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一章、金刚乘法道之前提条件

许多诗人、音乐家、艺术家以及免不了的还有大麻瘾君子,他们逃离越战 征兵和资本主义的家园,随着嬉皮的足迹来到印度。他们的动机是希望发 现另一种生活方式和涅槃,但他们对涅槃的理解是什么?

动机

一个久居山洞、毕生奉献于内观修行的缅甸僧人,他所寻求的涅槃,完全 不同于澳洲拜伦湾的嬉皮。我很想知道,如果这位缅甸僧人告诉嬉皮们, 他修持佛法的唯一动机是拆解自我,以便揭露无我的真相,那些爱好和平 的嬉皮们会有什么反应?如果没有自我,谁会去寻找涅槃?谁会抵达涅 槃?如果自我的概念是一种幻相,那么证得涅槃的愿望也一定是幻相。

如果有人告诉这些嬉皮们,既没有生起动机的人,也没有可以做的事情,他 们会作何感想?他们的动机应该是完全没有动机吗?他们会如何反应?理想上,作为一个佛教修行者,你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受了这个虚幻世界是有瑕疵的。你现在可能渴望从所有的妄想中解脱出来,达到没有二元分别的状态,这是激发你寻找正确的法道和正确的向导──上师、大德──的动机。

这应该是促使我们所有人追随上师的发心,但事实上却常非如此。大多数喜马拉雅山区的人,特别是藏人,上师对他们而言如同政治领袖、寺院领导、债权人、医生或占卜师。对某些人来说,上师仅只是一个温暖的躯体,帮助他们免于孤独。他们并没有以上师为道来帮助他们脱离虚幻世界、证得不二,反而让上师将他们束缚在妄想之中,“不二”只 是成为另一个词汇而已。 

动机非常的重要。理想上,我们遵循心灵法道的动机是希望证得觉醒的状态,也就是证悟。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证悟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会许下那种愿望?如果有人不知道薄荷茶的味道,他怎么会想要喝薄荷茶?佛的解决方式是不断地鼓励我们听闻和思惟教法,金刚乘也不例外。

为了推销喝薄荷茶的好处,我们描述它的气味,并且讲述它的奇妙故事,还要宣扬它对健康的好处,以及其他任何可能使薄荷茶更具吸引力的说法。为 了向学生宣传金刚乘的修持,金刚乘上师热心地说明其方法是如何轻松无 痛而迅速。他告诉我们,运用那些方法,有可能在一生中获得证悟。因此,佛陀给予学生的第一个建议是闻、思、修教法。

闻与思是指聆听并确定彻底理解教法的每一个字。聆听教法不能像在慢跑或清理冰箱的同时听有趣的podcast,那是不够的。几世纪以来,闻与思已经被教导了数百万次,但很少有修行者给予应有的关注。例如,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闻”排在第一位?为什么“思”排在第二位?而“修”或“分析” 总是排在最后?这个顺序一定有其原因。 

我们以喝薄荷茶的例子来说明。某天,你听到喝薄荷茶的益处和优点,然后思惟所听到的一切,并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决定开始每天早上喝一杯薄荷茶。由于你已经完成闻与思的修持,你的修行可以被描述为“受益于喝薄荷茶的好处”。你的隔壁邻居也每天喝杯热的东西。他取一匙不知名的绿色香草浸在热水中来喝。

他不知道自己喝的是薄荷茶,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只是喜欢那种味道。因此,我们不能说你的邻居在遵循真正的薄荷茶修持。真正的金刚上师应该要求他所有的学生必须听闻与思惟教法。现实中,大多数金刚乘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常被我们自己的情绪-例如对上师的喜爱-所淹没,因而不太关注在闻思教法。我担心这种情况不会有什么改变。 

我们的上师用许多方式来吸引我们。例如,你也许被上师的外貌、气质或他所有吸引人的道具所迷住;或者你喜欢藏人的传统庆典和仪式排场,或是上师的随从和僧侣所制造的高调,或是上师口才便给、令人信服的教授。这些被上师吸引的理由都完全可以接受,而且应该善加利用。然而真正的老师和真正的学生都必须注意要忠于自己最初的目标和愿景。

非常重要的是,双方都不能偏离轨道。学生必须永远记住,他的目标是挣脱 这个二元网,而不只是在网中亢奋过瘾。而老师也永远不要忘记,她的工 作不仅是提供动人的教法和阐述令人信服的论点,而是要绝对确保每一个 学生都能证得或揭露不二的状态。根据大乘佛法,我们的老师是医生,我们作为学生是他们的病人。 

就像医生必须与病人交谈、检查才能作出诊断,喇嘛们也必须与学生互 动。但如今在西方,大多数藏传喇嘛几乎不知道学生的名字,更不用说知 道他们的问题、烦恼和困惑,或者他们真正的需要。很少有喇嘛试着去了 解这些新的听众的背景,也不试图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然而,就像医生 的动机应该是希望治愈病人,喇嘛每一个行动的发心应该是引导学生获得 证悟。因此,学生和喇嘛的动机都同样重要。

前提条件

莫扎特是音乐神童。他几乎在会走路之前就写出了第一部音乐作品,并且 在六岁时就在维也纳的皇宫演奏。除非你之于金刚乘等同莫扎特之于音乐 ──金刚乘的术语是“上根器弟子”──否则你就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和全面的心灵训练。即使像莫扎特这种天才,也必须接受音乐技巧和技能的教导,就他而言,他的教师就是专业音乐家的父亲。

金刚乘系统一直坚持学生必须由正统的金刚上师指导,而且金刚乘一丝不苟、有条有理的训练,也应该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金刚乘也坚持,任何人如果没有经过正统金刚上师适当的准备训练,就不应该获得金刚乘教法。为什么?原因就如同一个核子科学家绝不会想要把原子弹拿给他的儿子玩一样。 

近年来,为了进入金刚乘法道做准备的必要性被忽视了,不仅是上师们如此,所有那些被最迅速法道所诱惑、被异国情调所吸引的学生们,也是如此。有些学生一心想要快速得到教法,便想尽办法从那些善良天真的密续上师处强加索求。有些最伟大的上师会以十分善巧的方式处理这种问题──我知道,因为我自己看过上师使用过。

对那些不断要求教法的固执学生,虽然他们还没有准备好,或者时机尚未成熟,但上师会同意让他们接受这些教法。然后上师在教授时,会引用所有真实的原始数据,却不提释论的解释。如此,上师提供给这些热切的学生有实据但却是拼凑起来的引文后,既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又避免提供给他们尚未准备好接受的信息。 

有些伟大上师不会被紧迫盯人的新学生所勒索、恐吓或引诱,而去提供他们尚未准备好接受的教法。但是有些比较亲切、羞怯、情感用事的喇嘛,就容易被操纵,因为他们不愿意让新学生伤心。这就是为什么最仁慈、最温和的喇嘛有时会给学生尚未准备好接受的教法。当然,那些怀有物质野心的喇嘛,渴望拥有名声和成千上万的学生,他们就很容易成为猎物──如同在各行各业,所有古老心理学在此也有一样的作用。

归根结底,某些教法是否被传授,都基于供需法则。几乎所有的密续经典,例如《喜金刚密续》,都坚持应该先教导学生“说一切有部”(Vaibashika)的见地。这就如同告诉一个伊朗人,在他报名参加东京高段相扑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会日语一样。相扑与日语无关,但为了在日本学习相扑,伊朗人必须能够听懂日语、会说日语。

教授 “说一切有部”的见地给新的密乘学生,就像教伊朗人学日语一样。传统上,金刚乘总是有系统地让学生学习所有哲学流派的各种见地。实际上这种方法如今几乎已无人知晓,这个情况令人匪夷所思。如果没有彻底理解“说一切有部”的见地,师生之间就没有相互理解的基础,也缺乏明确的沟通渠道,这有点像试着要教量子物理学给一只猫。

而且不只如此,密续还强烈鼓励有意学习金刚乘的学生,在开始之前,要建立坚实的佛教知识与经验的基础:首先是经量部(Sautrāntika)教法,其次是唯识(Chittamatra),然后是中观(Madhyamika)。阿努瑜伽密续是密续不二教法的体现。然而,在接受阿努瑜伽教法之前,学生必须先认识二元。

什么是“二元”?什么是“不二”?什么一 定是“不二”?密续经典明确地指出,这是学生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当一位天文物理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大爆炸”的理论时,他首先描述现今的宇宙;一旦清楚描绘了这个背景,他就可以继续说明所有一切是如何开始的理论,也就是“大爆炸”。只有当学生们对宇宙有了充分的了解以 后,这个理论才会有意义。

创巴仁波切的一两位年长弟子告诉我,他们跟随创巴仁波切的教法大约五年后,仁波切才给他们“金刚亥母”的灌顶。那时他们已经接受了三乘的教法,以及有关建立信心和处理内在心理的香巴拉教法。果真如此,这就是金刚乘应该传授的方式。我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是有感于相当多的喇嘛,不仅只有索甲仁波切,一直在传授像阿底瑜伽这种高深的教法,却没有先向学生介绍最基本的佛教原则。

然后,其中一些喇嘛还要求新学生坚定不移的虔敬心。在此我要补充,这些讯息来自第三方,我并没有亲眼看到,他们给我的报告也许是有选择性的。但我也见过这些喇嘛的一些学生,言谈之中可以看出,虽然他们确实接受过阿底瑜伽的指导,但他们对基本的佛教教义却一无所知。这就是为什么我得出结论,那些学生在接受金刚乘教法之前,他们的喇嘛没有让他们做好准备。

在此我必须提醒大家,我是一个彻底染污的人类。作为佛教徒,我相信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投射──这包括我的道德、精神和政治价值、我所做的分别甚至我个人的是非感。既然我的感知纯属个人,那么我有什么资格去评判索甲仁波切或任何其他人?我知道我是染污的,而且我心里也很清楚,我将要写的东西完全是基于我自己二元的投射。

但尽管如此,在我的印象中,索甲仁波切一个主要的缺点是他没有为学生做好接受金刚乘教法的准备。当然,我们绝不能忘记,许多“本觉会”的学生认为他们从索甲仁波切的教学风格中受益很大,对他的虔敬心仍然坚定不移。我对这些学生没有任何意见。如果索甲仁波切的教法真的让你受益,如果你在他所营造的氛围中得到的不只是一时的快感或狂喜,如果你真的减少了对自我和世俗生活的执着,那么他的教法一定有效。

我们必须记住,索甲仁波切不是自封的上师,他属于一个真正的传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可以如此详细地检视出问题的原因。但愿我们的探索能对未来的金刚乘学生有所帮助。如果索甲仁波切是一个自封的蘑菇大师,我们就没有任何依据可以来检视他的行为,没有传统可寻求申诉,没有经典、教义或建议可供咨询。

我们又能跟谁讨论事情是如何出了问题以及为什么出了问题?想象一下,假设世界各处都是没有为学生准备好接受金刚乘教法的金刚上师,他们跳过了传统上为学生引介佛教基础教义的第一步,也懒得检查学生是否完全并正确地理解他们所学的内容,反而直接进入大圆满和大手印这些最高的瑜伽密续教法。

在此,有两个需要思考的关键点:1. 如果金刚上师自己完全无知呢?如果他不知道该教什么、不知道怎么教呢?一切他所说的只是重复“安住于心的本性”、“安住在当下”、“不要住于过去或未来”等这些话,然后把它们标示为“大 圆满法”。就这样。然后他还继续说:“我给了你们大圆满法,现在就是你们的上师了。我说什么你们都必须照着做。现在,把你们钱包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 

2. 我们假设老师是真实、具格、可以教授大圆满法的上师。我们也假设学生不是上等根器的弟子──这点我们知道,因为当老师做出一个特殊的手势,学生并没有“心神领会”。因此,上师教导了她 “安住当下”的技巧。虽然她已经接受过“止”和“观”的教导, 但还没有做好接受金刚乘教法的准备。

在这个例子中,问题在于虽然老师知道如何教导“安住于心的本性”、“安住在当下”、“不要住于过去或未来”,但所有这些说法也可以在最基本的止观教法中找到。因此学生认为她以前都听过了,大圆满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对学生来说损失非常大。

前行法

喇嘛们经常告诉学生,在金刚乘法道上,第一个应该修持的是“前行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我们必须记住,“前行法”不仅是在积累数字。我们修持“前行”是为了对教法的真理培养坚定的信念,并且加强我们跳脱“轮回”这个盒子的渴望。顺便一提,轮回不只是多余的一个顶层公寓、多余的一辆汽车或多余的一条金项链。

轮回包括所有我们努力争取到的人权,比如言论自由、机会平等、议会民主等世俗制度,以及我们所有的制约和成见──无论是已经学到或还没学到的。让我们假设你花了六年时间跟随一位优秀的老师学习“中观”。在学习完成后,老师最后的指示是:“现在把你所学的一切都忘记。”“前行法”的精髓,就是让你对所受的教育培养出一种基本的不信任。

现代价值观鼓励每个人往脑子里塞入尽可能多的讯息。印度的价值观则是鼓励我们学习所有可以学习的,然后把它们全部抛弃;遗憾的是,这种价值观现在几乎已经消失了。一旦我们对于佛所说的缘起、空性和不二的所有一切开始感到敬佩时,他的教法就对我们产生了意义。教法越有意义,我们就会越努力藉由闻思修来逃离这个轮回的盒子。

这些修持对我们的逃脱计划不可或缺,我强力推荐它们,尤其是关于佛教见地的教法。只要研究中观一个星期,就可以大大地提升你对见地的理解,之后,“前行法”将会呈现全新的意义。你不再是向一位活在二千五百年前、看起来像是一座铜像的佛皈依,而是臣服于真理,如同臣服于“火是热的”事实。这是“皈依”。

一旦你知道你所想、所感知的一切都只是一种投射,那么一个对象和它的卷标,无论是花瓶、鲜花等,都不再是个别的或可以被分开的。你了解到自己的感知是一种幻相,那个幻相导致无止尽的焦虑、痛苦和折磨。你会逐渐地确定,相信有个“自我”就像误认稻草人为活人一样。

到这时,你会毫不犹豫地击碎那个谨小慎微、难以捕捉的蟑螂般的自私;直 到现在,这个自私一直让你分心散乱,无法真正关心他人。你将很容易修 持将他人视为比自己重要,或至少和自己一样重要。这是“发菩提心”。现在你已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提防任何可能让你对真理──金刚乘见地──分心的事物。

每当你发现任何让你分心的事物,就把它扫除,这是“金刚萨埵”的修持。你渴望提升对真理宝库的理解,所以你阅读更多的书,听闻更多的教法。但很快你就意识到,只靠听闻和阅读不能给你理解真理的能力,学习的行为本身会将你禁锢在逻辑、推理及语言之中。你需要冲破你学习之河的堤岸,让知识之水溢漫开来。

你需要逃离自我创造的逻辑思维监狱,这种逃脱能力称为“福德”;福德有许多形式,欣赏和了解艺术是可以学习的,但真正创新的艺术家,例如毕加索,会不顾一切破坏各种规则。打破规则的能力就是福德,福德让你自由。一旦你了解这点,把米粒堆在愚蠢的盘子上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直到最终,你真正将一把米视为一个银河为止。这是“供曼达”。

闻思教法让你确信染污是暂时的,是可以去除的。一旦所有的染污都被去除,你把所剩下的暂时标示为“佛”。现在,你渴望让这个佛-也就是你的佛性-显露出来。而揭示它最快的方法,就是“上师瑜伽”。现在,你对发现内在佛的热切之情,就像我对下一场经典大赛(译注:El Clásico,西班牙巴塞罗那队对皇家马德里队的足球赛)的热情一样强烈。

我在看球赛时所渴望的是,看到一个精彩罚进而赢得比赛的12码球直播那种无造作的经验。如果在正要罚球的那一刻,朋友端来一杯茶使得我分 心,我可能会认为那是个障碍。当你修持上师瑜伽时,你的热情变得非常强烈,以至于无论上师要求你做什么,不管是复印一份文件还是送给他你新的奔驰汽车,你都欢喜地去做。

你已经做好完全的准备,去听闻那些在别人耳中像是胡言乱语的东西,例如“在心的本性中歇息”。当这些话语最终从上师口中轻快流出时,对你而言,它立即变得非常有意义。当你的上师接着说:“现在不论我说什么你都要照做”,你会感到一种深刻的荣誉与感激,那种感觉就像被伊丽莎白女王封为爵士一模一样。


公众号推荐
公众号名称:宗萨钦哲教言
公众号域名:zongsaqinzhe
更多佛学添加个人微信:CRNMSS
(欢迎点击上方名片关注)


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修行中的感受
还有佛教的教言与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