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醒梦 E27|寻求一份心智地图

Jo Q 何苦开心 2022-07-31

清醒梦是一档「以精神分析的视角理解世界」的播客节目,将会持续在每周一更新,目前已经上架小宇宙,皮艇,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蜻蜓 FM,Google Podcast,Apple Podcast。也欢迎你通过 RSS https://hekukaixin.com/category/podcast/feed/ 订阅我们的节目。

公众号将发布音频以及节选文字稿。你可以访问我们的网站,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前往小宇宙收听,以查看带有网络链接的 Show Notes 版本。

那今天我们想聊一个话题叫做心智化 mentalization,那如果非常简单地去描述这个概念,它就是一个用来描述我们感知自己和其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这样一个概念。那如果大家关注心理咨询相关领域的话,或者心理学相关领域的话,会发现这个词是非常耳熟能详的一个词。那何苦开心也翻译过一些相关的视频,那我们即将也会推出更多的与之相关的视频。

那心智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方面和依恋理论是类似的,它是根植在精神分析思想之中的一个概念;但是与此同时,它非常的科学,它非常的 scientific,而大家知道介于目前精神分析在西方衰落的态势,精神分析非常需要这样相对来说比较科学的概念来帮助自己去巩固理论基础。那另外一方面来说,心智化也不只是一种全新阐释,另外一种更加科学的表达。当然听下去这一期你会发现这概念和我们之前讲过的精神分析之中的其他概念,比如说投射性认同可能会是有关联的,但是它并不只是一种重新阐述,而是有自己非常独特的部分。

但是尽管这个概念这么重要,在很长时间之内我都发现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个概念是有一点模糊的,它好像有点泛泛,有点概括。那当然可能是我自己理解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发现它并没有给到我像其他概念那种非常我们所谓精神分析是一个深度心理学,是一个 meta psychology 这样的感受,并没有那么精细化。因为比如说我随便去搜索心智化的介绍,这是一本台湾一本的《心智化:依附关系、情感调节、自我发展》这样一本经典著作的前言里面。那以下是引用:

心智化阐述的是一个人能够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意义的能力。用白话来说,就是能够理解原本不理解的以及能够思考的能力 - understanding mis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这是关于心智化比较经典的一些论述,其实也确实比较白话。我不知道大家听下来怎么样,能够听出来它好像类似于元认知,但是总还有点模糊,这就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心智化的理解。那我是前段时间在听播客,也是我经常在提的一个播客 new books in psychoanalysis 那其中嘉宾讲了这样一段话:

孩子总是非常迫切地渴望了解母亲的心智地图,就像病人一直非常迫切地渴望去了解分析师的心智地图一样。

那这句话非常打动我,也重新激发了我对于心智化这个概念的兴趣,我又回头重新去阅读了一些文献。

从这句话开始,我会认为说或许我们可以在清醒梦里去讲一下这个概念,或许我们可以把它讲得至少对于我自己来说更加具体一点,更加贴近体验一点。那就像我们一直在播客里面讲的,我们可以说,孩子是在通过与他的主要养育者的情感交互方式来构筑自己的内在世界,内在体验。也是我们最近在上一个病理学这样的课。那老师就讲什么叫病理学呢?其实也并没有病理学这个东西,就和我们上一期讲大家都有病类似。那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在通过自己内心体验的构建去适应这个环境,适应我们早期的养育环境而已。 那当然直到现在关于孩子最早的时候,他内在到底有没有什么东西?它到底是不是有一些内在的驱力、内在的幻想、天生的气质倾向,或者说这种先天的部分到底占据什么样的比例?那一直到现在学界也都会有争论。但是没有争论的是,在最开始一切都是混沌的,一切都还没有呈现,一切都有一点空洞,就有一点我们神话里所说盘古开天地之前的那样的一个状态。

所以当我去想象我们一点一点构筑自己的内在世界的过程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儿童游戏,这个我是见到过有孩子们在玩的,我不知道现在更年轻的一代人是不是知道这个游戏,我会试着描述一下它的过程。但我发现百度上有这个词条,所以如果大家感兴趣没有听明白的话,可以再去上面研究一下这个游戏。它的名字叫做炸飞机,规则就是游戏的双方每个人有一个格子纸,那在不告知对方,在对方不能知晓的情况下,我会把我的飞机画在这张格子纸上面,所以它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在我这里我是知道的,那对方是不知道的。那这个游戏的目标是我需要去炸毁对方的飞机,就像这个题目所说的这样,所以对方就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来获得我的反馈,以估计出来我的飞机的位置。比如说他可以选择炸某一格,我可以告诉他炸没炸到或者炸到了哪个部位,大概是这样,我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但我希望大家可以能够理解到我在讲什么。

就是在我们最初刚刚诞生的时候,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片混沌,其他人的心智对我们来说是一片混沌,我们自己的心智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都是一片混沌,我们也完全不了解心智与心智之间的交互规则,或者它们是如何运作的。所以这个时候我就需要与他人的互动来一点一点构建出来我内心之中关于这个世界的想象。 就像在那个游戏之中,我通过去试探,通过这样的试探获得的反馈来构建出来关于对方的飞机可能在哪个位置的猜测。

所以那个时候刚刚诞生的还是婴儿的我们,实际上我们也在玩着炸飞机这样的游戏。而我们希望确定的是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希望确定其他人能否在内心之中抱持住自己。我们希望确定自己是不是在他人的内心之中永久地占据着一个空间,我们需要确定我是不是能够非常安全的待在这个空间之中,我们也需要确定与这个空间相关的一些信息。 这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个播客之中的嘉宾所说的,我想要一份母亲的心智地图。而我们反过来去看,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也希望知道自己能不能在内心之中抱持住其他人,比如说抱持住母亲的形象,我们也希望知道其他人能不能一直好好地待在我们内心分配给他的那空间之中,我们也想知道我们内心的空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我们的那份心智地图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不是可知的,是不是可以了解的,是不是能够读懂的。

而如果这些问题之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是不确定的,那么它就可能会引发出来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比如说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其他人在内心之中能够好好地抱持住我,那我也没有办法在内心之中一直好好地保存住其他人的形象,那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客体恒常性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在没有收到对方短信回复的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去拨打那个所谓的夺命连环 call,是因为在那个当下,这个人的形象已经完全从他内心里消失了,他必须做点什么把他重新召唤回来。否则在他内心的体验里面,就是这个人已经完全消失了,不存在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分离焦虑。

那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我不能了解其他人在想什么,这会给我们带来一种非常不安全、非常难以信任的感觉。而有时候在最为混乱的情况下,我们可能连自己的心智状态、自己的情感状态都不清楚。所以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反过来去看那些所谓的严重人格障碍或者所谓的边缘,他们内心的体验。那无论你去看什么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科普读物,都会把边缘人格障碍的内心状态描绘为空洞的,非常难以填补的那种空洞,空虚的感觉。而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那种那个炸飞机的游戏过程还完全没有完成,我这里还完全是一片空白,一片混沌,一片迷雾。我完全不知道其他人的心智状态、我自己的心智状态以及它们是如何运作的。所以这时候我唯一能够抓住的一点掌控的感觉,就是我们之前也讲过写过描述过那种我需要去激活他人,我需要在关系之中不断的激活他人,看到别人给我这样的反应我才能够确定。所以我们之前也讲过有关系总比没有关系好,有感觉总比没有感觉要好,其他人哪怕是恨你、虐待你,都比当你不存在要好。

那所以我们用精神分析的话来说,就是他必须用一种所谓非常原始低级的防御方式、投射性认同去用这样的方式来让其他人感受到他的感受。因为他对于自己的感受也是非常模糊,非常难以去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所以通过用这样的方式,他激活了其他人,他让其他人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而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去把这样的感受返还给他一点点,他那个迷雾一般的空洞的不知所措的地图之中,就会多了一点点拼图,一点点碎片,一点点确定的感觉。

另外关于心智化这个概念还有一点非常有趣,就是它的建立过程是不是需要我们 100% 的去镜映,去看到,去关注到孩子一点点任何一个细微的感受。因为在这个所谓的心理科普比较泛滥的时代,我发现非常容易造成的就是大家对于身为父母这件事有更多的压力和恐慌。但实际上我们讲科学,这种所谓的能够帮助孩子去建立心智化能力的一些反馈,反而是我们称之为偶然性的标记,它不是 100% 的,它是偶发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它是一致的,它甚至并不需要是精确的,准确的,只需要你的大方向是对的。如果大方向不对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能够更正,能够调整,随着孩子的反应更正去调整就 OK 了。反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你的反应是一个 100% 的,如果你的关注,你的镜映,你的反馈是非常密集的,100%的,非常准确的,非常精确的,丝毫不差的。这会对于孩子的心智化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它就会形成一种我们所说的心理等效模式,就是孩子会认为我幻想之中的我体验层面上的就是现实,而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比如说小孩子婴儿在没有奶喝,饥饿的时候,他会觉得世界要毁灭了,我要死了。所以我们知道,人的体验,人的幻想通常是会更为原始、更为恐怖、更为湮灭性的。而如果这些幻想这些体验都被认为是现实等同于现实,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活到现在了,literally speaking 就是在那样一个幻想世界之中,没有人能够存活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给到孩子的反馈是跟他的体验完全等同的,没有给到孩子那个可以去调试他的焦虑的空间。

所以为什么父母去调试好自己的焦虑非常重要。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之中经常发现的是孩子的焦虑是100%,那父母的焦虑可能是百分之一百二十,他没有调试好自己焦虑,他把自己焦虑返还给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我的焦虑是真实的,是必要的,甚至我焦虑得还不够。所以这就是一种非常不良的适应方式了。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你去给到孩子不一致的反应,不共情的反应,不协调的反应是好的,不是这样的。这会造成另外一种模式,我们称之为假装模式,就是我们之前在节目里面提到的假我,简单的说就是我必须要去制造出来一个我不是的人,这样才能去迎合养育者的需求,迎合外界的需求。而真实的那个我是被压抑起来甚至是被摧毁的。

所以我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当我们能够告知孩子他现在所处的心理状态是什么,而现实是什么,而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是什么。这样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我们所谓的过渡空间的出现,就是我头脑里所想象的那个世界,其实并不一定是事实,也并不一定是其他人头脑之中所想象的那个世界。但是没有关系,这些所有的世界都是可以并存的,它们都是可知的,我们是可以谈论这一切的。 而当我们开始谈论这一切的时候,我们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即使我们没有进入到对方的世界之中,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我们沟通和去处理差异的基础。

而当那个过渡空间能够存在的时候,我们自我的能力其实是得以增强的,因为我们就知道说我们的幻想不一定是现实,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渴望,它可以存在在那里,而不一定要立刻得到满足。

所以前段时间我还是在看 Don Carveth 他的视频,他在里面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说:

有的病人来到精神分析之中,因为他不能做梦,而有的病人来到精神分析之中,是他不能从梦中醒来。

那我觉得这句话非常美。那当我们说一个病人不能做梦的时候,那他就是把他的那个幻想世界抓得太死了,太牢固了。那个幻想就是没有一点弹性的,太过于我们说 concrete,这就变成了我们前面所说的那种心理等效模式。

而另外一个关于心智化非常美妙的论述是这样,他说:

经由心智化,我们获得了一种能力,那就是通过反思情感体验创造意义的能力。我们可以去创造自己的情感体验,以使其符合我们内心最为深切的愿望。

所以说到根本,那个过渡空间是和创造,意义的创造相结合的。那些我们对于自己和其他人心智的了解,使得我们的内在变成了一滩活水,而不是那一片死寂的空虚。我们之前可能有提到过,比如说我们没有办法面对分离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去面对自己内在的空虚的时候,那种 empty space 是非常难以承受的。那用我老师的一句话说,就要做 there is a lot to hold in that break;那个空间,空缺之中有非常多难以承载买的情感体验。

当自己和他人的心智变得可知,我们可以非常安全地待在其他人的心智之中,并且允许其他人进入到我们的心智去扮演其中的角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和这个空间去进行玩耍。我们可以在其中去演出,去实验,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我们可以去与那个 empty space 玩耍,看看我们最终可以创造出来什么东西,而这是非常有趣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何苦开心」是一系列围绕「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智模型」展开的媒体实验,包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