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八章、见地:全有或全无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以上这段著名的偈句,节录自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世尊 以其广大悲心,对佛教不可言说的基本见地(如果可以称之为“见地”的 话)所作的表述。“见地”是什么?一个船长在出海环游世界之前,必须对地球是圆的这一事实抱有完全的信心。如果没有这个见地,他根本不会想从纽约航行到奥克兰,更不用说制定航线了。

如果他坚信世界是平的,并且相信有可能从世界的边缘坠落而湮灭,他就绝对不会起航。但实际上,地球是圆的是个被证实的物理事实。基于这个事实,船长的见地是,他能够从纽约航行到奥克兰而不会落入虚空中。他不需要日夜复诵“地球是圆的”来强化这个观点,因为他很确定这是事实。

虽然用来规划路线的地图是绘制在二度空间的纸张上而不是圆的,但平面的地图并没有让船长被愚弄,让他以为世界本身也是平的,船有可能从世界的边缘掉落下去。所有这些,都说明正确的见地不可或缺。佛法教导我们的一个见地是:“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诸行无常)”。

这句真理在智识的层面也许让我们信服,然而当生活把我们打倒在地时,为了稳住自己,我们会紧紧抓住第一个能抓到的东西。由于缺乏船长那种不可动摇的信念,我们仿佛一切将永远活着一样地做各种计划。“一切显现都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性(诸法无我)”是另一个佛教见地,但它不像“诸行无常”那么容易理解。

我们对这个见地的信念比较像是一个虽然想要相信世界是圆的,却仍然恐惧会从边缘坠落下去的船长。从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到今天,真实的导师们一直都强调建立和持有正确见地的重要性。他们不断地提醒人们,执持错误的见地、不完整的见地或根本不持任何一种见地,都很危险。然而,尽管这些见地很重要,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它的反面。

我们想要相信有些事物是真实存在并且永久不变的,我们也想要相信我们的情绪是快乐的。如果你注意佛教典籍所说的内容,就会知道在所有的不善之中,最糟糕的是错误的见地。当你持有错误的见地时,你所想、所做的一切,你对待自己、与人的相处方式等一切,都会失败。生活也许会照常进行一段时间,但最终一切都会崩坏。

就像一个船长认为地球是平的,错误的见地使他偏执地认为自己会从边缘坠落,因此他会与知道地球是圆的船员发生冲突。你永远无法放松,人际关系也不会顺利。即使我们知道错误的见地总是把我们带往错误的方向,但是像我们这种人,对正确见地产生兴趣的机率还是很渺茫。

这有点像这世界对塑料的态度:我们知道塑料对人和环境有害,但由于它能保鲜、轻便又便宜,所以我们无法停止制造或使用它。塑料是一种简单而短期的解决方法。过去在印度都是用陶杯喝茶,如今每个人都使用塑料杯,因为这对卖茶和喝茶的人来说都比较方便。佛教徒对各种错误的见地都非常警觉,他们认为对方便性的偏爱是因为福德不足,或在某些情况下是完全缺乏福德所致。

什么是佛教的“错 误见地”?认为现象的显现是偶然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见地。认为现象是由全能的神所创造的,也是一种错误的见地。认为桌子和山岳恒常永久是错误的见地,因为两者都无常。桌子是由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所以认为它是单一元素的这种见地也是错误的。桌子和山岳是短暂、复杂、不断变化的物体,所以想象一种叫做“桌性”或“山性”的东西是错误的见地。

相信有个“自我”也是一个错误的见地,因为“自我”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一位密续修行者做出任何区别,或培养出任何种类的偏好,也是一种错误的见地。根据密续经典,我们这些染污众生所看到、投射、想象、衡量和决定的一切,都是有限、局部而且片面的,并且还受到时间、空间、数字、语言、文化和习气的束缚;这就是密续所说的“不净”感知。

好比喝醉了酒,你所感知的一切都被你的酒醉所扭曲,因此是不净的。一旦清醒了,你就会回到喝酒之前的原本状态。但不管是喝醉还是清醒,你都还是 “你”。在酒精的影响下,你的投射会出现扭曲,但你仍然是你。喝酒 前、喝醉时和清醒之后,你仍然是那个你。不仅你是一样的,所有的现象 也都持续一样,没有任何改变。

这就是密续的见地。密续一词的含义,就是“连续”或是“线”。许多不同信仰的人,从参与跨宗教会议者到英国广播公司的宗教评论家,都经常表达“所有宗教相同”的观点。他们喜欢谈论不同宗教中类似的方法或技巧,例如不盗、不杀、实践非暴力与宽容等,但他们却从不讨论任何有关见地的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情况可以理解。

如今,充分了解见地的老师少之又少,而了解的人也不知道如何传授给自己的族 群,更别说教导那些背景和文化完全不同的人。老实说,作为一个主题,见地干枯如骨,也相当无趣。它不易理解也不有趣,而且不像在充满着袅袅香烟、曼妙花香与异国圣乐的房间里所能体验到的那种即刻能挑动而启发人心的氛围。

教导佛教见地的课程让人 哈欠连连,学生们也常因自认不够聪明、未能理解教义而自责。一旦航向确定,船长就可以放松了。他知道地球是圆的,所以有信心船不会驶过边缘。同样地,如果我们充分理解有关佛教见地的教法,那么在法道上面对的许多疑问就会立即得到解答。

从“我应该供养金盏花还是玫瑰花?”“印式还是泰式的礼拜方式最地道?”之类的问题,到“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那个上师要弟子建九层塔楼的故事?”以及“还有那些被上师用抓背的棍子鞭打的学生又该如何理解?” 有些人只看了佛教方法一眼,就认定那是古老的迷信或萨满教的胡言乱语而予以排斥。但对于另外一些人,佛法则是神奇的。

如果我的手臂上长出很痒的疹子时,上师建议我去持诵某个特定的咒语来化解它,我会感到很欣慰。有些学生听到老师要他们练习专注呼吸、接受灌顶或进行日修仪轨时会感到兴奋;其他一些学生喜欢供香和练习禅坐;有些学生甚至因为要将一个流口水、说胡话的龙钟老人视为圣者的这种挑战,而受到启发。各式各样的人受到佛教方法的启发,并且渴望去修持。

如果你对正见具有坚定的信念而去修行,上师就是一个神奇而全能的向导,他能教你如何拆解二元分别,并引导你证得不二。但如果缺乏正见,试图将流口水的上师视为佛的想法你也就可以放弃了。无论打坐时背有多直,如果没有正确的见地,你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你的觉悟永远不会起飞,也不会顺利而喜悦地翱翔直到法道终点。如果没有正见,你以为你能坚持打坐纪律多久?

打坐就像举重一样,如果几个星期不练,肌肉就会松弛。如果没有见地,打坐就会有点像是除草,一星期没做,杂草会又长出来,你就得从头再开始。正念 (mindfulness) 修持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星期不练习,即使是最热衷的正念狂也会回到原点。所以,这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找这个麻烦?只修持正念不会让你有什么进步,它所能做的只是帮你的电池充电,而这些电池永远需要充电。

稍微思考一下:每天修持正念,一直到死为止,这样的前景不是很黯淡,甚至令人沮丧吗?没有见地的正念修持只是娑婆轮回另一个无聊的游戏而已,就像看着油漆变干一样。如果佛教的目的只是为了年复一年地持续打坐,那和自虐也没有什么区别了。对佛教徒来说,真正进步的征兆是完全耗尽法道本身;如果不理解见地,不可能如此做到。

佛教的法道

把佛教的法道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也许会比较容易理解:见地、实修、行 为及结果。

佛教见地

我们暂时把佛教的见地归纳如下: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 寂静(所谓的涅槃、证悟是超越边见和造作的)。这个教法称为“四法 印”。

佛教实修

无论你选择供香、禅坐或持咒哪一种修持方法,它都必须要对抗、反击二 元分别。换句话说,这些方法必须抗衡见地的反面,并增强你对该见地的 肯定和了悟。若是如此,它就是佛教的修行;若不是如此,但你还是祈愿 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提升自己对见地的了悟,那么它仍然是佛教的修行。基本上,所有与二元对立相抵触的修持,都与佛教见地一致。 

佛教行止 

佛教的行为不落入极端。无论你的职业或饮食偏好是什么──出离者、持家者、洞居者、银行经理、素食者或原始人饮食法的实践者──你绝不能走向极端。为什么?因为极端是相对的、比较的,因此是二元的,而二元对立与佛教的见地不一致。这并不表示一个吃素的佛教徒必须强迫自己偶尔吃点肉,以免成为极端主义者。吃素不是目标,它是一种方法。解脱才是目标。

佛教结果 

佛教修行的结果是以“消除”来定义的。例如,你睡觉时做的梦,在你醒来时就立即消除了。我们称之为“醒来”的这个结果,与佛教的见地完全一致。换句话说,一旦你在智识和情感上都觉醒到“诸行无常”,你就不再执着于你的 1960 雪佛兰 Bel Air 跑车,或者你“从此幸福快乐”的感情关系。因此,佛教的“果”是以消除来定义,而不是以获取或得到某个东 西来定义。 

不可或缺的见地 

你喜欢听闻小乘佛教关于无常 (aniccā)、苦 (duḥkha)、无我 (anatta) 的教法 吗?或者喜欢菩萨乘的般若、空性、大悲的教法?也许你比较喜欢令人难以想象的密续教法,比如一百种情绪等于一百种智慧;或者,正如一堆含有优质金矿的岩石其实就是一堆黄金,强烈嗔恨的雷云其实也就是智慧之云;或者,密续所教导的,你的身体、这块腐烂的肉不是别的,它就是本 尊,就是坛城。

无论你选择哪一乘的佛教教法,它们都与见地有关。而且,如同往昔大德们曾经说的,未来的老师们也会重复这么说:“见地很难理解。”但这并不是因为见地太晦涩或太乏味,而是我们缺乏福德之 故。“见地很难”是什么意思?见地很难是因为“见者”拒绝去看它。换句话说,见者拒绝接受它,而否认见地就是缺乏福德的典型症状。

从比较明显的否认,比如“吸烟对我的健康没有坏处”,到比较细微的否认, 例如“我所忍受的虐待对我们之间的关系没有坏处”等,对见地的否认是我们最根深蒂固的习惯,也是我们所执着的最聪明、最顽固的蔽障之一。见者往往不愿意去了解见地,因为他们满于现状。

如果你十多年来每天都走同一条路上班,这个习惯就会变得很强大,以至于当一条比较快速、安全的新道路出现时,你都不敢去尝试。我们避免去直视见地的一个更大的原因是,它显示出悖论,而我们完全不知道与悖论相处的技巧。我们礼敬佛陀,因为他给予我们所有的智慧和善巧方便。但对我而 言,他最重要的教导是关于如何完全理解悖论,并且与之共存。 

悖论 

“多么美妙啊,我们遇到了悖论!现在我们有希望可以前进了。” 尼尔斯‧波尔 1922 年诺贝尔奖得主 (注 9) 什么是悖论?英文 paradox(悖论)意为矛盾现象的组合,它意指涉及了两个或多个元素。在佛法的语境中,从一个角度来看,悖论可以总结为“对空性与显现不二的理解”。但就像许多翻译一样,这并没有准确地解释它在佛教上的含义。

Non-duality 是梵文 advaya 的一般英文翻译,它的意思是“不二”或 “无二”、“唯一”、“独一”,但佛教徒通常喜欢用“双运”一词。这个词的问题是,它暗示两个或多个元素的结合,例如欧洲联盟,或婚姻结合,因此它与 advaya 原始的佛法概念相去甚远。即便如此,佛教徒仍然 使用“双运”这个词。

在我们的讨论中,另一个重要的词汇是藏语“米切 miche”,它来自密续的术语“米切巴 michepa”。“米切”通常以金刚杵为代表,意思是“不可能分离”、“不可分割”、“不变”或“不可摧毁”。就像火与热一样,米切巴既不能被分开,但它也非同一。如果火与热是可以分离的,你一看到火就会被灼伤。

要理解佛教的法道,就需要掌握佛教徒所谓的“悖论”的意义,包括它的性质、功能以及它如何作用。悖论在佛教法道的每一个细微的角落都可以找到。例如:虽然上座部佛教徒坚持禅坐时背脊挺直,并且竭力维护小乘戒律的完整,但同时他们也从未片刻离弃过事实上没有一个笔直端坐或持守戒律的“自我”的见地,也就是无我的见地。

在大乘佛法中,《般若波罗密多经》指出“色即是空”,同时紧接着又说“空即是色”。然而,谈到以悖论作为法道,我想可以公平地说,密续和金刚乘让所有其他法道都相形失色。佛的许多教法乍看之下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它们似乎相互抵触。佛在《本生鬘经》中说,“很久以前当我是一只猴子时”、“很久以前当我是一个国王时”,这不仅暗示了自我的存在,也暗示了轮回的存在。

然而,除了轮回的教法之外,佛还教导了无我,也就是教导我们,感知到一 个恒常的“自我”其实是个幻相。“轮回”、“转世”或英文 reincarnation 这些名词的过度使用是一个问题,因为它使当代读者误以为自我、灵魂或人格是真实存在,并且会重新转世出现。我很讨厌这种用词!在佛经的教法中,佛陀描述了行为如何产生后果。

杀害众生是一种与善行相反的行为,其后果包括在地狱中遭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以及在人世间的短寿。他还谈到发愿的力量比起行动的力量还要强大。他说,我们也许无法以行动来消除他人的痛苦,但是生起“愿所有众生皆免于痛苦” 的愿望,总是会产生奇迹。然而,除了有关发愿与行为的教导之外,他也描述了无为的力量:“不住于过去,不住于未来,不要造作。” 

佛告诉我们,没有任何情绪比嗔怒更危险,而且仇恨会摧毁所有的美德和善行。但他同时也说,如同循着大象的脚印才能找到大象一样,追寻内在智慧的唯一方法是依循智慧的脚印,那就是你自己的嗔恨、贪欲等情绪。所有情绪都属于五方佛部。密续谈到五方佛部之间的关系,其方式就如同动物学家指出海豚虽然看起来像鱼类,但它们实际上是哺乳动物。

同样地,就密续而言,无论情绪看起来像什么,它都是某个佛部的一员。所有密续修行者都应该对自己的情绪培养这种态度。就像莲花只能生自泥 泞的水中,智慧也只能在我们负面情绪里找到。这里的重点是,佛的所有教法都是相互矛盾的。佛教徒是否因为这种明显的矛盾而感到尴尬?我们现在是否应该修改所有的矛盾来让它们平顺?绝对不可以!

不只是不尴尬,佛教徒还颂扬所有这些悖论,因为它们含藏了佛法不可估量的财富和丰富性。但是问题还在。为什么在佛的教法中充满了这么多悖论?为什么他要以如此矛盾的方式教导信众?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顶级物理学家,住在一栋全新公寓的 21 楼。某天当他回到家里,看到两岁的儿子挂在阳台边缘,岌岌可危。

这位物理学家应该怎么办?这位焦急的父亲平常是最不妥协、最狂热、老学究型的人,他会不会开始向他处于险境的儿子解释万有引力定律,以说服儿子移动到安全的地带?还是会摇晃儿子最喜欢的熊猫玩具来吸引儿子的注意 力,然后哄骗儿子到安全地带?这位物理学家知道熊猫不是真的,但他的 优先任务是救儿子,所以他假装这只熊猫是真的。

同样地,佛陀,我们慈悲的向导和老师,他也从未停止过对我们摇晃玩具、摇动拨浪鼓、炫耀夸示、吹喇叭、蹦跳和舞蹈,以便把我们的注意力从风险高的分心事物上转移到安全的事物。正如这位物理学家不会认为他儿子的熊猫玩具不如他研究所里珍贵的光波干涉仪有用,佛教徒也永远不会贬低或蔑视这些相互矛盾的教法。毕竟,如果没有熊猫,这位物理学家怎么能把儿子哄到安全的地方? 

两种真理 

为了让人们习惯和悖论共处,佛陀教导了两种真理(二谛),也就是相对 真理(世俗谛)与究竟真理(胜义谛),这也是建立佛教见地常用的方 法。什么是相对真理?在最简单的层面上,它是欺瞒、二元、造假的心所 感知的一切。什么是究竟真理?它与相对真理完全相反,它没有任何欺瞒 性或假象。

然而,谈论究竟真理是一种二元分别的活动,也就是说,所有的讨论都归属于相对真理。究竟真理超越一切讨论、标签、分别、二元、判断和归类。许多学生和修行者所面临的挑战是,在一开始时,相对真理和究竟真理听起来像是两个不同的真理,或许还感觉它们像是竞争对手,但它们当然不是如此。

这两种真理只是我们别无选择用来讨论真理两个面向的一种语言工具。相对真理就像瞥见一条杂纹绳子而误以为是蛇,而究竟真理是:蛇并不存在。我们的难题不是如何摆脱蛇,因为蛇现在不存在,也从未存在过。我们的难题是,在经历了蛇的幻相后,我们现在如何摆脱面对蛇的恐惧?就我所见到的情况,这个至关重要的教法不是误传给西方人,就是解释得不够彻底。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究竟”听起来比“相对”更重要。这可能是为什么这么多西方人似乎重视究竟真理甚于相对真理的原因。佛教徒并不做如此的区分,这不是佛教徒的思惟方式。佛法既不轻视相对真理,也不特别仰望究竟真理。原因不是因为熊猫和光波干涉仪一样重要,而是因为两者都不存在,两者单纯地都只是工具。

就像对那位物理学家来说,光波干涉仪不比熊猫多值一分钱,对佛教徒来说,相对真理也不比究竟真理少一分钱。佛法的存续不仅取决于我们对相对真理和究竟真理的彻底了解──也许“绝对”真理是更好的翻译──而且还取决于我们 区分相对与绝对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一个事实的认识。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明与空,甚至轮回与涅槃,这些佛教术语在西方社会并没有对应的词语;它们是为了沟通而采用的,因此是相对真理。请记住,相对真理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样地,在最直接的佛教教法中的“基、道、果”是一种分类方法,但它也是相对真理;或者,像川普所说的,是假新闻。

在西方社会中,虽然“相对”和“绝对”这两个概念经常被分开来讨论,但我常想,它们是否曾经被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方法过?我自己从未见到过这种情况。在接近佛教法道的尽头时,很清楚地显现出相对和绝对的划分只有在相对的层面起作用。换言之,绝对真理只能被定义为相对真理。同样地,这又是西方思想似乎没有认识到的一点。

相对的(权宜、不了义的教法)和绝对的(直接、确定或了义的教法)是印度的概念。在基督教、犹太教或伊斯兰教之中,有没有类似佛教的不了义和了义教法那样,使用与他们的绝对目标看似矛盾的方法?对西方心灵而言,相对真理听起来像是为了说明问题而编造出来的寓言,而绝对真理听起来像是“真的”。

但正如佛陀自己所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完全都是编造出来的故事。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概念,也就是了义与不了义的概念,并不只在宗教的教法中使用。想象你是一位霍乱专家,被派往印度的偏远地区。你的工作是帮助一群志工,教导他们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来控制严重霍乱疫情的爆发。

你想好好做,为你的组织争光,但你的主要动机来自于对这些遭受可怕疾病的受害者所产生的慈悲心。你首先向志工解释霍乱是由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的,并且告诉他们,遏制疫情的最好办法是找出污染源。这种简单又经过证明的方法非常有效,但往往需要花上一些时间。这些志工的工作是照顾病人和临终的人。

他们听了你的演讲,看了你给的细菌照片之后,都认为花时间去测试当地的水质会让他们离开病人 太久,他们光是想到要放下病人一小时不管,就会担忧害怕,因此如果你要求他们花一整天的时间来检验当地的井水,就有可能跟他们完全疏离。因此,你反过来教他们比较没效但大家比较熟悉的办法,例如饮用煮沸的水和改善卫生,这些是志工们愿意采用的方法。

当情况逐渐有所改善,你也获得他们的信任,这时你就可以开始温和地诱导他们,使用较不熟悉、 但比较有效的究竟方法,也就是检验所有的井水。任何一种法门,只有在修行人愿意尝试的情况下才会有用。这就是佛法提供了这么多不同方法的原因,这也是有些方法看起来相互矛盾的原因。(别说我们在不同法乘之间发现到的矛盾,有时甚至在同一部经文中 也有矛盾。

目前,佛教正在传授给那些不习惯被所谓的“白色谎言”诱导至绝对真理的人。这一点,佛教老师们应该要有所觉察。刚开始,学生喜欢修持那些顺应他们习性的佛教法门,但最终,那样的方法必须抛弃。想象一 下,假设你去问你善巧的老师如何解决你的某个问题,老师指出了问题的本质,并且要你摒弃造成问题的原因。

但是,由于她看得出你目前做不到处理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她先教你另一种舒缓而不激烈的方式。这两种方法可能完全相反,但你会愿意先去尝试这个舒缓的方法,直到你准备好去接受真正有效的方法为止。由于上师建议的方法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能力和需要,因此,你可能先接受到一个让人放松的正念练习。

而你最好的朋友,他和你在同时间遇到你的上师,却可能得到直指心性的教导。一个好的老师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完美的法道。这种灵活性是佛陀教法的本质,也是佛教如此有效的原因。佛法固有的灵活性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如果佛法被固化到成为连锁店的程度,那将非常令人遗憾。

果真如此,所有个别化、量身打造的法道都会被抛弃,取而代之的将是预先订制的公式、条列式的规则以及严格死板的技能课程。依此一成不变的法道内容,佛教将成为一种心灵上的星巴克。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地方买星巴克咖啡,你都完全知道会得到什么─ ─味道永远不会偏离。

如果你要星巴克焦糖可可团星冰乐混合咖啡,不论在锡金的甘托克或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它们的味道都会一模一样。星巴克咖啡是安全中最安全的赌注──这正是我对连锁店心态的定义。但在心灵道路上,安全赌注对我们能有什么帮助?况且,我们真的能有多安全?佛教必须忠于其独特多样的方法,也就是说,佛教导师必须拥有能依照学生需要而为其设计法道的自由。


公众号推荐
公众号名称:宗萨钦哲教言
公众号域名:zongsaqinzhe
更多佛学添加个人微信:CRNMSS
(欢迎点击上方名片关注)


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修行中的感受
还有佛教的教言与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