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乱局延烧的今天,重看漫威《黑豹》,你真的看懂了这部电影吗?

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2-05-21

点击关注,了解最新的


欧美政治文化期刊文章



    
    2020
     06.07
      礼拜天




对中国的电影观众来说,2018年的一大悬案关于漫威的电影《黑豹》。这部漫威电影宇宙里第一部黑人超级英雄电影,在美国本土收获了巨大的赞誉。烂番茄的新鲜度一度高达100%,不少影评人将其称为“最有深度的漫威电影”,它甚至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相比之下,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不太能理解美国观众对《黑豹》的追捧,在我们看来,这更像是一部情节老套、故事拖沓、场面局促的流水线电影。不少中国观众将《黑豹》在美国的成功归结为西方的“政治正确”,并因此在豆瓣上给《黑豹》打出低分。


其实,这样的观点也没错,黑豹确实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只不过,身为导演和编剧的瑞恩·库格勒在《黑豹》的“政治正确”里,藏了不止一层意思。这是我最近重看《黑豹》,并且广泛阅读了各家报章杂志当时的影评之后,得出的结论。

我为什么忽然想起《黑豹》呢?还是因为近来美国发生的骚乱。结合源起于明尼阿波利斯的抗议活动,美国种族问题的伤疤又一次被揭开,这个悲剧事件似乎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黑豹》这部悬而未决的电影。或者反过来说,《黑豹》这部电影,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发生在美国的事。





01
“黑色力量(Black Power)”与黑豹(Black Panther)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是黑人平权运动的烈火席卷美国的十年。1965年,与马丁·路德·金齐名的黑人领袖马尔科姆·埃克斯被刺杀身亡。同年,因为警察暴力,洛杉矶的瓦茨社区爆发了黑人暴动,事件持续五天,最终造成34人死亡、1032人受伤以及四千万美元的财产损失。

马尔科姆·埃克斯,Malcolm X,原姓列特尔,因为认为列特尔不是祖先的原姓,而是白人强加,所以改姓X。幼年时他的父亲被3K党暗杀,母亲无法养活11个孩子,将马尔科姆送进孤儿院。马尔科姆后来被白人家庭收养,刻苦学习,但有一次老师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说想当律师,老师劝他放弃这个念头,因为当时黑人无法当律师。于是马尔科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成了无恶不作的街头混混。他后来在狱中改过自新,成为了一名虔诚的穆斯林,致力于民权运动。他与马丁·路德·金齐名,却不反对暴力。他的名言是:“我们是黑人,是二等公民,我们不是坐五月花号来的,我们是坐贩奴船来的。”拳击手小凯瑟斯·马塞勒斯·克莱就是受他影响,将名字改成了默罕默德·阿里。

1966年夏天,一个叫斯托克利·卡迈克尔的黑人活动家,开始把奋斗目标由”自由”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时,他是美国两大左翼学生组织之一的“学生非暴力合作委员会”的负责人。他开始着手对委员会进行改造,将和平非暴力的方针改为强调武装自卫、保护黑人商业权利以及控制自己的社区。

当年的6月,一名叫詹姆斯·梅里迪斯的黑人活动家独自开始了一段名为“对抗恐惧的长征”的徒步示威活动,他预备从后来马丁·路德·金遇刺的孟菲斯走到密西西比。在他上路的第二天,就被一名白人枪手打伤。这时,卡迈克尔带领着数以千计的支持者,接替梅里迪斯,继续长征。卡迈克尔在半路被捕,当他被释放时,他愤怒地发表演讲:

“让那些白人停止殴打我们的唯一方法只有接管(take over),我们已经谈论自由六年了,我们得到了什么?现在,我们要开始高喊‘黑色力量’!”


卡迈克尔在演讲,宣传“黑色力量”

在卡迈克尔喊出“黑色力量”的第二个月,黑豹初次登场于《神奇四侠》第52期。这位由斯坦·李与杰克·科比共同创造的新英雄,是第一位在美国的主流漫画中登场的非讽刺黑人英雄。这个角色聪明强大拥有耀眼的学历数不尽的财富以及尊贵的地位

黑豹与钢铁侠、蝙蝠侠财富比较

要知道,在当时的美国,41%的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在贫困线下,全美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由黑人构成。

现实是穷困、肮脏、残酷的,于是在文化上就诞生了逆反,所谓的“非洲未来主义(Afrofuturism)”。这种潮流将非洲大地的神秘主义、现代科技以及科学幻想融合在一起,抗议对黑人族群的传统歧视性描绘。

黑豹所在的瓦坎达以及黑豹本身,就是这种“非洲未来主义”的体现。

这个披风防护罩,在我眼里是全片最能代表非洲未来主义的意象——异域风情的花纹、具有年代感的披风、高科技的蓝光、神奇的功用……

黑豹这一形象,寄托了非洲裔美国人对自己在一个白人主导的社会中生活状态的期许。

近些年来,美国的主流政治文化杂志频频撰文探讨种族问题,黑人被白人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似乎表明,到今天,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并没有比五十年前好过太多。而新冠疫情中黑人的畸高死亡率,又似乎说明过去几十年,黑人在美国社会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并没有太多改变。因此,《黑豹》电影的诞生,仍然能满足当代非洲裔美国人的情感需求。

《时代周刊》说,即使不看内容,这部超级英雄电影近乎全黑人的卡司,已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涵,它试图“正面回应那些影响当代黑人生活的问题”。

库格勒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则这么定性:“这是一部关切非洲裔身份问题的超级英雄电影。”




02
瓦坎达的另一张脸




库格勒在执导《黑豹》之前,执导过讲述警察暴力的《弗鲁特韦尔车站》以及史泰龙经典系列《洛奇》的衍生电影《奎迪》,这些电影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讨论“身份”问题的。

《黑豹》电影里的虚构国度瓦坎达,代表了美国黑人对自己身份的看法。

根据设定,瓦坎达是世人眼中的“第三世界农业国家”。可是,当伪装的全息投影解除,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个瑰丽的未来世界。这个国度不仅拥有最先进的科技,而且拥有最宝贵神奇的天外金属“振金”,它的医疗水平已经发展到连癌症都能治愈的地步。


财富上充裕,武力上强大,医疗上发达,这正好呼应了现实中美国黑人经济、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诉求。

而瓦坎达台前和幕后的两副面孔,似乎是黑人在声明:除了表面的模样,其实内里我们黑人还有另外一副面孔,这副面孔文明、先进、神秘、安详。

瓦坎达是黑人尊严的象征。

只不过,电影中,瓦坎达是主动选择隐藏自己,让自己真实的一面不被人看到,而在现实里,似乎黑人抱怨更多的是白人种族主义者不肯正视黑人,不肯承认黑人与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

这种由现实中被动地被忽视电影中主动地去隐藏的转变,体现了几多无奈,是很值得玩味的。

今日美国爆发的抗议中,流传最广的两句口号,“我不能呼吸(I cannot breathe)”与“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同样都具备某种“被动式”的色彩。有人压着我的脖子——所以我不能呼吸。有人不把我的命当命——所以请把我的命也当命。




03
谁是真正的黑豹?




《黑豹》电影在讨论身份问题时,着重描绘了一对堂兄弟的观念冲突。

主人公特查拉,也就是正统国王“黑豹”,他善良、睿智、勇敢、宽容、富有同情心,不仅身份尊贵,财富惊人,而且在西方最好的大学接受教育,富有教养。他虽然是东非“小国”的首领,却是一个完美符合美国价值的“模范生”。

他在电影里经历了一轮思想改变,开始时,恪守传统,隐藏自己,只在夜黑风高的时候,才披上战袍,做一些好事,比如拯救被拐卖的妇女。

电影中,特查拉最多的表情就是纠结。他也确实一直处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

后来,到了电影结尾,特查拉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决定向外界展示真正的瓦坎达,同时分享科技与财富,融入到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合作中。

特查拉的堂兄弟埃里克却有另一番心思。他的父亲当年曾决心用武力解放全世界的黑人,也因此被兄长处死。埃里克在美国长大,后来回到故乡,在挑战中击败特查拉,夺得王位,开始向全世界输出瓦坎达的先进武器,鼓动世界范围内的黑人暴力革命。

埃里克,杀人魔,他在片中最常见的是决然的表情。与特查拉相比,他对自己的道路,态度十分坚决。

电影中告诉我们,“黑豹”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头衔,代表瓦坎达的王位所有者。埃里克在正式的挑战中堂堂正正地赢了特查拉,获得了王位,所以严格说来,他也是“黑豹”。

电影最后的决战中,特查拉和埃里克穿着相同的战斗服,导演这是在模糊“黑豹”的身份。在那一刻,他们俩都是黑豹。这不仅仅是特查拉和埃里克的争斗,也是两种身份认同、两种认知模式的争斗。

如果从美国历史来看,埃里克可能更贴近现实里的黑豹。

我这里讲的“现实里的黑豹”,指的是1966年由修伊·牛顿和波比·希尔在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创建的革命团体黑豹党。电影里,埃里克就是在奥克兰长大的,其父也死在奥克兰。而电影的导演库格勒,也是出生在奥克兰。


黑豹党主张以暴力应对暴力。他们的标志性装扮是头戴贝雷帽、人人手里拿枪。他们曾出现在州长里根(是的,就是后来的里根总统)与民众的见面会,还曾持枪冲进州议会现场示威。他们被新闻拍到,从而名声大噪。


黑豹党起初的诉求是反对白人警察的暴力执法,反对针对黑人的区别对待。后来,熟读马列著作和毛选的修伊·牛顿为组织引入了反殖民、反越战、反种族压迫的论述。

同时,除了武装自卫,黑豹党也继承了“黑色力量”中管理社区的主张。他们建立了许多黑人社区服务项目,为黑人社区的儿童提供免费早餐,提供往返于社区和监狱的大巴(因为当年许多黑人被无辜监禁,而监狱又距离市区很远,经济拮据的黑人很难去探望自己的亲人)等。

FBI视黑豹党为国家敌人,屡次阻挠儿童免费早餐项目,并且通过威胁家人的方式逼迫成员退出。但是黑豹党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下去。

埃尔德里奇·克里夫在演讲。从图片可看出,黑豹党后来发展成不分黑白的群众性组织

黑豹党的四位领导人,先后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修伊·牛顿被捕,罪名是枪杀白人警察,但牛顿坚称自己是自卫。

牛顿的被捕引发了浩浩荡荡的游行示威活动。

释放修伊·牛顿

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身亡,黑豹党元老埃尔德里奇·克里夫主张暴力革命,反对美国政府。黑豹党内呼应寥寥,只有一名十七岁的少年波比·哈顿响应。他们俩袭击了警察局,后来躲进一户人家的地下室。在被警察发现后,克里夫告诉哈顿,投降的时候要脱光全身衣服,这样警察就不能借口他们有武器而枪杀他们。哈顿脱掉了上衣,却没有脱裤子,果然被射死。

克里夫后来逃出美国。

至于波比·希尔,1968年的芝加哥反战示威游行后,他被以莫须有的“演讲煽动骚乱”罪名起诉。希尔要求延期审判,以便自己的律师能赶到芝加哥,但被法官拒绝。希尔转而要求自己为自己辩护,又遭到拒绝。希尔愤怒地抗议,说自己的宪法权利不能被剥夺。于是法官命令法警将他绑起来,把嘴封上。

法庭现场速写。当时法庭是不允许拍照与录像的。

在牛顿、希尔、克里夫不是逃亡就是被捕的情况下,黑豹党由弗雷德·汉普顿管理。在汉普顿的带领下,黑豹党开始与拉丁裔、女性平权运动成员、白人劳工组织合作。黑豹党宣布自己的抗争不仅仅是为了黑人权益,而是为了所有被歧视者。

弗雷德·汉普顿

这次,FBI直接在晚上突袭汉普顿的屋子,将他乱枪打死在卧室。


黑豹党日渐衰落。

被捕三年后,牛顿被无罪释放。人们期待他重振黑豹党,但是牛顿却宣布放弃武力抵抗。这造成了他与流亡在外的克里夫的决裂。黑豹党更加衰落。

牛顿后来被人在街头刺杀。

克里夫后来回到美国,里根竞选总统时,他跳出来支持里根,最终死于心脏病。

希尔曾试图竞选奥克兰市长,没有成功。


从历史看,《黑豹》电影里主张暴力革命的埃里克,似乎更符合奥克兰黑豹党的形象。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的故意。

谁是真正的黑豹?相信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可以一直讨论下去。




04
是黑人问题还是白人问题?




《黑豹》里最有趣的一点,是黑白的倒置。

在电影里,现实中处于劣势地位的黑人成了世界上最有力量的那一部分人。我们可以说,电影里黑人占据了现实中白人把持的位置。

于是,电影里的黑人也要面对现实中白人面对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

在电影里,瓦坎达人要思考自己怎么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在现实中,白人要思考自己怎么处理与少数族裔的关系。

通过将瓦坎达设定为神秘的强国,电影将原本应该由白人回答的问题,巧妙地转嫁给了黑人。这里被动再次转化成了主动,黑人抢过了话筒,可以名正言顺地借强者之口,诉说弱者的态度与要求。

《黑豹》的三大主角,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态度。

特查拉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一个维持现状派,或者说保守派。强者保持神秘,维护现有秩序,只偶尔在秘密、单独的情况下,提供一些慈善式的见义勇为。

埃里克是一个激进派。他要用最激烈的方式,推翻现有的不公平。

而女主角奥利烨呢,她代表着特查拉和埃里克中间的第三条路,以一种改革派的姿态登场。她劝说拥有更大权力的人站出来,帮助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但当当权者没有站出来时,她会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特查拉在电影最后选择公开瓦坎达的实情,其实是受到埃里克思想冲击之后,向奥利烨方向的转变。这体现了一种妥协,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妥协,妥协之后,保守派倒向了改革派。

这是电影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它是一部美国黑人电影,讨论的是“身份问题”,它的主角是一名保守派,反派是一名激进派,电影的结局,在温情脉脉的夕阳下,精神的升华导向的是改革派的温和改良主义。

这一带有和解宣传教化三重意味的主张,在一个种族问题已经日趋严峻、然而仍然主要由白人主导的社会里,是可以同时被黑白两个群体接受的。




05
改良主义真的是解药吗?




美国的种族问题根深蒂固,两百多年来,除了南北战争时期,一直是采取改良主义的应对态度。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们,有一半是奴隶主。剩下的一半,希望由后代子孙,通过逐步改革的方式解决奴隶制的问题。

事实上,历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说的是奴隶制并不是爆发南北战争的真正原因,南方种植业和北方工商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才是。种植园需要奴隶种田,工商业需要解放奴隶成为工人进行机器生产,这是他们之间的根本矛盾。开战是因为南方邦联宣布独立。林肯在战争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也没有宣布要废除奴隶制,直到想扩充兵源了,才发布了那份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而即使到了内战之后,南方各州只是在军事上失败,通过各种地方性法律政策,奴隶制的很多成分被保留下来,南方各州取得了实质上的胜利。

对美国种族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写的另一篇文章《1968 vs 2020:美国当代史的至暗时刻》。那篇文章对美国的种族文化原罪、发展过程有更详细的介绍,这里我不再赘述。

这里要说的是,如果站在这派历史学家的立场上,美国从建国以来,对种族问题,从始至终,采取的都是改良主义的应对态度。

这种态度当然带来了一些成绩。比如在黑豹党兴起的年代,黑人会被公开叫Negro,律师、议员、医生这些光鲜亮丽的职业,很少有黑人被接纳参与。现在,这方面的情形都有所改善。

然而,改良主义也带来一个问题,它似乎永远也解除不了人们心中的壁垒。3K党、新纳粹、白人至上主义,不管换什么名字,种族歧视每隔几十年,就会沉渣泛起。即使在明面上偃旗息鼓,在背地里、在暗处、在餐桌和酒吧,还是有许多人在默默地信奉着这一不光彩的信条。

去年,我在一个英文论坛上看到一则讨论,是关于一个常听见的句式:“我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是这件事上,我觉得……”

类似的话很多人都在说。可以说,改良主义永远也无法消灭这类人。

最近美国骚乱,川普的言论传得沸沸扬扬。很多媒体和公众人物站出来指责他,然而川普我行我素。他为什么这么做?我看到某位时事评论员发表了一个细思极恐的观点:根据以往的经验,事件过程中,川普的确会遭到抵制,但真正支持他的人(这部分人不在少数),会选择这个时候不说话,等到事件过去,他们又会站出来支持川普。


这位评论员用了一个汉语使用者们都很熟悉的词来形容川普的支持者:沉默的大多数。

改良主义,能改变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吗?

我不知道。我觉得似乎不能。从美国的历史来看,即使能,也得再经过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一百年?两百年?

《纽约时报》在评论《黑豹》的时候,说黑人在过去“得到了许多承诺,这些承诺却大部分没有得到兑现”,库格勒在电影中对此也做出了暗讽与抗议。

但我不得不再问一遍,改良主义能改变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改变“承诺许多,但兑现很少”的状况吗?

我预测此次美国骚乱最后还是会以改良主义措施收场,我预测以后要是有其他《黑豹》这样的电影,还是会以温情脉脉的改良主义方式结局。

改良主义真的能带来彻底消除种族歧视的那美好一天吗?

我知道对《黑豹》的这个疑问不仅是我独有。最简单的例子,我看到许多影评人都把埃里克评为漫威电影历史上最有魅力的反派,与洛基平分秋色。某种程度上,这多多少少体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特查拉所代表的的改良主义的怀疑。


参考资料:
1.Time, The Revolutionary Power Of Black Panther
2.The New York Times, 'Black Panther' Shakes Up the Marvel Universe
3.The Guardian, Black Panther review - Marvel's thrilling vision of the afrofuture 
4.The Atlantic, Black Panther Is More Than a Superhero Movie
5.包思聪,知乎,对“美国黑豹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如何评价他们?”的回答
6.真真,知乎,对“美国黑豹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如何评价他们?”的回答
7.大聪看电影,豆瓣,暗讽米国总统?!《黑豹》各种影射你看懂了吗?




—END—


你可能感兴趣

1.1968 vs 2020:美国当代史的至暗时刻

2.简单谈谈“美国 v. 孟”的判决书

3.川普感谢自己,死对头却祭出三千字吐槽

4.简单谈谈《经济学人》里英国人对自己政府抗疫表现的看法

5.简单谈谈今年《纽约客》上欧逸文关于中美道德竞争的两篇文章

6.简单谈谈美国鹰(第一画/话)

7.简单谈谈美国鹰(第二画/话)

8.又上封面了,总统大人 

9.《政客》:我们找到了川普最喜欢说的一个词

10.《纽约客》:谁是白宫最大的硕鼠

11.和大统领争大位的拜登,他会对中国友好一些吗?


长按关注

“祛魅

打破一切神秘性与神圣性”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