦老婆接过蚌壳眼泪汪汪地说:“张郎,你我看来也只有这三年的缘份,我是河蚌仙子所变,是为报答你对我的救命之恩,但当我一听到“河蚌壳”几个字时,就会慢慢地恢复原形,今日,我要走了,麻烦你把我送回大河里去,你和孩子可在每年七月七到河边高唱:‘河蚌连我心,我唱你来听,快回岸上来,你我还是亲’,我就会与你父子见一面。”说完河蚌仙子越来越小,小到缩到蚌壳里去了。张苦眼看这一切,真是后悔得不得了啊!但是又无可奈何。只得痛哭流涕地把河蚌送到了河里。

1987年11月,由星甸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袁铭于星甸镇珍珠庙村记录、整理成文字材料。



碾子的由来

讲述者:赵良华;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03年11月; 民族:汉; 文化程度:半文盲; 职业:农民; 家庭住址:星甸镇珍珠庙村邹西村民组


在星甸西十二里外有一个安徽省和江苏省交界的村庄叫“亚子王”,这个村庄里有一个碾子,与其他碾子不同。即这个碾子是由一块整石所做,不象其他碾子是一块块石头凿拼起来的。那么,又是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搬动那么大的石头来凿碾子的呢?


相传过去人们把稻弄成米总是舂,可是舂米既费工,又费力气,而且还把米舂碎了。一日,一位大嫂正在村外舂米,这时有一个乞丐走来,对大嫂说:“大嫂,能否问您要点水喝,当然是现烧的最好。”那大嫂抬头一看,是一个老乞丐,但她心想:这年头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面讨口饭吃,真是可怜。于是对老乞丐说:“老大爷,可惜我这没有开水呀,你能在这等一会儿,我回家烧去。”老乞丐说:“真是难为你了。”那大嫂回家一看,家中正有一壶已烧好的茶,只是有点凉了,于是她把凉茶烧了大热,送来给老乞丐。等到大嫂来到舂米窝子时,那舂米窝子也没有了,取代的是一个大石圆盘,圆盘上有一石碌,圆盘边的石板净是麻麻点点,整个石圆盘及石碌是一整石凿成,只是圆盘一方有一缺口。那大嫂也不知是啥物,有啥用。老乞丐便说:“我看你们天下人吃大米太困难,又见你心肠好,也不嫌弃我叫花子,我便给你们做一个石碾,用于碾米,日后就不要再舂米了,只是你回家没现烧茶,是重热的凉茶,所以这个碾子有一个缺口。”说完,不见人影了。这时,那大嫂方知这乞丐是一神仙,于是便千谢万谢了神仙造福于人。这以后,人们便用碾子碾米了。可真碾出来的全是好米。尔后,天下所有的碾子都是仿造这“亚子王”村神仙造的,但都是用若干石块拼凿而成。


又过了一年,老乞丐又云游到了这里,又看见那大嫂在碾米,便问那大嫂碾子碾米可有那舂米好?那大嫂说:“好是好,就是没糠,闹的猪也没有吃的。”那老乞丐一听:怪事,你们还要糠,便说:“从今以后,你们碾的米、糠各一半了。”说完便云游去了。说来也怪,从那以后,这天下碾米还真米、糠各一半。

1987年12月,由星甸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袁铭于星甸镇珍珠庙村记录、整理成文字材料。



正月十五上龙洞

讲述者:朱老头;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2年11月; 民族:汉; 文化程度:文盲; 职业:农民; 家庭住址:龙山乡龙南村


传说很早以前龙洞盘住过一条龙。有一天,来了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住进龙洞。和尚识得草药辨得药性,便为四方百姓治病,每天都有人上山找他。


老和尚想在这做点功业,修建寺庙。砖瓦买好了,都在山脚下,运不上山。他叫小和尚在山脚下,请上山的人,能帯一块带一块,能带两块带两块上山。一个富豪家的公子上山游逛,就不理小和尚,不带一砖一瓦。老和尚晓得了,也没说什么,只记在心里。


后来公子生病了,来找老和尚。老和尚不给他治。富豪怀恨在心,串通官府,处处找老和尚的麻烦,逼得老和尚无法存身。


这一年眼见得腊月将尽。老和尚在龙洞用草编了一个长条条的东西。人们看了很惊异。他说:“这地方住不得了,我要骑草龙云游四方。”


草龙编好后,老和尚告诉小和尚,明年正月十五再骑草龙回来,便骑龙飞走了。大家都记挂着骑草龙的老和尚,正月十五一齐上龙洞来了,并不见老和尚。一年年过去了,老和尚再没回来过。山下大伙每年正月十五照例来龙洞。渐渐形成了一个乡土风俗,正月十五上龙洞。

1981年3月,由龙山乡文化站站长朱功才于龙南村记录、整理成文字材料。(原载一九八一年《江浦文艺》第三期)



龙洞、龙门和龙泪

讲述者:张子敬;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6年7月; 民族:汉; 文化程度:初小; 职业:农民; 家庭住址:龙山街道


不晓得多少年前,在龙洞山下,住着一户佃户,仅两个人,一个老头带着十七八岁的姑娘。富人就是贪心不足,地主家里三妻四妾,还想邪心眼,打佃户女儿的主意。他在龙洞前摆下香案,天天烧香设供,求龙王别下雨。果然,这年又是一场大旱。


佃户父女俩的力量,怎么也抗不过老天爷啊。父女俩心如油煎。中午,老头顶着毒辣的太阳去看田里稻禾,那阳光要把干枯的稻禾晒着火。看着看着,老人一阵头晕,倒在田埂上。等人发现,他已是魂早离身了。女儿哭得泪人一样,又顶什么用呢?这正合地主心意,逼佃户女儿去他家做佣人顶租。


她进地主家没几天,看地主说话行事不对味,晓得再住下去凶多吉少,就趁着黑夜逃了。但第二天早上,她就让地主抓了回来。地主吩咐人狠狠打她,可怜她被打得身上衣服都染红了鲜血。地主还担心她逃跑,就又到龙洞前设案祭供,求龙王把她变成一条鱼。龙王受了祭品,真的把她变成了一条鱼,被放进了后面的池塘。地主心想,这下她就逃不了啦。她那染着血迹的衣服还穿在身上,变成鱼,身上都是一块块的红斑。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鲤鱼。


她在池里从一条老鲤鱼那里晓得,这年天旱是地主求龙王要害他父亲,好占有她的,心里多狠啊!可有什么点子可抠?老鲤鱼告诉她,只要肯吃苦,练成本领,跳过龙门就成了龙,那时就能报仇了。龙洞就是龙门,只有鲤鱼能跳进去。


她在老鲤鱼的指教下,在池塘里勤奋地学着游水。到后来,天下暴雨时她能顺着雨丝游到半空。老鲤鱼说:“中了,等下一场暴雨,发洪水时,游到山沟里,再顺着雨丝游上去。只要是……”老鲤鱼打住话头,她早些年也曾想跳龙门,但到了龙门前,害怕了,就一下子落了下来。而跳龙门有个规矩,一条鱼一生只能跳一次。她催老鲤鱼讲下去。老鲤鱼狠狠心,说:“要珍惜一生只有一次的事。”她点了点头。


不多久,又是一场大雨。等听到山里传来山洪暴发的声音,老鲤鱼说:“我送你到龙门。”两条鱼顺着雨丝游到了龙洞前,只见闪电在身边闪亮,雷声就在耳边轰响。老鲤鱼忙叫:“勇敢点,一生只有这一次。”一声炸雷,老鲤鱼已被劈成两截,从空中落了下来。她顾不得伤心,憋足气力,要跳龙门了,定睛一看,龙门里不见水,不见石头,只见一片刀林。“一生只一次,死也要跳。”她狠命纵身向里一跳,心想落在刀林上再挣。突然觉得身子轻了起来,再一看,两片云托住了自己的身子,再看看自己,身子早变了,浑身披着龙鳞,长出四只利爪。身上那件染着血迹的衣服退了下去,顺着洪水淌到山下。龙洞山下的小丘到处是一片红色,就是鲤鱼退下的衣服覆盖在那儿的。


她变成一条小龙。龙王召见了她,问她要去哪里治水。她说:“要回家乡。龙王答应了。


小乌龙就住在龙洞里。这天,地主又来设案祭求雨。小乌龙口一张,乌云翻滚,尾巴摆动,狂风大作。小乌龙卷起一阵旋风,来到地主庄园。地主看看发怒的天,惶恐的站在堂屋里。小乌龙在空中大喊:“狗地主,还认得被你变成鲤鱼的佃户吗?“地主战战兢兢跪了下来,头在地上都磕出血来了。小乌龙尾巴一摆,地主庄园全毁了。小乌龙报了仇,心里多高兴啊!她要在这精心治水,让佃户过好日子。这一年果然是风调雨顺。

一天,龙王突然想起,怎么这么多天没人送祭品,问小乌龙怎么回事。小乌龙照实说了。龙王大怒,逆鳞直竖,喝令将小乌龙锁在龙洞里,另派一条龙去治水,龙王关照:佃户不敬龙王,让他们守着受旱。小乌龙眼睁睁地望着家乡受旱,却无能为力,只能独自叹息流泪。现在,天旱时还能见到龙洞口飘出一缕雨丝雾气,那正是乌龙叹息出的气。龙泪流下来,滴在山下,汇在龙洞山下的一个小潭里,天越是旱,这个潭里的水就越多。而且,这个潭水,一年四季,都是清澈见底,人们叫它乌龙潭。

1980年5月,由龙山乡民间文学爱好者龙山中学教师张子海于龙山乡记录、整理成文字材料。(原载一九八0年《江浦文艺》第四期)



一个个美丽的民间故事,

经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

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蕴含着古老的智慧,

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注:本文联情星甸整理,转载请联系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