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游戏0x0028:未来

业余三人组 落日间 2021-04-03


昨天晚上的尴尬聊天

反响居然还行

着实让我振奋了一把


同时也打算开展更有趣的写作计划

例如打算试试看

展现对于某一话题

文科生/理科生/艺术生

不同的思考

 

因为某种意义上

现行教育制度之中划分的这三者

大体上可以粗略涵盖出一个完整地人的模样

 

达芬奇、亚里士多德等人所谓的全才

也大体可在容纳到这三方面

 

艺术(素描、建筑、绘画、等等)

理科(解剖、生物、数学、地质等等)

文科(哲学、历史、文学等等)

 

而我们


X-Paidia Studio


三人

正好分别是艺术/理科/文科背景

一个独立游戏开发团队的三名成员

简直完美组成了人的三角

 

而这三方面倘若能够一个融合贯通

那么或许就能达到

一个终极的综合的人文学

Paideia 拜德雅 [1]





 παίξειν 209 

三人谈

艺术家:叶梓涛/肖一驰/吴今


时间:叶梓涛不想一个人写稿的时候


类型:小型人文论坛/铿锵三人行


不同于一系列的不同谈话节目,我们并不寻找相似背景的人来谈话,共同辩论某个大问题——这很容易沦为自嗨与意淫,我们也用不同的学科秀出不同的知识来科普并展现啊我们多么牛逼;我试图想让不同背景的人(学生/艺术家)进行对于同一问题的思考,姑且做抛砖引玉。


因为这种多样性本身就代表一个整全的人应该有的/可以有的不同思考方式与关怀,人不是傻乎乎的,一条筋走到底,很多学科的终极之间并不是断开的,这就像是费曼在某次演讲在说的,自然的终结和人的终结,就像是从微观到宏观的两端,并不应该相互鄙视或者抵触,而这也感谢我的工作室,能有这样三个生动活泼可爱的人,愿意分享给大家自己的看法。







wujin

哈喽呀大家,今天叶大想让我来说一下作为一个艺术生,怎么看待现在的人工智能啊啥的(我觉得他只是今天想休息了)(胡说,我写了那么多!)

 

好吧,其实我对人工智能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Siri了吧(哭笑)。在siri在微博上特别火的那一段时间,我们寝室有一个女孩子天天都和siri对话,每天都在为siri给她讲了什么有意思的对话而感到欢乐。我是真实的崇敬这样能重复和siri对话好几天的人啊,因为我丝毫想不出该问siri哪些问题,甚至我在过去三年都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呼出siri哈哈哈。


现在市面上有挺多公司都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打起艺术类市场的主意了吧,在我印象里就有Google那个模仿艺术家的风格的那个网页和P的自动填色功能。Google那个说实话我自己没有怎么去玩过,也许从科技的角度来说,一个软件能做到精准地模仿大师的绘画风格(包括他的用色习惯/笔触等等)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甚至于可以说是一个小的突破,但是对一个身处当代的设计者,或者是艺术从业者而言,这并不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因为模仿笔触和用色,从来不是艺术史上值得称耀的事情。我倒是更期待人工智能能够做到在建立了大量的数据库以后,分析从古至今每个时代的流行画风(不要否认,每个年代确实都有自己的偏好画风和叙事风格),从而预判出未来将会流行什么样的画风,或者说是人工智能能够制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类艺术史上从未见过的一种艺术风格。也许这一点对于设计行业更为重要吧哈哈。

 

还有就是P站那个自动上色的网页,我今天有专门去体验了一把。哇实话,用它网页上提供的范例,真的挺惊艳的!


(图1,就是我搞不懂为何会自动把两个眼镜画成不一样的颜色,这个程序是对异瞳有什么偏爱吗?)

 

然后我就跃跃欲试了!但是我发现,好像我不画二次元风格啊……尴尬(捂脸)唯一能找到的线稿就是我自己拿ps尝试画水墨风的半成品图了= = 好吧,为了实验,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图3)

 

先是尝试了网站提供的“蒲公英”风格。Well,有一丝丝的水墨的感觉在里面居然!有点厉害哦!


(图2)


然后尝试了“美人蕉属”风格。啊哈,这就有点不太行了,右下角那贼明显的一大块高饱和度色域出现得有点莫名其妙啊?这是为了什么?为了跟我图中的这个鸟形成呼应吗?


(图6)


最后尝试了“月杜鹃”风格,啊哈……这次就直接是彩玻璃了呢。

 

实测这个P站上色工具让我觉得,人工智能公司真的有很努力地想要打进艺术圈!但是这么努力的攻进艺术圈的目的究竟何在呢?难道是人工智能公司察觉到了艺术品市场的虚伪与炒作,从而想解放整个艺术市场,解放被画廊囚禁的艺术家们吗?

 

究竟是为啥,我也猜测不透了,也许这个肖大可以作为解答23333

 

而我,真实地觉得,如果人工智能发展地足够迅速,让我下岗那是绰绰有余的啊……

 

PS. 叶大让我再提及一点人文相关,well,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超美的那部电影《Her》了。那部片子所提及的/所考虑的未来人工智能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以全程无女主实体形象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了出来。也许这部片子着重在讲未来人的情感生活如何和人工智能交织在了一起,但是最让我有感触的地方就是片子的开头处,在未来人工智能那么强大的年代,情书等之类表达情感的信件还是由人类来完成的。我说不出来我被这一段触动到了哪里,我只是觉得,人的一切情感相关,也许都是无可替代的。


PPS. 忽然发现自己是三个人里面写得最不正式的一个!






肖一驰

嗯,所以说我现在在地铁上写下对未来的理解与想象。若是一周一月后的未来,怕是与现在的世界无差。若是三年五年后的未来,就已变得无法想象。

 

现在正值人工智能的风口,一场巨大的风暴已经形成,它的双臂扫过诸多领域,岌岌可危,人们担心自己的工作被风暴摧毁、吞噬。这是外圈所呈现出来的样子。风暴的内圈则是另一个景象,它更稳定,缓慢变化。人工智能的兴起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软件算法,算据等等。这分别关联于工业界、学术界以及大数据。这些领域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前沿研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

 

风暴的中心是平静且激烈的。平静是表象,激烈的思想在这里迸发,而这些争论——出乎意料地——是关于人文的。大量数据实际服务的究竟是人,还是统计规律?一些道德上的选择是否可以交给机器决策?输入以带偏见、歧视的数据,输出带偏见的算法,是否会让这种歧视变得更大?等等。

 

我们不指望人工智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甚至超出了技术本身。未来的世界要么解决了所有需求使得人可以聚焦本身,要么就是在人在技术浪潮的攻击之下丧失了自我。





叶梓涛

未来三问


我对未来

总体上既不悲观,亦不乐观

因为我觉得人类在永恒轮回

故我留下此三问:

 

1. 人在未来如何有情绪变化?


当一切可以听从人工智能的决策安排而达成最“理性人”的决策的时候,那么社会人人都可以有钱/理性/最优解的时候,生活就开始平淡起来,因为每个人都在向着社会财富分配信息筛选的最优解的方向习惯着,每个人开始习惯有合适的衣服/钱/房子等等。


然后人工智能“检测你的情绪的不同而给你不同的决策”就或许会成为伪命题:

倘若人人都是理性人,都可以达到最优解,那么这些不同的情绪怎么来?比如世纪佳缘或AI可以完美匹配你的配偶,那我等单身狗得到了解放,有一个温柔可人妹子,百依百顺,双方都可以有钱、完美的生活指日可待的话,我怎么会有其他的情绪?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冲动皆可满足,心境波动被抚平、人和人之间的沟通透明而被消解,每个人如同机器人。


因为幸福感的随手易得,人的生物幸福心理/生理阈值的变动十分清晰地显露出来——十年前第一次拿到IPod Touch接触到重力感应游戏《Doodle Jump》的惊奇,如今只能在全景高清VR眼睛中感到,以前火柴人的4399游戏,现在需要超高画质的《底特律》,人永不满足。

 

2. 人的需求能否被彻底满足?


如果需求总是不能彻底满足,那问题是不是不出在机器身上,而是出在人身上?

因为总是有“物以稀为贵” 与“人忍受不了规定化之物”这两个并不怎么会变化的公理:所以,当现在人人都学习法律和经济金融的时候,大家听到学的是文科会觉得“哇”,这就好像九十年代,人文被商业大潮取代而被遮蔽一样。


社会不断地被资本化和规则标准化的同时,一定会有像我们X-Paidia Studio这样的艺术家/创业公司来打破既有的/社会的准则,因为人不单单是被建构的,而是在被建构的规则中游戏而不断改变的。


而当若是有一天,人真的彻底被满足的时候,人会成为佛而无欲无求、还是如同死尸?倘若人类到达了这一终极,破译了生命的密码,成为名副其实的上帝,那么他愿意创造出有欲望、有爱有恨之人,还是和他一样的,无欲无求的、永恒的亚当夏娃?

 

3. 人要怎么浪费时间?


人比起过去节省了多少的时间?!

但是现在人把这些节省的时间拿去做什么?

现在今天人用汽车飞机省下过去赶路的时间,然后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再花出去;

从贫富阶级就可以看到,现在人开始逐渐跨越过机器生产的物品,而现在最有钱的那批人开始回到追捧全手工制作hand-make的奢侈品,过去人用手用马种葡萄是日常,现在用手用马是绿色生活生命动力学;这现象如同“返祖”。

 

所以之于现在的我来说,


科技:自然与科技还不太一样,对于自然的神秘,我倾向于费曼和歌德阿多梅洛庞蒂式的看法——自然不可穷尽,万物静默如谜——但是这并不是说这就是简单的悲观/乐观的态度,而是这种不确定性对我来说是好事,有生气。而对于科技,我和斯蒂格勒一样,把科技看作“药”(Pharmakon),但并不是治病的西药,而是中药,我们人要很好地掌控它,理解自己和它的关系,好好利用它。当一个新的强大的科技——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出现的时候,它并不天生带有“如何使用它”这样的说明书,如何使用,这是人文的问题。


人文:人文的精神内核我试图寻找的是如同开头提到的,作为人之为人的尊严与生动的那个核心,我们能哭能笑能掌握住自己的生命与时间,生之为人,并不抱歉,而是应该让人之名尽情挥洒。而这作为一种从古到今不同大儒哲人皆可相同的,正是他们、我们、你、我皆为人的原因,亦为,众生皆有佛性/善根,而也是由此生发出政治和道德。而这种人文的激发与生命的拔振,常需要借助审美与艺术。


艺术:古往今来艺术/节庆/游戏皆经常被说得十分重要(我知道有人要举Plato),艺术是能够进入人,而带来某些神秘的宇宙论式的体验感受的。只是今天的艺术对于大家来说显得要敬而远之,反倒被市场和艺术知识神秘化、平庸和历史化了。这种人类社会的急剧变化需要的亦是新的艺术——但是正如画家康定斯基1910年所说的那样,艺术的方法等等都会变,媒介会变——但是其背后的那种艺术的精神,是不会变的,艺术必将始终作为重新展开人文精神的社会反作用力,而这种负担在今天这个疯狂的时代,显得额外地重要。我们一直在追寻的,亦正是是人文/艺术所共同探究追寻之物——


 

我们唤之为“终极”



附录


[1]:拜德雅,就如同诗、书、礼、乐的博雅之学,在古希腊亦是有类似的德雅兼蓄,用于教化和培育城邦公民的教学内容,如古希腊学园中修辞学、语法学、音乐、诗歌、哲学、算数、医学等,当时学科划分并没有那么的明显,甚至没有文理之分,而是统称paideia.

而这亦是福柯在词与物中所思的“关于人的科学”,是魏尔纳·贾格尔(Werner Jaeger)意义上的超越的人文学,甚至亦是阿比瓦堡所着迷的“无名之学”。见吉奥乔·阿甘本:《宁芙》蓝江译,重庆大学出版社,第5-7页。


备注


对谈人

 

肖一驰

X-Paidia Studio独立业余艺术工作室技术运营总监/ MiCourse创始人 / 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 LAMDA研究生 / 独立游戏制作人

 

叶梓涛

X-Paidia Studio独立业余艺术工作室神棍/  业余游戏编辑 / 南京大学哲学系答辩 / 独立游戏设计师/ 灵魂画手/ 业余诗人/ 硬笔书法家

 

吴今

X-Paidia Studio独立业余艺术工作室海外艺术总监/NYU Game Center Offer在手/ 中央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14毕业生/



之后欢迎各位如果有感兴趣的话题,想要我们谈/写,无论是技术/科技/数学/艺术/人文/绘画/新媒体/等等话题想要技术肖一驰分析讲解/美术吴今示范教学/叶梓涛吹逼扯淡的,皆可以在后台留言,当我觉得大概可以有些东西可谈/时机适合的时候,就会选择来展开,即,我们的选题亦可以由你来参与影响,甚至你可以附上自己的想法 ~


昨天的语音后来上传:https://www.lizhi.fm/37981448/2673774713781546502 是属于 παίξειν 206 对谈三千 的艺术实践的内容,想要和我聊天某些话题的朋友皆可以和我说,指不定哪天就有机会录上一段内容,未尝不是很有趣的事情,感谢!

 



躺在床上

周围环绕的无数电子元件

管道沟槽蜂窝

光怪陆离

如同海中鱼群反射的磷光

夜光下与我们呼吸

 

2018.6.7


晚安

Bonne Nui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