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她被这样毁了,我不甘心

谈心社社长 槽值 2022-05-18



又一甜宠剧翻车了。

 

赵露思新作《国子监来了个女弟子》,一播出就让人直呼好家伙。剧里无论男女,都是清一色的白面红唇,发型、妆造精致无暇。

 

比起读书人,更像是来了一群男团女团练习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产剧的画风开始变得大同小异:

 

“哪怕调到最高清,人脸还是很模糊。”

 

这场滤镜风暴触及范围极广,男女老少无一幸免。

 

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曾经饰演92版小青的陈美琪在27年后回归。

 

本是好事,但打开剧一看——63岁的她,在剧里宛若重焕新生,拥有了20岁的牛奶肌。

 

 

留着长胡子的法海也没能幸免,皮肤白嫩光滑,光头锃亮,没有一丝皱纹。

 

 

简直就是荒唐至极。

 

失去了真实感和质感的国产剧,还剩下什么?



失真的国产剧

二十年前,电视荧幕的分辨率还很低,观众看着粗糙的像素画面,却并不觉得角色虚假

 

《还珠格格》里让人恨得心痒痒的容嬷嬷、《情深深雨蒙蒙》里的渣男何书桓、《家有儿女》里有梗又有范儿的刘星,还有TVB的宣传海报上素颜出镜的演员们……

 

那些“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经典荧幕形象,刻在了儿时的记忆里。

 

 

而在电影里,由于受到现场拍摄条件的限制,剧组会采用后期调色来补救前期光线等问题,使得画面更具有质感。

 

张艺谋在《影》中,就运用了极低饱和度的色调,让观众在黑白灰的画面中,体会到东方水墨独有的意境美,感受影片中波诡云谲的权谋世界。

 

 

相比之下,近几年的国产剧好像陷入了诡异的网红滤镜循环。

 

起初,滤镜的使用目的还算单纯。演员们长时间拍摄,脸上浮粉、掉妆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剧作效果和演员形象有一定的影响。在现场无法及时调整的,便只能靠后期滤镜加持。

 

久而久之,这场滤镜实验在国产剧中,被各路人马反复钻研、熟练运用。从《宫》系列开始,国产剧的滤镜之风成了一股邪风。

 

色彩艳丽的《宫锁心玉》、阿宝色的《宫锁珠帘》是早期不太成功的实验品。

 

 

此外,受韩剧风靡后遗症的影响,国产剧总会试图模仿韩剧的质感,画面力求唯美,姿势尽量养眼。


结果呢?剧中的柔光比剧中情侣眼里的光还刺眼。

 

 

滤镜、磨皮、强打光,这三样技术被一起运用到后期,真实与美不断失衡,偶像剧和古装剧沦为了网红滤镜的重灾区。

 

《花千骨》中,粉调的滤镜显得花千骨的形象楚楚可人,但同样的滤镜放在了白子画的身上,只给人强烈的不合时宜之感。

 

 

那换个滤镜就合适了?

 

未必。

 

《甜蜜暴击》中番茄粉的滤镜色,把画面营造成少女风满满的油画感。一旦出现有人的镜头,别说粉红泡泡,只能看到满屏的美颜假人“争奇斗艳”。

 

 

观众审美疲劳,剧方乐此不疲。

 

美颜滤镜大行其道,后期制作奔着“苍白浮夸”的审美方向一去不回头。


当高饱和的画面刺激观众双眼,当角色直接从3D的五官被磨成2D时,谁还在乎演技?



滤镜内外,无人生还

一个问题。

 

如果每部剧都有网红滤镜,会变成什么样?

 

最简单的例子,倪大红。

 

他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那张堆满褶子的脸,以及饱经岁月沧桑的大眼袋。

 

《都挺好》中,倪大红挤在一起的五官耷拉着,眉头一皱、嘴角一撇,便把苏大强的压抑、懦弱演绎得入木三分。

 

 

而在《正阳门下小女人》中呢?

 

滤镜一加,他脸上标志性的褶子和大眼袋便显得浅淡,岁月和角色质感一起被抹平,少了几分能让观众细细咂摸的滋味。

 


滤镜的滥用,不仅严重损害了观众的观感,还影响到了演员。

 

《机智的上半场》播出后,主角李佳航被嘲整容。消失的眼袋和皱纹,不自然的肌肉和僵硬的嘴角,让观众屡屡出戏。

 

质疑的声浪越来越大,逼得李佳航本人不得不出来辟谣:我没整容,是片方修掉了。

 

 

可惜可叹,明明在《乔家的儿女》的他,还是长这样的:

 

 

《完美关系》中,一向以大美女著称的佟丽娅,贡献了史上最憔悴的造型。

 

韩式粗平眉、粉腮红、大白脸,再叠一层美白滤镜——

 

不仅失去了面容的细节,表情看起来还很不自然。

 

 

至于那些靠眼神戏、微表情而火的戏骨们——


被这样的滤镜加持,还能撑起好戏吗?

 

陶虹在《小欢喜》里,饰演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妈妈,在剧中,她的情绪总是时刻饱满,微表情也十分丰富。

 

剧里有一幕,是女儿英子不堪其烦扰,痛苦万分,决意跳海。

 

陶虹是怎么表现的?

 

眉头紧皱、表情焦灼,听到女儿的控诉时,饱含热泪,微张着嘴,苹果肌随着嘴角的幅度隆起,脸颊肌肉开始颤抖。

 

毛孔、眼神、情态,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倘若加上滤镜,没有微表情的感染,这场景还能有这么强的感染力吗?

 

滤镜之荼毒,本质在于对“美”的过度发散与追求。

 

国产剧这样打着以美之名旗号的“滤镜”,还有很多。

 

一个典型:妆造。

 

妆造是为角色服务的,好的妆造能够暗示角色的性格特征,是使角色深入人心的利器。

 

在《红楼梦》中,杨树云老师负责演员们的造型,设计了多种贴合演员又适合场景的妆容。

 

 

他说,“化妆不是千人一面,要分析角色性格”。

 

但现在的国产剧呢?

 

哪种造型简单,就开始生搬硬套哪种造型。

 

杨紫、赵露思、袁冰妍,饰演三部不同的剧,却有三个几乎相同的造型。

 

 

说到古风妆发,就是千篇一律的中分、八字刘海、一字眉,戴上几何图形的金属发饰,而古风造型,就是一身象征“仙界”的纱裙。

 

长发是仙女,盘上是女扮男装,黑化是入鬓的长眉和烟熏妆,病弱就是没有血色的白唇。

 

 

滤镜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外化的审美转变,还有内化的既定印象:国产剧中的场景、人物的设定也被罩上一层不接地气的“滤镜”。

 

现实生活中的宿舍是上床下桌,而青春剧中的大学宿舍,宽阔明亮、大小家电应有尽有。设定里的“贫穷学生党”,穿着名牌衣服,住在大别墅里对学费束手无策。

 

这种内化的滤镜,透着俩字:偷懒。

 

它成为了一种悬浮的想象,不断提醒大众——

 

一切如同现实版“楚门的世界”,都是形同虚设。

 



国产剧之光,不在滤镜

明星蜡像馆里,师傅们绞尽脑汁还原真人的每一个细节。

 

而在屏幕内外,却是费尽心思“去真存假”的风潮。

 

国产剧容不下一个真人吗?

 

社长想起曾经制作精良的国产剧。

 

 

《甄嬛传》画面清晰明亮,妆发清晰可见。即使演员和化妆老师为了角色做了不少外貌上的修饰,但仍然可以看到角色自然的状态。

 

 

《琅琊榜》自不必提,基本上没有用到滤镜,明亮的画面之中,透出水墨山水画的韵味。

 

 

但现在,演员在剧中的“不完美”形象成了被攻讦的缺点。

 

孙俪在《理想之城》中,被嘲“瞪大眼睛的样子像得了病”;刘诗诗在《亲爱的自己》中眼窝深陷,被嘲产后衰老。

 

 

就连滤镜已经加到朦胧的《韫色过浓》,还有观众拿着放大镜找丁禹兮脸上的瑕疵。

 

滤镜本是因提高电视剧质感而生,如今却逆行其道,实在可哀。

 

《步步惊心》里长了痘痘的刘诗诗、《安家》中素颜出镜的孙俪……

 

这些不完美的背后,恰恰是演员的真实,也是观众一直期盼的真实。

 

如今,国产剧对于美的要求越来越单一,滤镜也变得越来越阴间。似乎只有完美、无瑕的形象,才对得起观众的期待。

 

社长怀念没有滤镜的年代,称赞那些融汇了剧组用心的剧情,想念赤手空拳的打戏、精心的置景,还有真实且走心的剧本。

 

当滤镜的喧嚣过后,忘记了“天然去雕饰”的一代人,要怎么从虚假里拼凑出一个真实来?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小妹也有自己的视频号啦!
每天两分钟
和你分享那些打动人心的人和故事
👇👇👇
记得点击上方视频头像
❤️ 进入主页关注我的视频号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