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七章、誓言与承诺(下)


灌顶

我现在要无耻地剽窃一个过往大师们一再引用的寓言故事。假设你是亿万富翁的独子。你年轻、好奇,又喜欢新的体验。你在某个周末飞去马拉喀什,在当地异国情调的集镇和五花八门的市场中放松自己。你遇到的每个人都给你奇特的饮料和古怪的美食,你完全不拒绝地喝了又喝。然后,在一家特别阴暗的咖啡馆里,你品尝了味道鲜美的马拉喀什式的印度苏摩汁。

一瞬间,你突然感到不适,然后昏了过去。你醒来后发觉自己独自一人,身体变成黑蓝色,口袋是空的。你什么也不记得,甚至连名字都忘了,你只能以乞讨和偷窃维生。有一天,一个男孩骑自行车撞到墙上,前轮掉了下来,可是没想到你竟将车子修好了。男孩很感激,于是第二天带着他的叔叔前来致谢。他的叔叔问你是否愿意在他的自行车店帮忙。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你搬进了这个家庭的小屋子,他们给你起了一个新名字叫 Fiqdan Aldhaakirat Al’iinjlizii,意思是 “失忆的英国人”──简称丹。岁月流逝,你娶了叔叔的女儿,并开始了自己的家庭,但由于生活艰难,你经常挨饿。20年后的一天,突然有个美国人出现在你面前,他说:“你父亲在两年前去世,他把大约几十亿美元的财产全都留给了你。你是他唯一的继承人,你家人也希望你回去美国管理家族王国。” 

这正是灌顶中所发生的事情。大乘佛法,尤其是金刚乘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是佛,并且有权力继承佛的全部财富,但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在轮回中生生世世漫无目的地飘荡。只有当我们接受灌顶,金刚上师慈祥地将我们的真实本性引介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真正是谁──至少这是理论上灌顶时所应当发生的事。这就是给予灌顶的唯一原因。 

让我们回到原来的故事。虽然你不记得自己是亿万富翁的儿子,但你仍然保持着有教养、有身份的精英气质。一种不安的感觉一直在你脑海中萦绕,再加上难以糊口的低技术而繁重的工作,让你感到孤独和抑郁。你自忖生命一定不只就是这样吧?如果我们的悲伤伴随着一种认为生命一定还有更多、不可能就是这样的感觉的话,那么我们非常幸运。

如果没有这种幸运,人们就很容易失去信心,认为“我只是个无名小卒而已,我这种人没有前途可言”。你在摩洛哥的生活与身为亿万富翁的生活正好相反。你从来没有想过你是亿万富翁儿子的可能,因为这不可想象。但在内心深处,你知道你不只是一个自行车修理工。问题是,你准备好去听这个陌生美国人,也就是你父亲的特使要告诉你的事情吗?

你准备好去接受你是一个有钱人的儿子吗?你能接受几十年来,你一直生活在不是自己的身份中吗?你是否有信心现在能够拥抱真正的你?你准备好与否,完全取决于因缘。由于一辈子都一贫如洗,许多人在好运当头时都不敢置信,也都无法接受。当他们面对真相时会有错误的解读。密续说,那些不敢超越当前状态的人,缺乏“上等根器”。

比起根器最弱的人,上等根器或中等根器者会更勇敢、更有冒险精神。基本上,胆子越大的学生,他们的根器就越高。你是否真能相信并接受你就是庞大商业王国的继承人,也取决于这位特使如何告诉你这个消息。如果因为你太胆小而无法想象自己会有不同的生活,特使让你相信这是实话的机会就很小。因此,他唯一的希望,就是非常温和地来透露这个消息。 

对特使来说,找到巨大财富的继承人和亨特公司未来的 CEO,是一项重责大任。只有当正确的人被任命为 CEO,企业才能重振旗鼓、蓬勃发展,挽救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特使最不想要的就是跟已故老板的继承人疏远,但他却不太善巧。他闯入了自行车修理店,在你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宣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 :“您好,亨特先生。

令尊已经去世,他的全部财产由你继承。这些财产现值约为6000亿美元。你的家人希望你能回到美国接手事业。你的私人飞机已经在机场,我们今晚就出发。” 你目瞪口呆,惊恐不已。“我?你搞错了。我只是个自行车修理 工!我知道我的身份,而且我家人在马拉喀什这里。他们需要我。”特使的话既直断又咄咄逼人,使得你根本就不相信他。

你感觉受到欺凌与压迫。你可能是亿万富翁之子的想法就像一记打在你脸上的耳光,使你变得防卫而顽抗。如果这位特使聪明一点,他就会先做个背景调查。他应该先询问你的邻居,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他应该慢慢来。只有在他想清楚如何接近你之后,才利用例如家人以及老家的照片等方式,向你揭示你的真实身份。

基本上,如果特使花更多的心思研究如何与你交谈,如果他设身处地为你着想,如果他对你的情况更敏感的话,你就会有更大的机会听进真相。这就是在灌顶中所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灌顶如此珍贵,它是生命中真正值得庆祝的场合。数以亿计的生日、洗礼、婚礼、周年纪念日、感恩节和圣诞节都集于一身,也比不上你接受第一次灌顶那天所应该有的庆祝,你终于获得你应有的遗产:那就是取之不尽的佛陀财富。

诚实的警告

当上师正确地给予灌顶时,她会提醒受灌者需要慎重,并警告他们即将步 入什么状况。灌顶进行到某个时间点时,警告需要重复三次,在另一时间 点则是六次,有时甚至更多次。通常一定会给两个特定的警告,一个是 “如果你不做你所承诺的事,就会有麻烦”,听起来像是个威胁。另一个是“不要错过一生难遇的机会”,则是敦促你要把握你得到的宝贵机会。

感恩

也许你现在开始明白,我们应该对上师心存感恩,因为他们以我们能听 闻、能理解的方式,善巧地将真理介绍给我们。现今金刚乘的老师对着成 百上千的大众灌顶,让他们进入金刚乘,却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虽然 这听起来令人匪夷所思,但接受灌顶者也往往不知道喇嘛的名字。上师和 学生之间互相分析对方不超过十二分钟,更不用说十二年了。

这就是为什么想要步入金刚乘的学生,当他们决定去接受某个特定的灌顶,憧憬着迈向金刚乘的道路,并真心敬重给他们灌顶的金刚乘上师时,最应该去做的就是欢喜庆祝。假设临终的母亲给了你一个装有传家宝的小袋子,然后她说:“女儿啊,不要丢掉这个礼物。有一天它会拯救你。”你深爱母亲并且信任她,所以把袋子存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你却将它忘了。

几年后你的企业倒闭了,你不得不卖掉房子来偿债。当你正在收拾物品时发现了那个袋子,打开一看竟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无价钻戒,以至于你不再需要申请破产。想象一下,你会有多么的感激。如果在你生活中压力特别大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教导修“止”(奢摩他)的老师,你跟他学习如何安顿自心,许多与压力有关的疾病都因而消失。

你难道不会感激这位引你进入这条道路并且教导技巧给你的老师吗?你难道不会想跟你受到压力之苦的朋友们分享所学到的东西吗?想象你遇到一个人,她帮助你了解到真正的“你”与你习惯用来描述自己的任何标签都无关,因此任何你所重视的东西都不重要。这个人还告诉你,如何避免落入“卷标”、“价值”和“分别”的陷阱。

突然之间,你自由了。你再也不受其他人的批判、野心、目标、失败、成功困扰,你会多么感激这位让你的解脱和自由成为可能的人?灌顶常被描述为通往金刚乘的大门,因为在仪式中,我们重新与自己的真实本性连接,并了解到我们所有的组合(诸蕴)──色、受、想、 情绪、活动──都是佛。由于这个原因,在你接受第一次灌顶的那一天,你的灌顶上师对你来说,比耶稣基督、穆罕默德甚至释迦牟尼佛都更重要。

气氛

就我个人而言,我总是尽力想象我所有的上师都是大成就者。每个从他们 那里接受过灌顶的人,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随机的,都与他们结了缘。甚至 载过我上师们的航班机师,也与他们结了缘。我的上师们最善巧的方法之 一,是根据听众的需要而转换教法的重点。当他们给上万人灌顶时,就会 专注于慈爱与菩提心;

而当他们给受邀的少数人灌顶时,就会从清晨或半夜开始,以免大量人群聚集,并且会对受灌者强调获得该灌顶机会是非常独特的。不过,无论用哪种方式,都是同一个灌顶。灌顶是金刚乘最深奥的一种安排因缘的方法,其驱动力就是发心。金刚上师利用解释灌顶的历史、传承和起源,来创造灌顶的氛围。 

我想说的是,如何去设置与呈现灌顶,以及它所创造出来的气氛,都会对受灌者有所影响。如果我必须给成千上万的藏人一个观世音菩萨灌顶,我会选择在巨大而且有回声的空间里进行,这里面有扩音器在响、孩子们在跑来跑去、亲友围坐着聊天说笑、僧侣们分发红花米和酥油茶、老人们在转动祈祷轮、还有青少年在发短信。

但是如果有两个来自海参崴的俄罗斯新学生请我给予同样的灌顶,设置就会完全不同。举例来说,我可能会要求俄罗斯人到大西洋沿岸的一个秘密地点与我见面。去到那里既辛苦又昂贵,但那两个俄罗斯人愿意换五趟飞机与租一辆车,因为他们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接受这个特殊的灌顶。最后,我们在一个美丽而僻静的海滩相遇。

为了加强灌顶的独特性,我撑起一把纯白色太阳伞,坐在一个垫子上,灌顶的所依物就放在旁边的一块简单的棉布上。两个身着白衣的俄罗斯人坐在我面前的金色沙滩上,而我用沙滩上找到的贝壳来洒水灌顶。这两种气氛完全不同。藏人在繁乱拥挤的大厅里接受灌顶感到舒服,而俄罗斯人在海滩上接受灌顶更受启发,但他们都接受了完全相同的灌顶。 

另一个我可能会用的方法,是在凌晨 1 点,把一个虔诚的学生叫到一个基督教墓园,然后给她所要求的空行母灌顶。灌顶的地点在哪里,应该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是什么。但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人们发现一个金刚上师在秘密地进行某种仪式,无论多么纯净无辜,这位上师和金刚乘本身都可能受到嘲笑,并且被贴上危险邪教的标签。

仪轨

一旦你清醒而有意识地决定踏上金刚乘法道,做了恰当的准备,并且接受 了灌顶之后,如果你的上师不是叫你去“爱你的邻居”,而是告诉你去帮他偷个三明治,你必须认真地看待他的指示。如果上师告诉你世界是扁平的,那么从那时起,扁平的世界就是你的仪轨,即使你是天文物理学教授也是如此。

如果上师告诉你这辈子至少要去一次庞德街,那么你的朝圣地点就是伦敦的庞德街。而如果上师告诉你要去当俄罗斯总统,你必须尽一切可能来完成这个目标。你为自己的选举而做的准备就是你的出离心修持,所以你去学俄语、研究俄罗斯政治、了解如何移民到俄罗斯等。这些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成就功德的事业,所以你无论如何都必须全心全意地去做。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因此而导致你在正式的工作上懈怠而被解雇,沦落为靠着澳洲社会福利制度维生的社会边缘人,那就随它去吧。你并不愚蠢,你清楚地知道不管怎么努力,你都极不可能迁居俄罗斯,更不用说当选俄罗斯总统。然而,你认真看待所有的这些准备工作,因为你修持出离心的“仪轨”就是努力去达成这个目标。

藉由这样做,你意识到包括生命本身的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笑话。把当选俄罗斯总统作为目标的流浪汉,与每两周到社会保险服务处签领救济金的流浪汉,两者一样都是笑话。这年头,要遇到一个愿意给予这种教导和指示的上师,机会非常渺茫。金刚乘上师能给的最安全与最标准的指示是“完成你的前行”;

在21世纪他能给出的最激进指示是“去印度朝圣”或“和你的男朋友结婚 吧”(你的男朋友已经同意要结婚,虽然他三心两意)。现今大多数的上师本身就是社会期待的受害者,我怀疑任何人会有胆量给学生更冒险或听起来更可笑的指示。具有真正勇敢上师的时代,似乎已经远去,但我衷心希望你们能遇到这样的上师。

净观

我有一种感觉,当密续的净观修持最初被介绍到西方时,由于某种原因, 它的包装和营销造成了反效果。英文谚语说:“美,在观者的眼中。”我们所见、所听、所想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射。我要再次强调,当我说“一切”时,真的是指一切!从我们在纳尔逊‧曼德拉眼中所看到的善良和无惧,一直到看见希特勒的仁丹胡子时所引起的恐怖与颤栗,都包括在内。 

你认为言论自由是基本人权,但是你的兄弟认为在公共领域表达太多无知的意见只会造成摩擦、冲突和社会动荡。每个人的意见和信念都基于自己独特的感知。我们所感知的一切,无论是美、丑、有味、无味、甜、酸、好、坏、黑、白等,都在观者的眼、耳、鼻、舌、意之中。换句话说,事物的色、声、香、味、触等,并非它们真正的样子。

另一种常用的谚语是:“外表是骗人的”;如果你了悟这个真理,净观的修持就已完成 80%。 我们也必需了解色与空不二、声与空不二、香与空不二、味与空不二、触与空不二的悖论。此处的悖论是指上述的每一对都不可分。色相并不在空性出现前一秒显现,反之亦然;热也不在火出现之前显现,反之亦然。 

100%的清净感知(净观)也就是密续所说的“虔敬”,而这也就是相信你的上师具足佛性。一个地质学家看着一堆矿石而认定它是纯金,他一点都没错;同样地,一个密续学生看着一个经常昏昏欲睡、时而脾气暴躁、爱喝红酒不爱白酒的上师而相信那种感觉就是虔敬,他也一点都没错。他是感受到了虔敬心。

而且,虔敬不只是单方面的,金刚上师也必须以完全相同的净观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就像厨师看着即将成为美食的一 堆食材,口水就会流下来一般。但在金刚上师的情况下,净观被称为“悲心”和“仁慈”。如果学生对净观和虔敬缺乏基本智识上的理解,因而不能正确地加以运用的话,上师很容易滥用这两者,而将它转变成一个精密的洗脑系统。

这就是一些喇嘛虐待学生的方式,而这种事情在几个世纪来经常发生。一位伟大的萨迦派上师曾经说过,你必须先尝试观修上师为佛,然后再尝试视上师为佛,但最终的目的是要了悟自己就是佛。这就是上师瑜伽的精义。永远记住,上师完全知道没有任何学生从第一天起就能视他为佛。如我所说过的,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如果上师期望即刻的净观,对于不能立即视他为佛的学生心生不满,甚至还惩罚他们,那么他不仅不是合格的金刚上师,而且还缺乏常识。但是话说回来,“视上师为佛”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有多少好色、贪婪的上师会乐意让学生们视他们为释迦牟尼佛?佛陀乞食、禁欲,也从未经手钱财。如果学生们真的把上师看作释迦牟尼佛,他们是不是应该每天早上对他布施食物?

有多少上师希望学生们视他们为猪头或马头的本尊?如果学生观想上师为多头本尊,他会不会感到受辱?“我现在这样不够好吗?为什么你们要观想我多一颗头?” 如果学生们为他持续地提供早餐、午餐和晚餐,从而证明他们并不视他为金刚总持时,上师会生气吗?还是他宁愿学生们为他献上盛血的颅器?

那些献供鲜血颅器给上师的学生们,是否因为他们能够视他为金刚总持而受到奖励?一个聪明、善良、优良的上师,绝不会怀有如此荒唐可笑的期待。佛无所偏好,所以如果上师真正是佛,有人给他一盘屎当午餐,他也会不眨眼地吃掉。看到上师拥有金色皮肤的学生,不会赢得额外的点数;把上师看成金刚亥母,并且还听到她猪哼的学生也是一样。

但是一旦学生能够视上师为佛,她就已经跨越了轮回的边界,而成为一个圣者。没有任何值得尊敬的金刚乘上师会期望学生在一天、十二个月甚至二十五年内就能达到这个目标。新学生一开始应该专心学习接受自己所感知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无论这些感知是好是坏,而且在此基础上,去训练自己视上师为佛。 

但是再度的,问题是“视上师为佛”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意指你要学会了解你所看到上师的外形、大小、颜色、性别等,都是不净的感知。在此,“不净”并不代表一般意义上的肮脏或不好,而是指“二元分别”。因此,数字(如一和二)是不净的;尺寸的概念(大、小)是不净的;性别(男、女)是不净的。基本上我们所攀执的一切二元分别都是不净的。 

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承认我们所看到、我们与之互动的一切,都属于 “二元感知”的范畴,并以此来训练我们的思惟。然而,我们所做的各种二元分别,它们看似不净而且数量无限,其真正本质却是空性。因此,所有现象的真实本性是不二。

没有什么事物真正受到时间、性别、颜色、形状、国籍等约束。因此密续经典一再重复地说,为了提升我们对不二的了悟,我们必须记住一切显现都是上师的外在形式、一切音声都是上师发出的声音、而包括你此刻所想的一切想法都是上师的智慧。


公众号推荐
公众号名称:宗萨钦哲教言
公众号域名:zongsaqinzhe
更多佛学添加个人微信:CRNMSS
(欢迎点击上方名片关注)


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修行中的感受
还有佛教的教言与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