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你的心在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


问:有些朋友尊敬佛法,但是下不了决心皈依,因为他们担心皈依后被佛教的戒律所束缚,失去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仁波切可否就此开示?

 

宗萨仁波切:首先,害怕失掉自由是非常正常的。所有人都害怕。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没有人真的知道怎样才能自由,怎样才能让他们自己得到解脱,


无论是从一个受到狂热崇拜的精神导师那里,从祖先崇拜这种非常顽固地根植于文化的传统那里,从儒学、道家、佛教等宗教那里,还是从诸如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或者民主等政治信仰那里。

 

我们最后总是会陷入到想要抓住些什么的圈套中。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捕获、被束缚了。


例如,科学家们指出,信仰宗教的人们被宗教教义所束缚,并且认为相比之下自己更加自由,但实际情况是他们也身陷某种体系。

 

所以我想,那些不明白佛教事实上是获得解脱和自由之道的人恐惧失去自由,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好几代人乃至好几个世纪以来,佛教几乎不可避免地完全浸泡在特定的文化中,


这些文化传统往往衍生出某些体系或者行为准则,可能给那些误以为文化是佛教精髓的人带来被束缚的感觉。所以,这些人不希望许下有点儿像是立誓一样的承诺,这是很能理解的。


但是如果他们明白佛教真正讲的是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点,比如“皈依法”意味着皈依诸如“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诸行无常)”这样的真理,他们可能感觉是被解放了,而不是被某种行为准则或者某个俱乐部的礼制所束缚了。


事实上,他们可能会明白,如果不接受这些真理并且也不皈依它们,那么他们最后会盲目地相信很多的事物是恒常不变的,这将把他们引向痛苦。


例如,如果你皈依了“我们出生了,因而必将死亡”这样的真理,那么我想,即便是你吃饭、购物,甚至和别人聊天的方式都会不一样,因为突然之间有关这个真理的认识悬停在你的上方,实际上这让你变得相当谦逊,而且非常真诚。


或许你甚至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因为当你把他或者她看成无常的,把你们之间的关系也看成无常的,实际上,这将可能导致一段更加和谐、珍贵的关系。


但是回到为什么有人因为害怕失掉自由而犹豫要不要皈依佛教的问题上,我想要指出另一件事:因为对佛法缺乏正确的了解,所以每当谈到成为佛教徒,人们立刻想到的是出家,或者去山洞里修行,


或者成为素食者,以及再也不能品尝金汤尼酒或者享受丝质的内衣。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所有这些你都能做。人们应该记住,曾经有像阿育王那样的佛教徒,他享用的比金汤尼酒多得多;还有忽必烈汗,他品尝的美味也比纽约牛扒要多得多。

 


问:有些朋友对现代科技有强烈的信心。谈到佛教的见地和理论时,他们总是问同样的问题——这些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吗?仁波切可否谈谈佛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萨仁波切: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当你说“被科学证明”,你总是在说一件有心智参与的事。当你说我们在证明,是有人在向另外的人的心智证明。


无论我们研究的是什么,证明或者不证明总是发生在心智的范围内。所以,到头来,是你的心在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对于我来讲,宗教和科学同样是迷信。

 

科学的定义是:“围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行的关于物理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结构与行为的系统研究,而进行的智力上的和实用性的活动。”


如果是这样的话,佛教徒会非常肯定地说,佛教正是科学——两千五百年以前被教授的,通过对现象的系统研究、实验和观察而进行的科学。

 

重要的是,人们要知道,大约在爱因斯坦发现时空是相对的之前两千五百年,佛陀已经告诉我们,时空是相对的。在科学世界对万能的造物主提出批评之前两千五百年,


佛陀已经告诉我们,没有造物主上帝的存在。佛教徒相信事物从不随机出现,而是总有着各自的因缘,这也肯定就是所谓当代科学世界的核心方法。


我只是想说,在佛教里,关于因和缘的观察比当代科学更加深入、更加内在,因为和当代科学家不同的是,佛教徒的主要兴趣不在对外部现象的强调上。

 

问:有些朋友皈依很长时间了,但是却不太花时间学习和修行,就像生病的人拒绝服药。结果他们对佛法的理解较为局限,对三宝的信心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下降。仁波切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宗萨仁波切:当然,如果你有时间、精力和资源来学习、修行佛法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没有,那么哪怕只是皈依过一次,也是好的。


并且,如果你没有抛弃或者放弃三宝,你的状况还是要比任何其他可能是富裕或者成功的普通人好很多。



公众号名称:宗萨钦哲教言
公众号域名:zongsaqinzhe
更多佛学添加个人微信:CRNMSS
(欢迎点击上方名片关注)


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修行中的感受
还有佛教的教言与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