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1月30日 上午 4:11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多数国人的努力,最终都是导向攀比

老虱 虞乐仲 2024-01-21

去年11月中旬,我自驾路过家乡小县城,路上偶遇这位初中同学,他对我说了这番话:

“老虞,我和你同龄,我的孩子马上都高中毕业了。你呢?读了那么多书,还读了博士,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老婆,一个人孤孤单单。” 

我知道,可能还有四个字,他忍住了,没有吐出来:“你真可怜!

这位同学,在初中毕业之后,继续读了两年不需要分数线的职业高中。20岁左右,从职高毕业后,他回到老家农村务农种地。

两三年之后,他找了同村一个女孩结了婚。然后,夫妻俩一起到县城开了一家小小餐饮店。主营早餐,兼做中午和晚上的小炒。

做过的人应该都知道,餐饮店非常辛苦,但是,只要地段不是太差,一般都能赚到钱。

这对夫妻非常吃苦耐劳,不但每天早上六点开门,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多才关门,而且一年到头,除了春节三四天,其他360日从来都舍不得休息。

努力付出,终究获得了回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们一家子终于脱离了山村,在县城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一百多平方的商品房,从此成了农村人眼里的城里人。

此后,无论是在朋友圈,还是在qq群,他一改长期的低调和谦卑,口气开始变粗。

几年之后,夫妻俩又在县城买了第二套商品房。他的口气就更粗了。

我便逐渐发现,在QQ群里,他总是时不时当众对大龄未婚的我表现出强烈的关心,而群里另一位在乡镇种地的同龄未婚男同学,他却从来不关心。

这并不奇怪。很多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的人,往往倾向于从另一个方面出手,极力贬低别人。内心越是自卑的人,攻击性往往越强。

职高学历的他把“学历最高的人却至今没有老婆”这件事拎出来说,可以向群里的熟人、同学、朋友们证明:哪怕书读得再多,也未必有用。学历高,不代表能力高,不代表幸福。学历低,不代表能力低,不代表不幸福。

“学历、能力、幸福之间不能划等号”这一种认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说实话,除了会写写毫无真实价值的论文,生活和工作能力低下,或者家庭生活充满火药味的博士教授,在我的身边,并不鲜见。

我的这位初中同学,可笑就可笑在,把在县城买房视为人生赢家,把结婚生子视为幸福标准。

他全然忘了,他们夫妻俩已经持续操劳十几年,而且几乎常年无休。用十几年每天做牛做马的劳累,也才换来一个县城户口和两套小县城商品房。

我一点都不生气,因为我记得自己在哪一本上读到这样一段话:“认知维度高的人,很容易理解认知维度低的人。而认知维度低的人,却很难理解认知维度高的人。”(“认知维度高低”这种表述,本身并无秀优越感的意思。心理学研究必须这样分类,才便于开展研究和诠释结论。)

然而,这位初中同学频繁在群里当众利用我“高学历却未婚”来秀优越感,却暴露了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多数国人精神世界高度贫瘠,普遍把金钱和权力视为成功的最高标准。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何谓“精神生活”,更别提让他们理解和追求精神的富足。当然,高学历的精神穷人遍地都是,何况职高毕业生。

第二,多数国人凡事习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与这个答案不符合的选择,一概都是错误的。比如,笃信“人必须结婚生子”。不结婚不生子,就是错误,就是失败。标准答案越多的社会,越容易失去多元共存和包容妥协的精神。

第三点,也是最可怕的一点是,大多数中国人,无论在哪个行业谋生,无论如何艰苦努力,最终都必然导向攀比。似乎唯有把熟人、同学、亲戚、朋友给比下去,自己的成功才是清晰可见的。

这些年,独身的我每天在家里喝咖啡、看书写作、种花种菜,每年独自在国内和国外悠闲自得地长途旅行,就因为不结婚不生子,竟然成了这位职高学历在小县城买了两套房的同学眼中的“一个学历高却不幸福的人”。

当然,这绝非我的失败,而是他的可怜。

我已经退群了,而且退出了所有熟人群,因为几乎没有一个熟人微信群里,闻不到攀比味道。

如何高质量地读书、旅行和思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多数国人的努力,最终都是导向攀比

老虱 虞乐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