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而立之年的自己

lencx 浮之静 2023-06-06

从毕业(2014.06)到现在(2023.04.28),初心仍在路上。如果让我总结一下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我觉得并非是技术,而是眼界的开阔,让我对事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思考。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与手段,因技术而培养起的思维才是最重要的。

缘起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程序员,学历大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毫无亮点。2015 年之前,对电脑几乎也是一窍不通(只会打点游戏,还比较菜)。

学历为尊

如果一个人丧失学习的能力,学历光环也很快会被熄灭。所以不要用过去不可变的东西来定义自己的人生。

我和技术结缘也很是奇妙。成绩一直不算突出,可能是比较笨吧,或是努力错了方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去理解知识,而非灌输)。在高考选志愿时,我在计算机(虚拟)和机械(现实)之间纠结过很久。站在 2022 年的今天来看:其实就一个专科而已,在学历为尊的时代,纠结啥专业的意义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一个方向的萌芽或许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认知局限

很多人不看过程,只要结果,殊不知结果就是因过程而产生的。

我的英语一塌糊涂,150 分卷子一直稳定发挥在三四十分(做选择、判断题是最开心的,可以随便蒙;需要写单词的题,往往都不是头疼那么简单)。填高考志愿,我的第一想法是计算机(虽然不熟,但也知道那是趋势),但鉴于对自己的认知过于深刻,知道英语是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必备项(打退堂鼓了)。转念一想觉得学习机械更加务实(计算机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虚头巴脑的,有点糊弄人的意思),父母当时也认为毕业后能在厂里稳定上班就很好(父母是普通农民,相对于靠天吃饭确实稳定)。视野不够,没人点拨,注定要走一些弯路来为自己选择买单

艰难前行

这个世界正在快速变化,我们唯一能做的不是惧怕,而是培养自己可以快速拥抱变化的能力。

最终选择了机械专业,浑浑噩噩三年时光。看到同学逃课,打游戏变成日常,我越来越迷茫,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什么要学习...(都说没逃过课,挂过科,不算上过大学)。我开始每天用各种毒鸡汤文章来麻木自己,一度有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感,当一些东西开始颠覆认知,不会觉得新奇好玩,只会让自己变得手足无措。我开始问自己各种不着边际的问题(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人,人为什么活着等等),没有人可以诉说,唯一可以对话的就只有自己的内心。毕业后白纸一张,开始闯荡这个世界。说好听点是闯荡,其实就是被这个社会按在地上摩擦,让你变得世俗圆滑。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会变得越来越难。理想与现实,黑与白,似乎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

《在路上...》是思考,是回顾,更是总结。在自我对比中,让自己更加坚定脚下前行的路。有些东西不写下来,走着走着就丢(忘)了。

毕业后的第一个五年(2014-2019)可以简单概括成一句话:两年坎坷,三年平庸。在 《蛋壳,我很失望...》中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接下来的五年我希望自己可以发光,可以用我的一些经验去影响一些人,哪怕是微弱的,不起眼的。所以差不多 2019 年后,开始折腾更多的东西,做开源,写文章,从记录自己到方便他人。《技术是什么?》似乎更像是部分观点的显现。写作的乐趣在于:不是为了获得赞扬或关注,而是让更多人能够看到你的观点和态度。

当下吃的苦,只是苦,不值得被歌颂赞扬。因为苦难并不能让人成长。当有一天,回过头看,苦还是苦,但是你从中得到一些新的东西(可能是精神上的某种体验,某个行为习惯,或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那或许就是成长。成长不是用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去定义,更像是潜意识的变化。比如伸手去碰烫的东西,下一次再碰之前记得上次烫的感觉,那就对了。

三观

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而且会随着时间,阅历推移不断重塑,很难用几句话去概括。

世界观

地球存在于半径四百多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内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巧合了,而人的诞生又是地球的巧合(地球至少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累计摧毁了 95% 以上的物种),个体的诞生更是巧合中的巧合,如果恰巧遇到一个人(伴侣或知己)和自己合得来,那一定要好好珍惜,因为这已经不能够用巧合来解释了。那就是缘分,天注定的。

我很少读书,准确来说,我几乎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书。我从小就对自然、动物、宇宙、未知、探索、考古类东西感兴趣。小时候家里买不起电视,夏天的夜晚最喜欢盯着老墙壁上的钨丝灯泡(摸上去会烫手的那种)看壁虎捕食(亮光会吸引飞蛾),抬头仰望繁星点点,那是儿时的回忆。长大一点的时候,家里有了电视,最喜欢看的就是央视的那几个节目(探索发现、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等)。再到最近几年,一直在追一些自然,科普,生活体验,荒野求生,奇闻逸事之类的视频。都在不断地影响着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宇宙,外星人,古文明,神话等等)。

我更倾向于人活着就是体验,在近千亿光年的可见宇宙范围内,谈论天地人,精神意识,牛鬼蛇神,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思维固化?宇宙的诞生,未知的真理,人类的起源,科学的研究。一切的一切会不会也只是人类自己的一厢情愿?

宇宙之下,人是如此渺小,科技文明在自然面前更是脆弱不堪。即使地球被破坏再严重,格式化重启,用不了几万年,就能恢复原状,只不过人类是看不到了。所以我们破坏地球,对地球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反作用力就不是我们能够承受的了。往往人在作茧自缚而不自知,才是最可悲的。保护环境,并不是在保护地球,而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人实在是太脆弱了,昆虫尚且有坚硬的甲壳保护内脏,而我们却是皮包骨...

可观测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是一个以观测者作为中心的球体空间,小得足以让观测者观测到该范围内的物体,也就是说物体发出的光有足够时间到达观测者。目前主流观点:宇宙正在加速膨胀,所以可观测范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五次生物大灭绝(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地球约 95% 的生物种类):

  • 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英语:Ordovician–Silurian extinction event),也称奥陶纪大灭绝(英语:Ordovician extinction)

    • 4.45 亿年前至 4.43 亿年前,约 27% 的科与 57% 的属灭种

  • 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英语:Late Devonian extinction),又称泥盆纪晚期灭绝事件

    • 3.75 亿年前至 3.6 亿年前,约 19% 的科与 50% 的属灭绝

  •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英语: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event,简称:P-Tr)

    • 2.5 亿年前,约 57% 的科与 83% 的属灭绝

  • 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Triassic–Jurassic extinction event)

    • 2.05 亿年前,约 23% 的科与 48% 的属灭绝

  •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俗称“恐龙大灭绝”,旧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 K-T 事件、K-T 灭绝、K-Pg 灭绝

    • 6,500 万年前,约 17% 的科、50% 的属灭绝

人生观

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下,冰冷而又梦幻。一些人走着走着就丢了,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各有志吧。

这里我想把人生和价值放在一起来说。强烈推荐的一本书就是《黑客与画家》,也是我唯一看完,做过读书笔记的书,他的很多观点都与我不谋而合,深表赞同。财富是被创造出来的,金钱只是我们用来转移财富所有权的东西。所以要想致富,所从事的工作必须要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

在这个世界,向下沉沦或者向上奋进都取决于自己,不能把原因推给外界。遇到问题逃避不是方法,此消彼长,不会化解。在遇到道德,原则性问题而纠结时,请保持善良本心,它会为你指引方向。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没有信仰(所坚守的东西)就没有道德约束和行为约束,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事实证明信仰的确能够增加道德约束。很多人常说要自由(言论,身体,精神),但真正的自由必然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建立在自律之上

自我蜕变很艰难,因为壳从内部打破,才是生命,人亦如是。外部施加的压力,只会把壳压碎,人压垮。生命是可敬的,没事多看看动物世界,生存与死亡,捕食与被食的命运,会让人心生感慨(生命如此渺小,脆弱)。生存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身体各项机能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不断突破自身极限,不然下场只有死亡。在不可抗力面前,脆弱的个体所展示出的顽强生命力值得我们去敬重。人在食物链顶端,不会时刻面临死亡的考验,对身体机能的调度没有动物那么强烈。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可能是思想,并非说动物不具有思想,子非鱼的问题也不是我们所要深究的。环境会直接影响你大脑的活动,生存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别说动物了,就算是人,也只会展现出要求生的本能。当危机解除,人才有心思或者说才有时间去想一些生存之外的事情。

欲望就好比握在手中的沙子,不握紧,会流失。握紧了,只会流得更快。因为想要获得,各种复杂的情绪就产生了,兴奋,焦虑… 如果放弃了所有的欲,一切便会回归于无。

如何学习?

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让自己时刻保持最强战斗力?

过程很痛苦,但是你却很快乐,那就是学习的乐趣。学习不是说非要用到了,因价值感到快乐,而是不断满足好奇心探索的过程让你很快乐。所以我认为学习是对未知的探索力,对应到编程大概有以下三层:

  • 底层:基础认知,应该掌握。但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就像小孩学说话一样,不一定要懂每一个字才能去表达)

  • 中间层:基础延伸,快速适应。随着解决问题的场景和需求等外部因素的变化,随时会被颠覆(需要接触庞大的信息,容易迷失自我)

  • 应用层:灵活运用,需要的是理解沟通力。理解需求是分析拆解问题的关键,而最佳的解决方案往往来源于经验的累积(理解沟通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对需求最后的实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理解偏差,沟通无效,一切都是无用功)

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很难走远。求人不如求己,努力成为那个被人有所求的人,他们就会追随于你,而不是低声下气求人而换来一句对不起。虚心学习的同时要保持内心高傲(更像是一种自尊心,不服输的心态)。

信息摄入

人有时候自以为的知识,或许并不是对你有用的知识。一股脑地输入,等同于没有输入。

现在的我们正在面临各种碎片化的冲击。海量信息,短视频让人的思维愈发碎片化(许多人表示很难静下心来读一篇大几千字,上万字的文章,更别谈思考或输出了)。“卷”这个字也是近些年最火的一个字,没有信息让人焦虑,信息爆炸会让人变得更加焦虑。

以前觉得什么都该学,总怕自己遇到什么,不会什么。但是后来发现,知识是学不完的。你会了 1+1,明天还有 1+2。当你会了加法,才发现还有乘法,除法,微积分…。人往往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跳出来看,其实如果不搞研究,加减乘除足够日常生活,但是如果身在局中,会觉得微积分是我必须要掌握的(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到什么学什么,尽可能去靠近信息源,关注领域大牛。信息具有时效性,二手信息会造成信息差,交智商税,走弯路是必然的。

未知知识学习 = 扩展阅读 + 信息源 + 已有知识 + 经验推导

没有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自从做了技术这一行,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三个月不学习新知识或技术,就会被这个行业所淘汰“。放纵自己毫无知识摄入,不出几天就会有一种罪恶感,必须时不时用碎片化的信息来麻痹自我,让自己感觉到我有在努力,没有堕落。内卷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让自己螺旋式上升,而不是在原地踏步。

思维培养

经验这个东西,越多越好,可以不去做,但是不能不知道。在遇到问题时,脑子里可以瞬间迸发出解决方案,那就证明你把知识学活了。

我也曾幻想过如果有大佬给我指点一二,或许会少走很多弯路。这么多年下来并没有人给过我方向,遇到问题也是自己一个个去解决。我喜欢折腾,经常卡壳,三五天,一两周,两三个月没想通没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没有。崩溃过,绝望过,但第一想法从来都不是去麻烦别人(可以适当麻烦,会帮你快速打开思路)。现在一切都变了,我在各种群里,社区,看到最多的现象是:一边随手丢着问题,一边收藏着各种教程,一边说着我好菜,该如何提升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靠试错经验去堆的,别人的答案是别人的,别人的解决方案也是别人的,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遇到问题时,首先问问自己能把它拆解成 1, 2, 3, ... 步骤吗?

  • 我遇到了什么问题?

  •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 这个问题出现后,我应该怎么办?

  • 我如何分析这个问题?

  • 别人遇到同样的问题,如何定位,思考?

  • 文档我是否都了解清楚了?

  • 我尝试了哪些方法?

  • 问题解决了,我学会了什么?

  • 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我该怎么办?

  • ...

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它需要你去分析,拆解问题,将未知变成已知,用熟悉的去推导陌生的(答案毫无用处,它并不能让你举一反三)。这些东西,从各种课程,教程上很难学到。它需要自己动手折腾,思考总结,周而复始不断强化才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高效的学习方式,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些人除了不会解决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学习新知识,都是被一些所谓的教程惯坏了(不看点教程,都不知道怎么学习)。丧失捕食能力,只能等着被投喂。如果想学习一门技术或知识,动手做项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两个目的:

  • 兴趣驱动,探索新知识

  • 功能驱动,整合已有知识

写你当下能写到最好的代码,然后就是学习借鉴,不断打磨。随着眼界的开阔,对自己的标准会越来越高,每天写的代码就是当下的最高标准(这就是成长)。早期一直认为自己只要写好代码就够了,但是时间久了,会发现技术的表达力和写代码同等重要。

成长 = 每天的最高标准 + 学习思考

路还很长

从量变到质变,0-10 是蓄力,是积累,可能是自己无意间的一个想法,idea 就可以去搞。10-100 是增长阶段,这个时候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想法来,因为很多人就是为你而来。但是 100-1000,甚至更多,需要的往往就不是我以为那么简单了,除了真爱粉,还有慕名而来,或者稀里糊涂不知道怎么来的。受众开始变得泛化,众口难调,这个时候需要思考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写文章,做产品,开公司亦是如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