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中国教育报刊社 教育部评估中心 2023-06-2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最紧密结合点,高校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如何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立足高校自身优势,激发人才生机活力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我国高校具有独特的优势。“创新是高校最鲜明的气质,人才是高校最可贵的资源。”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张晓宏表示,高校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建设“一高地一中心”进程中,天然具有科技竞争优势、人才资源优势以及创新动力优势。要积极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布局国际领先的科研重器,让优势长优;要强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高端人才汇聚工程,让优势更优;要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相互作用、产生聚合效应,让优势真优。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更强调了高校汇聚人才资源的优势:“一方面,高校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从高层次拔尖人才到学生科技新星,基数较大;另一方面,每年数以千万计的高校毕业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力量,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上亿人次,也推动我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力资源大国。”
人才是最具生机活力的要素。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成为高校激发人才生机活力的重要抓手。
“我们教职员工的人事制度采用了与传统大学不同的、非常灵活的人才引进评价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向记者介绍了南方科技大学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学校刚建立的时候,我们就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准聘-长聘’制度,又叫PI制度。青年教师来了以后就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学校会为其匹配研究生资源和科研经费,青年教师有了实现独立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教学的舞台。目前,我们利用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依托深圳灵活的政策优势,对科研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一些调整。最近两年,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了十余个校级科研机构,不仅发挥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针对关键技术和未来技术,形成了平台或团队攻关的模式。比如建立了碳中和能源研究院、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等。”
“高校要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张晓宏建议,要为人才松绑,破除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思维,激励人才“揭榜挂帅”,特别要敢于放手任用青年人才,让其打头阵当先锋;要为人才赋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等,鼓励人才大胆拼搏、大胆创新;要为人才赋能,构建拔尖人才共享模式,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校地共引共用机制”,引导人才服务地方。
在人才激励机制中,薪酬分配制度和体系建设是高校关注的焦点。“高校要建立具有公平性、多元化的薪酬结构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建议,强化“以贡献为依据,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划拨和分配机制,健全体现岗位绩效导向、岗位分类管理的薪酬分配和考核体系。推行年薪制、协议薪酬制、项目薪酬制完善人岗匹配的薪酬机制;强化绩效评估的一流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人才特殊津贴机制;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兼顾现有人才与新引进人才的平衡。
瞄准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当前,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关键任务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破解“卡脖子”问题,在科技创新中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针对STEM、芯片、种业、双碳等战略领域超常规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成为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使命和关键任务。
“基础研究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时间的不确定性、问题正确与否的不确定性,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手段、用什么样的人去实现、用什么机制去实现,都有不确定性。对基础研究人员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简单用量去衡量,这个是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的观念。”薛其坤表示,“做好基础研究的关键是人才对科学追求的态度和热情。因此对于基础研究方面的人才评价,不能简单用文章数量、转化情况等数据去衡量,而应该看科研人员付出了多少时间,是否专注于研究本身。在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中体现出来的科学家精神和智慧,是推动科技进步、科学进步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充分鼓励这种科学追求的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钟章队同样谈到了在时间维度上要给予致力于基础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充分的包容,他说:“青年人才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是冉冉升起的一支队伍。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牢牢抓住青年人才这个关键。作为高校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给青年人才提供机会和平台,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从政策层面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托举。鼓励青年人才在基础研究领域攻坚克难,只有这样,才能让千千万万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博士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是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地,体现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应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改革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言献策。汪小帆表示,近年来,我国博士生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都在不断提高,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博士研究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此他建议,设立“拔尖创新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致力于造就引领未来的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具体举措包括采取积极措施选拔最为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针对不同学科门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探索建立跨学科、跨学校的双博士学位,以培养交叉型拔尖人才。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谢青梅向记者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的乡村振兴经验以及在种业振兴战略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当前,国际育种已经进入到‘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华南农业大学依托作物一流学科设立了本-博贯通的‘新农学’创新班,探索高层次农科人才培养的‘华农模式’。实施丁颖创新班提升计划,开设‘卢永根书院’,培养学术领军人才。建议进一步扩大‘强基计划’试点高校范围,创新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设立专项培育经费助力青年科研人才成长。”


加强有组织科研,聚力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为高校如何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指明了方向。高校在有组织科研方面具有显著人才优势,其中,加强学科群建设、推进产教融合等是重要举措。
“高校人才梯队健全,有大量博士生、硕士生的研究队伍,青年人才思想活跃且富有创新精神,在有组织科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钟章队建议,“加强有组织科研,关键在学科群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划分很细,学科间合作偏弱,应加强学科集群建设,形成有组织科研的强大合力。同时,企业也是目前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应加强校企合作,破除校企间壁垒。”
钟章队同时提到,高校在真正实施有组织科研方面,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在评价机制方面,当前很多高校都缺乏团队考核的机制。而攻关项目一般都是老中青结合的人才队伍,一定是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建立团队考核模式、细化考核标准、激发科研队伍中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蔡袁强则向记者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坚持有组织做有用的科研,高质量建设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一是在重点领域和交叉领域谋划建设重大科研创新平台,集成优势基础学科研究团队,前瞻布局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探索。二是发挥科技领军人才作用,顶层谋划‘标杆性撒手锏科研任务清单’,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遴选组建以重大任务为导向的多跨协同创新团队,推动有组织的重大任务攻关。三是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树立‘有用科研’成果导向思维。完善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激励评价机制,引导科研人员从传统的指标考核思维向成果产出思维转变,鼓励重要理论创新或重要科技发现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
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加强高质量、实质性的国际交流合作,创新科技交流模式,是高校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依托国家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建立起来的南方科技大学,在人才政策、国际化办学以及对外开放方面有一系列灵活的制度。薛其坤向记者介绍了南方科技大学在引入杰出人才,建设人才队伍方面的经验:“在杰出人才方面,我们吸引人才是面向全世界的。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我们引育了包括数学大师、菲尔兹奖获得者杰曼诺夫在内的一批优秀科学家,成立了杰曼诺夫数学中心,我们还成立了国家级平台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就把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吸引进来了。”


张晓宏同样谈到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要积极“引进来”。“要加强世界名校‘中国学习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学生互动新机制,将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张晓宏表示。


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学术交流也需要有品牌,加强品牌建设十分重要。”钟章队向记者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办的“无线丝绸之路”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品牌,“我们从2014年起每两年举行一届,目前已经举办四届,‘无线丝绸之路’还注册为商标。我们旨在深化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推动多层次、多维度的国际、地区间合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做出切实的成绩。”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校肩负着重要使命。许多代表委员表示,高校要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有组织科研,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人才强国贡献高校力量。

来源 | “中国高等教育”微信公众号(声明:“教育部评估中心”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喜欢本文,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